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军人从来为战胜

军人从来为战胜

时间:2022-03-06 08:06:47 浏览次数:

1975年,刘卫星作为知识青年到河北吴桥县下乡劳动。在此之前,这个小名叫“火箭”的十六岁小伙子,一直是“温室”里的幼苗——从小在机关大院长大,父母都是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干部,在市里担任领导职务;上面两个姐姐,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里,都是他的保护伞。

刘卫星下乡之前,他的大姐已经下乡了。按规定,他家里是可以留一个孩子在城里的。父母想让他留下来,但是他却主动要求下乡,他认为二姐在家更好一些,一是因为二姐身体弱,下乡吃不了苦;二是因为二姐心细,照应家里要比他强一些。

其实刘卫星那个时候才是最瘦弱的,但正是瘦弱的刘卫星,却成了知青点的“点长”。多年以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句领袖话语被编排成了流行歌曲,那曲调怎么听怎么像是在调侃和发牢骚。其实当时的知青倒不一定真的满腹怨愤。那时候是苦,但是那时候大部分人的精神还都是浪漫的,还都是斗志昂扬的。

有一回,大家实在冻得受不了了,就有几个知青去搞了些不成料的木头,又捡了些干树枝什么的,想在屋里生个炉子取暖,可是炉子老也不着,还弄得满屋子里都是烟,一点小火苗,比卖火柴的小女孩手里的光亮大不了多少。有胆大调皮的想把拖拉机上的柴油桶给拿来,结果拿来的却是汽油桶……没有经验,也没有常识,直接就往火上浇,真是火上浇油,炉子是着了,可油桶也着了,火焰几乎舔着了房顶。所有的人都害怕了,起身往外面跑。刘卫星也起身了,可是只迈出两步就又折了回去,一脚把那个还在着火的油桶给踢了出来,避免了一场火灾。然而火焰却在他腿上留下了一片深深的疤痕。这件事后来也没有怎么样,但是同学们都更加尊敬刘卫星了,觉得关键时候,还只有他能上得去。虽然只是踢了一个油桶,但那也是实实在在的英雄壮举。

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开始在神州大地闪电般地传播。一起下乡的同学有人回城参加高考了,公社里也推荐他回去考,他没有走,他想自己还是个“点长”么,“点长”先走了,点里人心就散了。那时,刘卫星的这个青年点,已经成了地区的先进,被作为知青典型来培养的刘卫星这时已经有很强的律己、做大事的意识了,尽管他才十八岁。当时他崇拜的偶像是一个“文革”前名牌大学毕业的干部,给县委书记当秘书,常来知青点指导工作,思想水平比一般的工农干部高出很多,能文能武,令刘卫星十分仰慕。以这个人为目标激励,刘卫星在自己价值观的天平上加上了一定要上大学这个重重的砝码。

年底,知青大返城开始了,刘卫星才离开,被选调到德州铁路站当列检员,就是干列车检查。火车进站的时候,拿个榔头上去这里敲一敲,那里敲一敲,看看有没有问题。当时他们没有宿舍,上面就批了个报废的客车厢给他们当宿舍。大夏天的,闷罐一样的车厢让太阳一烤,里面跟蒸笼似的,别人往外跑找地方乘凉惟恐不及,他就一个人钻到里面复习。晚上,天凉快了点,人家回“闷罐”里睡觉,他怕点灯影响别人,就一个人到路灯下面拍着蚊子看书。

1978年9月,刘卫星顺利地考入石家庄军械工程学院,成为一名军人,也成为一名本科大学生,主修弹药制造工程专业。四年的军校学习,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本人一直担任学员队的区队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同时,他还抽空解决了自己的人生大事,以锲而不舍的韧劲和心仪已久的同班同学孙艳玲建立了恋爱关系。在学校宣传队唱李铁梅的孙艳玲当时是一朵班花,且比刘卫星早一年考上大学。追求孙艳玲的曲折历程,也是刘卫星继续运用目标激励手段完成人格塑造和人生运筹的成功实践,这一成功的副产品是后来他也被熏陶成为一个能唱青衣的京剧票友,在家里妇唱夫随,出门则深藏不露。

很显然,1982年的刘卫星已经拥有了一个人生的高度:青年军官,新时期首批本科大学生,爱情甜蜜。当时这些都是像他这个年龄的青年人的梦想。尽管也是吃了不少苦得来的,但应该说刘卫星还算一个幸运儿。

但从后来的情况看,这些只是刘卫星奋斗的一个起点而已,他将在这个挺高的起点上继续吃苦攀登。虽然这个时候,他还没有计划要考硕士、考博士,要管理一个战区数十万吨弹药导弹,构建中国武器装备战场物流学理论体系,对未来战争进行精确预算——但此时,他下定决心不断学习确实是毫不含糊的。

刘卫星的父母都是担任过领导干部的老革命,对子女的要求都很严,他们对刘卫星的要求,就三个字:“好好干”。刘卫星对这三个字的理解是“不停地学”,有了知识,有了积累,总有用得着的时候。对于刘卫星的前程,父母寄予了厚望,这从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他出生那会儿,国家正在“大跃进”、“放卫星”。

志向是什么呢?志向远大与目标遥远之间是不是可以画等号呢?

《菜根谭》说:“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万变不穷之妙用。立业建功,事事要从实地着脚,若少慕声闻,便成伪果;讲道修德,念念要从虚处立基,若稍计功效,便落尘情。”军校毕业之后,刘卫星并没有当将军的雄心,也没有觉得“不想当元帅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那时他的想法更朴素一些:学成文武艺,自有报国时。后来,刘卫星的主管领导、军区装备部副部长方文生将军曾不无欣赏地说:“刘卫星不愧为八路军后代,他在政治上的理想和实践,就是当共产党的忠臣良将。”

刘卫星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从地方入伍的大学本科生,也是部队接收的第一批“学生官”,而且学的又是当时稀缺的技术专业。毕业分配的时候,说是让到济南报到,他的心里很高兴,心想自己学到的知识可以在大地方派上用场了。到了济南,人家告诉他说,单位在枣庄的薛城。薛城也好,离济南近,有疑难可以到军区大机关请教,再说离老家沧州也不远。可是到薛城后连环境还没有熟悉呢,又把他分到了泰安界首村的410仓库的训练队当教员。刘卫星这时觉得有些委屈。作为优秀学员,在毕业之前,学校曾一再动员他这位首批本科生中的佼佼者留校当教员,但是他一心想到作战部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直接转化成射杀敌人的子弹,费了不少心思才分到了部队。可是现在呢?还是当教员,却钻进了小山沟。真是早知如此悔不当初。

410仓库在山沟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政治处丁主任找他谈话的时候虽然很是鼓励了一番,但越是鼓励,刘卫星的心越凉。丁主任说,你的档案我看过了,在军校年年受嘉奖,来我们这里,好好干,这里虽然是山沟,可是只要埋头工作也不会觉得太寂寞。丁主任还开玩笑地说,我们这里还有不少女职工,比别的仓库强得多了。刘卫星是城里长大的,虽然下乡当过知青,可那毕竟属于体验生活式的;即便以前对部队不大了解,还无法给自己确立在部队的发展方向,可是这样一个闭塞的山沟,对于他来说,显然还是让他很失望的。

组织上给刘卫星最先布置的任务是让他给战士们上弹药知识课,兼补习文化,听课的战士都是要提干的先进分子。当教员的这一段时间,刘卫星和战士们相处得很好,人缘也不错,这样,领导就交给了他一些临时的任务,比如修理电路、跟司务长赶集收鸡蛋之类,都与他大学里所学的专业不怎么沾边,但那时领导们觉得一个大学生就得能干这些事。

分到仓库不久,刘卫星的未婚妻和母亲去过他所在的仓库,他的两个姐姐也先后都去过。当过公安局长的母亲当着他的面鼓励他,说工作环境还不错,人总是要经过艰苦的磨砺之后才能成长。但母亲回家之后却一连几天眼泪不干。老儿大孙子,爷爷奶奶的命根子。幼子总是母亲的心头肉。姐姐们再来的时候就把这事儿跟他说了。刘卫星一连几天有点缓不过来劲,吃不香,睡不着,考虑了很多。最后刘卫星想,不管组织上是出于怎么样的考虑,自己都要把分配到仓库当成是对自己的考验和磨练;不管领导分配自己什么工作任务,都是对自己的鞭策和提高,因为无论干什么工作,总能从中学到新东西。就算是收鸡蛋,也是了解社会了解群众的好机会。如果自己不珍惜机会好好学,不光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母亲的眼泪。

推荐访问: 来为 军人 战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