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德国大学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德国大学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时间:2022-05-15 17:35:05 浏览次数:

中图分类号:G62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9-0015-02

作者简介:张娟娟,女, 27岁,助教。

摘要:德国大学历史悠久,发展曲折。昨天,德国大学因有被认为是近代大学开端的柏林大学以及它的洪堡理念而著称于世;今天,德国大学因难题多而使改革举步维艰;为再次证明自身实力,德国怀着对明天的企盼,试图通过打造一批“精英大学”,重现昔日的辉煌。本文主要对德国大学的发展历史,以点代面,点面结合,作出简要的总结和回顾,以理出德国大学的整体发展趋势与走向。

关键词:德国大学 昨天 今天 明天

The German university history review and future prospects

Zhang Juanjuan

【Abstract】Germany university has a long history, the development of twists and turns. Yesterday, the German university was considered modern university beginning of the University of Berlin and its the Humboldt idea is famous in the world today, Germany; university because of problems and make the reform steps forward dimension difficult; for once again to prove their strength, Germany with the tomorrow"s hope, trying to create a group of" Elite University", reproduce in former days brillian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German University, point to the face, Dianmianjiege, make a brief summary and review to the German University,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tendency.

【Key Words】German University Yesterday Today Tomorrow

德国大学历史悠久,学术性强,曾经拥有众多校史辉煌的大学,特别是因有被认为是近代大学开端的柏林大学以及它的洪堡理念而享誉世界。但是,近年来,德国大学发展难题越来越多,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下降,日渐销声匿迹。德国迫切需要通过一番革新向世界再次证明自身的实力。为了提高德国大学的国际地位,尤其是增强德国一度引以为傲的科研实力,德国力图通过打造一批“精英大学”,重现昔日的辉煌。

1 辉煌的昨天——“现代大学之母”的柏林大学

虽然被认为欧洲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建于1158年)、巴黎大学(建于1208年)以及牛津和剑桥大学等出现在意大利、法国、英国等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中欧德语地区,迟至1386年第一所大学——海德堡大学才在德国设立。然而,德国大学的发展却比较快,特别是19世纪初期创建的柏林大学,通过改革率先冲出17、18世纪欧美大学发展中的“冰河期”,一扫当时欧洲大学的陈腐之气,将研究引入大学的教育过程,重塑大学的理智生活,开了大学近代化之先河。[1]

1.1 柏林大学的创立与办学理念。

19世纪初,德国尚未摆脱政治上的分裂和经济上落后的局面。1807年,普鲁士在普法战争中战败,哈勒、哥廷根等大学也被割让。因此,迫切希望“通过学术教育上的繁荣和精神上的胜利,洗刷军事上失利带来的国耻。”[2],教育改革特别是大学教育改革随之开始,其中以被后人称为“德国教育之父”的威廉.冯.洪堡(W.V.Humboldt)的教育思想影响最大,其思想在1809年应运而生的柏林大学办学理念中得到了完整、全面的实现,也正是得益于洪堡的教育思想,德国柏林大学成为代表当时世界最高水平的大学。

柏林大学体现出的洪堡大学理念与中世纪传统大学明显不同:首先,柏林大学明确把“教学和研究相结合”作为基本办学原则,在根本上改变了大学教育的职能。其次,柏林大学奉行“学习自由”和“教学自由”,即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和在大学中独立生活的自由,教授具有在其学术领域内不受干涉、探索和传授真理的自由,从而,为学者提供了“闲逸而好奇”的学术环境。再次,柏林大学推崇大学的本质是“客观的学问与主观的教养相结合”,即大学应该是保证学生通过探索纯粹的客观学问获得教养的机构。第四,洪堡认为大学理应保持“孤独与自由”的原则,即大学及其大学学生、教师和研究人员在对世俗社会,特别是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保持一定的距离的同时,还必须摆脱国家和教会的制约以及来自工业社会的世俗压力与影响。[3]最后,柏林大学首次正式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一种有效形式——习明纳(seminar),作为大学最重要的教学模式。习明纳在柏林大学被称为“科学研究的苗圃”,简而言之,就是学生在教授的指导下,就某一课题结成小组, 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教师自由地进行学术探讨, 从而达到教学和科研的双重目的。[4]

1.2 柏林大学的影响。

柏林大学创立后,德国其它一些大学纷纷仿效柏林大学的办学模式进行改革,还有的大学则以柏林大学为蓝本建立起来。在柏林大学引领下的德国大学培养出了一批高质量的人才。从19世纪初到1940年以前,在研究领域里,德国共产生了4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获奖者大多数是大学学者,他们的科学研究成果引领了世界的科学前沿,体现了大学在探求世界方面的价值。[5]

在柏林大学全新的办学模式和理念指引下的德国大学, 推动德国一跃成为世界文化强国,引领了世界科学研究的潮流,并成为高水平人才的摇篮,数以万计的各国青年前往德国求学。英国、法国、美国等欧美国家纷纷以德为师, 汲取德国的先进办学理念。中国、日本等国家的高等教育理念与体制亦深受德国之影响,这堪称文化史上的奇迹。

可见,19世纪中后期之前的柏林大学,不但是国内大学竞相模仿的对象,也是国外大学纷纷仿效的典范,极大提高了德国大学的教学质量和德国和国际地位。但是,随着德国工业化高潮的到来,无论是柏林大学的理念还是实践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差距和矛盾越来越大。包括柏林大学在内的许多新型大学不得不重视实用和职业性教育,减少或放弃对学生进行全面和严格的科学训练,逐渐成为迎合国家各种专门考试的预备学校,丧失了初期的学习和研究的自由。但是,柏林大学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为人们所公认。

2暗淡的今天——发展曲折、难题多的大学

从19世纪后期德国大力发展工业开始,德国的大学就已经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生存,曾被不同的政权统治,又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已经精疲力竭,战后的复兴举步维艰,一系列的新问题不断出现。

2.1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德国大学。

挑起两次世界大战的德国,给具有数百年光荣历史的德国大学造成了几乎毁灭性的打击。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后的混乱、通货膨胀,世界经济的恐慌等诸多不安定因素,一直伴随着新建立的魏玛共和国的发展。然而,这些对德国大学的冲击并不大,各大学依然维持着帝国时代的保守姿态。但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各大学科学研究的重点主要放在了经济、军事方面,忽视了对基础科学的研究,造成在各种学科领域,特别是精神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缓慢,逐渐处在一种相对落后的局面。由希特勒独裁统治的纳粹时期,又历经第二次世界大战,再加上一系列大学纳粹化政策的颁布和实施,使德国大学所具有的传统和这一传统所带来的学风遭到了彻底地破坏。[6]

2.2 战后的德国大学。

二战战败后的德国,大学面临许多严峻的考验。如优秀教师的流失,学生数的锐减以及学校建筑、实验室和藏书遭受的严重破坏等。德国大学怀着对以往辉煌的向往,重拾信心,开始着手复兴、改造德国大学的活动。首先进行了在美、英、法、前苏联四国占领军的指导下的“非纳粹化”改革。其后,在德国迎来适龄人口进入大学的高峰期和满足越来越多的国民要求获得各种高水平资格的需求的双重因素影响下,从60年代初开始,西德政府又开始大力推行高等教育扩张、开放政策,并在1980年跨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也正因为如此,具有光荣历史的德国高等教育终于摆脱了自1930年以来一直落后于其他一些西方国家的窘境。然而,事实上,在二战后世界高等教育规模空前扩大的背景下,德国高等教育一方面采用一种实用主义的现代化——扩张大学及大学生数量、加大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提高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科研水平,使德国高等教育的结构与内容越来越接近美、英国家高等教育的模式与实践;另一方面,又固守传统的大学理念,视传统意识为不可更改、不可触犯的金科玉律,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举步维艰。在两难当中,德国大学已经失去了19世纪的风采,教育本身受到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指责和批评。

2.3 德国统一后的大学。

尽管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高等教育规模大扩张产生了诸如教学和研究条件恶化等许多问题,但是,自1990年东、西两个德国重新统一后,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领域均发展迅速,一度被誉为欧洲“经济发动机”,成为欧盟中最举足轻重的国家之一。

然而,由于德国在高新技术领域方面的发展不足,以及东、西德国统一后带来的后续效应,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这一发动机的运转速度开始减慢,经济发展陷入窘境。作为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的高等教育事业,也困难重重。首先,在公共科研经费中,过去基本上由大学独占天下的格局已完全改变,大学获得的公共科研经费比重不断下降,来自非政府的其它科研经费,大学也难以获得,导致有些大学及其实验室的设备陈旧,老态龙钟。其次,与以公共经费维持的大学以外的科研机构相比, 德国大学的研究水平下降,科研竞争力减弱,相应地,高等学校对科研人才的吸引力也开始下降。第三,在人才培养领域里,那种适合于小规模人才培养的教学制度,远远无法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特点,教学质量下降,素以培养尖子人才为特点的大学却很难像过去一样产生尖子学生。第四,大学“爆满”现象严重。虽然德国高等教育有综合性大学、应用技术大学、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学院等各种层次和类别的高等教育机构,但是,由于大学的容量扩充不够,教学设备不足,难以满足全部入学申请者的要求;大学的“宽进严出”政策,又使不少学生因考试不通过导致学期延长,长期滞留在学校。[7]

3企盼的明天——“卓越计划”(Initiative for Excellence)的实施

虽然困难重重,但德国的大学一直在尝试着采取各具特色的多样化改革手段,来解决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难题,依然在执着地探索着重塑历史辉煌的良策。2004年,由德国前联邦教育部长布尔曼(E•Bulmahn)首次公开提出实施的“精英大学”计划就是改革的手段之一。“精英大学”计划在 2005年6月在德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选举中表决通过。由于“精英大学”与德国历来坚持的平等主义背道而驰,为了赢得政治支持, “精英大学”被重新命名为“卓越计划”。

“卓越计划”:为了重现德国一度引以为傲的科研实力,德国政府提供巨额经费,加强研究生培养机构、研究组群的建设, 并着力打造一批“精英大学”,力图通过竞争不断追求卓越,使德国重新成为汇集各个领域精英科学家的重要基地。

“卓越计划”的目的显而易见:一是为了提升德国大学在国际上的地位。德国大学历史悠久,校史辉煌,“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洪堡理念更是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近年来在国际性大学排名中表现并不突出, 与竞争对手英国和美国相比, 目前德国的大学稍逊一筹。因此,德国迫切需要通过一番革新来增强德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水平,向世界再次证明自身的实力。二是为了防止人才流失,汇集精英人才。随着政府不断削减高等教育经费, 大学科研经费更是捉襟见肘,一批年轻有为的科学研究者、教授纷纷流向国外科研条件更好的大学, 造成德国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人才流失, 使德国科研面临重大危机。“卓越计划”通过向高校提供巨额经费,在帮助高校改善研究的硬件设施, 留住本土优秀的教授、科研人员的同时, 还可聘请各个领域的国外优秀学者及高级学术人才, 为打造一支“日耳曼长春藤联盟”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胡建华.思想的力量:影响19世纪初期德国大学改革的大学理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8).

[2] 黄福涛主编.外国高等教育史[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58.

[3] 黄福涛主编.外国高等教育史[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59-160.

[4] 王林义,杜智萍.德国习明纳与现代大学教学[J].外国教育研究,2006(7).

[5] 张俊宗.德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探索[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3,(6).

[6] 黄福涛主编.外国高等教育史[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18-221.

[7] 贺淹才.德国大学“爆满”现象的因果及其对策浅议[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4(4).

[8] (EB/OL)..cn/qkpdf/dgzk/dgzk201136/dgzk20113611-1.pdf" style="color:red" target="_blank">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 德国 展望 未来 历史回顾 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