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现状分析及建议

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现状分析及建议

时间:2022-03-26 08:52:16 浏览次数:

摘要:根据环境应急监测在环境应急处置体系中所起的作用,分析了环境应急监测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在应急监测机制建设、应急监测设备、标准规范、人员配置以及技术前景等方面强化环境应急监测的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建议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4-0146-02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各种各样的有毒有害物质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威胁,环境突发污染事故频发。如2014年兰州自来水事件、2015年天津港危化品仓库爆炸事件等,均造成了生命、財产的巨大损失,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而目前全国各级环保部门应对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及处置能力发展很不均衡,特别是通常作为事发地第一响应点的基层环保部门对突发性污染事故处理处置的应变能力亟待提高。因此,加强突发性污染事故的预防工作,提高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一项非常迫切的重要工作。根据笔者多年环境监测工作实践经验,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工作的目前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强化应急监测的对策和建议。

2 环境应急监测工作中常见的问题

2.1 应急监测机制建设不完善

为了有效实施应急监测,各级环境监测部门应根据本地区环境应急监测现状做好应急监测机制建设,编制相应的环境监测应急预案,对突发事件的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的应急监测工作做出统筹安排。目前各级环境监测部门基本都能够按照国家环保部2010 年印发的关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要求编制应急预案,并按照预案的内容完成建立指挥组织机构、现场快速监测实施计划以及应急监测报告的发送等方面的内容,部分地区建立应急监测联动机制[1]。但是已编制的应急预案然一般内容完整、通用性强,但可操作性差、针对性较弱,而且未能及时根据区域内环境风险隐患情况的改变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和修订;现场监测实施计划多是流于形式,无针对本地区具体风险源的应急监测方案,区域联动应急监测机制尚不完善。

2.2 应急监测方法标准欠缺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 HJ 589—2010)规定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从现场采样、监测分析方法选择到数据上报,以及质量保证等环节的要求。但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快速推进,实际应急监测工作中此规范已不能满足具体突发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需要。目前已有的方法标准多是针对常规污染物,且多是直接引用实验室分析方法标准,而对于应急现场快速监测方法尤其是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有机污染物监测,由于其种类多样性和过程变化的复杂性,实际工作中缺乏统一有效的参考标准,且数据的快速性和准确性更是无法保证。另外应急监测设备使用的各种现场监测方法大多未标准化,各种仪器厂家所采用的方法之间差异大,且仪器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严重影响了数据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

2.3 应急监测装备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国家对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的日趨重视,环境监测部门基本配备了一些国内较为先进的现场监测仪器、通讯指挥系统,以及人员防护装备。但环境应急监测的仪器装备由于其使用频次不定,很多基层监测部门没有专职的应急监测人员,使得应急监测装备没有得到有效的管理,经常处于失控状态。

目前环境监测系统应急监测车的配备也是参差不齐,基层监测站应急监测车辆的配备明显不足,特别是县级监测站,由于县级监测站多是和县环保局统一调配使用车辆,公车改革政策实施以后,监测站的车辆也大都被上收,导致目前大多区县监测站无监测车辆可用,更无法配备专职应急监测车辆,而区县级监测站往往是污染事发地最近的响应单位,他们应急监测设备及监测能力的提高直接影响了整个应急监测系统能力的提高。市级监测站都配有专业应急车辆,现有的应急监测车上主要配置的是常规污染物监测仪器,采用的方法也多是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中的分析方法。实际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中污染物种类众多,浓度变化范围很大,对监测车的检测仪器的配置要求很高,现有的应急监测车的配置还有很大的技术提升空间。

2.4 应急监测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突发污染事件应急监测有行动迅速、数据快速准确、高风险等特点,提高应急监测人员的素质是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的第一要务。现在环境应急管理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人员少,能力较弱;技术专家空间分布不均,基层专家不足;地方基层应急监测人员专业性不强等[3]。显著表现在基层环境监测站人少事多,监测人员既要经常到实地采样、进行实验室分析,还有出差、办事、数据编报等工作,再加上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不是经常发生,而发生时污染因子不明确、空间和范围不确定等,应急监测人员面对复杂变化的现场,往往会因为应急经验不够、污染因子性能不了解、仪器设备掌握不足、现场应变及临时处置能力不强等原因影响应急响应和应急处置。

3 强化应急监测的对策及建议

3.1 加强应急监测保障体系建设

应急监测保障包括组织保障、装备保障、技术保障、应急能力保障。环保部门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环境应急监测机制和相关技术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应急监测数据库和技术专家组的建立,提高指挥协调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

本地区应急监测数据库建设重点放在区域污染风险源点,应急预案的制定重点放在有区域敏感地区及企业行为的监管上。建立以例行监测与企业重点目标定期巡察监测制度[4],开展污染事故隐患调查,根据危险源调查和排查结果,针对排查出的有毒有害物质种类,查阅《突发性污染事故中危险品档案库》及有关资料数据库,掌握其环境与健康危害特征,建立污染事故危险源信息管理系统。在此基础上加强和相关协同部门的沟通协作机制,如水体污染事件应急预案要做出与水利、农业、海事等部门的调配合作;大气污染事件应急预案要体现于林业、气象、能源等部门的调配协作机制。

3.2 加强应急监测仪器设备的配置

设置专门的仪器设备管理员,并进行定期专业培训。管理员对所有的应急监测仪器装备进行日常管理、维护,定期检查仪器运行状态,按规定的保存条件要求进行保管、定期维护更新,并保证在有效期内使用。应急监测人员应对现场便携式仪器等进行性能检查,加强仪器设备的期间核查工作,使环境应急监测设备随时保持良好狀态。在此基础上加强应急监测车技术研究及仪器配置,建立应急监测移动监测实验室。同时还应加强应急监测人员的防护装备的配置,保证监测人员的健康安全是监测工作能有效进行最基本的条件。

3.3 更新应急监测方面的方法标准

标准制定部门应尽快更新应急监测方面的方法标准,基层监测站应及时收集环境应急监测方面的各种资料,做好标准查新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加强新环境应急监测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3.4 加强管理人员素质建设

配置专职应急监测人员,加强管理人员素质建设,加强应急监测技术人员业务培训和技术交流,此外监测人员还应掌握不同污染物的毒理性质、应急处置技术以及安全防护等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对辖区内可能造成较大环境污染的潜在风险源以及以往多发的突发的环境污染事件,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防范和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技能。

3.5 加强3S技术在应急监测中的应用

3S技术是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统称,3S技术在国际环境监测技术中已有了很好的应用,例如2010年5月墨西哥湾海上溢油灾情监测,就很好的使用了遥感技术。应用遥感技术,不但能够固定地面污染的分布范围,而且还能够对地面污染进行规划性的预防。如突发水体污染,可通过遥感技术拍摄的照片清楚的固定污染分布范围,从而对环境污染做出预防规划。在遥感技术的应用基础上,结合了GIS和GPS技术的3S技术对环境进行实时监测,能够对主要污染因子进行专题分析和多时相的数据分析,建立污染因子动态模型,再结合地面环境监测网站的监测数据,可以做到实时监测各种污染因子的时空变化趋势,为突发性环境事故管理决策提供信息。但是目前我国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还不够成熟,3S技术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监测方面的应用还有待于加强研究。近年来,低空无人机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使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具有低空高分辨率以及数据的快速获取,同时可以降低监测人员的人身安全风险等优势,在环境应急监测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杨 杰,沈 清,王 平.对建立地级市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联动应急监测机制的思考[J]. 环 境 监 控 与 预 警, 2013,5(4):13~14.

[2]刀 谞,滕恩江,吕怡兵,等. 我国环境应急监测技术方法和装备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中国环境监测,2013, 29(4): 169~176.

[3]張以飞,陆朝阳,姚 琪. 我国环境应急资源储备体系构建初探[J]. 中国环境监测,2015,31(4):30~134.

[4]崔永峰,张 惠. 如何制定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预案[J]. 环境研究与监测,2007,20(1):57~58.

推荐访问: 突发性 监测 事件应急 现状分析 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