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2015年高考地理试题评析

2015年高考地理试题评析

时间:2022-05-19 16:45:05 浏览次数:


打开文本图片集

纵观2015年高考地理试题,无论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试卷还是分省命题试卷,地理试题难度适中,突出能力立意,贴近现实生活,考查学科主体内容,倡导学以致用,体现高考对人才选拔的要求.

试题彰显地理学科区域性、综合性特点.在继承往年命题特点的基础上,素材、图像等更加丰富、生动,视角更加宽广,有效地拓展了命题空间,有利于考生的发挥和试题测试功能的实现,体现对一线地理教学的引导.试题重视地理学科能力的考查,强调地理空间思维和地理综合思维,注重在真实的情境中,根据不同的主题,多层次、多角度地考查考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关注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试题设问体现过程性、综合性和开放性.在价值取向上,发挥试题的教育功能,重视考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引导他们注重身边的地理问题,关注地理环境的变化,激发和培养家国情怀,体现地理的实用价值.

当然,作为教育测试工具,部分高考试题存在一些诸如立意不高,考核内容、认知层次与相应地理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存在不同看法,试题考查意图不明确,个别试题阅读量大,地理思维含量偏低等,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商榷.目前,试题评价在理论、工具等方面尚有待完善,这里的评述更多是基于中学地理教学,难免有一定的局限,期待交流、指正.

一、值得肯定的试题[HT]

新课标全国Ⅰ卷第1~3题):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图1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1~3题.

1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A为植物提供养分[WB]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DW]D保持土壤水分

2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

A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

B种植土层和砂层

C砂层和砾石层

D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

3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

A提供园林观赏景观[DW]B保护生物多样性

C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DW]D调节局地小气候

【[HTH]答案】[HT]1D 2B 3C

【[HTH]点评】[HT]试题取材于现实生活,以小见大,重点考查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本组试题情境新颖,联系当前城市建设的新成果,给出“雨水花园”的概念和功能,提供了“雨水花园的结构示意图”,要求考生读取相关图文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推理.试题从文字信息的获取到图像各要素关系的分析,地理思维含量高,体现试题能力立意.

第1、2题,从能力要求上看,侧重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地理技能”.从思维层面上看,结合图像信息,针对性地考查微观水循环环节,与第(3)题构成从微观到宏观的考查组合.

第1题,考查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植物的营养来自土壤中的有机质和矿物质,树皮对雨水污染物的吸附和净化作用很弱.雨水花园的底部铺设砂层和砾石层,利于雨水下渗和导出流走.因此,雨水花园地下水量变化大,为保证地表植物生长,必须保持土壤水分条件,覆盖树皮有助于达到减少水分蒸发的目的.

第2题,考生要明确关键信息是“对下渗雨水进行净化”,显然树皮覆盖层难以净化雨水,砾石层孔隙大,对雨水的过滤效果不明显.种植土层和砂层孔隙小,颗粒物排列紧密,能够对下渗雨水起到过滤和净化作用.

第3题,侧重于从宏观角度考查整个雨水花园的功能,文字材料中隐含了相应信息,所以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增加雨水的下渗量并回收利用雨水,同时因减小了地表径流量,降低了暴雨后城市内涝的频率和程度.

从考查内容上看,本组试题以“雨水花园结构示意图”为背景材料,考查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三小题的设问和选项设置巧妙,由浅及深,由微观到宏观,层层递进,要求考生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从文字和图像中发掘信息,建立由关键信息构成的线索,综合运用相关地理知识,多层次分析地理事物的发生过程,探讨与解决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HTH][STHZ]例2[HT][ST](新课标全国Ⅰ卷第36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卤虫生存于高盐水域,以藻类为食,是水产养殖的优质活体饵料,也是候鸟的食物来源.美国大盐湖(图7)属内陆盐湖,卤虫资源丰富.20世纪50~70年代,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小,产品需低温运输,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类.80年代以来,随着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1)分析大盐湖盛产卤虫的原因.

(2)说明早年卤虫产业规模较小的原因.

(3)推测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对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的影响.

(4)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HTH]答案】[HT](略)

【[HTH]点评】[HT]试题设计体现地理学科特点,多角度考查地理思维.

试题以大盐湖区域为载体,以卤虫的产业发展为线索,从盛产卤虫的原因分析到卤虫产业规模由小到大的推测,最后评价卤虫产业的未来发展前景,体现了从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到推测产业发展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的设计思路,设问层层递进,既考查了地理思维的层次性,又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特点.

第(1)、(2)两小题,考生既要从文字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如“卤虫生存于高盐水域” “是水产养殖的优质活体饵料” “美国大盐湖属内陆盐湖,卤虫资源丰富” “产品需低温运输,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类”等,又要对有效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如 “需低温运输”推理至“运输成本高”,“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 推理至“市场需求量小”等,加强了地理思维的考查.

第(3)、(4)两小题重在考查对产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识.第(3)小题“推测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对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的影响”,考查了产业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体现了学科素养中最核心的部分——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第(4)小题“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试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赞成也可不赞成,说明理由即可,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进行评价,渗透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体现了新课程“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理念.

[HTH][STHZ]例3[HT][ST](新课标全国Ⅱ卷第37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5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9该山地可能是().

A秦岭B南岭C昆仑山D喜马拉雅山

10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组合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光照B水分C海拔D热量

【[HTH]答案】[HT]9C 10B

【[HTH]点评】[HT]图文简洁,信息丰富,解题方法多元,给考生留下思考空间.

试题以坐标图的形式呈现我国某山地北坡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随海拔变化情况,不同于以往垂直自然带图的呈现形式,同时,利于三地垂直自然带类型的对比,图形设计新颖,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试题情境.

图像承载的信息有:山体的大致海拔高度(6000米以上)、北坡山麓海拔高度(1100~1200米之间)、山地北坡垂直自然带的基带(暖温荒漠带)等信息;与图像信息关联的中国地理基础知识有:热量带分布、主要山脉、地势三级阶梯的平均海拔和分界线,气候和自然带分布等.试题信息丰富,思维含量大,充分地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从解题方法上看,第9题,考生可以先根据山地北坡为暖温带,缩小选项中的思考范围,把答案限定在选项B、C之间,再根据基带是荒漠带,或者山顶海拔在6000米以上,可得出结论;考生还可以先根据山顶海拔6000米以上这一信息,把答案限定在C、D之间,再根据北坡山麓海拔(1100~1200米,判断该山地位于地势第二阶梯)或自然带(暖温带)判定该山脉是昆仑山.第10题,考生既可以利用三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组合的对比得出结论,也可以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的垂直递变得出结论.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地区,甲地有森林分布,乙、丙两地缺失,由于同一山地同一海拔高度的不同地点温度相近,自然带的差异则主要由水分差异形成.另一方面,从山麓到山顶植被类型变化,基本符合由荒漠—草原—森林草原—荒漠的递变,也可以判断出造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这类试题给考生留下较多的思考空间,要求考生具有较高的发散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对地理教学有良好的导向功能.

[HTH][STHZ]例5[HT][ST](浙江卷第1~2题):浙江古代盛产青瓷,其中越窑生产的青瓷(越瓷)远销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非洲东部地区等.古代越瓷贸易船主要以风力和洋流为动力,晴夜观星定向,一般出航半年内到达非洲.下图为越瓷外销西南航线示意图.完成1、2题.

1与陆路运输相比,越瓷西南方向贸易选择海运方式可().

①缩短路程②增加运量③减少货物破损④增强贸易灵活性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在输出越瓷的贸易航程中,船上的人可能会在().

A甲处夜观北极星定向

B乙处借船右后方来风作动力

C丙处见到河水的暴涨

D丁处眺望到大片茂盛的草地

【[HTH]答案】[HT]1C2B

【[HTH]点评】[HT]取材于我国古代对外贸易,命题视角独特,学科特点显著,综合性强.

本题组以浙江古代越瓷贸易图文材料为情境,反映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与空间联系,引导考生关注历史事件中的地理知识,凸显对考生地理学科素养的考查,体现了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机融合.

试题体现能力立意,考生需要快速阅读信息,准确获取和解读信息,积极调用学科知识储备,审清题干问题指向.由“古代越瓷贸易船主要以风力和洋流为动力”,可推知从我国沿海出发时间为冬半年,北印度洋季风洋流为逆时针(自东向西)流动.解题的思维过程体现对学科地理能力的考查.

本题组难度不大,但综合性强,考核面广,涵盖考查了“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等多条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本组试题地理气息浓郁,学科特征显著,综合性强,多角度地对地理学科主干知识进行了考查.

[HTH][STHZ]例6[HT][ST](福建卷第11~12题):图6为某摄影爱好者在图5中广袤草原上拍摄的“日出”美景.读图完成11~12题.

11摄影爱好者拍摄“日出”美景的方向和北京时间分别是().

A东南7月1日06时

B东北7月1日06时

C东北1月1日12时

D东南1月1日12时

12拍摄“日出”美景的地点是图5中的().

A甲B乙C丙D丁

【[HTH]答案】[HT]11D12C

【[HTH]点评】[HT]试题图文简洁严谨,注重地理空间思维考查,彰显地理能力立意.

从情境设置上看,本题图文简洁,信息充分有效.用“图6为某摄影爱好者在图5中广袤草原上拍摄的‘日出’美景” 25个字展开题目情境,并以景观图强化“广袤草原”和“‘日出’美景”,营造了直观、优美的情境,使试题贴近生活.景观图中的“日出”美景显示太阳出露在地平线以上.地理意义上的日出是太阳刚从地平线出现的一刹那,材料中“日出”部分双引号的使用体现命题语言的科学严谨.

从考查内容上看,试题考查了日出方位与季节、日出时间与季节、时间计算、等高线地形图和世界地理等,涉及基础知识点多,关注基本技能(地理计算能力、读图能力)的运用.考生利用图5中的经纬网以及特殊地理事物(维多利亚湖)进行区域定位,根据题目要求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如“北半球夏(冬)半年,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北(东南),日落西北(西南)”“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日出地方时为6时”“北京时间是指东八区区时,120°E经线的地方时”等,进行时间计算,得出第11题的答案.考生结合生活体验(日出东方),也可利用第11题的判断结果,得出“面向东方视野开阔之处才可见日出美景”的结论.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可知甲、丁东部地势较高,乙处东部临湖,均不满足条件.丙东部等高线稀疏,视野开阔,能拍出图6所示“日出”美景.从拍摄“日出”美景的方位判断到地点的选择,从景观图带来的宏观感受到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微观判断,既考查了考生的地理空间思维,又关注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从考查目标上看,试题以等高线地形图和景观图为问题的切入点,考查“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等课程标准,要求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地理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二、值得商榷的试题[HT][ST]

[HTH][STHZ]例1[HT][ST][JP2](新课标全国Ⅰ卷第7~9题):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图3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 ℃日数的分布.据此完成7~9题.[JP]

9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

A资源量不足[WB]B破坏环境

C成本过高[DW]D市场需求不足

【[HTH]答案】[HT]9C

【[HTH]点评】[HT]试题地理概念表述有误,材料信息不够充分,选项设置不当.

试题文字材料中“图3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 ℃日数的分布”以及图像信息中“年平均气温≤-4 ℃日数等值线”,地理概念使用不准确,应修改为 “一年中日平均气温≤-4 ℃日数”.“年平均气温”是指一年中各月月均温的平均值,无法与“日数”相对应.从试题内容上看,命题者意图指向“日平均气温”.不准确的地理概念表述易导致考生困惑和焦虑心态,影响解题的状态.

第9小题选项设置不当,试题材料信息不充分,答案指向与考生的认知水平不吻合.设问是“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要求考生结合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推测原因.渤海周围工业发达,人口密集,淡水缺乏,市场需求量大.选项“成本过高”设置突兀,材料中没有提供开采海冰的成本信息,考生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储备.材料虽有“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信息,但“适当”是一个模糊的表述,适当处理的成本无法确定,增加了试题的不确定性.同理,选项“资源量不足”的表述也比较模糊,资源量的大小需看对应的市场范围.市场范围如为某个城市,或者是某局部地区,开采海冰可以有效缓解水资源不足.渤海海域结冰时间较短,结冰海域仅在浅海区域,海冰的资源量相对不足也有一定的道理.题干中“大规模开采”这一信息可理解为过度的人类活动,从而得出“破坏环境”这一结论,并且大规模开采海冰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近海的生态环境,从而增加了选项的干扰性,使正确答案变得模糊.

[HTH][STHZ]例2[HT][ST](安徽卷第34题) :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图8为福建省1982年和2005年交通与城市发展示意图.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福建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由1982年的1178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655469亿元,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1)简述福建省交通运输网的变化特点.

(2)说明交通条件改善对福建省城市化的促进作用.

【[HTH]答案】[HT](略)

【[HTH]点评】[HT]材料偏旧,概念使用不准确,考查知识的内在联系不够恰当.

本题材料为“福建省1982年和2005年交通与城市发展”,材料中的最终时间为2005年,距今已有10年时间,信息陈旧.近10年来,福建的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陆路交通运输网络化明显.命题时,如能选用2010年之后的素材,则能让考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福建省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沿海省份的管辖范围包括陆地、岛屿和海域.福建省陆地面积124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千米.试题中区域范围使用“福建省”一词,图像信息中呈现的海域范围与福建省实际管辖海域范围不一致,地理名词使用不准确.建议将试题材料修改为“图8为我国某区域1982年和2005年交通与城市发展示意图”,并将两小题设问中的“福建省”修改为“图示区域”.

“地区生产总值” 是指本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地区生产总值是专有名词,考生对它的涵义尚不能准确把握,试题缺少对它的介绍,并且1982年我国尚未建立地区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当时采用的是国民生产总值(GDP)核算方法,前后两年份的经济核算方法不一致.

试题将交通与城市化相联系,易导致考生误以为城市化的发展直接受交通运输条件的影响.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带动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促进城市等级的提升和城市数量的增加.也就是说,引起区域城市化发展的直接因素是区域经济的发展,然而,区域交通条件的改善,并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第(2)小题用“交通条件改善”而非“区域经济发展”考查“对福建省城市化的促进作用”,存在着考查知识内在联系对应不恰当的问题.

此外,图中1982年和2005年福建省的小城市数量和分布不尽合理.交通条件改善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不仅表现在铁路、国道和高速公路沿线,也表现在省道、县道沿线,即图中小城市不仅分布于交通干线沿线,而且还分布于省内其他区域.

[HTH][STHZ]例3[HT][ST](重庆卷第12题):马尔代夫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著名岛国.2014年12月4日,马累海水淡化厂设备损毁导致该岛淡水供应中断.应马尔代夫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及时向其提供了饮用水等物资和资金援助.图3是马尔代夫部分区域示意图.读图3,回答10~12题.

[TS(][HT5"H][STHZ][WTHZ][JZ(]图3[ST][WT][HT5"SS][JZ)][HT2.][TS)]

12中国一架满载饮用水的飞机紧急从广州飞往马累,若北京时间12:00出发,经4小时到达马累,机长身高为18 m,到达时其在机场地面的身高影长接近于(tan 55°≈143, tan 65°≈214)

A06 mB12 m C18 mD24 m

【[HTH]答案】[HT]12B

【[HTH]点评】[HT]试题立意不高,计算烦琐,缺乏实际意义,部分情境真实性值得商榷.

试题选取马尔代夫水荒、中国人民伸出援助之手的新闻材料,构成试题情境,落点于地球运动的常规地理计算,但计算过程烦琐,缺乏新意.

试题过分强调地理计算考查,第一步,通过地方时的计算,得出飞机到达时的当地时间约13:00;第二步,根据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南北纬向移动规律(约1°/4天)推算出12月4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约为19°S;第三步,计算马累12月4日的正午太阳高度约为67°;第四步,由于马累位于赤道附近,昼长为12小时左右,按照太阳周日视运动移动规律,太阳高度6小时移动大约67°.按照这样的速度推算,马累当地时间13:00的太阳高度,大约为56°,最接近55°;第五步,根据已知条件tan 55°≈143,利用三角函数的数学计算,得出结论.计算过程烦琐,对考生的计算能力要求高,考查价值不大,教学导向有失偏颇.

从试题设计的事实情境上看,飞机于北京时间12:00从广州出发,马累当地时间约13时到达,与“马尔代夫水荒”事件中我国紧急援助的运送饮用水的飞机实际起降时间不相吻合,试题情境真实性值得商榷.

[HTH][STHZ]例4[HT][ST](天津卷第3~4题):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人们在图2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读图文材料,回答3~4题.

3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

[JP2]A岩浆喷发岩层断裂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B岩浆喷发岩层断裂搬运、沉积风化、侵蚀

C岩层断裂岩浆喷发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D岩层断裂岩浆喷发搬运、沉积风化、侵蚀[JP]

4剖面图中绘制的火山坡度,与实际的火山坡度相比().

A变陡了B变缓了C无变化D无法判断

【[HTH]答案】[HT]3C 4A

【[HTH]点评】[HT]试题信息冗余,图像处理缺乏严谨性,区分度低,试题间的关联程度低.

本组试题以岩浆活动为主线,考查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图像横、纵坐标的比例与地形坡面的关系,两道试题考查的关联程度低.

图像中火山口较为平坦,表明该火山形成年代较早,火山口已被严重侵蚀.但图像中火山通道清晰可见,且没有填充物,与形成久远的火山地貌不相吻合,图像处理上不够严谨;图像中“东北”向的指向标、岩石、矿物等信息冗余,与试题的解答无关,干扰考生答题,信息设置不当.

第3小题选项缺乏区分度.选择题选项的设置应具备一定的思考性,以发掘考生的潜能.而该小题考生只需借助“岩浆沿裂隙喷出”即可推知先岩层断裂,后岩浆喷发;至于外力作用的形成过程,先“风化、侵蚀”,后“搬运、堆积”则更显简单,难以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

第4小题给出地形剖面图和比例尺,意在考查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但图示纵、横坐标单位分别为米和千米,垂直比例尺和水平比例尺差距较大,使图中火山坡度与实际的火山坡度相比明显变陡.该题地理学习能力较强的考生通过读图,能够考虑到比例尺的差异,进而判断得出结果;对于地理学习能力较弱的考生,只需把此处剖面图与教材中的或者其他途径获得的火山图片进行直观对比,也可得出变陡结论.设计虽然有利于考生多路径答题,培养考生发散思维,但降低了试题的选拔功能,区分度低.

[HTH][STHZ]例5[HT][ST](广东卷第40题第4、5题):加蓬石油、森林资源丰富,但种植业较落后,已耕地面积不到全国土地的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5)题.

[HTH][STHZ]材料二[HT][ST]加蓬从2010年开始禁止原木出口,并制定了长期出口木制成品和半成品的目标.

(4)从自然因素考虑,在让蒂尔港建木材加工厂有哪些优势?

(5)分析加蓬发展种植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HTH]答案】[HT](略)

【[HTH]点评】[HT]试题图文信息有效性不足,设问缺乏层次性、综合性,答案设置不当.

情境是实现试题立意的图文材料,应根据立意的要求选择有关的知识内容,要有一定的信息量和思维含量,避免冗余信息和干扰信息.材料中“森林资源丰富”信息没有在图像中与地形分布等结合起来,设置缺少思维含量;提供“加蓬种植业落后”这一信息,但第(5)题却让考生分析加蓬发展种植业的有利自然条件,设计上不符合逻辑.

设问应根据试题情境进行设计,常具有一定的层次性、综合性和开放性.从设问上看,两小题都考查区位优势,且都从自然条件(因素)角度分析,缺乏差异性和递进性,缺少思维的深入;从设问的顺序上看,与图文信息的呈现顺序不匹配.第(4)题的设问缺乏必要的行为动词,使考生难以把握思考的深度和答题的详略程度.工业区位选择尤其是工厂区位选择相对于农业区位选择更为微观,且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小.本题设问没有从影响工业布局的社会经济因素出发,却从自然因素角度进行考查,考查侧重有失偏颇,不利于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HTH][STHZ]例6[HT][ST](福建卷第37题第(2)、(3)题):图17示意关中地区和楚河地区.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HTH][STHZ]材料一[HT][ST]发源于关中地区的戏剧“秦腔”,历史源远流长.古丝绸之路上的楚河中游地区有一块“秦腔飞地”(乙城附近),当地有数万人是关中地区居民的后裔,至今仍保留着原有的民间文化和风俗习惯.

[HTH][STHZ]材料二[HT][ST]吉尔吉斯斯坦多山地,林木等资源丰富;农业以畜牧业和小麦、棉花等种植业为主.在楚河中游地区,中吉两国合资建设的造纸厂规模与产量居中亚地区前茅.

(2)简述甲、乙城市共同的区位优势.

(3)分析楚河中游地区出现“秦腔飞地”的原因.

【[HTH]答案】[HT](略)

【[HTH]点评】[HT]试题考查内容与课程标准不吻合,答案组织与行为动词不匹配.

课程标准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试题“简述甲、乙城市共同的区位优势”这一问题考查的城市区位因素在课程标准中却没有对应要求,“秦腔飞地(乙城附近)”的形成也是基于该地区位条件,两小题考查内容重复.

“秦腔飞地”是一个新概念,通过材料“当地有数万人是关中地区居民的后裔,至今仍保留着原有的民间文化和风俗习惯”考生很容易理解,可不做解释.试题材料的设置却降低了第(3)题的思维含量,同时也降低了[LL]试题考查的效度和区分度.“秦腔飞地”的出现有其当时的历史背景,本题设问在切入的角度上宜有所限定,显然,该题设问不够严谨.

试题的行为动词是考生答题的重要依据.一般而言,分析是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由因到果,较为全面、深入地剖析,需要结合区域具体条件、具体地理过程来说明.简述是用简要的语言陈述、描述或总结,应把握要点,但不需要深入分析.“分析楚河中游地区出现‘秦腔飞地’的原因”的答案“地处古代丝绸之路;自然地理环境较好”适合“简述”;“地处河谷平原,地势平坦宽阔;周边地区农业基础好,农产品丰富”等答案则适合“分析”的表述要求,试题设问的行为动词与答案的对应性不够恰当.

推荐访问: 年高 评析 地理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