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中风防治

中风防治

时间:2022-05-09 13:00:10 浏览次数:

专家简介

黄流清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神经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上海市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解放军精神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医疗专长:擅长老年认知、睡眠和精神障碍的诊治。

专家时间:周二下午

问:我母亲昨天突然出现头昏、左侧手脚无力症状,邻居们有的说可能是“脑梗”,有的说可能是“中风”,还有人说可能是“脑溢血”。到了医院,医生的诊断是“脑中风”。我被搞糊涂了,这些病互相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黄流清:顾名思义,脑血管病是脑血管出了毛病。脑血管突然发生堵塞或破裂,导致脑部血液循环供应障碍,引起局限性脑功能异常,如语言含混不清、一侧手脚无力、头晕、呕吐、肢体麻木等,医学上称之为脑卒中,又称卒中。中风有出血性、缺血性之分。出血性是血管破裂出血,即人们常说的“脑溢血”。缺血性中风是脑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又称“脑梗死”。病灶直径在2厘米以内的脑梗死,称为腔隙性脑梗死,简称“腔梗”。

问:我母亲、外公都曾发生过脑梗死。我很担心,中风会遗传吗,我将来是不是也会发生脑梗死?

黄流清:中风确有家族遗传性。众多临床资料表明,有中风家族史者发生中风的危险性增加。国内学者认为,家族史是仅次于高血压病的中风危险因素,中风的遗传倾向可能与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具有遗传性有关。不过,遗传只是一种“疾病易患素质”,是否真正发病受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有中风家族史者不必过于惊慌,只要平时重视预防就可以了。

问:我患高血压多年,平时没什么不舒服,只是在工作劳累时,有点头痛、头晕,服用降压药不是很规律,吃吃停停。听人说,高血压患者容易发生中风,是这样吗?

黄流清:高血压是医学界公认的中风首要危险因素。不论是脑出血,还是脑梗死,都有着相同的病理生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而高血压是最主要、最明确的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据统计,约80%的中风患者有高血压。不过,由于高血压起病隐匿、基本不会引起明显不适症状,故多数患者是在体检时被偶然发现,有的甚至是在发生脑中风以后,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此外,部分患者明知自己患有高血压,却因为“没有不舒服”而不愿意治疗或治疗不规范,最终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中风只是其中一种。

问:我母亲今年65岁,最近发生过一次“小中风”,医生让她每天服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为什么能预防中风?我看了看说明书,这药副作用不少,长期服用安全吗?

黄流清:阿司匹林之所以能预防中风,是因为它具有抑制血小板凝集的功能。血小板是正常的血液成分,其生理作用是在血管损害部位聚集,填补血管缺损部位,启动血栓形成过程,发挥止血作用。当血小板增多或凝聚性过高时,容易导致血栓形成,诱发缺血性脑中风。相反,血小板减少可能导致脑出血。

阿斯匹林是100年前德国人发明的一种解热镇痛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小剂量阿斯匹林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预防冠心病和脑梗死的作用。阿司匹林的副作用主要是损害胃黏膜。你母亲可以采用饭后、顿服适当剂量(每日50~150毫克)阿斯匹林肠溶片,以减少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

问:我父亲去年发生过一次中风,右侧肢体偏瘫了。今年年初,天气暴冷,他又发生了一次中风。我们很担心,父亲的中风为什么会一发再发,接下来该怎么预防?

黄流清:凡发生过中风的人都属于中风的高危人群,这些人将来发生中风的危险要比普通人大得多。此外,中风患者若同时合并多种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心脏病等,则再发的危险性更高。

中风患者预防再发作,称为中风的二级预防。预防措施主要包括:①病因治疗,如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②戒烟戒酒;③注意饮食;④使用预防性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等;⑤定期复诊,监测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指标,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需要提醒的是,中风的发生与季节变化有一定关系,寒冷、炎热,以及忽冷忽热的气候都容易导致血压波动,增加中风风险,患者应根据气候变化适时调整衣着和生活节奏。

推荐访问: 中风 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