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因地制宜,上好高原牧区科学课

因地制宜,上好高原牧区科学课

时间:2022-04-11 08:46:57 浏览次数:

我校坐落在海拔三千五百多米的川西北高原,是一个以藏民族为主的纯牧区多民族聚居地,学校在校学生百分之七十五是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受地理环境、交通、通信状况、气候、宗教等许多因素的影响,给小学自然学科这门包罗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理学、人体生理学等学科基础知识的教与学带来了许多困难。加之边远闭塞的环境直接影响外部世界信息的传入,造成学生见到的新事物少,视野及知识面狭窄,很多学生缺乏必要的基本常识,接受能力低;对在内地许多看起来非常平常的现象和事物缺乏认识,甚至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这样一来就使学生对许多事物的观察不知所措,找不到观察点,不会进行比较,难以进行归类,加之语言障碍的影响使其认识、接受事物的过程极慢,这样就给以观察现象、分析归纳、总结结论为主要的实验教学方法的学习方式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正是民族学生学习中的这一难,体现在学生学习中出现概念的混淆,比如,动物知识中,讲解有关动物“腿”特别是前“腿”或前“足”,许多学生则惯用“手”这一人体器官词来描述,对于新概念、新名词接受和运用很慢。由于受风俗习惯的影响,学生基本上不会动手解剖青蛙,甚至不愿饲养小动物,哪怕是养一只蜗牛或是一只蝗虫。

相当部分学生受多年来“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不愿读书学习,人虽坐在教室里可心思却没用在课堂上,可谓是“人在曹营心在汉”。而大部分学生则受过去科学课是副科的旧观念的影响,始终抱着语文、数学是主科的陈旧的思想观念,这种观念由社会、家长影响学生,挫伤和制约了学生学习科学学科的热情和积极性。

以上诸多原因对科学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如何发挥现有资源、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有兴趣学习科学知识,就是科学课老师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要求:“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一、用科学知识改善改进生活中小物品性能来激发好奇心,促进求知欲

怎样激起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呢?怎样使学生爱上科学课呢?首先要引起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强烈好奇心。根据小学生爱新鲜、好奇心强这一特点,可以在每次教学新知识前或该课知识应用阶段,尽量设计一些学生觉得新鲜有趣的问题或安排一些新奇有趣的实验或是对生产生活有明显意义的小改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这样就能在最短的时间,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帮助他们高度集中地进入探求新知识的情境中来,提高教学新知识的效果。

以教学《磁铁的性质》中同极排斥的知识为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该课的知识延伸部分,老师可以用磁铁同极排斥原理来制作一个无接触摩擦的磁铁轴承来代替转经筒(藏区以风力带动的宗教工具,其外表刻满经文,当风力带动其转动时,就表示人们在虔诚地诵经)上的木头作的轴瓦轴承来进行转速比较,前者转速不但明显快得多,而且还没有一点声音!真神奇呀!这一下,同学们的情绪可高涨了,一双双眼睛紧盯着老师,流露出急切的神情。通过比较,学生可以直观形象地学习科学知识。短短2分钟的演示和激趣谈话,激发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更主要的是让学生领略了科学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养成用科学、学科学的习惯。

二、教师要了解本地自然特征,发挥自身优势,开发利用资源

我校地处偏远,教学和学生使用的动手材料寻之不易,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学科学教学如果没有材料,那也是纸上谈兵。我们清楚地知道,科学研究是一项长期的工程,短时间的仪器配备不能完全满足我们的实验需求,我们不可能把所有观察实验材料及所有用具如针头线脑,瓶瓶罐罐,活的动植物等诸类物品全部配齐,因此,开发和利用乡土“活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

1.充分利用生物资源优势

我校虽地处偏远,但上苍赐予了我们高高的雪山,宽阔的草原,蜿蜒的河流。有别处没有的奇花异草和遍地的牛羊。大自然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有我们师生都熟悉的事物,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虫、鱼、鸟、兽,万紫千红的花草树木等,都是得天独厚的活教材。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合理取材或是选取本地动植物来取代教材中的异地的动植物,以便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素材,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实验探究、感知事物、获得知识,这样做科学课就能上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

如,教《植物》的知识时,我带领学生到校园、野外,根据小组分工进行认真仔细地观察。学生有的用放大镜观察,有的干脆用手摸一摸花柱柱头有没有黏液,闻一闻花香。总之,一句话,学生非常投入,组员之间配合默契。像这样的学习,既学到了知识,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2.开发和利用大自然环境

大自然条件丰富,岩石、土壤到处都是;春、夏、秋、冬的物候变化多端;瞬息万变的电闪雷鸣,云、雾、雨、露、霜、雪等自然现象司空见惯,蜿蜓的河流,广阔的草原,悦耳的虫鸣鸟叫,都为科学教学提供了活生生的教材。假如这些探究只局限于课堂上,单凭标本、直观教具或课件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既会束缚学生探究的思维空间,又会减弱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在教学中让学生接触大自然,去观察、去考察、去感知自然现象,学生不仅学到许多科学知识和方法,还能受到爱家乡、爱大自然的教育。

3.远程教育资源促升教学水平

地球、宇宙运动规律对于小学生来讲是非常抽象的,观察到的只是一些表面现象,已经实施的远程教育资源为我们提供大量的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如,教学《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时,为了使学生能准确了解地球、月亮、太阳的运动变化规律,可以运用多媒体演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形象地演示,简练、准确地描述,使学生掌握地球是怎样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运动的,就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组织学生熟悉的课外种养殖活动,寓教于乐

爱玩、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在尝试愉快教学中,把游戏引进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之中,让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开展饶有趣味的游戏,同时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自然知识。

本地风俗习惯不杀生,学生一时不愿饲养小动物,教师就引导学生观察、饲养自己家中的小羊、小牛,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而且都非常认真观察、记录;活动结束后,大都能说出动物一生的几个阶段,能够简单地说出这几个阶段的特点。

在植物种植活动中,向欣梅同学种植在花盆中的黄豆,竟然结了三个饱满的黄豆荚,要知道,自古以来,这片土地还从来没有生长过黄豆!

在科学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因地制宜设计各种游戏,提高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加深了对自然知识的理解,他们在学中玩,玩中学,学得有劲,玩得愉快,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还有很多,我们的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在,促进学生最优化与可持续发展。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虽然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也将努力思考,因地制宜,想方设法地创造一切条件,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不断努力。

(作者单位 四川省阿坝州红原县城关小学)

推荐访问: 牧区 因地制宜 上好 高原 科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