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浅析天水民间艺术家吴云生和他的竹雕蚂蚱笼

浅析天水民间艺术家吴云生和他的竹雕蚂蚱笼

时间:2022-05-18 19:35:04 浏览次数:

摘要:吴云生自幼学习竹编蚂蚱笼,经过多年的探索,在蚂蚱笼的创作上有很大的突破,他所做的蚂蚱笼打破了传统造型模式,造型新颖,色泽亮丽,给人厚重深沉的感觉。正是由于吴云生对竹雕艺术的不懈追求和勤奋探索,使他成为天水竹雕艺术代表性的传承人。

关键词:民间艺术;蚂蚱笼;竹雕;竹编

中图分类号:J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154-02

吴云生,回族,1957年生于甘肃天水。从小跟随爷爷学习竹编蚂蚱笼,现今技艺精湛,他编制的蚂蚱笼,造型新颖,色泽亮丽,给人厚重深沉、古香古色的感觉。他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程度,没有绘画功底,缺少先进设备,但能编制出近30个花色品种的蚂蚱笼。经过几十年的不懈追求,他不仅在蚂蚱笼的创作上有很大的突破,而且在竹雕方面也自学成材,在竹雕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并获得“竹子雕刻工艺大师”高级职称,成为天水竹雕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天水,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陕、甘两省交界,东与关中相接,西与定西相连,南靠陇南,北依平凉,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境内山脉纵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1000—2100米之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季升温快,秋多连阴雨。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适中。天水地理位置优越,环境气候宜人,人们生活安逸祥和,在这样的环境下,养蚂蚱就成为人们闲暇时间的一种娱乐,大人小孩都十分喜爱。蚂蚱在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而有趣的角色。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娱乐方式多元化,但是,养蚂蚱还是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没有消失。

关于蚂蚱笼的产生,在天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诞生于天水的伏羲,孩子多,伏羲“为了耕种、打鱼,当有小孩哭闹时,他从地边抓了一只鸣虫,就是会叫的虫子,随手就抓了一把草,绾了个结,一推,把鸣虫放到里边,哄过孩子。”虽然天水是否是蚂蚱笼的发祥地还有待考证,但这个传说和天水作为伏羲的诞生地有密切关系。至于天水的竹编蚂蚱笼产生于何时,据吴云生介绍可以追溯到清代:“清代有个杨澡,带了个弟子,有人,有物,现在传人也有。还有一个叫班顺于,也是清朝人。”

现今,天水地区的蚂蚱笼仍然是以竹子为主要材料。一些制作人仍将制作和出售蚂蚱笼作为他们的生存方式。

吴云生住在天水市秦州区的一条普通巷道中,初见吴云生他身上就透露出浓浓的艺术气息。进了吴云生的家,屋中到处是竹雕艺术作品和半成品,地上洒满了竹片。据吴云生回忆,他在童年时期就与竹雕结下了不解之缘。吴云生的爷爷是一位蚂蚱笼收藏者,家中收藏有许多蚂蚱笼,爷爷也是吴云生最初的启蒙老师,教会他简单的蚂蚱笼编制技法。

起先,人们编制蚂蚱笼主要以实用性为主,艺术性并不突出。制作的目的是为了赚钱养家,并不太在意蚂蚱笼的艺术性。吴云生说:“在当时来说,编蚂蚱笼是为了养活一家人,要糊口。做一个笼子卖钱为养家,不存在提高他的技艺到啥程度。”而吴云生自己,则力图将蚂蚱笼的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在一起,作品的艺术风格犹为突出,这便是他作为一名民间艺术传承人的独特而又宝贵之处。

为了能挣更多的钱,一些民间艺人一星期就能做两个蚂蚱笼,而吴云生却一年只能做三、四个。他的每一件作品从构图到刻画,都要靠他去思考。这让吴云生的创作比别人更耗精力和时间,也正因为这样他所做的蚂蚱笼效果非凡,所雕作品绝无雷同。吴云生说:“因为艺术的东西要有内涵。有的(艺)人说他(做)的笼子是压西北的,有的说是压中国的,在民间说(做蚂蚱笼)是为生意,要养家糊口,花费大,说这些没人反对。能把这些东西(指蚂蚱笼的部件)组合在一起就不错了,(但是要)达到一定高度和水平就比较困难。”

竹子是制作蚂蚱笼的主要材料,吴云生对它的性能可以说是了如指掌,这大大提高了他创作的主动性,使他对竹雕艺术的审美追求更容易得到体现。在长期的竹雕实践中,吴云生渐渐摸清了各地竹材的特点:“我们这地方(指甘肃南部天水、陇南等南北交界地区)的竹子,生长周期长,纤维细,雕出来的细腻,你看这个笔筒就是。但是,要编蚂蚱笼,就(还)是南方的好。因为南方的竹子竹节长,用它做成的糜,没有结,(做成后,看着)比较舒服。”

吴云生制作的蚂蚱笼,看上去每根竹条都极精细,细的让人不敢去拿,生怕一不小心弄断了,但用手捏一捏,会发现它相当的结实,让人很难相信它是竹子做的。

在竹子编的蚂蚱笼上雕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蚂蚱的“居所”本身并不大,更由于要雕刻图案的部位只占笼子的一部分(以吴云生的钟式蚂蚱笼为例,要雕刻的图案主要集中在笼的“抓”和“牙”两个部位,而这个两个部位只占笼子总体积的三分之一),使图案更为微小、密集,雕刻时不容易走刀;其次是竹子有纹理而且硬,稍不注意所雕部分就脱落了。因此,做竹雕可以说更多的是用“心”雕而不是“手”雕。吴云生说:“要雕一个头,把五官雕的清清晰晰,眼睛、鼻子、嘴,太小了,你要雕的说话的嘴张开,答应的嘴闭住,就这一点,要几十刀来完成。竹子的纹理,刀子稍微用力一多那点就掉了,看起来刀子用的力很多,(其实)是心里用劲着哩,手上不敢用劲。这一刀下去弄多深,心里要有把握。这是要用心雕,不是用手雕,用手雕手指这么粗,一下就挖掉了。”通过几十年的磨练和经验的积累,吴云生已经做到了心手合一、“意到刀随”。凭借着数十年练就的娴熟技艺,他运用阴刻、阳刻、浮雕、透雕等手法,使每一件作品都展现出其特有的艺术风格。

吴云生的作品从开始到最后完成都没有完整的、详细的图纸,是在脑子里构好图后就直接画在要雕刻的器物上,然后再根据材料的具体情况进行修改。“我的作品直到做完都没有图纸,图纸都在头(脑)里。头(脑)里有了整个构图之后就查点资料,用铅笔大概画到(材料)上头,然后再用细铅笔描了,这里窄了往大放放,那里宽了往小缩缩,哪里空白,就加一点。好了以后用炭素笔描一遍,好了就用湿抹布擦了,就有印子。这也仅仅是一个轮廓,图案在头脑里。”

在天水地区,一般的竹编蚂蚱笼是由“抓”、“糜”、“圈”、“牙”等几部分构成的。“抓”指蚂蚱笼的上部(连接挂钩和笼体的部分),“圈”指笼子的主体部分中横形的竹条(包括与底座相连的部分),“糜”指笼子的主体部分中竖形的竹条,“牙”指笼子的支脚部分,一般为三至四个。)

传统的蚂蚱笼造型是由鸟笼演变而来,外型多为圆桶状或方盒状,造型普通常见,编制手法以糜圈结构为主。而吴云生在继承传统蚂蚱笼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他新创作的蚂蚱笼没有一个能与鸟笼挂钩,其造型更加独特别致。这些蚂蚱笼的造型有的如钟形,有的如“花瓣盒”形(论文作者命名)打破了平常多见的呆板的传统造型模式。

在改变蚂蚱笼整体造型的同时,吴云生还对蚂蚱笼的局部结构和装饰进行改变。

对于抓的处理,传统的抓分为两层,没有雕花。吴云生制作的抓采用镂空技法雕花,没有分层,与笼子的整体风格和谐统一。

传统蚂蚱笼的圈和牙上的图案一般以简单的线刻为主,有的也运用浅浮雕。吴云生对圈和牙也进行大的改进,将竹雕和竹编完美结合,运用浮雕、透雕等手法,雕刻出装饰图案。使得他的蚂蚱笼更精致、更具观赏性。

吴云生还尝试对传统蚂蚱笼的制作模式做更大的突破。如果说,“钟”式蚂蚱笼的笼体部分仍然选用竹条用“糜圈结构”来编制的话,那么,“花瓣盒”式蚂蚱笼则彻底打破了本地区一般人们对“蚂蚱笼”的认识和制作手法,以竹片(而不是竹丝、竹条)为主要材料先做成完整的盒状结构,再采用镂空技法将取自文学典故或名人书画的图案雕到竹片上,使之透气、透光,整个形体截面犹如花瓣,体面犹如屏风,雕刻玲珑剔透,形体想象丰富,造型优美让人叹为观止。

推荐访问: 天水 竹雕 蚂蚱 浅析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