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地老天荒,山高水长,抚仙湖的山·水·人文

地老天荒,山高水长,抚仙湖的山·水·人文

时间:2022-03-04 09:51:46 浏览次数:


打开文本图片集

世界是如何形成的,生命由哪里起源的,人类是由爬行到直立转变的?爬行之前又是以怎么样的形态存在的……

有物浑成,先天地生,是老子《道德经》中的世界观。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大约137亿年前,宇宙开始形成,在此之前原本是由微观粒子群组成,在不断运行的过程中碰撞大爆炸,能量转化为物质,天文学家认为这才形成了天体。

那时的天体又是什么样的呢,似乎只能猜测。

后来,又有天文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发现,在距今约5.3亿前,是一个被称为寒武纪的地质历史时期,地球上在2000多万年间内突然涌现出无数动物,节肢、腕足、蠕形、海绵、脊索动物,一系列与现代动物形态相同的动物集体出现在地球上,古生物学家称之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1984年7月1日,古生物学家侯先光先生站在澄江帽天山的斜坡上,手举锤落劈开一块石头,一锤下去,竟劈出了一个沉睡了5.3亿年的寒武纪生物群大世界。

寒武纪是一个以孕育、诞生、生长的传大世纪,被视为一个显生宙的开起,地球上,有了看得见的生命。如今地球上生活的多种多样的动物门类在寒武纪开始不久就几乎同时出现。

宇宙,亿万年,浑沌吗?玄妙吗?

中国古人说: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日宙,一个表明方位,一个座标时间。

古往今来。此刻,澄江,帽天山上,以灰姑娘虫为造型的古生物化石展馆内,就藏着寒武纪时代奇特的动物王国。

遥想当年,海底世界,波光粼粼,水生动物游来爬去,其中一只便是最早落户地球的生物,被称为云南虫,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脊索动物,之后,这批脊索动物就主宰了地球,他们还自由自在的演化了起来,成为走兽,成为飞鸟,成为爬行动物,甚至……成为人!

什么,人的祖先的祖先的祖先是一只虫?可能还是云南澄江县帽天山上的昆明虫?

自己来看看呗,帽天山上,澄江动物群首发点的展馆内,记录着人类进化史的初史。

生命进程细思极赞,会让人不由默默珍惜起自己的生命。

亿年更迭,水涨潮落,苍海桑田。原本的汪洋,后来,山成了山,水成了水。

抚仙湖。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似乎,明确的起源,却没有。

唐时称之为大池,宋以后称过罗伽湖。

一说到抚仙湖之名,当地人便神之又神,讲出来一段与天上的玉皇大帝相关的神话故事,玉皇大帝本人在天庭之上,拔开云雾向下观望,发现美景一处,便命人下凡来取,这两位被派遣的飞天仙人还有人间的姓:一石,一肖,像很多神话传说一样,仙人爱上了凡尘忘归,不同的是多数的神话故事是爱情,而传说中的石肖两位男神居然抚手搭肩面湖而立变为巨石,湖也因有仙相抚而立就成了抚仙湖。

暂且信了这个故事。

身临其境,抚仙湖,眼前所见首先是清寂。

抚仙湖并没有三百多公里外的大理洱海那么风云变幻,毕竟洱海有海拔四千多米的苍山互动,大开大台风云际会。

抚仙湖确实是寂静的,这里的山不算太高,不站在岸边,又体会不到水面波浪涌动。一年四季,一日早中晚三时,湖与水色天光,如果不用心去观察,甚至感觉不到它在日夜之间丰富而细腻的悄然变化。

也正是守着这份看似的平静孤寂,也才守住这汪世间难得的清澈之水,其实也还有深不可测。

当地人说乘船到湖里去,若天气晴朗,能清楚的看到水下四五米的鱼在波光中游动。

站在高处俯望,湖边浪花飞涌,向后只六七米,水色一下从微蓝微绿变成深蓝。

耿卫是在澄江长大的水下考古探险家,据他无数地下潜抚仙湖而得出的结论,抚仙湖大致有三级台阶,第一台队下潜40米,每二台阶再下潜70米,最深处有115米。

水最深处有115米,在国内比它更深的只有长白山天池。

湖面积约216平方公里,蓄水量达189亿立方米,等于滇池总蓄水量的12倍,洱海的6倍,更以其水质洁净而称雄,这个,早在明末,走遍万水干山的著名行者徐霞客就已经知道了,并且记在他的小本上:“滇山惟多土,故多殒流而成海,而多流浑浊,惟抚仙湖最清。”

直到如今抚仙湖的水依然保持在一类水质,再放眼望去看看饱受污染侵害的中国水系,面对如此这般洁净之水,顿觉抚仙湖珍贵无比,世间难寻此等仙湖,早忘记了关于风光景致的其他追求。

然而,其实,生活是天籁,需要凝神静听。

数百年间,一代代人依抚仙湖而居,捕渔耕种,生生不息。山不在高,村在不远,只要足够抵挡住外来干扰,就能在缓慢岁月中沉淀出生活本来的本真面貌。

抚仙湖周边近百公里范围内,是滇中文化区的代表。临近省会昆明,却从地理上从古至今处于封闭状态,600多年的移民文化特征在这一带保存完整。

20多代之前,从江淮湖广江西远道而来争战部队及从属到此,因各种原因在当地生存下来,又在相对封闭的滇中将原驻地的民俗保存。最为典型的是抚仙湖应用到今的水车捕渔中所用的竹篓,正是《诗经》中所提到的“无逝我梁,无发我笱”的笱,这种在古代中国常见的捕鱼的方式早已消逝。

汉民族在当地族群中占大约40%,另外的60%是转化的当地土著,这正是历史不断融合的过程与结果。

历经传说中的古滇国,从大理国到南詔,元代,汉文化的融入与重返。澄江县的旧城就完整的保留着明代以前的城镇格局。

是什么,在如今的这片山水自然之地,留住了生活的痕迹呢……当然是世代生活在此,随时代变迁的当地人。

环抚仙湖108公里有一条环湖公路,出于保护的原因,所有的村庄都向后退出一段距离。开着车沿环湖公路顺时针而行,相隔十多公里或者几公里,会有一个村庄。湖东岸的海境、居乐、海口,村庄里的房子高矮新旧参差,多数的村庄体量很大。

只有走进村子里,才见巷陌纵横,新旧交替,老房子住着的多是老人,每户院子的正中,几乎都摆着几盆被精心培植的花草,门窗屋檐也曾雕梁画栋,二楼正中间,供着神龛也供着祖宗的牌位,过年过节,一家人虔诚的点上一柱香,供上人间美味。

抚仙湖东岸修出十公里的一条栈道,沿湖而行,有人间百态,也有阳光斜照射出的温暖。

抚仙湖西岸有几个小景区,禄充、孤山、明星鱼洞,可以漫步湖边也可以泛舟湖上,还能见到曾经捕渔的篓子,几年前这些在诗经时代被称为“笱”当地人称为“笼子”的物件,和水车一起,真的是用来捕渔的。

没有什么是不值得失去的,只要在还在的时候,好好珍惜,山水自然,和人。

抚仙湖,地老天荒山高水长。注意每粒微尘的移动,注意每个刚抵达的旅人,拥抱似水流年,此时此刻。

推荐访问: 山高水长 地老天荒 人文 抚仙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