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被“惯出来”的误区

被“惯出来”的误区

时间:2022-04-11 09:58:18 浏览次数:

好友是艺术专业出身,毕业后留在英国从事一些艺术管理方面的工作。前段回国,相约小聚,言谈之中,她反问了我一个问题:“你觉得艺术品离你的生活有多远?”

我一愣,这也太泛了点儿吧?好在我这媒体人也不是白做的,于是开始吧啦吧啦:灵感来源于生活,假如日后我有了比较丰厚的资金,会考虑去购买云云。

她笑了,认真地“反驳”我道:“你说的艺术源于生活没错,但倘若只有有钱才能买艺术品,这似乎是被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给‘惯出来’的认识误区!”什么?误区?尽管如此评价起初让我心有不甘,但接下来她所举的例子却让我觉得自己的确有些Out了。

她说,你肯定知道佳士得,也肯定认为,那里拍卖的东西一定都是高价,不是你我这等平民能投身的地方。那你错了。在伦敦南肯辛顿,有个以拍卖“小玩意儿”为主的佳士得分部,参拍藏品不少身价在几百到上千英镑,也不仅限于我们通常所认为的书画、瓷器这些相对高端主流藏品。像明星、名人的私人物品、剧照海报,甚至家中的旧摆设,都能招来不少人在这里选择。她还说,在英国一些艺术机构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一些手拄拐杖、戴着眼镜的老人在仔细地欣赏完艺术品后还用纸笔记录着。“这些画通常是一些不知名的年轻艺术家或者美院学生的作品,价格不高。而这些老年人也并非为了投资,纯粹出于欣赏角度,认为挂在家里赏心悦目。于是记录下来,看看有没有可能买回家?”

她的见闻让我不禁想起个“小插曲”:去年《松柏高立图》拍出4亿元天价,我忍不住微博感叹了一把,结果招来几个好友打趣,印象最深的回复是“关你什么事,孩纸,洗洗睡吧!”

或许,这就是好友批评我被“惯坏”的关键所在。不得不承认,艺术品在当前中国社会确有“曲高和寡”之感。真心也好,用来装腔作势也罢,总之一与“艺术”挂钩,必定是阳春白雪,绝非下里巴人能染指的。而国内近年来一浪高过一浪的艺术品拍卖,使得舆论的焦点往往集中在身价不菲的珍品上,似乎无形中更助长了这种误区的加深。有时我会问自己,什么是收藏品?如果我收集了一堆无人问津的瓶子,仅仅只因为想琢磨它们的造型和材质,这算不算?又或者保留着数件看似普通的小玩意儿,每个背后却藏着一个意义深刻的故事,这又算不算?

在国外,垂垂老矣尚不忘艺术熏陶;而在国内,更多人考虑的是柴米油盐,是买房买车上学升职。请原谅我如此对比,绝无半点贬讽意味。纵然经济基础有时会让人无可奈何,觉得阻碍了追寻美的步伐。但实际上,在寻找内心快乐时,只有钱才能主宰一切吗?始终认为,经济不如人不算落后,时光漫漫,总有追赶的空间;一旦意识上低人一等,那才叫真的可怕。

一草一木皆世界,其实收藏与艺术又何尝不是如此?享受生活,这种“高雅”举动很多时候是出于一种简单的认知—爱与被爱。参悟了这点,你会发现艺术其实就在身边。

推荐访问: 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