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食源性疾病监测管理与分析

食源性疾病监测管理与分析

时间:2022-05-09 08:10:04 浏览次数:

[摘要] 本文以食源性疾病作为研究主题,探讨食源性疾病监测管理与分析及相关问题。首先结合世界食源性疾病的发展情况对其进行了简要概述;主要以我国的具体情况为准,介绍了食源性疾病的概念与内涵,分析了它的发展趋势及原因,并以此作为基础,重点讨论了主动监测管理的相关措施。希望能够通过本文初步论述可以引起更多的关注与更为广泛的交流,从而为该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怀监测管理实践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以供参考。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监测;管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9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6)09(b)-0065-03

[Abstract] The paper studies the monitoring management of food-borne diseases and analyzes the related issues taking the food-borne disease as a topic, firstly make a brief summary of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world food-borne diseases, introduces the concept and connation of food-borne diseases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condition of our country, analyzes its development trend and causes, and especially discusses the related measures of active monitoring manage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hoping to arouse more attention and wider communication, thus providing some valuable inform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work and monitoring management practice work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Food-borne disease; Monitoring; Management; Analysis

从世界范围来看,食源性疾病是分布最广泛、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目前已经成为一项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全球化以及旅游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的人口变动越来越大,而且生活方式、生存环境、饮食结构等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因此,近年来此病的发生率呈现为上升趋势,而且,发现了诸多新型的食源性病原体与感染病例。尽管全世界各国都对其实施了具体的报告制度、制定了监测系统,但涵盖范围依然较小,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此病的监测系统与有效运作的水平较低[1]。以下就从我国的食源性疾病监测管理方面展开具体说明。

1 概述

食源性疾病,主要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造成感染性、中毒性疾病,它会危及到人体的健康或者生命安全。以我国为例,食品安全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主要原因在于社会中的造假现象非常多,以目前的食品安全来看,它涉及到由生产、加工、流通、销售、消费等多个环节,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需要进行食品安全检测与相关检验,并为其提供风险评价与安全证明。事实上,我国在这方面比较落后。对于此类疾病需要做好食源性疾病的监测预警,其原则主要以预防为主,建议及早发现、早诊断与治疗、早处置,因为它不仅关系到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更重要的是牵涉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生命健康[2]。

2 食源性疾病的发展趋势及原因

目前,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比如,沙门菌病、霍乱这些早期发现的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率不断上升;新的食源性病原体感染层出不穷,如微生物传播途径的发现,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性利斯特菌等;还有天然真菌毒素污染(包括黄曲霉素、棕曲霉毒素A、伏马菌素)、非传统病原体(克雅氏症、疯牛病)、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二恶英、多氯联苯)等[3]。从原因方面看,此类新的食源性疾病的出现多由旅游、贸易、食品供应范围的扩展、环境变化、人群变化、生活方式改变、微生物变化、社会因素共同构成[4]。以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显的事实来看,我国的监测系统依然处于单一、粗放的发展阶段。

3 我国在食源性疾病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新形势下,我国通过机构改革之后,评估机制、体制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以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卫生部门为例,有了更多的业务分配与职责承担,尤其是对于食品风险的评估、监测、技术支持等,也使各方面的资源得到了一个合理配置及调整,技术机构的参与程度更高,预期效果也不断得到证实。但是,主要的问题集中体现在认知差距方面,也就是说存在科学事实与民众风险认知之间的差异,出现了信息不对称现象。以食品添加剂方面的争议最为典型。另一方面,在风险的交流方面一直属于单向性,相关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一直是由下到上,而且反馈的信息得不到相关回答;而机构所公布的数据总是受到民众的质疑,对外公开的信息在数量上与质量上都有待提升[5]。

其次,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监测系统的设置方面欠缺体系化的构建思路,而且重点在于执行方面的部门过多,职责不明确,执行力差,尤其是在出现问题后,多个部门之间会进行互相推诿。而且,由于民众监督无路可走,所以,造成了社会监督、权力机构监督缺失的现象[6]。另一方面,由于在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方面存在着诸多专业知识的普及过差的情况,虽然经历了“非典”等大型食源性疾病的预防,积累了诸多经验,但是事实上,总体来看,在监测管理、执行方面缺少职能的完成,以及对民众的责任。

4 监测管理措施

首先,应该构建起一个对食源性疾病监测管理的系统,从战略部署与计划的角度展开具体的框架分析,其中包括制度建设、机制建设、职能设置等。具体来看,要求明确食源性疾病监测管理部门,将职能明确化,然后,通过制度建设规定下来;再通过责任机制的引入,按照问责制度或者终身责任制度实施具体的监管。另一方面,应该建立完善的评估机制、检查机制、激励机制、技术管理等,并透过对食源性疾病的种类的分析、类型的划分、相关食品的检查等,制定出明确、细致、有项目有具体的安全指标的实验制度;再通过表格法,将各种指标进行细致罗列,并通过这种指标性质的技术管理来完善评估机制,通过评估机制这根红线贯穿于整个食源性疾病监测管理的始终,并将评估机制、检查机制、激励机制、责任机制进行联动,从而实现从技术到各个部门间的互相监督;并透过建立公共平台实现社会监督,这样就可以让食源性疾病的监测管理工作有职能、有内容、有制度、有监督保障、有执行力度,从而提高监测管理水平[7]。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同时也说明了构建体系思路的有效性,只有将这些机制、监督、职能等全部纳入到一个有战略部署、有框架、有明确规范与执行原则的体系之中,其各个部分的运行才能够变得规范,执行力度才能够得到保障。

其次,需要在食源性疾病方面的质量管理中,对于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方法、流程、结果、报表、数据等进行具体而及时的公布;增加透明性、公开性,让民众了解到实际的工作情况。应该增加一些渠道,比如手机应用程序、网络公共平台、公共资料查阅区域设置等来增加消费者与机构之间的对应性了解,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明确的交流与沟通,说明其中的因由,防止“打太极”与“官腔官话搪塞消费者”。另一方面,应该鼓励消费者通过合法途径去了解自身想要了解的关于食品安全的信息,重点在于对消费者权利与义务方面的督促。另外,需要开展一些交流讨论会,尤其是借助媒体的力量与网络平台的力量,将事实传递到消费群体之中,并对其反馈的信息进行回复,要求及时、有理有据[8]。

第三,应该加快对与食源性疾病相关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方面的基础条件建设;同时,增加专家讲解、专员解读、公共座谈方面的人才培训工作,通过培养相关专业人才与经费支持,提高投入,加快建设步伐[9]。 在我国目前的状况下,缺乏的是对于民众的食源性疾病的科普教育,要真正做到科学普及、正确指导、明确说明,仔细分析,在提高民众普遍认知的前提下,扩大媒体的监督与民众的监督,共同促进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从而为民众提供安全放心的食品应用,清除掉社会上的负面因素及消极心理,尤其是通过对这些关系民生大计的问题解决可以更好地为政府树立好形象,增加消费者对政府的信任等。因此,需要增加对食源性疾病专业知识的普及,通过讲座、宣传、公益广告、组织各种活动等进行全面的宣传;尤其是对于广大农村地区,应该增加这种知识的讲解,提高其防范意识;另外,除了体系构建、宣传工作之外,应该调动起整个经管单位与部门的积极性,尤其是在执行方面,应该让职能明确化、职责划归精准化,具体的问题有具体的部门与人员进行直接负责,减少 “吃皇粮不管事”的现象。

第四,应该将食源性疾病的监测管理工作融入到民众的生活中,并通过教育途径,让每个学生得到具体的知识,并通过学生-家长间的互动、学校-家庭间的交流、社会-政府间的沟通让食源性疾病的监测管理、预防工作进入到“寻长百姓家”,从而实现人人懂、人人知、人人防的局面,以此推动对食源性疾病的预防与监测管理控制[10]。

5 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的环境下就应该坚持可持续的发展战略,从全球的范围来分析、观察食源性疾病的监测管理情况,应该以国际化的标准与科学原则作为基础,真正以合理的手段、细致的工作态度做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并增加与消费者的交流,增加多样的交流渠道,从而将其中的问题与对问题解决措施讲解清楚,从清晰、有力、明确的方向努力,回答民众的质疑,从而为民众的安全生存提供重要的保障,减少社会上的抱怨与恐慌,用实际行动提高公信力、赢得民众的信任。

[参考文献]

[1] 刘秀梅,陈艳,王晓英,等.2004—2014年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分析--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J].卫生研究,2014,33(6):725-727.

[2] 王晓莉,李勇强,李清光,等.中国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问题的时空聚集性研究——突发环境事件与食源性疾病的交互[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12):53-61.

[3] 陈志,朱紫杭,周文,等.医务人员食源性疾病相关知识、诊疗态度和诊疗行为的调查分析[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4,23(2):159-161.

[4] 李宏,彭锋,高东旗,等.秩和比法在部队食源性疾病风险因素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6,1(2):109-112.

[5] 王丽丽,马晓晨,滕仁明,等.一起由肠炎沙门菌所致食源性疾病暴发疫情的病原学研究及溯源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5,49(1):60-62.

[6] 陈艳,朱彩明,周银柱,等.长沙市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系统监测结果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5,22(9):1115-1117.

[7] 孙雯波.我国食源性疾病与卫生文明观念的嬗变[J].伦理学研究,2015,3(6):28-31.

[8] 秦友燕,张振开,何柳莹,等.2010—2015年桂林市旅行团游客食源性疾病特征分析及防控对策探讨[J].广西医学,2015, 13(6):831-832.

[9] 丁翀,盛发林,朱杰,等.地区性食源性疾病病例实时监测系统的开发与实现[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6,7(2):600-604.

[10] 黄利明,章荣华,陈树昶,等.应用德尔菲法制定食源性疾病影响因素调查表[J].浙江预防医学,2015,19(7):724-726.

(收稿日期:2016-06-21)

推荐访问: 监测 疾病 分析 食源性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