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上下游论道,共促非织造布行业智能转型

上下游论道,共促非织造布行业智能转型

时间:2022-03-29 09:16:39 浏览次数:

为了进一步推动非织造布行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开辟行业发展新航道,在2019中国非织造布行业智能制造会议上,来自产业链上下游各个领域的十家龙头企业代表,围绕5G技术、智能工厂、智能装备、智能管理系统、智能生产线等话题进行探讨,共同为非织造布行业实现智能制造出谋划策。

论题一: 5G技术与智能工厂

广州杰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信规划设计院华中地区总工张振作了“5G技术与智能工厂建设”报告,他表示,5G带来的变革和价值体现在,设备销售变成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从简单的售后维护变成设备的日常管理,包括设备状态的监控、故障的预警等。服务的价值占收入比重上升,提高客户的使用体验和资源利用效率。服务创新,基于数据和平台提供后市场服务,物联网协助企业更有效地捕捉和预测市场需求,创造动态化、个性化的智能服务、咨询服务、数据服务、物联网金融与保险等新的服务类型。生产方式的变革在于由大规模批量生产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生产/柔性制造转变,由集中生产向网络化异地协同生产转变(去中心化),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物理工厂+虚拟工厂),垂直行业的平台型企业诞生,提供多种软件服务和搭建生态系统。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平台上的软件服务能力,而非平台本身,改善劳工使用环境、创造价值。

济南永信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晶针对“水刺非织造布智能工厂”作详细汇报。他介绍,该公司主要业务为高端医卫用生物质非织造布及其制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埃及、墨西哥、巴西等,深受国外客户青睐。目前正实施“9万吨生物质纤维非织造新材料智能制造”项目建设,第一条智能生产线于今年4月份正式投产运行。同时牵头编写的《水刺非织造布智能工厂》协会团体标准目前进入小组讨论阶段,初稿已经完成。

王晶表示,公司计划今年实现四条生产线全部投产,全流程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并验证实施;2020年,实现六条新生产线的全面投产,全流程智能制造系统全覆盖,实现非织造领域智能制造的国产化,全面实现生产管理的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和绿色化;2020~2025年,实现智能制造全新模式在3~5家企业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水刺非织造布智能工厂团体标准的指导意义。

天鼎丰(滁州)非织造布有限公司厂长张星云以“突破创新,开辟智能新航道”为主题,介绍了公司智能工厂项目情况。张星云表示,天鼎丰作为“全球胎基布生产领袖企业”,引领着行业发展的方向,为响应国家号召,公司积极申报首批智能制造示范企业,成立智能制造项目部,确定生产线全部实现自动化,以生产MES系统为中心,制定了智能化工厂的建设规划。

张星云介绍,公司在自动化生产方面,2018年完成锅炉煤炭全封闭自动输送项目、2018年到2019年完成淀粉自动输送和自动配胶、2018年完成全自动下卷设备的设计、2019年完成全自动下卷设备的调试运行,计划2020年和2021年完成天鼎丰所有生产线全自动下卷设备的安装运行。MES系统方面,预计2020年完成MES系统的调研,到2021年完成公司MES系统的调试运行,实现和公司SAP系统及WMS系统的互联互通。数据库方面,计划2022年初步建立天鼎丰的数据库,实现资源和能源的管理中心共享共用统计分析。

论题二: 智能设备与系统

昆山同日工业自动化有限公司研发的非织造装备智能耦合器,专注于高端物流装备,基于互联网平台、物联网信息系统管控平台,控制解决复杂工艺的不确定性,实现互联互通,打造有“体征”的智慧世界。该设备可用于厂房、军工行业、汽配、家具、人工智能应用等。该公司副总经理郑伟军介绍,该设备用于厂房,可基于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工业大数据技术,逐步实现厂房与厂房之间、厂房内区域之间、区域内设备之间三个层级的柔性联动,确保在合适的时间,通过合适的装备,将合适的物料送到合适的位置,达到信息流、生产流和物料流的深度融合,达到智能“感知”、精准“互联”和高效“执行”,最终实现技术创新驱动管理创新。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人工智能自学习监测系统用于带屏设备产品检测阶段,采用AI视觉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代替人工作业,以提高效率、正确率和稳定性。

湖南中南智能工业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朱栗波作“智能装备助推纺织行业智造升级”的报告。他表示,公司依托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为核心,致力于全产业链智能制造产品及服务,为不同的应用领域提供最优的智能解决方案。中南智能主要针对非织造布后阶段收卷包装输送研发的一套自动化机器人系统,实现了非织造布的自动收卷、自动生头、自动下卷、自动抽轴、自动装纸管、自动测量卷径、自动取样、自动称重、自动贴标、自动包装等功能。基于数字孪生可以支持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各种应用场景的数据需求,企业可以及时获取和分析产品各阶段的各种数据,并重新作用于生产资源。实现“互联、可控、透明、精益、智能” 的数字化生产运营,从而达到提质降本增效的目标。

郑州纺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工程师徐先河介绍了“非织造布成套装备智能管理系統”,他从四个部分进行了介绍,包括传统工业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智能制造三大层级、非织造布“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以及产品案例。他表示,传统工业的数字化转型面临的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高能耗高污染,依赖人口红利,缺乏自主品牌。非织造设备的国内发展趋势是大型、高产和高速,单线产量将不断提高,并将逐步向模块化设计、智能制造、节能减排、高产宽幅、多种工艺组合、适用于加工特种纤维、多种材料之间复合、仿真模拟等方向发展。

绍兴环思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区域总监高时军对“产业用纺织品MES系统落地方案”进行了介绍。MES是实现智能制造的最佳载体,工业4.0的两大主题是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环思智慧MES目标是实现生产过程的透明化和数字化,落地解决交付能力、质量、成本三大问题,智能化体现在可视化、可量化、可预警。该系统的结构单元包括车间生产过程管理系统、工艺数据采集监控系统、看板管理系统、能源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移动办公系统。可实现智能排产调度,提高机台生产效率;生产数据在线采集,可视化生产管理;透明化流程管控,生产资源可追可溯;制程质量管理,问题追溯分析;实时看板与智能预警指挥;设备管理OEE分析,维修保养APP指导;优化能源管理,节能降耗;大数据分析BI,提供多维度决策依据;APP移动办公,运营随时掌握。

论题三: 智能制造实践与新模式

宏大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安浩杰介绍了“纺粘非织造布智能生产线”。纺粘法非织造布是在纺丝成网后直接固结成布,梳理成网法非织造布是使用天然纤维或化学短纤维经梳理成网后固结成布。纺粘法非织造工艺具备流程短、产量高、开发新产品方便的特点,特品在个人护理、医用防护等“用即弃”产品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纺粘工艺的这一特点,降低纺粘无纺布的生产成本和利用新工艺生产差别化产品是用户对装备和工艺发现的重点要求。量大面广的个人护理和医疗防护制品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新应用领域对纺粘产品性能提出新的要求。纺熔装备只有进一步开辟新应用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卷材生产企业的竞争力,才能在设备市场保持优势。目前,双组分复合纺丝和生产智能化是市场对纺熔装备和工艺先进性评价的标志性要求。

恒安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创新中心高级项目工程师黄艺阳对恒安集团制造新模式进行经验分享。他表示,恒安精益“四可”管理体系,可测量,凡事用数据说话,以数据、趋势为依据; 可分析,具备对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查找问题所在(原理原则); 可改善,有对策方案; 可复制,标准、制度、流程、标准化、可重复实施推广。恒安“四可”生产管理体系是公司内部建立的、为实现恒安目标所必需的、系统的生产管理模式,它将资源与过程结合,以PDCA管理方法进行系统管理,根据企业特点选用若干体系要素加以组合,一般包括与管理活动、资源提供、产品实现以及测量、分析与改进、复制活动相关的过程,可以理解为涵盖了从确定顾客需求、设计研制、生产、检验、销售、交付之前全过程的策划、实施、监控、纠正与改进活动的要求,以文件、表格化的方式,满足公司内部生产管理工作的要求。

奥美医疗用品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化中心副总经理梁彬分享了“奥美的智能制造实践”。奥美公司成立于1997年,主要生产与销售医用敷料,市场出口总值连续九年行业第一。奥美公司实施两化融合体系贯标,形成智能制造推进体系。2018年获得工信部两化融合体系贯标证书。2018年进入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医用敷料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他谈到,智能制造及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信息化系统的顶层设计非常重要,规划大于一切。智能制造是一个系统工程,人才、资金、技术、设备、管理、企业上下游缺一不可,是一项长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通过每个环节的逐步改善、每个项目的逐一落地,才能量变引起质变,最终达到智能制造。数据标准化为智能制造的前提条件,信息安全是必要条件。展望未来,在土地、人员、资源、市场多样性等众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智能制造一定会呈现极大的价值。

集群声音

滁州市琅琊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李继斌:做大做强非织造行业 打造百亿产业集群

“非织造产业发展前景非常好。”李继斌认为,从产业发展空间来看,该产业具有良好市场前景,非织造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工程、医疗卫生、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现阶段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非织造产业的需求还未充分释放,例如母婴用品等每年需求量在数十万吨。从滁州市产业基础来看,非织造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短短两年多时间,已初步形成了“1+2+X”的产业发展体系,即:以金春无纺布为龙头,以中国非织造材料产業承接转移示范基地为主要承载平台,以天航母婴用品、安兴彩纤、天鼎丰等骨干企业为基础的非织造产业集群,基地规模和辐射带动力正不断扩大。

李继斌指出,产业园挂牌以来,目标招引亿元以上关联企业3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5个,力争打造百亿产业。截至目前,基地非织造新材料产业项目达16家。已投产和在建非织造生产线共计31条,年产能20万吨以上。2018年,非织造产业实现总产值达20亿元,完成税收约1亿元,基本形成以母婴、医疗、车用等为代表的非织造材料产业链,同时被列入滁州市重点发展产业。

李继斌表示,为做大做强非织造产业,并逐步形成在国内外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园区非常欢迎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投资规模大的龙头企业及优质项目入驻,实现园区非织造产业大提升

推荐访问: 论道 下游 转型 智能 织造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