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一种基于树状网络结构的校园光纤传输网络系统

一种基于树状网络结构的校园光纤传输网络系统

时间:2022-03-16 08:29:05 浏览次数: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化校园对基础网络的信号兼容性和信息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树状网络结构的校园光纤传输网络系统,实现了同一个网络传输多种信号,而且各种信号不相互干扰,确保传输过程中的信息安全,为学校提供了高品质、全方位、更快捷的信息化服务。

关键词 树状网络结构 光纤传输网络 系统

中图分类号:TN919.8 文献标识码:A

在学校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互联网的21世纪,校园智能化系统已成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学校管理现代化的标志。为了加强学校信息管理,将教育园区建设成信息化、现代化的新校园,基础网络系统的建设是校园智能化的必备条件。这里提出一种基于树状网络结构的校园光纤传输网络系统,可实现一个网络中同时传输区域网络专线、互联网络、移动通信网络、有线电视等多种信号,而且各种信号不能相互干扰和影响自己的信息安全。通过这种传输网络满足了高科技信息建设的需求。真正体现出了现代化高科技办公、教学、生活、重要数据应用区场所的形象,为学院提供了高品质、全方位、更快捷的信息化服务,对于新技术的支持、应用和推广也起到了示范性作用。

1系统的基础网络分区

校园光纤传输网络需要承载各种通信业务,如:网络数据、有线电视、固定电话、2G/3G移动通信网络覆盖,WLAN无线网络覆盖。根据智能化校园的建设需求,结合系统的容量,通信线缆路由等综合考虑,建议教学园区划分为四个基础网络区,分别为公共教学区,公共办公区,生活区和重要数据应用区。

2系统的总体设计

基于树状网络结构的校园光纤传输网络系统依据生物神经元细胞的工作机理开发,有着与神经元类似的、高效的树状网络结构和信息汇聚传送功能。充分利用了光谱和射频所具备的频谱特性要求,创造性地将超宽带基带调制技术、超宽带射频调制和光波载频调制技术结合使用,构建出了可以满足统一教学园区分布网络特性要求的承载网络。同时为了更好地规划、设计网络,管理网络,该光纤传输网络系统结合网络设备在系统中所起作用的不同采用分层结构模式构建网络。

该光纤传输网络系统将网络分层为:汇接层,分布层,接入层。

(1)汇接层:是基础网络的核心层,是所有信源接入点。此层点是外部通信接入或教学区域主要数据应用汇聚层。汇接层所用设备为主单元(MU):在主单元(信息汇聚节点)把市政通信线缆,包括电话、有线电视、数据通信网络,安全防护的后台控制,楼宇的中控统一汇接,并传输给远端中断设备进行处理。

(2)分布层:是中间节点。基础网路的大量信息要通过分布层传到网络的核心层和终端设备。分布层所用设备为扩展单元(EU):实现光信号的补偿和光信号的分路以及组网远距离传输。通过扩展单元实现将从主单元来的信号进行收发、分布和远距离传输。

(3)接入层:是大量教学园区网内应用终端接入网络的信息点位。接入层所用设备为远端单元(RU):解调上层的各种应用,即各种应用的终端接入点。实现信号的恢复,接入用户设备,实现电话、电视、数据通信的应用。

3系统的优势特点

3.1先进性

光纤网络建设的先进性在于要有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实现信息安全绝对的保障。技术创新体现为网络设计的前瞻性、合理性,通信承载能力有本质的提高;应用创新体现在要求网络能够承载多业务应用,如:实现话音业务、高速数据通信、高显像度图片传输,支持各种网络设备、移动通信、安防系统、通讯协议和包括管理信息系统、多媒体网内的广泛应用。总体来说就是将教学园区的智能化弱电系统以及通讯运营商2G、3G、WLAN(4G预留)进行统一接入,多业务融合,保证系统具有超前性,满足当前和未来的要求。

3.3经济性

光纤网络平台实现传统多业务应用网进行的统一传输。避免诸多智能化信息系统传输路由的重复建设,节约了大量的建设投资成本,并为未来系统的扩容、接入提供接口和容量。同时采用全网光纤布放到座位或室内,带宽资源一步到位,建设简单、美观,不必考虑后期布线改造扩容。保护用户一次性投资,维护费用极低。再者区域内仅需建设一张光缆布线网络,大大降低使用能耗、电磁辐射和空间。符合国家对能源和环保的要求。

3.4安全、保密性

玻璃纤维不向外辐射电磁波,故光纤組成的网络具有极强保密性,基本上无法做到信息窃听。对重要数据应用的通信还可采用网络物理隔离的方式通信,进一步提高安全保障。采用相关的软件技术,运用安全的管理机制、控制手段、事故监控和网络安全保密等技术措施,提高网络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3.5标准性

校园基础网络要求具备国家各项网络设计的标准,提供符合国际和国内标准的软件、硬件、网络、通信、操作系统和数据管理系统等多方面的接口与工具,采用和支持各种相关技术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不仅能支持现在的各种应用,还能适应未来的技术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建刚.人工神经网络实用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2] 王洪元.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6.

[3] 王永庆.人工智能原理与方法[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417-419.

推荐访问: 网络 树状 光纤 传输 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