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湘西凤凰民俗音乐的传承与保护

湘西凤凰民俗音乐的传承与保护

时间:2022-05-18 18:10:06 浏览次数:

[摘要]本文从分析湘西凤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入手,对湘西凤凰民俗音乐的的门类与特色特别是苗戏、苗歌和苗族民族乐器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湘西凤凰民俗音乐的传承与保护模式,认为通过:系统性的记录与保留;以旅游业为载体,以景区表演促发展;深入挖掘其内在规律,与现代音乐结合,寻找新载体,才是最好的保存与传承方式。

[关键词]民俗音乐;传承与保护;湘西凤凰;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J6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5)08-0067-0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在工业化社会进程中,为追求经济利益而牺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忽视已久。加上自然灾害和历史变迁,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损毁和消亡,这引起了各国政府和学者的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保护民族文脉、提升文化旅游品质的重要性得到普遍的承认,民族主体观念与传统文化所有权意识开始复苏。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旅游开发也日渐兴盛,作为人类历史文明的智慧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机遇”[1]。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其中的重要代表和璀璨明珠,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中之重,更是对各族人民民间音乐的传承。

一、湘西凤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沈从文的一本《边城》,使得古城凤凰举世皆知,近年来,随着古镇游的兴起,这座古韵而幽美,沧桑而恬静的古城已经逐渐被世人所熟知,且成为了旅游的热点。凤凰位于湖南省西部地区,湘西州的南部,唐宋以前生活在凤凰县里的苗族先民,统称为“五夷蛮”,故凤凰县古称“五溪蛮夷”之地,因位于苗疆咽喉之地而成为湘西的政治军事中心。凤凰自古以来就是交通便利的历史名城,拥有悠久的历史,而在这座古城中,也孕育而保持了中华文明尤其是少数民族的璀璨文化,其中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进行保护和传承。

结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凤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体分为10类,凤凰县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种类还是数目都具有相当的优势。由于处于多民族聚居区,凤凰的文化“根基积累深厚,文化形态丰富,包括有楚巫文化、屯堡文化、军事文化等多种文化交织,特有的民族文化与外来文明融合构成凤凰县的独有文化魅力和生活情趣。具有凤凰县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和民族美术工艺品等享誉国内外,佩戴的首饰,说的凤凰土话、苗语等地方语言都是凤凰特色文化的体现”[2]。而民俗音乐,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门类,在凤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湘西凤凰民俗音乐的门类与特色

湘西凤凰的民俗音乐门类众多,主要包括传统戏剧、民间舞蹈和音乐以及曲艺。传统戏剧包括文武茶灯、傩堂戏、祁剧、阳戏、茶灯戏等,民间歌舞包括苗族鼓舞、茅古斯舞、腰鼓、苗族唢呐、土家唢呐、苗歌民歌等,曲艺包括霸王鞭、三捧鼓等,其历史悠久、特色鲜明,近年来,宋祖英带有明显苗族风情的歌曲走遍了大山,唱遍了中国,更是让人们见识到了苗家湘西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

凤凰的传统戏剧中,除了在湖南地区广泛流传的祁剧、阳戏等再凤凰地区仍存在外,部分具有浓郁当地特色的剧种如苗戏、还包括傩愿戏、文武彩灯等,各具特色,在当地及周边地区极具旺盛的生命力。

苗戏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舞台唱腔和道白用苗族语言,其音乐唱腔多用高腔和平腔并选用巫师唱腔。苗戏的音乐是从苗歌和苗族唢呐曲牌中改编和发展起来的。苗戏的乐队伴奏,最早为唢呐和木叶,后来加进牛角琴、竹柝和其它打击乐等。文武茶灯戏则都是喜剧、诙谐风趣,深受民众喜爱,其内容多为赞美生活、歌颂爱情,是凤凰的民间优秀传统艺术瑰宝。代表如《十二月采茶》、《捡蘑菇》,一般是一人独唱,众人和,是凤凰县独有的地方民间曲艺艺术、音乐自然流畅动听。傩愿戏是从古代傩祭活动演化而来的一种原始宗教戏剧。傩愿分傩戏(或傩舞)、傩技,傩戏有固定故事,有人物对白;傩技则是喷水画符,双脚趟烧得通红的贯头(铧口),但见脚底冒烟,却安然无恙。傩愿戏唱腔丰富,常用有夺板、平板、摇板、姜女板、小生板、老生板、绣花板、三花板、老旦板、先锋板、鲁板、数板、土地板、跑场板、观花板、住寨板、梅香板、训女板;有出场调、赞调、四平调、平调、半边花调、先锋一字调、悲调、贵州调;还有高腔、四平腔等30多种不同的板腔。除戏曲外,苗族民歌是最有代表性的当地民俗音乐,湘西苗族民歌,历史悠久。公元18世纪(清乾隆)永绥厅志“永苗风俗十年”载“鼓藏跳至戎时乃罢,然后择票旁旷野等处,男女各以类相聚,彼此唱苗歌,或男唱女和,或女唱男和,往来互答。”公元1820年(清嘉庆二十五年)严炳文《苗防备览·风俗》亦有赛歌的记述“或有以能歌斗胜负者,男子出绸绢,女子出簪环以为采,结队对歌,彻夜不休,以争胜负。胜者收取其彩,万善歌者不入队”[3]。1974年中国科学院语文研究所凌纯声、芮逸夫《湘西苗族调查报告》“苗歌略说”云:“歌谣在苗人的生活中,特别是在各种仪式中是占着很重要的位置的。他们日常既随时随地即兴口占,表现当时的情绪或叙述当地的事件,而每遇举行某种仪式或集会时,更多男女对歌,日夜不休。

苗歌中平腔运用广泛,在不同的演唱形式及内容上,派生出以下一些常用歌调。如接亲调(对外拦门歌)、古歌调、情歌调、工夫歌调、儿歌调、哭嫁调、老司歌调、降仙歌调、赶秋打秋千时玩调等,其强调各有特色。如古歌调则是一种古老的苗歌腔调。曲调性格粗犷、刚健。曲式结构复杂。歌词为长短句相兼,即用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式七字句相互配合组成。由于歌词结构不同,歌曲的形式也相应作适当地变化。情歌调是一种只能在野外唱的情歌调。湘西苗区,特别是保靖、古丈、吉首、花垣、凤凰等县苗区最为流行。特点是:在歌词的引子当中,要加上一些称呼词头。如“嗨嗨——乃噢(即亲人哎)”,“嗨嗨角色噢”、“巩噢”等等,作为表达对象的身份。这种苗歌调曲调旋律性很强。一是湘西苗歌的演唱方法,“湘西苗歌的调式很多,宫、商、角、徵、羽或大小调都有。苗歌的曲式结构很完整,一般都是由上下句组成的一段体、两段体、三段体歌曲,也有复乐段和多段体的歌曲。苗歌曲调一般都带有引子、插句或插段、尾声。苗歌曲调的旋律旋法很独特,音型、动机、乐汇很短而富有独特的性格特征和风味。苗歌的节奏非常自由和复杂,用散板演唱的占多数。由于苗歌在演唱上很自由,因而在演唱一首苗歌时,常常在中间有不少停顿。这是由于歌词要即兴创作造成的,其实苗歌曲调旋律音符的休止并不多。苗歌的旋律的装饰音、滑音很多,尤其是下滑音更独特。有的下滑音经常滑到半个音。这种苗歌在演唱时,发声、咬字、吐字很独特。用假声演唱的高腔,高吭激越,优美动听;用真声演唱的平腔,悠扬悦耳,婉转流畅”[4]。苗歌的唱法丰富多彩,根据不同的曲调、不同的演唱形式、不同的演唱环境,大致可分真、假声结合唱法、半真半假声唱法、轻声唱法、真声唱法等几种类型。

在民俗乐器方面,如苗族大唢呐、腰鼓等也是历史悠久、流行广泛、技巧丰富。苗族大唢呐表现力较强的民间吹管乐器。它发音开朗豪放,高亢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和欢迎的民族乐器之一.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秧歌会等仪式伴奏。王西楼所作词中就有这样一句:“唢呐唆哪,曲儿小,腔儿大。”明代弘治间,朝鲜修篆的《乐学轨范》乐》中,称“苏尔奈中写道:“唢呐制与喇叭……不知起于何代,当是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

三、湘西凤凰民俗音乐的传承与保护模式

1系统性的记录与保留。由于民俗音乐门类众多,多为民间口传、人传,且部分形式为即兴发挥,故保存性差,建立系统的记录档案,收集民俗音乐历史文献资料,整理和记录民间的乐谱、乐理等是非常必要的。民俗音乐的记录与保留应该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应该原样保留,即确保其对象的原形原貌与原汁原味。“由于我国历史上历代统治者在音乐方面存在着重宫廷轻民间、重汉族轻少数民族的意识倾向,使少数民族音乐长期得不到重视,加之绝大多数少数民族本身受文化发展水平的限制还不具备独立研究、记录本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和能力,致使我们今天能收集到的历史文献资料少之又少”[5]。这样,就要求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民俗音乐研究人深入的挖掘,对具有显著民俗特征的音乐形式进行分析与甄别,获取客观真实的第一手材料是准确记录的前提与保障,记录真品,杜绝赝品。其次,应该尽量完整,民俗音乐与民族习惯,特色结合不可分割,所以,在民俗音乐的保存过程中,应该尽量完整的对民俗音乐进行记录,包括完整的乐谱、音乐形式、民族乐器以及与音乐生活相关的服饰与道具等实物,全面而完整的记录音乐的表现。再次,应该多种方式的记录。在现代社会,技术手段不断发展,更多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用来对音乐形式进行记录,如通过视频的方式连续的对民俗音乐进行完整的记录,拥有第一手大量的影音资料。

2以旅游业为载体,以景区表演促发展。凤凰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每年来景区体验民俗风情的游客超千万。在凤凰大部分地区内保留少数民族文化的原生生态环境,使其不受外界的影响。在这里,旅游者可以亲身体验到少数民族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习俗,接触到各种不同风格的少数民族古老文化,包括音乐文化。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文化整合,协调展示文化与人的互动,以有序合理的方式进行,开发大量的优质的民俗表演,既进行了继承,又实现了再开发,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间和空间配置的问题,优化保护与开发的结合,可有利于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一步发扬和保护。从而使得保护而并非完全是保护,而是在表演、发扬中得到保护,同时还解决了保护所需要的资金问题。而这是一种优化的动态保护方式。如在2013年,在凤凰举办了大型的音乐节,舞台设为“凤台”与“凰台”,多支民俗乐队分别在这两个舞台上同场竞演,为前来的歌迷带来一场全新的试听盛宴。音乐节致力于将民俗与摇滚高度融合、传统与现代和谐传承式的“中国根源音乐”品牌,培育具有国际水准的凤凰文化旅游新名片。这种形式无疑既提升了当地的旅游品牌,也进一步对民俗音乐提供了保护。

3深入挖掘其内在规律,与现代音乐结合,寻找新载体。一首《辣妹子》让全世界感受到了湘西苗族音乐本源的魅力,但这种音乐形式并非单纯的的照搬,而是吸取民俗音乐精华从而进行再创造。在现在喧嚣、压抑的环境和生活节奏中,原生态的音乐好像一股清新的风,带来自然的味道。这种心态在音乐需求方面的反映,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中形成了一股少数民族的音乐热潮。《青藏高原》、《珠穆朗玛》等作品久唱不衰,阿宝等原生态唱法的民俗歌手炙手可热。虽然这些唱法或民俗歌曲并非完整的民俗音乐的表现,但其精髓的继承仍集中体现了民俗音乐的特色,像人们展现了民俗音乐的独特魅力,吸引了大量包括青少年在内的人群的兴趣,使得更多的人注意、并投身于民俗音乐中。这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作品无疑是民俗音乐最好的宣传材料,将对民俗音乐的保存与发扬起到巨大的积极作用。而这则要求音乐人用心的在民俗音乐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寻找可适合现代人欣赏的元素并以人们可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只有当民族的变为世界的时候到来,才是最好的民族保存与传承方式。

四、结论

湘西凤凰的民俗音乐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悠久、门类众多、特点鲜明,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既是对历史瑰宝的尊重与保存,也是对我国音乐门类的继承与丰富,对发展苗族民歌及研究中国民族音乐,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2]朱凡瑾.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以湘西凤凰县为例[D]. 湖南师范大学, 2012.

[3]陈廷亮.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

[4]武敏.湘西花垣县苗歌的艺术特色[J].艺海,2012(01).

[5]赛娜.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保护及传承[J].实践(思想理论版),2008(03).

[6] 谢伦灿.湘西民俗音乐研究的定位及趋向[J]. 求索,2004(07).

[7] 吴成祥.湘西生态旅游中音乐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J]. 发展,2011(12).

[8] 王竹青.湘西苗歌与民俗文化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9.

责任编辑:崔晓光)

推荐访问: 湘西 凤凰 传承 民俗 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