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制造业空间转移研究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制造业空间转移研究

时间:2022-05-15 17:45:04 浏览次数:

zoޛ)j馝ݴi]iM9]Mz}47v]vOv]]׍}mם׏iHG+$Ht#=#HvOv]]u6]v6nyM=Mwםv~~5^}۞?im4Mm5MMm4Mm5MMm4O6m5Nuf会上升,但通过分析表2中出现空间扩散行业的特征,可以认为,这并没有违背理论预期,空间扩散多由于政府主导的制度因素造成,而且食品饮料业的扩散符合一体化发展第二阶段的情况,即当中心区内产业集聚过多,带来劳动力成本提高等问题,产业便开始有序向外围区域扩散。

表3中列出了具有集聚趋势的各行业市场最高份额及所属地市,潍坊在纺织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这类轻工业行业具有最高份额且产业集聚趋势明显。东营在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具有最高份额且产业集聚趋势明显,烟台和威海在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具有集聚优势,青岛则在包括服装鞋帽制造业到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等多个行业具有集聚优势。

三、研究结论

根据新经济地理的中心-外围理论,当考虑规模收益递增和运输成本时,区域经济一体化将影响区域内产业的空间布局。现通过测算制造业空间分散度指数和各细分行业市场份额,说明了制造业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空间转移情况。

(一)六地市中青岛制造业门类齐全,蓝色经济区内很多行业在向青岛转移。青岛具有集聚优势的细分行业包括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和家具制造业等九个行业,在有扩散趋势的行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空间迁入地即为青岛。

(二)东营制造业中石油化工行业突出,且其结构较单一。经测算,食品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的市场最高份额由青岛转移至东营;东营固有的具有集聚优势的细分行业为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三)蓝色经济区确立后,烟台制造业结构与其他五地市趋同。且有转出趋势,部分细分行业扩散到了同区域的其他地市,如医药制造业的最高份额地市转移到潍坊和威海,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则由烟台转移至青岛。

(四)蓝色经济区确立后,潍坊制造业种类结构越来越全面,随着部分行业向潍坊迁入,其地理集聚程度在增强;目前潍坊在蓝色经济区内形成了鲜明的轻工业特色,在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等三个行业都具有集聚优势,此外,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最高市场份额亦从日照转入潍坊。

(五)威海的产业结构缺少专业化特色,且存在扩散趋势。在存在空间扩散的诸行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的最高市场份额由威海转出至青岛,虽然威海2013年获得了医药制造业的最高市场份额,但平均而言,威海不是制造业空间迁入地。

(六)日照的产业集聚程度六地市中最低,制造业最不发达且有持续转出趋势,如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最高市场份额由日照转移至潍坊。如何有效的融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日照制造业今后发展的方向,向东营学习,先承接一些非资本密集型产业(如食品制造业),是一条可行之路。

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确立,区域内六地市间制造业既竞争又有协作,这在研究的空间转移中便可看出,制造业合理分工和融合是本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关键。只有明确各地市的制造业分工情况,结合各自的比较优势,才能促进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在区域内合理的承接、转移,保证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晓青,等.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工业集聚与扩散的区域效应研究[J].东岳论丛,2014(7):118-123.

[2] 肖汝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市群空间联系定量研究[J].经济地理,2014,34(8):75-80.

[3] 宋廷山,郭思亮,刁艳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碳排放的时空特征及差异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4(2):109-111.

[4] 李淑娟.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基于生态位理论[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4(3):53-59.

[责任编辑:王 帅]

推荐访问: 山东半岛 经济区 制造业 转移 蓝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