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乡村文化建设研究报告 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

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乡村文化建设研究报告 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

时间:2022-03-22 00:16:02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乡村文化建设研究报告 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

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乡村文化建设研究报告 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

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乡村文化建设研究报告

2020年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又是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的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方面的全面振兴,一方面满足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河南省已经进入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乡村振兴阶段性目标完成的关键之年。在2020年7月13日河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上,省长尹弘强调,河南农业发展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三农”工作重要论述,认真落实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暨省委工作会议精神,坚定不移走好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既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提供坚实支撑,又为实现乡村振兴夯实基础。[1]

如果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那么对于中国而言,乡村文化更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巨树之根、江流之源。乡村文化的发展不仅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也承载了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乡村文化振兴的实现对于当代中国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塑造,对于东方智慧与中国方案的表达,都有着不同寻常的价值与意义。乡村文化治理作为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蕴含着从“行政管控”到“统筹善治”的实践转变,另一方面蕴含着文化既是治理工具又是治理对象的二重逻辑。以政府为行为主体的乡村文化治理,更多的是通过文化的手段,例如文化政策的引导、文化体制的建构、文化活动的组织等一系列举措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实现,推动更广大人民群众享有社会文化发展的成果,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乡村文化建设现状

河南乡村文化治理已经初步显现出成效,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统筹下,河南乡村文化治理的顶层政策构建已经完成,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构建也已取得一定成效,文化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多样化文化活动的丰富,都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提供了切实保障。

(一)乡村文化振兴的制度体制完善构建

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要求,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0年)》的指引,落实省委关于聚焦“五个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安排,河南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政策。2020年4月24日,河南省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专班会议原则通过了《河南省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方案(2020—2022年)》,会议强调,工作方案确定以后,要提高站位,主抓落实,高质量推动河南乡村文化振兴,不断提升农民幸福感与获得感。2019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发表《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对2020年全年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具体的指标要求。例如持续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动乡村移风易俗,持续推动农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到2020年六成以上的乡镇和行政村达到文明乡村的要求,到2020年八成以上的乡镇和行政村普遍建立村民公约、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和禁赌禁毒会。

(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深化

近几年,河南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完善,一方面体现在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上,基础文化设施日益完善,不断满足乡村居民的基本文化需求。在文明乡风建设方面,河南省加快宜居乡村的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推进,乡镇和行政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大幅提高,美丽乡村建设展现新的面貌。另一方面体现在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上,多样化的惠民文化活动不断丰富乡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河南省文化馆组织全省群众文化活动,如“河南全民艺术普及周”、“乡村音乐厅”、“出彩河南人”第四届河南省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展演等共2000多场次,惠及民众300多万人次;河南省文化馆还承办了2018年河南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等。2019年春节期间,河南省开展了百家“乡村音乐厅”,唱响文化扶贫新曲调,百场“文化共享”情暖基层活动,全省上万名文化志愿者和32支志愿者服务团队开展活动483场,服务群众29.6万人。[2]

(三)乡村文化治理成效显现

2020年是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自2018年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以来,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水平明显提升,截至2020年7月底,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637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3%,85%以上的县(市、区)建成全域一体城乡融合的市场化保洁机制,95%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9%,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0%,56个县完成村庄分类和布局规划编制,4221个村完成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群众满意度保持在80%以上。[3]

通过近两年的乡村文化治理,河南乡风家风民风也呈现出焕然一新的积极面貌。一是主流价值观引领文明乡风建设。河南各地乡村积极打造乡风文明新阵地,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与精神文明建设。例如舞钢市枣林镇就按照“一镇一所,一村一站”的总要求,成立

“新时代农村文明传习所”,在每个行政村成立“新时代农村文明传习站”。二是修家谱、温家训,传承良好家风。近两年河南各地农村高度重视良好家风、良好家训的宣传与推广工作。河南省图书馆推出的“家谱有奖征集成果展览”展示了从社会各界征集的200多套家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在家谱整理和家训提炼的过程中,大家庭的集体归属感与认同感增强,良好的家风悄然形成。三是传统文化的熏陶厚植淳朴民风。根据《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河南各地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活动。2020年3月,河南省兰考县东坝头镇张庄村被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等部委推荐为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的优秀典型。[4]张庄村通过开展“幸福家园”大讲堂、组织孝老爱亲的饺子宴、成立“梦里张庄”艺术团体等方式,培育乡村文明新风。

二河南乡村文化建设的问题分析

(一)城乡文化发展失衡

农村在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与城市相比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目前河南省农村人才匮乏,以留守老人和妇女为主的农业生产者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明显不足,城市的高质量生活水平和就业机会吸引着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家乡到城市寻找发展机会,导致农村“三留守”人员大范围存在,妇女和老人成为农业生产的主体。[5]截至2018年,河南农村“三留守”人员共有599.2万人,其中留守儿童162.6万人,留守老人191.9万人,留守妇女244.7万人;平均每个村35.7名留守儿童、42.0名留守老人、53.6名留守妇女。[6]与城市更具有活力、占据更多市场份额的现代流行文化相比,传统乡村文化多少显露出发展迟缓、竞争力不强的特点。城乡文化发展失衡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方因素造成的,一时间城乡两个不同的文化发展主体不同发展态势的现状并不能完全扭转。乡村文化振兴所要探寻的就是,如何更加合理地分配与利用失衡的文化资源,如何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式微的传统乡村文化,如何吸引更多乡村文化的治理者、乡村文化的继承者、乡村文化的建设者投身乡村文化振兴。

(二)多方参与渠道失语

第一层面,乡村文化治理的主体角色乡村干部与村民自身就存在自治意识不强、需求表达不畅等问题。在乡村文化治理的过程中,顶层设计还是以现代性和社会性对传统乡村文化的注入为主,单向度的乡村文化治理模式缺少农民主体意见的表达,忽视了乡村自身的能动性。农民主体在乡村文化建设中长期失语现象的存在,不利于稳定和谐、活泼有序的乡村文化建设。单向度的自上而下的文化动员,而不是互动式的文化参与,正是现代乡村文化治理存在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推动乡村振兴,在加强顶层设计自上向下推动的同时,绝不能放弃并且

推荐访问: 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 乡村 河南 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