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河南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河南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时间:2022-05-04 13:30:06 浏览次数:

摘要:为了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界定“教育资源”和“教育资源配置”的核心概念的内涵,研究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判定标准,在此基础上,分析造成河南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原因,最后从增加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加强和引导民间教育投资、均衡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推动教育资源共享四个方面,提出河南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对策,以期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教育资源;教育公平;优化配置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196-02

一、引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的发展对人口素质的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快缩小义务教育差距,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

同年,《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教育得到加强,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但同时也指出“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投入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

为了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统筹城乡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更是提到:“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基于以上“纲要”和“规划”,本研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了“教育资源”和“教育资源配置”的核心概念的内涵,研究了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判定标准,分析了造成河南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原因,最后提出河南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对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二、教育资源及教育资源配置

“教育资源”一词在国内是由韩宗礼(1982)首次使用的,他在《试论教育资源的效率》一文中提出教育资源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社会为进行各种教育所提供的财力、人力、物力条件”。但在此后的十多年中,“教育资源”这一概念在中国学术界并不常见。当然,这并不能说明这一时期国内学术研究在该领域是一片空白,事实上,很多研究“教育资源”的问题都使用了“教育投资”的概念。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中国的迅速发展,“教育资源”概念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应用。

百度百科将定义描述为:“教育资源是人类社会资源之一。教育资源包括自有教育活动和教育历史以来,在长期的文明进化和教育实践中所创造积累的教育知识、教育经验、教育技能、教育资产、教育费用、教育制度、教育品牌、教育人格、教育理念、教育设施以及教育领域内外人际关系的总和。”

教育资源是指蕴涵了特定的教育信息,能创造出一定教育价值的各类资源的总称,包含人力资源、资金资源、技术资源等等,是一种高度稀缺的公共资源,其配置状况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关于“教育资源配置”这一概念,范先佐(1997)将教育资源配置看作是“在教育资源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如何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教育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或在不同的子系统之间进行分配,以期所投入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尽量满足社会各方面对教育的需求,以求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由以上定义可以看出教育资源配置的内涵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可供分配的教育资源数量既定;二是教育资源只在教育系统内部分配。

教育资源配置也就是把整个教育资源视为一种稀缺资源,按照一定的运作规则,将教育资源的经营、管理、收益等权利,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赋予教育主体——学校以及各类教育培训机构。

三、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判定标准

对于教育资源的配置是否公平合理,国际上一般公认的原则是:

1 资源分配均等的原则,主要保证同一学区、税区内所有学校和学生实施基础教育财政公平;

2 财政中立原则,即每个学生的公共教育经费开支上的差异不能与本学区的富裕程度相关;

3 调整特殊需要的原则,即对弱势群体(比如偏远地区的学生,贫困学生,身心发展有障碍的学生等)给予更多的关注与财政拨款;

4 成本分担和成本补偿的原则,即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收取一定的教育费用,并对部分学生采取“推迟付费”的办法;

5 公共资源从富裕流向贫困的原则,这是现阶段各国学者判断教育资源分配是否公平的最终标准。

四、河南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建议

造成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既有历史遗留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既有外部条件因素,也有政策因素。根据考察和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导致河南省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教育投入城乡差距明显、“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重点学校制度、教育信息化投入不足等原因。这样,就造成目前河南省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现状:与城市相比,农村中小学教育在教育经费、师资力量、教学水平、办学条件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城镇和农村的孩子在享受教育发展的成果上不平等,直接影响了农村学生素质的提高。尽快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实现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平衡,是目前我国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出河南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策略,以均衡河南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使河南教育得到进一步地科学协调发展。

1 增加政府教育投资

一般而言,教育资源配置状态的途径或手段只有两种:市场和计划(政府)。在现实的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政府的调节与配置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制定相关法律、政策,增强财政性教育支出刚性,同时增强政府教育支出的预算约束,提高支出效率,对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意义重大。另外,政府还应拓宽收入渠道,确保财政性教育资金来源,确保政府教育支出的总量和增长速度,来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

2 加强和引导民间教育投资

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条件下,市场会自发地形成一种资源配置状态,这是市场型的资源配置方式。在排斥市场作用的条件下通过政府的计划也可以安排一种资源配置状态,这是计划型资源配置方式。在现实中,教育资源的配置多是混合型的。

民间教育投资是一种市场行为。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政府应因势利导,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支持民间教育投资,比如,鼓励私人成本更多地注入到教育领域,可以对民办学校实行大幅税收优惠和建立良好的融资环境。另外,政府还应出台某些政策消除体制障碍,比如,保证民办学校教师和公办学校教师拥有相同的地位,促进教师资源在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之间的合理流动。

3 均衡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

无论是基础教育资源在地区之间还是在城乡之间的差距,都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区域财政能力,从而影响教育财政支出。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借助政策制度扶持,均衡地区间和城乡间的经济发展水平,这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各地财政对教育支出不均衡的状况。

4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推动教育资源共享

信息时代教育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趋势,决定了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推动教育资源共享。均衡教育资源发展。

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经验,以县为中心,集中资金建立一个大型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库,满足本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使用。这样,辖区内不论城市和乡村的学校,只要网络互通,就可以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共享。

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成功后,各级学校可以不断扩充和丰富该资源库中的教育信息资源,整合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

借助于教育信息资源库,可以实现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高度共享,有助于解决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问题。

另外,还可以借鉴郑州一中的借助卫星通讯技术,分享优质教学资源的经验。抱着优质教育资源让更多学生共享的理念,三年前,郑州一中开始借助卫星传输技术,分享优质教学资源。具体做法是,在校本部将一个正常的教学班设置为主讲班,该主讲班在郑州一中的卫星直播教室中上课,完成高中年级全部的教学任务。同时通过卫星技术,把卫星直播教室的所有上课实况原汁原味地直播到设置在合作高中的卫星教学班。在卫星班学习的学生可以与郑州一中的学生享受同样的优质教育资源。

卫星同步教学最大的好处是不改变学校属地管理原则,学生在现有学校,就能享受和名校基本一样的教育资源。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推广这一教学方式。

责任编辑:王兰爽)

推荐访问: 河南 教育资源 优化配置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