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时间:2022-05-11 11:10:05 浏览次数:

摘要: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是指幼儿不依靠外部力量推动,自觉参与游戏、学习活动和探索问题的一种行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在丰富的科学活动中幼儿可以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不断地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发展幼儿观察、记忆、主动性和创造性等。

关键词:科学、活动、培养、幼儿、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6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009(2011)03-0073-02

那么,如何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呢?

一、创设活动环境是培养幼儿主动性的条件

自由和谐的气氛,能使幼儿感到心理安全,产生积极活动的欲望。因此,教师要积极为幼儿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各种科学活动,对他们的发现作出积极的评价,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从而引导幼儿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如利用教室的边角,为幼儿提供一个独特的空间——真正属于幼儿自己的科学活动场所。幼儿是科学活动场所的小主人,而教师是幼儿的参谋、帮手。在《美妙的声音》活动中,幼儿动手这里敲敲,那里敲敲,寻找美妙的声音,当幼儿敲到瓶子时,瓶子发出清脆的声音,幼儿欢呼起来,这时,给每个瓶子装上不同的水量,幼儿一边敲,一边发现了不同水量的瓶子发出的声音也不同,大家兴奋地说:“这瓶子声象琴声一样,能敲出哆来咪,我们可以弹琴了,说着,大家一边敲打瓶子 一边唱起了歌。在这样的环境活动中,培养了幼儿合作探索意识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相反,如果教师组织活动时唯恐幼儿不守纪律,要求幼儿听指挥,安排什么,就做什么,整个活动气氛严肃沉闷,那么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会产生明显的抑郁感,幼儿根本不能随心所欲地思考、自主地体验,展不开想象的翅膀,更谈不上幼儿主动性的发挥。如在《认识蚂蚁》活动中,如果教师只在教室内出示一幅蚂蚁的图片,让幼儿观察图片并说出蚂蚁的特征,那么幼儿只能从观察图片中获得表象知识来回答问题,并不能从图片中发现什么、探索到什么。如果选择在户外,校园的梧桐树下为幼儿创设活动环境,在蚁巢边撒一些饼干,让幼儿自主地观察小蚂蚁搬食的活动:一只蚂蚁爬了过来,停留片刻,便循着来路匆匆离去,不一会,一支浩浩荡荡的蚂蚁队伍在那只蚁探的率领下,来到了饼干碎块的面前,张开锐利的大颚,把饼干碎块运回巢中。幼儿经过认真仔细地观察,探索到许多未知的知识:蚂蚁是群居的节肢动物,蚂蚁是用触角与同伴互通情报,它们能搬运比自身体重还要重的东西、并能同心协力把食物搬到自己的窝里,它们的卵是白色圆圆的……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尝试到了自行发现的成功与喜悦,增强了他们的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二、注重动手操作是培养幼儿学习主动性的基础

幼儿科学教育是幼儿主动的探索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在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培养幼儿敢于创新, 勇于探索,主动学习。让幼儿主动学习并不代表教师放任不管,让幼儿无目的的自由摆弄,这其中教师应担当指导者、观察者、鼓励者的角色。在组织活动时如果教师仍然以教师讲解、操作为主的传统的教育模式,无形中剥夺了幼儿动手操作的机会,束缚了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活动中,教师应该积极地、有意识地鼓励幼儿想象,变斥责为指导,并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材料。让幼儿在自主选择的操作材料中动手摆弄、探索、体验、发现、学习并有所收获。如常识《磁铁的用途》科学活动中,设计为两个层次的目标:一是知道磁铁有穿透的本领;二是学会用磁铁的穿透性来解决问题。活动时,为幼儿创设环境,将“小猴爬树”的背景图“大树板”布置好,再把贴上回形针的教具小猴以及磁铁交给幼儿,让幼儿自己动手去操作、去发现,引导幼儿思考发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一现象,幼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自己的发现:“我发现磁铁可以透过材料吸住小猴,”有的说:“往上移动磁铁时,小猴往上爬树,往下移动磁铁,小猴就往下滑,”有的说:“把磁铁拿开,小猴就跳下来啦!”教师不要把答案告诉幼儿,而是让幼儿在主动接触材料,自由操作的过程中,自己得出结论,达到了第一层的目标。然后,让幼儿拿磁铁去找教室内外哪些东西能被磁铁吸住,是用什么做成的?“磁铁能吸住别针、门扣、锁、自来水管……,它们都是铁做的。”一个个幼儿的报告说明教学操作活动初见效果。接下来,又为幼儿创设一个新的活动,“打捞沉船”,要求幼儿不用手拿,而是把磁铁伸入水里,把沉船打捞上来,让幼儿自己去思考、去操作,直到成功。这两个目标的完成,是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完全以幼儿为主体,自主地与材料发生相互作用,使幼儿自觉地、主动地获取感性知识。幼儿在自己的主动探索操作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有所创新。例如当幼儿知道了磁铁的性能后,极强的好奇心与想象力促使他们总想更深地探究它,当幼儿有了创新意识的举动时,教师要能够赏识,要善于捕捉幼儿思维中的亮点,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应该满足幼儿的求知欲,启发他们用磁铁去把混合后的铁粉和木粉分开。再运用铁可以磁化的原理,发挥他们的想象引导他们当小工人,用钢针、废钢锯片在强性磁铁上磨,制造“小磁铁”、“起重机”和“指南针”,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动手、动口、动脑,充分调动了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探索活动中,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操作技能。逐步懂得一些粗浅的科学知识,激起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既培养了幼儿对待科学的认真态度,又培养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鼓励交流、表达是培养幼儿学习主动性的关键

“语言是思维的拐杖”,离开语言的思维是虚晃无力的,在幼儿主动、积极探索的基础上,充分的交流表达活动经验能帮助幼儿建构一定的科学概念。在科学活动中,幼儿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的积累之后,教师应重视鼓励幼儿有勇气张嘴表达自己的见解,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探索过程和发现,它能使幼儿理清思路,更清晰地了解某些事物。在探索中,语言伴随动作同步进行,同伴间的交流、争论有时是进一步探索的催化剂。例如“人的身体里有什么?”幼儿观察讨论:“有心、肝、肺,有肠子还有血。”“还有空气。”“还有两个管,一个气管,一个饭管。”全班哄笑起来,另一个幼儿站起来纠正:“不叫饭管,叫食管。”这场争论给幼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教师要能及时捕捉,并以此为契机,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大胆进行猜想和解释,主动地按自己的想法作用于物体来验证,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石头和石头碰撞,可以撞出火花,争论一下,也许能争出一个新思路、新举措,这样有利于幼儿主动性的发挥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在“沉与浮”活动中,幼儿自主选择材料放入水里,动手操作尝试后发现了“什么会沉,什么会浮”当教师提出“怎样将沉下去的东西浮上来,将浮上来的东西沉下去?这个问题时,幼儿更感兴趣地去动脑筋操作,在操作活动的同时,培养他们敢问、善问的能力。引导幼儿之间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有的幼儿会告诉旁边的小朋友说:“将石头放在泡沫板上就会浮上来。”有的幼儿会告诉旁边的小朋友说:“将矿泉水瓶的盖子打开就会沉下去,”俨然像一个科学家在观察、操作、比较,有的幼儿还不时地自言自语“我拿××试试看,”这样的活动每个幼儿都会主动地参与,主动地把自己的方法、结果告诉身边的幼儿,并且也会学着同伴的方法去进行尝试、发现,从而通过与同伴的交流,表达自己的实践又获取了一个新的知识。这样,同伴之间友好地进行讨论、交流,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会有很大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的发展。

总之,幼儿的天性是好奇、好问、爱探索,培养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是重要的,只有教师注意以幼儿为主体,尊重幼儿,才能使幼儿带着愉悦、惊奇、探究、满足的情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奥妙无穷的大千世界,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以及运用多种感官探索周围客体的能力一定会有所发展。

推荐访问: 主动性 幼儿 培养 科学 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