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客家乡土文化体系下关公崇拜习俗的嬗变与其意义转换

客家乡土文化体系下关公崇拜习俗的嬗变与其意义转换

时间:2022-05-08 08:25:03 浏览次数:

【摘要】在中国五千年文化中,“关公崇拜”是独特而复杂的文化现象。中国关帝崇拜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体系、不同阶层之间有复杂而微妙的差异。客家文化是广东省三大文化体系之一,本文旨在探讨广东客家乡土社会中对关公崇拜的具体表现,对比其和正统意义上的关帝崇拜、广东其他文化体系关帝崇拜的异同,展现崇拜习俗变化和象征意义的转换,借此了解中国民间信仰在融入具体文化语境中时呈现的特征。

【关键词】客家文化;关帝崇拜;民间信仰

关帝崇拜是民间崇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政权构筑以“忠义”为核心的正统文化的重要文化符号。在漫长的发展和演变中,关帝崇拜融合了儒道释三教,承载了大量丰富的文化内涵,既体现乡土中国民间原生态风俗又带有浓厚的庙堂官方色彩。

中国幅员广阔,区域间历史发展进程有很大的差别,仅是广东就形成了潮汕、客家和广府三大文化体系。中国民间宗教的神祗极多,具体一位神祗的象征意义在不同区域和不同社会阶层中又有不同的理解。而关帝崇拜广布中国不同地域,覆盖了社会各个阶层,既是乡土民俗又是封建政权的意识形态标志,因此各地关帝崇拜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关帝崇拜在广东不同区域的文化影响下有复杂多样的呈现。以客家文化为例,在客家乡土话语体系下的关帝崇拜与广东其他文化体系和正统文化意义对比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同时,由于现代政治经济的变迁,传统的关帝崇拜也有了新的特点。

关公崇拜是一种通过社会信仰、民间习俗、生活习惯等形式传承的文化形态,而关帝庙则是传播发展关帝崇拜的重要物质载体。所以笔者在研究客家地区关帝崇拜时,选择了客家文化区梅县的关帝庙进行田野调查。同时,为了比对客家乡土与广东其他三大文化体系的关帝崇拜,笔者先后走访了揭阳和佛山地区。

本文利用文献研究所得和在广东梅县南口镇关帝庙及其周边地区田野调查结果,探究在广东客家文化体系下关帝崇拜习俗的嬗变与其意义转换。

1关帝庙周边地理与文化环境

梅州是广东地区客家人最集中的聚居地,也是广东地区的客家文化中心。自西晋开始,客家先民为避战乱、灾荒,经过多次大迁徙,最后大部分定居在闽粤赣边山区,形成了客家人的群体。梅州市七县一区400多万人口中,除丰顺县约8万人讲潮州话外,其他皆讲客家话。梅州客家风俗,既有对中原古风俗的承传,也有在辗转迁徙中的吸收。此外,梅州客家人在与原地居民共同的生活交往中,逐步形成独特的广东客家文化。梅州是著名的侨乡,梅州客家文化习俗又融合了一些南洋岛国和西方的文化。所以,梅州风俗除有中原、山区特色外,还有一些海外风情的内容。① 梅县为梅州市市中心,其中新县城和梅江区是梅县最为发达的地方,城市化程度较高,本次调研选取这两个地方与南口镇进行调研,旨在对比城乡关帝信仰的异同。

南口镇位于梅县西南部,距梅州市区10公里,由原南口镇、瑶上镇、荷泗镇三镇构成,与梅县高新技术开发区相连接,总面积263 平方公里,下辖 46 个村, 3 个居委会,总人口 6.8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6.1 万人。南口镇属于梅州市辖区,是一个纯客家人的村落聚居地,因而客家文化最为典型。② 文献研究发现,在南口镇,自唐末年间就有拜关帝的记载。

从新县城到南口镇,城乡对比非常强烈。实地考察的关帝庙在瑶燕村,这是一个典型以农业为主的村庄,到处可见丘陵和农田,民居建筑以两层或三层水泥楼房为主,也存在一些瓦房。瑶燕村是一个几姓杂居的自然村,该村有三座家庭集居的传统客家围龙屋,但九十年代之后就没有人居住,祠堂也废弛多年,年久失修。在该村和周边地区走访发现,青壮年在外打工读书居多,形成了以妇孺和老年人为主的空心村,很多家庭的主要收入并非农业,而是外出打工的收益。距瑶燕村车程不到15分钟的华侨之乡“侨乡村”由寺前、高田、塘肚三个自然村组成,侨乡村保存有大量完好的围龙屋,被广东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专家组认为是“中国最典型的围屋古村落”。实地调查发现,村民信仰的神比较庞杂。除了关公之外,还有观音(旧历四月初八为观音诞)、沙官(清明祭祀)、山神八公、公王等。笔者在走访过程中了解了风俗的流变,比如婚事的仪式简化了,但要到围龙屋操办,围龙屋有祖先的牌位,他姓不可进入。丧葬要请和尚做香花佛事,做道场,做完道场后要请前来吊唁的亲人吃午饭。同时客家人很注重风水,修建庐屋要择日、看方位。笔者还观察到每家的门前都会挖水塘,访问当地民众得知这样做的原因是客家人相信山管人丁,水管财,挖水塘能够为家庭开财路。

2关帝庙与关帝崇拜习俗

关帝庙座落在梅县南口镇瑶苑村的一个小山丘上。相传,关帝庙由两位商贾捐建,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据庙祝介绍,文革期间关帝庙里的古籍、书册和碑记皆被毁坏,所以难以确定关帝庙建造时间,在可以找到的文字资料当中,最早的记载是明朝,清朝年间有一次重修。最近一次的关帝庙修葺是在丁亥年(也就是2007年),目前仍然在翻新重建。在此之前,关帝庙由关公殿、观音堂组成,占地两千多平方米。2007年重新整体规划重建后总占地三千平方米,有关公殿、财神殿、寿星殿、僧房、观音石像及长廊。

关爷庙是一组由黄色琉璃为屋顶、绿色琉璃瓦为屋檐的庙宇群,庙宇入口屋檐有绿色的双龙雕像,建筑有关公殿、财神殿、寿星殿、僧房、观音石像及长廊。靠山三面备置长廊用石柱2根,琉璃瓦面建造。现后殿仍在规划筹建,据庙祝出示的数据显示其占地600多平方米,中央建滴水观音一尊,高六米,周边备置莲花灯塔及绿化草地。殿前种有大榕树和菩提树。树前有烧纸炉和大型香炉,在烧纸炉正右方有用于火化元宝的葫芦塔。

关公殿除了关公及其左右的塑像以外,有赤兔马的石雕塑像。这匹赤兔马有这样的传说:以前秋天收割之后夜晚在田地里能听到马嘶叫声和马蹄声,恍似众多野马在草场上乱跑。且在收割完毕到春耕播种前每个晚上都会出现,而一到春耕播种时就消失。老人们都认为是庙中的关帝显灵,骑赤兔马驰骋田野。赤兔马上方,一口大鼓与一口大钟相对着高挂大殿左右两侧,取“晨钟暮鼓”之意。正中央关帝塑像捧书而坐,据庙祝介绍,该形象来源于典故关公“夜读春秋”。关公像左边立着拿着大刀的关帝副将周昌,右边立着关帝的儿子关平,端着印章。

关帝庙将财神、观音和关帝共同供奉是继承古代关帝庙的形制的。据记载,清光绪年间筹建的南口关帝庙就已经将关帝、财神和观音一起供奉。庙祝的说法是自有关帝庙,就有供奉财神的,因为关公本来也是武财神,继承地方寺庙风俗关帝和财神都一块供奉。而关公在佛教里面是“护法神”,是与观音同等地位的,因此也供奉观音。

关帝庙现归梅州市佛教协会管理,筹建费用和日常维护经费主要由善男信女捐赠。庙祝反映除了南口镇居民拜祭关公之外,其它村镇的信众都会前来祭拜。另外,广府地区如广州、深圳也会有信众前来,他们大多是由亲戚而介绍得知的。据了解,庙祝是香花庵的弟子,从小在庙里长大。该关帝庙庙祝只接收女弟子,大部分都在10岁左右由父母送来庙中做弟子,女弟子可以上学,结婚生子,也过着世俗生活。弟子大部分时间住在庙里,一年有部分时间与父母相见,主要工作是要完成庙里的清洁工作,早晚敲钟诵经以及写裱文(可以由庙祝写,也可以香客自己写),在大型的颂福和朝拜活动,弟子们参与诵经。

关帝庙的重要祭拜节日有:农历二月十三日的许福、农历五月十三日的关爷生日、农历七月十三日的暖福还有十一月十三日的完福,会有法会和忏悔仪式。不同节日念的经文不一样,关帝生日时诵祝寿的经文,祈福诵千佛经,暖福一般是地藏经,因为暖福接近地藏菩萨生日,完福诵千佛经,许福诵大悲忏。在大型朝拜仪式中,庙祝女弟子将写好的裱文放在木鱼下方,开始诵经,诵经仪式完毕后,念出祈福的香客名字和愿望,朝拜仪式结束,将裱文火化。除了这些节日外,很多信众会除夕到关帝庙通宵做忏悔,争取上头香。大年初一也有很多信众们在关帝庙吃斋饭。

梅县祭拜关帝的仪式大多简化了。一般以上香为主,大部分人上香随后会放炮池(鞭炮)。有时信众会添香油钱,添香油钱时香客往供桌上的香油钱炉放入香油钱,放完之后会双手绕香炉向内摸一圈,有“把福气带回家”的寓意。关帝庙对日常贡品没有特定要求。由于关帝吃荤,信众在平时也有拿“三生”(鸡鸭鱼肉)来祭拜关帝。而“关爷生日”信众会专程带荤食(常见的是烧猪)过来祭拜。另外,在《三国演义》中记载关帝生前特别喜欢吃猪耳朵,因此在关爷生日或是信众有特别的事情要求公关时,就会奉上猪耳朵。

笔者还走访了瑶燕村附近的侨乡村云泉寺。该寺修建年代不能明确得知,据碑刻记载大明万历44年已经存在,距今至少已有300多年历史。2003年重建成,庙正堂供奉惭愧祖师,右边供奉的三尊菩萨分别是伽蓝菩萨、关帝、财神。庙主持介绍把他们共同摆放供奉的原因是三尊都是吃荤的菩萨。除外,该庙还供奉有其他佛教菩萨——达摩祖师、地藏菩萨、目连祖师、弥勒佛、韦陀菩萨、释迦牟尼。该寺的祭拜习俗与瑶燕村大致相同,从这可以看出关帝身上儒道佛结合的属性。

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该地的关公崇拜中有一个独特的地方。祭拜关公的信众除了传统上把关帝当成“武财神”,向关公祈求生意顺利以外,普遍都认为关公身上的关刀能砍关口,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会拜祭关帝,祈祷关帝可以利用关刀,帮他们斩关口,使他们顺利度过困境。很多家长会将自己的小孩过继给关公。据采访的信众表示,孩子过继给关公可以使孩子变乖,或使体弱多病的孩子有关公保护而变得健康。他们都认为关帝忠义,更重要是关公有关刀,能驾驭顽皮的小孩,在小孩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许多困难关公可以用他的关刀来斩开。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小孩过继关公的故事。有一个从韶关来的信众谈到他的曾经梦见自己身处一间处于半山腰上的关帝庙,见到一个长须红脸的威武古人,这个形象跟关公一样的人在梦中对他说他的小孩不乖,必须过继给关公。他为了找和梦中形象相符的关帝庙,从韶关一直打听到山西,后来通过亲戚关系找到了梅州南口镇的关帝庙。笔者也现场观察了小孩过继给关公的仪式:首先,小孩的父母带着贡品(贡品有斋菜、豆腐、甜糖)到关帝庙上香,向关帝告知此事。接着庙祝向关帝求签,颂词问关帝是否接纳该孩子。接着,庙祝按照庙里的签文来解签,若签文显示为同意,由庙祝送出衣服和甜饼,父母再将衣服和甜饼祭拜关帝之后带回家,这个仪式就完毕了,孩子成功过继给关帝。过继给关公的孩子无论男女,若是婴儿一般要过百日才可以进行过继。

3南口镇关帝崇拜习俗异化的原因探询

南口镇关帝崇拜和广东其他两大文化(潮汕和广府)区域的关帝崇拜有一些明显的不同。潮汕地区拜关帝偏重于求福,求平安,求风调雨顺,对于关帝的忠义精神较多强调。祭拜仪式上较为复杂和讲究。笔者走访的揭阳榕城区两间关帝庙都是只供奉关帝或与关帝密切相关的神灵(如关帝儿子关平)——并没有像南口镇出现的关帝与其他神灵合祭。而广府地区拜关帝则偏重于求财,关帝武财神功能比较突出。并且民间信仰较产业化、消费化,如佛山石湾关帝陶瓷像已经初步形成产业链。这些可以从文化体系中寻找原因,梅州客家文化有小农和山区文化的痕迹,潮汕地区是三大文化体系中宗法保留得较多和受儒家文化影响较深的地方,所以关帝的忠义得到更多的强调,而广府地区商品经济发达,关帝崇拜中与“商”有关的因素会得到更多的重视。

梅州地区关帝崇拜异化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其民众祭拜关公的主要原因是关公的关刀可以砍开自己人生关口。据笔者对潮汕地区中的揭阳市、广府地区的佛山市调查,两地的关帝信仰不存在拜关帝求“斩关口”的习俗,即使有过继小孩给关帝的习俗也不是因为认为关帝能够为小孩斩除成长关口。同时初步查阅相关文献和前人的研究论文,并没有发现提及中国其他地方关帝崇拜中“砍关口”这个表现。笔者初步猜测,关帝信仰中关帝“砍关口”的功能是客家梅州地区自发产生的一个崇拜习俗的变异。

对于这个现象,笔者认为可能与客家人的迁徙历史和生存环境的艰辛有关。目前学术界关于客家起源和发展的观点很多,其中一种认为历史上客家先民在外部压力的驱迫下,从长江中下游及其支流区域向人烟稀少的赣、粤、闽交界山区迁移,以后长期生活在相对闭塞的山区。明末清初向西移向珠江西岸、潮汕和广西等地,在清末和民国又有一批客家人移居南洋。③ 尽管学术界对于客家起源各执一词,但普遍认可客家人具有流移性。多数客家人聚集的地方如赣南、闽西、粤北自然灾害多,多山少地,土壤相对贫瘠。山区物质条件匮乏练就了客家人吃苦勤奋的性格,旅途的难测使客家人比岭南其它地区的人更需要祈求平安和顺利渡过人生的关卡。因此,关帝威武的外形能给信众依赖感,关帝崇拜便与“斩人生关卡”联系在一起了。同时在小农经济为主、科技尚不发达的时期,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遇到很多矛盾和困难,十分希望能够有具有超自然力量的神灵帮助他们,人都会倾向于向诸神灵祈求风调雨顺、全家身体健康等。宗教和信仰在某种意义上也能反映出人特定的社会意识。梅州当地客家人在艰苦奋斗,生存环境严酷的社会现实下赋予关帝崇拜新的象征意义,同时出于对神灵的畏惧敬仰和对小孩子的爱护,把小孩过继给关帝,以祈求为小孩斩掉人生的关卡。尽管这缺乏科学依据,但迎合了当地人精神需要,表达了对人生美好的祝愿,能够带来精神上的鼓舞,从这个角度看关帝崇拜中的人文特质具有合理性。

从关帝崇拜在梅州客家人中衍生的关帝“砍关口”,可以看到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地域在民间崇拜中会根据神灵的事迹引申出合乎自己愿望的神力。关帝崇拜具有双重特征,关公既是国家又是民间的守护神。关羽之所以由人及神,由神化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封建统治阶层的推崇,因为关帝的“忠义”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意识形态。古代社会为了统治的需要,将关帝奉为国家、皇朝和正统的象征。“当然,使关帝儒家化的努力,并不能完全改变关羽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④ 中国民间信仰有非制度化、现世实用性的特点。“民众对于神灵的信仰程度和热情,完全取决于神明是否灵验,是否给地方和乡民自己带来好处。至于官师士绅鼓吹的神明象征的忠义观念,却几乎同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太大的关系。”⑤ 所以,无论是在梅县客家还是潮汕、广府,正统意义上的关帝崇拜的象征意义或具体习俗都会根据当地自身的文化和环境相对淡化,相对强调,相对异化,如关帝被当做是财神、“挡煞”的门神、砍关口的守护神。这时关帝崇拜从国家意识形态脱胎,与士大夫话语下的正统体系形成对照。不过朝廷神化关羽以达到推广意识形态目的的举措也是有效的。可以看到,尽管对关帝的解释是多样的,如将其视为财神、门神,但关帝因“忠义”而受褒扬深入人心,即使在不再强调封建忠义道德的现代社会也是如此。关帝文化在统治阶层的推崇和宣扬的同时,与中国民间社会不断融合,其外延和内涵也不断演进。关帝这一民间信仰反映了国家政权与乡土社会之间既有统(下转第7页)(上接第10页)一性又有差异性。民庶文化对于正统士大夫文化价值有适应的弹性。

【参考文献】

[1]南口镇政府.南口镇基本情况概述[EB/OL].梅县南口镇人民政府网站http://mxnkz.gdmx.gov.cn/news/html/?170.html,2009-8-3.

[2]郑振满,陈春声.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3][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社会:1900-1942的年的华北农村[M].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4]宋德剑.地域族群与客家文化研[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5]梅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梅州市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6]柴继光,柴虹.武圣关羽[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

[7]朱正明.中国关帝文化寻踪[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6.

[8]焦磊.关羽神圣化过程的历史考察:以关帝庙为核心[D].山东大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2008.

注释:

①梅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梅州市志:第二十六篇[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②南口镇基本情况概述[OL].梅县南口镇人民政府网站http://mxnkz.gdmx.gov.cn/news/html/?170.html.

③张英明.“客家研究”反思:以太平天国与客家的崛起为话题//宋德剑,主编.地域族群与客家文化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④[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社会[M].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115.

⑤黄挺.民间宗教信仰中的国家意识与乡土观念:以潮汕双忠公崇拜为例//郑振满,陈春声,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王洪泽]

推荐访问: 嬗变 乡土 客家 习俗 关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