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资源与环境类国家特色专业群建设实践与思考

资源与环境类国家特色专业群建设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5-14 14:45:03 浏览次数:

摘要:在特色专业的建设过程中,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通过打造优势学科,以科研促教学,服务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等一系列的改革与实践,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一体,大力推进特色专业群建设,为地方性高等学校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探索出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特色专业群;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

在实施“质量工程”的过程中,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通过开展重点学科、重点实验中心、精品课程等一系列建设与改革,大力推进特色专业群建设。2007、2008和2009年三年间,资源与环境类学科4个专业中,有地理科学、土地资源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统等3个专业分别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确立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基本形成了资源与环境类优势学科专业群,凸显了我校资源与环境类优势学科专业在全国相关领域的特色地位。目前广西师范学院已经成为广西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土地科学和环境科学的重要人才培育和科学研究基地,在办学层次上办出自己的学科特色与地方特色,探索出了一条“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为一体,大力推进特色专业群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以优势学科为依托,以科研为支撑,打造学科特色,促进特色专业群建设

“地理科学专业”是广西师范学院办学历史最长、最具优势特色的专业之一,所依托的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主干学科,也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和环境科学专业的基础学科。广西师范学院是广西唯一拥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土地资源管理等资源与环境类硕士点的院校。长期以来,自然地理学、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和土地科学是广西师范学院的优势学科,也是广西高等学校中的优势学科。广西师范学院拥有一个广西高校重点学科(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一个重点建设学科(自然地理学)。广西师范学院的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是广西高校同类学科中成立最早、师资力量最雄厚、研究成果最突出的优势学科,该学科依托3s技术支持,面向广西重大的社会需求,开展县级资源与环境等应用示范系统的研究和应用,为建设数字广西与生态广西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自然地理学运用了野外考察、实验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广西地理环境问题研究,特别是南亚热带喀斯特资源环境问题的研究,为广西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目前,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自然地理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团队已经成为教学团队的核心力量。大量的科研成果渗进专业的教学内容,有力地促进特色专业建设,为打造特色专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以课程建设为核心,通过特色课程与精品课程建设,促进特色专业群建设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依托学科优势条件,把先进的教育理念渗透到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成立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技术、土地规划与利用管理、房地产评估与经营管理、测量制图与遥感技术、地理教育与教育技术教学团队、环境监测与工程等等教学小组,构建资源与环境类学科4个专业的专业课程群。加强特色课程、本土教材、精品课程、重点教材、专业实验室、专业实习基地和学科网站建设,构建“学科一专业—课程”协调发展的教学模式。目前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土地规划学已建设成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土地资源学和环境学概论为校级精品课程,环境生态学和地理信息系统已建设成为学校重点课程。以资源与环境类学科专业的10门平台课程为核心的地理学科网站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群的有机整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在线教学、学科资源的延伸与拓展,获全国高校多媒体大赛二等奖。

三、以实践教学为平台,走产学研的发展道路,打造地方特色,促进特色专业群建设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着眼点,不断适应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构建适合地方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实验教学、课程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社会实践,内容层次清晰,模块衔接紧密,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化信息化、网络化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创新“基础-专业-综合-创新”四位一体的实验教学模式。通过整合自然地理实验室、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实验室、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实验室、教师技能实训室,2007年正式成立地理实验教学中心,同年被认定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形成了基础课实验平台,主干课程实验平台,个性化实验平台,重点实验室开放平台等四大实验教学平台。学生通过课程中的基础实验教学基本技能得到了培养;通过专业课程实验教学,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得到加强;通过项目形式进入个性化实验平台、重点实验室开放平台,在教师引导下,参与更深层次的科研活动,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与此同时,我们积极拓展校企之间、校际之间、学校与科研单位之间的合作,充分依托行业和地方,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路子,不断加强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建设,目前已建立课程实习、教育实习、科研实习基地30多个,拥有自治区立项资助的“地理学科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减灾研究所研究生教育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为特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四、以学术团队与教学团队建设为中心,建设一支的优秀教师队伍,为特色专业群建设的提供人才保障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大力实施人才战略,构建师资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形成了喀斯特资源环境信息与灾害防治研究、土地规划与3S技术与应用研究、资源利用和环境污染与恢复研究、城乡规划与区域发展等学术团队和人自然地理学、文地理学、地理教育及技术、地理信息与技术、遥感测绘与地图、土地资源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环境工程与监测和生态环境与评价等方向的教学团队,其中自然地理学教学团队2009年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在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省部共建教育部实验室和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的技术支持下,目前有正高21人、博士21人、八桂学者1人、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2人,广西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广西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形成了一支以青年科技人才为主体的富有朝气和开拓精神的教育、科技创新队伍。2007年资源与环境科学创新团队被评为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为一体,为特色专业群建设的提供学科支持和人才保障。

五、改革实践的成效

1 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声誉好

近年来,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生源质量较好,录取分数高出广西最低分数线20多分,生源充足,报到率

高。通过调研,社会对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毕业生的评价是:思想品德好,爱岗敬业,专业知识功底牢固,工作潜力大,有良好的创新精神。根统计,2005--2009年连续五年,三个特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6%以上,考研率逐年上升,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建设和学科研究输送大量的优秀专业人才。

2 科研项目多,研究成果丰富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注重科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的有机结合,注重把科研成果运用和转化到教学中,将最新的学科研究动态引入课堂,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自2002年以来,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师承担了国家级科研项目15项,省部级课题60多项,还有150多项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委托项目,总经费3000多万元。多项成果获广西科技进步奖和优秀教学成果奖等,出版专著、教材多部。在这个优势学科研究平台的支持下,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教师根据自身科研方向和学术专长,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悉心传授研究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特别是在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研究内容涉及地理教育、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土地管理、环境治理、旅游资源、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等,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在2004~2009年间,本科毕业生论文参与科研项目200多项,学生立项项目10多项。学生在国内正式刊物上发表科学研究论文20多篇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近年来,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本科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全国三等奖4项。

3 主动服务社会,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

长期以来,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充分发挥学科区域优势,利用每年的寒暑假的“三下乡”等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活动,认真组织学生深入农村、街道、社区,努力为社会服务。据统计,每年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活动平均达80多次,2004~2009年间累计参加各级各类活动达3万多人次。2007年,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以科技下乡为主线,在专业老师带领下,深入革命老区田东县乡镇,认真落实党和政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构想,利用先进的测量仪器设备对田东县2个镇(林逢镇、思林镇)的15个村屯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完成了相关地区的土地现状图和规划图,为田东县政府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该项目获自治区团区委“2007年广西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称号。结合“魅力广西”2007·大学生概念性城市规划设计国际竞赛,深入东兴、凭祥实地考察和测量,提出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构想与城市特色风貌构建、重点地段或重要节点的城市设计意向和标志性建筑概念设计等,为东兴、凭祥的城市规划、构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该项目获“魅力广西”2007大学生概念性城市规划设计国际竞赛佳作奖2项。

实践证明,“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为一体,大力推进特色专业群建设”,是地方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

推荐访问: 实践 思考 特色 环境 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