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巧借对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巧借对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时间:2022-05-14 13:10:07 浏览次数:

内容摘要:在教学中如果能巧用对联,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本文从教学实践中挑出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关的几种对联,例说如下。

关键词:对联 学习兴趣

对联似乎距离我们越来越远,许多老师在教学中也渐渐把它淡化。其不知如果能巧用对联,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能力。现就从教学的实践中摘出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关的几种对联,例说如下:

1.谐音联。北宋丞相吕蒙正,少年丧父丧母,家境十分贫寒。他向邻居亲朋求借,人们都不肯接济他。这种贫富不均的现象,使他深感不满。春节到了,家中空无一物,一气之下写了一副怪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先让学生动脑筋,想了半天也回答不出来,有的虽然回答了,但不在点子上。老师最后给出了答案,学生顿感省悟,激发兴趣,收益颇大。

2.双关联。一次一位学童遇到秀才,这位秀才狂妄无比,藐视学童,狂秀才骂道:“稻粱菽,麦黍稷,这些杂种,哪个是先生?”这位学童从容应对,“诗书易,礼春秋,许多正经,何必问老子。”“稻粱菽,麦黍稷”本是五谷,狂秀才说这些“杂种”,表面上指的是五谷杂粮,实际上骂这位学童为杂种。哪个“先生”,表面上是“先生”实际上又是指这些谷物种下地后,哪个先出土。然而这位学童毫不示弱,从容应对,“诗书易,礼春秋,许多正经,何必问老子。”也是一句双关,对仗工整。诗书易,礼春秋是四书五经中的代表作,许多正经,即是读书中的正经,暗指何必去装那些正经呢?既有正经在,又何必去问“老子”,表面上指的是道学家老子,实际上是学童自称为“老子”,狂秀才无奈,只好逃走。经过分析,学生的思路大开,忍俊不禁。在愉快教学中,提高了思维能力。

3.类比联。刘伶和李白都是酒仙,李白的“斗酒诗百篇”已家喻户晓。向一家饭馆写了这样的一副对联:“刘伶借问谁家好,李白还言此处佳。”“瓦缶澄来银无影,金刀割处玉无瑕”(豆腐行),把洁白如雪的豆腐和银玉进行类比。“许多丘壑胸中贮,无数烟云笔底生”(书画店)“今晚栖身留燕窝,明朝展翼赴鹏程”(旅店)“行程远大,脚跟须站稳,工作浩繁,步奏要分清”,横批“始于足下。”这些对联,都是运用了类比的方法,由此失误联想到彼事物,事物之间都具有类似之处,这样拿来比喻,十分妥帖,锻炼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状物比拟的准确性。

4.即席联。一次我把这样的对联讲给学生听。少年时的李鸿章,从小跟周老先生读书,时值盛夏,一天周和李同行,走到塘边,他俩脱下衣服下塘洗澡。周先生随口吟出了“千年古枝为衣架,”李鸿章随口应对“万里长江作浴池。”有一次李鸿章的父亲在算账,自言自语道,“日用千金,支付不易”,李鸿章马上答道:“花开万朵,色彩无穷。”这些对子对的既俏皮而且有气魄。

欧阳修未出仕时,家境贫寒,为了生计,四处奔波。一天暮色苍茫。他背着书囊,匆匆来到一座城下,此时城上有一老兵把守。欧阳修说,读书人远道而来,进程求宿,老者求一联以对,“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欧阳修道,“出对子容易,对对子难啊!请先生先对吧。”老兵生气地说:“我是要你来对的”。欧阳修说,学生已经对过了,老兵恍然大悟。原来他对的是“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老兵打开城门,让欧阳修进城。所有这些即席对子,可以培养学生们急中生智的能力和遇事应变能力,实际上也是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5.多主题联。同学们在学习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的诗歌时,其中有些对偶句子,实在使我们玩摩不已,可以从多角度多方面去理解。无题诗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多数人理解为这是对爱情的忠贞执着。但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对事业的执著追求,也有人把这两句作为歌颂教师的形象而引用。还有的用它来歌颂革命先烈无私奉献精神,有一份热,发一份光,直到生命的结束。究竟是些什么,主题是多角度的,只有自己去理解。因此这些句子,更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有“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等。李商隐诗歌中的对偶句子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往往不拘于特定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只注重感情本身的表现,于是常常写出“人人心中所有,个个笔下所无”的境界,引起了古今读者的共鸣,读来爱不释手。

总之,在教学中巧用对联,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更能弘扬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笔者真诚的希望同仁能注重对联的学习和巧妙运用。

(作者单位:安徽阜南县第一初级中学)

推荐访问: 对联 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