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简述日本高等音乐教育之发展历程

简述日本高等音乐教育之发展历程

时间:2022-03-14 08:29:06 浏览次数:

日本在明治维新改革的进程中,效仿美、英、法、德之长,迅速发展工业并极其重视教育,建立并健全教育体系,通过实现教育民主化和公平教育,培育了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良好基础教育和专门技术教育的新一代国民,为日本经济的腾飞发挥了关键作用。本文在沿用陈永明教授对日本明治维新以来高等教育四个时期划分法的基础上,将日本的高等音乐教育发展分为起步、成长、发展、繁荣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加以分别论述。

一、起步阶段:1868—1886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在政治上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提出了“富国强兵,殖产新业,文明开化”①三大方针。从1872年公布学制②开始,文部省于1875年派伊泽修二赴美国调查师范教育制度,此举成为西洋音乐大量输入日本的开始。回国后的他痛感教师和教材的重要性,向文部省提出了三项提案:1.将日本传统音乐和西洋音乐互为融合进行新教材的创作;2.认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培养音乐教育人才;3.在各类学校实施规定的音乐教育。该案得到文部省的关注和全力支持,并于明治十二(1879)年创立音乐研究所,伊泽修二任所长。其随即开始调查国内外的音乐状况,并于1880年聘请了第一位外籍音乐教师梅逊(L W Mason)在东京男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和东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进行唱歌教学,这也是日本最早的唱歌教学。明治十三年九月他又开展了对音乐教师的培养工作,在全国召募了22名音乐传习生进行培训,开启了音乐师资培养的先河。二战之前的日本初高中音乐教师的培养均由该所承担。第三项工作是把传统音乐为中心的东洋音乐翻译为五线谱,并进行两者间的比较,由此证明东西方音乐的相同性,同时设立了田中正平邦乐研究所,记录了大约300首以五线谱为记谱法的日本传统音乐③,为五线谱的推广与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不容忽视的是最初在渗入西洋音乐时,日本人是不习惯和排斥的。当时很少有人进入演奏厅去欣赏西洋音乐会,而传统音乐如歌舞伎、能乐等则大量充斥着文化市场。这反映了日本人对西洋音乐最初接受时的态度④。但从明治二十三年开始,出现了鉴赏意识的萌芽。鉴赏教育是日本音乐教育中迟到的春天,日本人意识到了世界上存在着美妙的西洋音乐,应该用心耳去倾听。这些观念的转变归功于收音机的普及、吹奏乐的大众化(如日比谷的公园奏乐)以及西洋音乐鉴赏的启蒙书《音乐通解》的出版等,它们为西洋音乐的大众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成长阶段:1886年至二战结束

在日本政府大力的财务支援下,日本人对西洋音乐创作的需求日益增多,他们惊讶于西洋的交响曲、歌剧、钢琴和小提琴等音乐表现形式。1903年,东京音乐学校上演了格鲁克的歌剧《奥菲欧与尤丽迪茜》,社会思潮开始以崇尚西洋音乐为荣,日本逐渐走向了全盘西化。此时的高等音乐教育也在西洋音乐为中心的主导下发展,在音乐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上也全方位地呈现了西方化的倾向。

1898年,东京大学外聘了德国人豪斯库涅齐讲授教育学,把福禄贝尔的教育学理论带到了日本,并指出该教育学理论同样适用于音乐教育学,从此教育学理论在日本盛行⑤。日本在教育思想上受到了西方先进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的影响,除了有福禄贝尔的教育学理论,裴斯太洛齐的教育学理论也慢慢得到了传播。到了明治中期,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⑥又再一次在日本教育界引起了轰动。

明治二十年,以外国教师为中心的东京音乐学校,在曾经留学德国的第二任校长村冈范为驰的带领下,改前任伊泽修二提倡的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为德国式的高等教育体系。德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受到威廉•洪堡的教育思想的影响,提倡大学的本质是“客观的学问和主观的教养相结合”⑦,即通过学习知识来获得教养。继村冈校长之后的乘杉嘉寿校长彻底地贯彻威廉•洪堡的思想体系,在其著作《社会教育之研究》中阐述了教育的民主和教育的机会均等是每个人应得到的权利,每个日本人都应该获得知识,从而扩大了平民学习音乐的权利,拥有了提高自身音乐教养的机会。具体措施除了在学生中加强学校音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之外,加强社会普通人群的音乐知识和道德修养,这些思想的产生和贯彻对日本高等音乐教育界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威廉•洪堡的另一观点是提倡“孤独和自治”,也就是追求最高形式-纯粹的知识,这可以在东京音乐学院师范部的课程设置变迁中得到证实。明治二十(1887)年的科目中开设了声乐、器乐、音乐理论、音乐史、体操,除此之外的教养课程涉及到了伦理、文学、教育、英语。明治三十三(1900)年,除教养课程,在声乐、器乐、音乐史等基本课程之外,还增设了唱歌、乐理、和声、体操、唱歌教学法等。这是因为当时学堂乐歌的出现,对唱歌的演唱技巧和音乐理论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正十二(1923)年的课程设置又加大了音乐专业化的力度,除上述设置的科目外,还增添了音乐通论、音乐教授法,还可选修音响学。到了昭和十七年(1942年)又增设了指挥法、音声学。由此可见,威廉•洪堡的“追求最高形式的纯粹的知识”的理念在加强音乐的专业性方面得到了验证。值得关注的是从1900年开始文学这门课程从此删去,但仍旧保留着英语、伦理、教育、体操。令现代人质疑的是非音乐专业的体操课程缘何在音乐专业中频频再现而从不忽略?原因在于师范生要求一律住宿,应向士兵一样服从集体的领导,要求培养集体观念来获得集体协作的能力,而这些课程的保留与“脱亚入欧”及国粹主义的师范教育的思想观点有关。该时期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国家主义”,即国家利益至上。由于受到这些思潮的影响,音乐教育开始偏离本来的方向,成为国家主义的音乐教育。东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现茶水女子大学)教授小松耕辅曾戏言:“虽然音乐教育目标仍是德性的涵养和情操教育,但音乐中添加了国防的使命,培养灵敏的听觉是为了能够正确知道飞机和潜水艇的动静,能辨明机器的故障。”

西洋音乐的大量普及是从大正时期开始的。1925年,从东京放送局开始到日本放送协会,音乐会的节目单上往往以西洋音乐为主。从1926年7月开始一共12回的西洋音乐史讲座由音乐家山田耕筰、堀内敬三、野村光一主讲,西洋音乐从此变得更深入人心。在教材选择方面,有10家出版社对教科书作出检定,每个学校可以选择通过检定的任何一种作为本校的教材,教材内容仍以西洋音乐为主。

三、发展阶段:从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

二战的失败,日本接受了《波茨坦宣言》,这既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也是高等教育的转折点。这一时期日本人试图建立一个和平民主的、具有丰富内涵和蕴藏丰富文化底蕴的国家。从1947年3月制定的《教育基本法》第一条阐述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个性全面发展、身心健全及热爱真理和正义、富有高度责任感、具有独立精神社会的建设者。”⑧从中显示出了要注重社会民主和教育民主,发扬独立精神的愿望。

1946年,美国赴日教育使团提出的报告书为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发展规划。报告指出:必须清除军国主义的影响,打破帝国主义大学的特权,平民也能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模仿美国开放性教师教育制度,实行美国式教育的民主化。具体体现在:废除1872年以来的师范教育制度,实行新的教师教育制度,即师资培养只在大学进行,但必须修满《教育职员许可法》⑨规定的总分,方能获得教师证。由于高等音乐教育深受该政策的影响,教育目标较前有所改变,提倡现代的高等音乐教育应导向“人性的回复”;“用美来丰富生活,在生活中感受美,创造美”等,并要求这些目标应由师生共同完成。同时在教学内容上模仿美国各大州的“学习课程”,体现为:1.重视民族音乐学,并把它作为研究生调查研究的课题。选题涉及世界各民族的民间音乐,在各大音乐院校被认为是学术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一些大学还由此形成研究该领域的特色。如小泉文夫在东京艺术学院开设了以研究世界民族音乐为中心的研究性讲座,发表过《日本传统音乐的研究方法论和基础》、《日本传统音乐的研究1》、《世界的民族音乐——民族音乐的说明》(第1集)、《新义真言声明集成乐谱篇第1卷》、《童谣的研究》、《东欧的民族音乐》等论文和著作,其研究领域涉及世界各地区的民族音乐,跨度之大令人折服。又如广岛大学由于增山贤智教授对亚洲文化的关心,形成了研究中国民族音乐的中心等。这一时期的民族音乐学继续向多样化发展,在高等音乐教育中如何区分音乐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也就成了最基本的目标。2.作曲方面:战后的日本从1958年接受作品的委约起,音乐状况呈多极化发展。表现为:a.战前的诗歌界和音乐界有着紧密的联系,然而,战后的前卫诗界和战后的前卫音乐界却变得疏远。作曲家们的技法中少了诗歌的成分,体现为有了鲜明的音乐感觉后再去寻找语言的技法,其实也就无视了语言的内容,从此诗的语言解体。⑩b.邦乐和西洋音乐之间的藩篱已经被拆除,但日本并没有照搬西洋音乐体系的写法,而是根据自己的传统音乐背景总结出适合自己的乐调理论进行创作,同时不失时机地把西方音乐的技法引入邦乐。作曲家突出了个人特征,着重分析音乐的曲式和关注作品的特征。诸井三郎是这一时期的领军人物,其创作领域涉及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钢琴曲和声乐曲。他是一位用西方素材和民间风格创作的作曲家,也是一位杰出的音乐教育家。他从对音乐美的把握和从国民学校教育开始谈自己的音乐教育观,认为师范音乐教育是艺术家的教育,是一种体系化的音乐教育。他为广大音乐专业师生写的《音乐和思想》,《音乐教育论》,《新音乐科的指导方法》等著作为建立高等音乐教育的思想体系打下基础。3.从鉴赏的角度出发进行高等音乐教育。草川宣雄在1936年的《音乐鉴赏教育论》中指出:音乐教育的目标不仅是要关注节奏-旋律-和声以及音乐的各要素,重要的是能够用心唱歌,用心和耳去听音乐。音乐鉴赏教育不仅需要学习歌曲教授方法和对音乐史的学习,重要的是涉及到教育者的人格和被教育者的人格培养以及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存在的相互间美的感化的影响问题,并且作为结局与教育者的人格和知识、技术密切相关。他提出作为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听完音乐作品之后,要学会具备对音乐批评的能力,即对音乐要有判断力。4.在教材的选择上,允许在通用教材的基础上自由选择教材,旨在让更多的作曲家编写更多优秀的音乐教材,用更广泛的视野去探求音乐素材,努力让器乐曲教材化,在“地球村”中寻找日本音乐,促进国际间的交流。5.1948年开始,日本进行高等教育改革,第一大举措即取消原有的帝国大学,废除大学预科制度,本科由3年制改为4年制{11},其中改革力度较大的是国立大学。例如广岛大学是1949年5月31日,根据《日本国立学校设置法》,包括旧制的广岛文理科大学、广岛高等学校、广岛工业专门学校、广岛高等师范学校等9所学校在内合并而成的一所新型国立大学,当时下设文、教育、政经、理、工、水产6个学部(系),以及附属图书馆、理论物理学研究所、教育学部附属小学、中学、高中、幼儿园等机构。因此,广岛大学的前身以高等师范教育为主的传统得以沿袭,今天在全日本仍首屈一指。第二大改革措施是增设教养学部,这在高等艺术院校也不例外。1947年制定的《大学基准》中对课程设置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这3类课程中加入教养课目的开设,涉及的具体课程有:哲学、伦理、宗教、文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等,要求在每一类中各选3门以上科目加以选修,毕业时须履修10门以上的教养课程(其中包括一门外语)和15门以上的专门课程,并要求在四年内修完规定的120个学分才能授予学士学位,学分的计算方法由各大学自行设定{12}。紧接着在1963年制定的《国立学校设置法》中规定,国立大学可以设置各学部共同的教养教育机构-教养部,教养部的成立使“二二分段”模式从组织上完全固定下来,即本科的前两年学习基础课程和教养课程,后两年进入专业课程学习阶段。例如声乐和钢琴课程在大一和大二是必修课,但为了加强专业性,大三和大四仍开设,在进度和深度上有大幅度提高。

四、繁荣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的经济在国际社会上有着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但却进入到了高龄、少子化的时代。根据马丁•特罗的发展阶段学说,把15%和50%作为指标划分为精英、普及阶段。日本在七八十年代就已是36%以上的就学率,在进入90年代后急剧上升至50%左右。原因是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日本人口经历了第二次生育高峰,近年才有逐渐回落。接受高等教育的适龄人口逐年减少,人口变动的趋势对日本的高等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冲击。{13}针对人类社会多元化的经济文化及复杂的国际背景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日本进行了第三次教育改革,倡导社会由偏重学历教育向创建终身学习体系过渡。其中“终身教育”{14}的观念被认为是教育界“哥白尼”式的革命,其目的在于促进文化立国。从“学历社会”转向“学习社会”,学校也由此转变为一个终身学习并学会“学习方法”的地方。以前高等音乐教育机构最大的缺陷在于只注重传授专业技能知识,授业解惑中过多使用乐谱和乐器,过分注重对文化遗产的传承等。面对这种教育模式,日本人在强调感性教育的同时,提出培养终身学习音乐,探索音乐的学习理念和方法。例如,广岛大学教育学部音乐学院的教育目标中明确规定:从培养高等音乐教育人材的角度上去育成包含学校教育、终身教育为主的新型音乐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专门音乐技能,从教育的视点上重视对音乐活动的对应性研究。具体措施有:1.强化终身教育功能,积极接受在职人员入学,有专门为在职的音乐教师设置的入学考试,AO入试就是针对在职人员和归国子女特别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不参加与本国高中毕业生同样的大学入学考试,代之以小论文、外国语考试和面试(口试)来考察学生的能力,根据综合判定来决定是否能够入学。2.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的联系,净化社会环境,共同推进终身教育改革,由此高等音乐教育进一步开放化。

在研究生教育制度上,1974年,文部省制定了《研究生院设置基准》,对改革高等音乐教育的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首先体现在突破了只培养研究型人才的界限,把培养具有高水平的专门职业能力和专门职业人才列入课程目标,修改了授予博士学位教育课程的目的(1974年以前获取博士学位是研究者取得造诣的标志,现在只视为研究的开始)。从此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15}另一趋势是高等音乐教育研究领域也由单一化走向多样化。上述两大特点从东京艺术学院的博士论文中能明显反映出来。从人数和选题来看:昭和五十七年毕业人数为2人,涉及的领域有音乐学和邦乐。昭和五十八至六十一年空缺,昭和六十二年毕业人数4位,涉及的领域有作曲、键盘乐器、邦乐、音乐学。而平成二十年(2008年)共有28位学生,其选题涉及作曲、声乐、键盘乐器、弦乐器、管乐器、邦乐、音乐学(包含应用音乐学、音乐教育、音乐文学三个方向)七个领域{16},可见高等音乐教育中的大众化趋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大学课程改革的普遍趋势是建立“四年一贯”的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突破了“二二分段”的前两年先基础课程后两年专业课程的限制,该体系十分重视普通教育,在形式和内容上有较大的改变。表现在:1.实行教学大纲标准化和注重课程的综合化。各音乐学院为完成高等音乐教育任务和目标,制定了详细的教学大纲,在大纲的内容中对课程名称、课程目的、概要、每次课的主要内容、担任教师、成绩评定方法、教科书与参考文献名称等都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对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也有具体的要求。例如对于音乐教育理论专业的学生则注重音乐教育学理论学习以及学术研究方法的训练,作为主科,首先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学习历史的、经验的音乐教育学、比较音乐教育学和音乐教学论等基础理论课程。其次从文献收集、资料利用、学术写作以及学术答辩等方面进行学术研究训练。要求学生能够就指定或自选的题目独立进行研究,写出论文,并接受答辩,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知识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实行师资的互补优势。音乐学院能发挥其表演技能的优势,向综合性大学输出部分音乐技能性课程和相关教师。综合性大学的师资配备倾向于音乐研究和音乐教育理论方向,向音乐学院提供其综合学科和学术研究的优势资源,并以此为契机促进教学和学科建设。借鉴这样一种合作关系能够充分发挥各校的教育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另外,对于教师的要求也是因专业而异。专业技能老师以教学和自己的演出为主,学生专业表演技能的进步与比赛获奖等作为主要考核指标;而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较技能课老师而言会减少,但要求出学术研究成果,每年至少完成2—3篇高质量学术论文或承担一定的科研项目,以研究促教学。3.各大学积极推进外语课、课堂研讨等小课形式的教学。除英语外,意大利语和德语的学习也成为音乐院校的常设语种课程。在声乐特别讲座和器乐特别讲座中,对这两门课程的学习作出了详细的要求,除常用的专业术语必须掌握外,还要求学会一些常见的语法知识等。4.强化研究生院教育,导入大学教师任期制,重新研究学分制度,发挥学分制的长处,使学期、学年规定弹性化。5.扶植私学,通过“公私协作的方式”即民办公助方式、税制上的优惠、育英奖学金等在经费上予以补助。{17}对中途入学、转校、转学部的形式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给予承认。

①文明开化指向西方各国学习,脱亚入欧,一切都要向先进的欧美各国看齐,建立新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培养社会急需的专门人才来办好教育。

②学制的创造性在于创立了师范学校制度,认为师资培养是必须的。源于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需要改革,就必须对教师进行培训,才能“文明开化”。参见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编《日本教育的现代化》,张渭城、徐禾木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③林能杰《二十世纪日本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

④寺田貴雄《论日本音乐从演习会向欣赏会的迈进》,《音乐鉴赏教育》,2001年1月号。

⑤缪斐言、林能杰、缪力《日本音乐教育概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7页。

⑥赫尔巴特:提出了“形式阶段”的教学理论,主张用一种艺术塑造儿童的心灵,也就是由教师采取符合心理规律的教学程序,有计划有步骤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并培养学生的美德。他的“五段教学法”和“三段教学法”(即预备、教授、练习)在日本学校音乐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林能杰《二十世纪日本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版。

⑦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59页。

⑧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编《日本教育的现代化》,张渭城、徐禾木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89页。

⑨《教师职员许可法》是战后日本教师教育的基本法令,旨在强化许可证制度和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10}長木誠司选自《北園克衛と音楽》www.asahi-net.or.jpib4s-cyuk/kitazono.pdf

{11}具体措施是:水平较高的师范学校升格为大学,稍差的改为“短期大学”,并由几所国立高等机构在一个府县内合并成为1所新的国立大学。

{12}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66页。

{13}天野郁夫《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向与问题》,《教育与经济》2002年第2期。

{14}用终身学习的观点来思考音乐教育:指任何人都可以参加适应其年龄、生活的音乐活动,任何人都可以谋求和得到学习音乐的机会。在音乐课的教学中,教授的是享受音乐,参与音乐的方法。在人的一生中应不断培养学习音乐的愿望,不仅单纯地对音乐技能、乐理知识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学习,还应进行多方面概括的持续的评价,包括学习者的态度、能力等在内的实际状态,在采取相应措施方面做出努力。

{15}同⑧,第354页。

{16}东京艺术大学音乐博士学位论文网址:www.lib.geidai.ac.jp

{17}天野郁夫《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向与问题》,《教育与经济》 2002年第2期。http://student.zjzk.cn/course_ware/bjjy/images/093.htm

马小芸 常熟理工学院音乐系副教授,苏州大学教育学系在读博士

责任编辑 张萌)

推荐访问: 日本 简述 发展历程 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