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名人故居之殇

名人故居之殇

时间:2022-05-17 08:25:04 浏览次数:

20世纪50年代北京明清古城墙被拆毁时,梁思成和林徽因抚砖痛哭。林徽因怒斥:“你们真把古董给拆了,将来要后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

甲子一轮回,60年后,梁思成、林徽因曾经租住的北京北总布胡同24号院也陷入危险境地。 在“推土机”和有识之士两年多的“拆迁”与“保护”拉锯战中,前者“胜出”—— 在2012年春节期间,一代建筑大家的故居在“推土机”面前化为一堆瓦砾。

拘捕责任人、50万元罚单、责令重建……人们习惯了事后的问责。但类似的“梁林故居悲剧”还是在不同时段、不同地点重复上演。

与众多在推土机下消失的故居相比,清代大学士文煜宅和京剧大师李万春故居无疑是幸运的。但文煜宅垂花门前的无头狮子,李万春故居屋内残缺的砖雕,也是故居之憾。

“树木会老,人会死,胡同也有它终结的一天”。如何能在现有条件下,保护好“活着的历史”的名人故居,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世间已无梁林故居

2012年龙年春节,一切如常。在30年不变的春晚和年夜饭中,人们依然在传说中的“末日年”里憧憬着未来。而它——北京北总布胡同24号院的一栋建筑,却真的等到了自己的末日。因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曾在此租住7年,这座建筑又被人们称为“梁林故居”。

从2009年夏天开始,梁林故居就同推土机进行较量,以致不得不随时准备迎接自己的末日。所幸,在有识之士的呼吁和保卫下,梁林故居得以跻身于“诺亚方舟”。但是,两年半的时间过去了,随着人们关注点的转移、忽略以及推土机的强大,梁林故居最终消逝为一堆瓦砾。

中国建筑史的摇篮

梁思成、林徽因是20世纪中国最著名的建筑学家,被誉为“中国建筑之魂”。梁思成、林徽因一生没有属于自己的房产。

1931年至1937年期间,梁思成、林徽因在北总布胡同3号院租住(即现在的北总布胡同26号、24号和12号院)。他们从这里出发,完成了对中国古代建筑群落的大部分考察。

北总布胡同3号院是一个颇具特色的四合院,宽敞明亮,安静舒适。院子四边各有一排单层的平房,灰瓦铺成的屋顶,房屋之间铺砖的走廊也是灰瓦顶子。面向院子的一面都是宽阔的门窗,镶嵌着精心设计的窗棂。院子中间种着几株开花的树,一株海棠、两株马缨花。林徽因和梁思成的一双儿女梁再冰、梁从诫常在树下嬉戏。这个院子,承载着梁林夫妇一生中最为美好的岁月。

在这个小院中,梁林夫妇以他们特有的人格和学识魅力,吸引了一批知识界的文化精英,这个小院逐渐成为当时北平最有名的文化沙龙所在地。除了与林徽因有着千丝万缕的情感联系的徐志摩与金岳霖之外,其他诸如政治学家张奚若、经济学家陈岱孙、国际政治问题专家钱端升、物理学家周培源、社会学家陶孟和、考古学家李济、文化领袖胡适、美学家朱光潜、作家沈从文等,都是这里的常客。在每个星期六的下午,大家便陆续来到梁家,谈天说地,纵论古今。

1933年9月27日,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连载冰心的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轰动平津。小说以温婉伴着调侃的笔调,讽刺了北总布胡同3号院的沙龙。林徽因当即派人给冰心送去了“一坛又陈又香的山西醋”。自“陈醋事件”后,林徽因与冰心再无交往了。

当然,住在北总布胡同3号院的7年间,并不只有“太太的客厅”般闲适淡雅。7年间,梁思成、林徽因与中国营造学社其他同仁前后共调查了国内137个县市、1823座古建筑,对其中的206座古建筑进行了详细测绘,完成图稿1898张。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古老的敞肩桥——河北赵县隋代赵州桥、世界上现存最高的木构建筑——山西应县辽代佛宫寺木塔、中国现存最伟大的唐代建筑——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等。

有了这段积累,梁思成、林徽因在1943年写出了中国人自己的建筑史,并在解放战争期间给交战双方开出了中国文化遗产保存名录。这处院落,在中国建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章。

1937年7月28日,北平沦陷。8月末,梁思成收到署名“东亚共荣协会”的请柬。于是,他与林徽因商定,迅速离开北平。至此,梁林夫妇永远离开了北总布胡同3号的家,先后旅居在云南、四川等地。

“保护”声中沦为废墟

2009年5月,“沉睡”了72年后,梁林故居第一次出现在现代人的视野中时,是一种破败乃至即将消逝的姿态。

当时,北总布胡同24号院的居民在院落的西墙上发现了一纸“通告”,通告上称一房地产公司于2007年9月30日依法取得了《房屋拆迁许可证》,在北总布胡同、前赵家楼胡同、先晓胡同及弘通巷部分门牌进行商业项目建设,并实施拆迁工作……这纸“通告”震惊了附近居民,也震惊了众多文物保护人士。

尽管此时的梁林故居早没有了女主人林徽因的顾盼神飞,那些保存完好的部分建筑,也已变为被分割成众多小屋的大杂院。但多数文物专家表示应更看重旧居的精神、文化、社会价值,应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予以保护。

为了让梁林故居 “活下来”,无数的人在此后的数百个日夜里撕心呐喊。2007年7月13日,民间组织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针对保护梁林故居发表了第一篇檄文——《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破坏,北京市文物局该当何罪?》。很快,对梁林故居的密集性关注开始了,除了媒体的批评声音外,更多的公众也参与进来。

“以行动阻止行动”。 2009年10月20日,7名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向北京市文物局提交申请要求将梁林故居认定为文物。未果后,志愿者依照《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和《行政复议法》的规定,向国家文物局提出行政复议申请。

2010年2月,国家文物局下发《行政复议决定书》,要求将该院落列入不可移动文物。这是《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实施后的首宗行政复议案件。

2011年3月,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委员会将文物认定情况告知华润置地股份有限公司,北总布胡同12号、24号、26号院被列入文物普查登记项目,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并已在数字东城网站向社会公布。

梁林故居似乎终于可以得到“免死牌”,成为不断被从北京地图上“抹去”的众多名人故居、胡同、四合院的“幸运儿”。对此,有人兴奋地称“百姓总算赢了一局”。可惜,这并不是梁林故居的最终命运。

2012年1月26日,正月初四。民间的习俗是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初四,人们不可进行大扫除,以求将新一年的好运留住。不过,有人就是不信邪,偏在这一天进行了一次“大扫除”,将一栋建筑铲除殆尽。

当天,有民间文物保护人士向媒体爆料称,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总布胡同24号院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已被人拆除。经过持续两年多的“拆迁”与“保护”的拉锯战,梁林故居终究没能逃脱碎为瓦砾的命运。

尽管在2011年12月29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中梁林故居还赫然在册,但如今,在春节漫天华丽烟花的映衬下,已经沦为残砖烂瓦的梁林故居只能低吟地向来此缅怀它的人诉说着这里曾经的风情。

熟谙梁林夫妻的人相信,如果人有来世的话,过去那个北总布胡同3号院一定是梁林夫妇最想再去的地方。那里有他们的快乐,那里有中国建筑史的成长足迹。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无论多么破败,也依然令人心驰神往。只是,世间已无梁林故居。

延伸阅读

悼梁林故居

作者:王军(新华社记者,《城记》作者)

拆毁北总布胡同这处故居的人们:

你们怎能挥舞如此冰冷的铁器,将这处故居毁掉,还把木料卖掉,说这是“维修性拆除”?

我要告诉你们,正是出自那一份道义责任,2005年,国务院批复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要求整体保护北京古城,停止大拆大建;正是出自那一份道义责任,2009年,国家文物局作出那神圣的决定,依法将梁林故居纳入文物保护的范畴,决心只要还有一丝历史信息留存,就要做最完全的保护!

你们分明是在挑战一个文明社会的底线啊!但是,你们不会成功,因为我们这一族,拥有一个伟大的传统——永远是把文化放在最高的位置,文化永远不会被人踩在脚下!

这个国家正朝着文化复兴的方向向前迈进!尽管还有艰难坎坷,但我们会一如既往,本能地、一代人又一代人地付出最大的牺牲!

徽因女士、思成先生,对不起啊!对不起啊!

你们若在天有灵,真不知该如何打量北总布胡同,我眼前的一切……

请你们放心,我和我的孩子,永远不会失去对祖国文化的热爱!永远不会失去对人类文明的热爱!我和我的孩子,永远不会忘掉你们曾经在这个世界里活过!热爱这个伟大国家的人们也永远不会忘记,你们与这片土地血肉相连!

念下那泪煞乡愁的诗行,我骑车西进——

故宫还在!

2 那些飘摇在都市里的名人故居

被“拆”字包围的梨园大师故居

京剧名家李万春故居: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北大吉巷22号,为四合院格局,院落窄长,院内砖雕精美,独具匠心。现为民居。

沿街进入果子巷,大大的拆字在巷口不远处蓝色护栏铁皮上伫立。小卖部树上的鸟儿清脆的鸣叫,似乎诉说着巷景昨日的繁华。

不远处的第一个胡同口,没有路标,唯一可以识别的印记在路口的电线杆上,那里用白色粉笔告诉行人这里是“北大吉巷”。放眼望去,蓝色护栏铁皮纵横在胡同两侧,随处可以看到院落的残骸。

在胡同内搜索着22号院,那里曾是京剧名家李万春的故居。

李万春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戏曲艺术教育家。其父李永利是红遍江南、称绝一时的清末著名武花脸演员。李万春不足5岁就随父练功学戏,7岁登台,后有马连良等名师授艺。1923年,12岁的李万春应邀进京,以一出《战马超》名扬天下,被京城誉为“童伶奇才”。1926年,李万春得到梅兰芳的提携,演出《劈山救母》中的沉香,享誉沪上。1936年,新华影业公司为其拍摄了黑白有声京剧影片《林冲夜奔》。后在父亲的支持下,李万春创办“鸣春社”。

李万春一生演出剧目多达480多个,他塑造的美猴王形象尤为深入人心,与六龄童并称为“南北猴王”。六小龄童在拍摄电视剧《西游记》时,曾专门向李万春取经请教。李万春提点他:“猴戏就是要让观众记住眼睛,记住那双火眼金睛。”正是这句话,为六小龄童成功塑造孙悟空形象打下坚实的基础。

记者正在破败的胡同里寻找李万春故居时,恰巧从胡同里走出一名近40岁的女子搀扶着一名长者缓慢前行,记者跑上前去询问李万春故居的所在。老人突然怒目而向:“你看这里现在成什么样子了,你现在来有用吗!”待说明来意,老人介绍说她是李万春的邻居,李万春的后人也找过她家,错把老太太家当成李万春家拍照。现在,这条胡同的门牌号几乎都没有了,据说在潘家园能卖到20块钱。

正说着,沿路过来一个男孩儿,老人说他是李万春故居的住户,并嘱咐他带记者去李万春故居。通过和这个男孩儿交谈,记者得知李万春一家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去了内蒙古,后来22号院就成了公房,分给厂子里的人住。男孩儿没见过李万春一家,也不清楚他家的故事。现在,这男孩儿也不在这里住了,只是偶尔回来一趟。

没走多远,就到了李万春的故居。与其他院落不同,该院门东有三块护墙石,为的是防止车辆碰撞、黄土侵蚀墙体。门西侧不远处同样竖立着蓝色护栏铁皮。大门没有门牌号,用粉笔标着“22号”。门框上方一个大大的福字很打眼,字体清晰可见。门柱上方原有戗檐砖雕,下方有石质墙腿,现已残缺不全。木门几经岁月洗礼,摸上去有一种沧桑感。进入大门,通道内红蓝相间的老式拼花地砖映入眼帘,格外显眼。

这座院子是京城里典型的倒座四合院,过道和门楣有精美的砖雕。南房为上房,共4间,其中1间堂屋,东、西各分1间半。北房、东房、西房各3间。南房西侧设游廊通西院,游廊上方还保留着大幅的菊花砖雕。在肖复兴《蓝调城南:老北京的记忆》中称该砖雕“逸笔草草,刀锋流利,是民国早期的风格,有些韵味,和现在不可同日而语”。

进入后院,西边有3间西式洋房,高出其他房子一大截,门窗皆为砖券拱形,有女儿墙。据说此处为李万春的卧室,屋内颇具西式风格。但遗憾的是,洋房门楼戗檐砖雕已被人撬走。

洋房旁边屋子的玻璃上有两处用油漆画的圆圈,男孩儿说这可能是住户走后留的标记。而对于故居的未来状况,现在也没有确定的说法。据说有两种可能:一是保留现有旧址;二是移建,将现有的一砖一瓦拆走后,在其他的地方按照原有格局复建。

走回前院,现有一户人家居住在前院进门的房间,一家人很热心。小院主人种了各式的花草,尽管是在冬天,还是有花开放,为这个院子增添了不少生气。这家人养了一只可爱的萨摩耶,它灵巧地叼起男主人丢出的小球,然后自顾自的玩起来。

趁此时,记者向男主人打听李万春故居的故事。男主人说他也不了解李万春家的故事,这个院子知道他家故事的人没在。他在这里已经住了40多年,以前胡同里有200多户,现在拆迁剩不到几十户。

随后,男主人热心介绍院内门楣上的砖雕,这才发现砖雕正反两面并不同,正面刻有富贵吉祥、万年加寿等文字,反面则是花草图案。男主人叹了口气,说现在房子上的很多雕花都被人撬走了,就连白天睡午觉,也有人敢明目张胆地上房梁偷砖雕和老物件。幸亏当时听到了响动,加上院落有木栏罩着,对方才没能得手。

出了院子,沿着胡同走过去,残缺的房屋,废弃的墙壁,没有生机的树木,处处透着凄凉。几百米的胡同,大大的拆字随处可见,墙上贴着《关于加快推进大吉危改项目拆迁工作的通知》,可知拆迁已进行数年光景。

沿路返回,又遇到刚进胡同口的老人,她对记者聊起前几天遛弯时看到鸣春堂仅剩下的门环也被人撬走了,老人对此很无奈。临别时,老人若有所思地说道,李万春时期的梨园氛围,也只有她明白。

此刻,记者眼前仿佛铺开一幅其乐融融的画卷:老人儿时坐在树下,听着梨园名家练嗓子,瞧着他们武打练功,看着“鸣春社”的学员拜师学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烙印在她的记忆里,融在生命中。

因为,胡同是她的家,她的根在这里。

拆迁风波中的文煜宅

清朝大学士文煜宅第:位于北京南锣鼓巷帽儿胡同7~13号,由五座院落并联而成,占地面积共11000平方米,布局严谨,山池亭榭俱全,在现存的私家宅院中非常少见。在五座院落中,7号院占两座,破坏最为严重,9号院即闻名遐迩的“可园”,11号院和13号院为狭长的大型四合院,气势恢弘。

与北大吉巷不同,帽儿胡同的道路整洁,胡同深长。相对于胡同口的喧嚣,深处的胡同越发显得宁静,与世无争。顺着这份宁静,便可找到被外界誉为“秘密花园”的可园。

可园门紧闭,门牌简介记载着它的身份——清代京城的私家宅院,始建于清朝末年,是大学士文煜的宅第花园。可园仿照苏州拙政园和狮子林建造。全园分为前、后两院,前院疏朗,后院幽曲;建筑精巧,错落有致。可园建成后曾数易园主,是我国北方私家宅院中保存较好的实例。2001年,可园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可园意为“极可人意”。庭院内建筑小巧多姿,有凉亭、水榭、暖阁、假山、走廊、拱桥、清池、怪石、花木、翠竹,布置精巧,错落有致,具有苏州园林的特点,是晚清北京私家园林富有代表性的作品。

记者按动可园的门铃,始终无人回应。紧挨可园的11号院为文煜宅正宅,“广亮大门”经过重新整修,彰显着主人显赫的身份背景。门楣上的蓝色门档上分别书写着“国恩家庆”四个金字。皇朝时,门档规矩极其严格,只有四品以上官员才可拥有四个门档。院门前的门墩雕刻为“麒麟卧松”。

文煜宅的主人文煜为清满洲正蓝旗人,字星岩,历任刑部侍郎、直隶总督等要职,后曾一度被免职,同治三年重新起用,光绪七年授协办大学士,光绪十年复拜武英殿大学士,不久病故,身后赠太子少保,谥号“文达”。

文煜去世后,宅子被其后人售予北洋政府要人冯国璋,日伪时期又归伪军司令张兰峰。解放后,此宅被分隔作不同单位的宿舍,其中9号院、11号院还曾一度用作朝鲜驻华使馆。

再说11号院,它共有五进院落,第一进院落北面为垂花门。垂花门前有一对石狮,石狮头部已残缺。但垂花门经过翻修,在阳光的映衬下格外动人。垂花门为内宅的入口,俗话说大家闺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中的“二门”指的就是垂花门。文煜宅内的垂花门造型精巧,垂莲柱柱端的绿色垂珠雕刻得栩栩如生,宛如一对含苞待放的花蕾。

从垂花门进第二进院落,院中有一圆形花坛,种有椿树。通过游廊进入第三进院落,游廊上的窗景古色古香。第四进院内树木众多,屋内的彩绘色泽艳丽,但有些已看不清图案。

11号院原与可园相通,现两处中间隔出一条小路,成为各自独立的院落。越过铺满瓦砾的墙头,从院中高处俯视可园一角,可在繁密的树下发现一处小巧的石桥,别有一番风景。

13号院布局与11号院相似。但大门已毁,垂花门及两侧游廊也已被拆。第三进院落东厢房除前廊外,进深不足1米,实际是一座外檐齐备的假屋,其正中四扇屏门开启可通11号院,设计巧妙。四进院落较大,西厢位置现存一榭,前出一卷单间悬山抱厦,与东厢房相对,整个院落的游廊基本保存完好,并有百年以上的一株枣树和三株桧柏。此院原是后花园,池山竹树俱全,西厢房实为池上居,山石上建有小亭。可惜,现在亭、山、池均已不复存在。

这样一座气势宏伟的文煜宅,也曾一度面临“拆迁风波”。

1984年,可园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帽儿胡同7~11号院为可园的保护范围;国务院在2001年将可园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依照《文物保护法》,帽儿胡同7~11号院如同故宫一般受到了最为严格的保护。虽然13号院没有被划入可园的保护范围,但文煜宅第地处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依照北京市政府2002年批准的《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南锣鼓巷)》,13号院同样禁止被拆迁。2008年秋,文煜宅第的产权人外交部通过其行政司向东城区房屋管理局提出了在帽儿胡同9号、11号和13号搞拆迁项目的申请,后房屋管理局批准了申请。从2008年11月19日起,民间公益组织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通过网络公开呼吁,要求外交部不要在可园搞拆迁项目。幸好,经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呼吁及其与媒体的紧密合作,引起了各方关注,文煜宅才免遭拆除厄运。

本文文煜宅图片均由王凯提供

记者手记

守护名人故居

华新民(散文作家,民间古城保护人士)在《为了不能失去的故乡》中写到,为了不让孟端胡同45号院果郡王府消失,她曾建议将其做成最高品级的饭庄、酒店或者俱乐部,像欧洲国家那样善用自己的一些文化建筑。而在高楼林立、节奏紧张的金融街里,白领们也会高兴到这种古典庭院里休息。但华新民的意见并没有被采纳,这座动人的王府终未逃脱厄运。随着《后宫:甄嬛传》《宫锁珠帘》电视剧的热播,人们对剧中俊美钟情的果郡王充满好奇,也开始对他的府第进行搜索。可惜的是,现在孟端胡同45号院已被高楼覆盖,再也感受不到它的皇家气派。

每一处名人故居,都是一部活着的历史,它们的每一砖、每一瓦都在诉说着北京城的故事。它们是民族的瑰宝,是古都北京的象征,理应得到尊重和守护。

城市建设不能以伤害公民的心理情感为代价,更不能以损失中华民族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牺牲中华民族优良历史文化传统为代价。

3 城市建设不能以牺牲历史遗产为代价

2012年2月9日,北京市有关文物部门宣布梁林旧居拆迁罚单——开发单位拆除梁林旧居是破坏古都文物保护的恶劣事件,对古都名城保护和文化之都建设带来极大负面影响。依据《文物法》规定,拟对其处以50万元罚款,并责令其恢复所拆除旧居建筑原状。

梁林故居被拆事件涉及哪些法律问题?相关责任方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我们该怎样保护好那些在城市改造过程中濒临消亡的文物?针对上述问题,2月22日,著名的拆迁法实务专家王才亮律师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维护性拆除”是托词

法律与生活:针对梁林故居被拆除事件,开发方华润集团富恒房地产开发公司说是对梁林故居进行“维修性拆除”。作为《拆迁法》方面的专家,您怎么理解“维修性拆除”?

王才亮:由于事先未获批准,所谓“维护性拆除”无疑是一个应付社会的托词。的确,在城市建设中,有的古建筑会先拆后建,但那一般是指搬迁到异地重新建造。当然,万事都可创新,发明一个“维修性拆除”也不是不可以。问题是无论是迁建还是原地复建,都有一个前提,即其拆除和施工方案要事先获得政府有关当局的批准。这个问题上,开发商与政府官员的讲法不一致。

法律与生活:如果像您所判断的“维护性拆除”是托词的话,那么这次梁林故居被拆是否涉嫌违法?相关方面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王才亮:梁林故居被拆的行为涉嫌违反《文物保护法》和《刑法》的相关规定。相关方面应该按照《文物保护法》和《刑法》承担民事、行政乃至刑事责任。至于责任的落实,需要司法机关的介入,以查明事实,明确责任人。

法律与生活:一栋建筑要被拆除,应该经历哪些合法的程序?普通建筑和诸如名人故居等具有文化遗产性质的建筑的拆除有不同的规定吗?

王才亮:一栋普通建筑要被拆除,应该按照《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规定的有关程序。而名人故居等文化遗产建筑还要根据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报请文物保护部门批准。例如,《北京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第9条规定“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不得在建筑物内及其附近存放易燃、易爆物品,不得拆除、改建原有古建筑及其附属建筑物。确因特殊需要,必须兴建其他工程,拆除、改建或迁移原有古建筑及其附属建筑物时,应经市、区(县)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报原公布机关批准,并报上级文物主管部门备案”。第7条又规定“对于尚未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确有价值的文物古迹,由各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城市规划部门商定名单,通知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本办法暂时予以保护,不得破坏,并按照第5条的规定,及时办理保护审核手续”。

城市建设不可随心所欲

法律与生活:目前,包括北京在内的很多城市都在进行城市化改造,那我国法律对于城市拆迁有何具体规定?

王才亮:我国法律对于城市拆迁中涉及文物的都有保护的要求。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第3条规定“城市房屋拆迁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有利于城市旧区改造和生态环境改善,保护文物古迹”。第18条规定“拆迁中涉及军事设施、教堂、寺庙、文物古迹以及外国驻华使(领)馆房屋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又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将文物保护作为征收前提的公共利益需要的情形之一。

《刑法》第324条规定“故意损毁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或者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即使过失损毁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或者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法律与生活:如何避免城市房屋拆迁与文物保护的矛盾?

王才亮:从法律角度,要避免城市化中房屋拆迁破坏文物保护的关键是真正了解破坏文物的危害性。破坏文物的行为不仅侵犯了文物财产权、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损害社会公序良俗,更主要的是危害民族文化的长远利益和发展。

文物的严重损毁会造成文物所包含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残缺不全,甚至影响中华文明历史脉络和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所以,城市建设不能以伤害公民的心理情感为代价,更不能以损失中华民族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牺牲中华民族优良历史文化传统为代价。

链接

国外是如何保护名人故居的

美国:“教主”乔布斯也得听法律的

1984年,乔布斯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伍德塞德市买下一座已有84年历史的庄园。

2004年,乔布斯向该房屋所在地伍德塞德市议会提出拆房申请,希望彻底拆除这座老房子,并在原地重新兴建一座现代化豪宅。市议会当时批准了该申请,但要求乔布斯将拆除计划搁置一年。

然而,乔布斯想要拆除老房子的做法遭到了“维护杰克林设计遗产之友”的反对。他们成功地通过法律途径阻止了乔布斯的第一次请求,并起诉了市议会和乔布斯本人,称他们的行为违反了加利福尼亚州“禁止毁坏仍有条件继续保护的文化遗迹和建筑”的法律。

这场官司最终一直打到加利福尼亚州的最高法院。2007年4月,州高级法庭驳回了乔布斯进行物业开发的请求。2008年期间,乔布斯决定再次向伍德赛德市政委员会提出拆房申请。历经6年的时间,乔布斯在2010年终于获得法庭批准,可以推倒房屋,在原地重新兴建现代化豪宅。

英国:名人故居保护的蓝牌制

英国人有尊重和爱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精神和传统,在故居保护上,英国人从来不遗余力。建筑物拆还是不拆,每一个居民都有发言权;甚至一座名人故居附近的建筑环境,都需要跟这座建筑融合在一起而不可割裂。

英国遗产委员下设的名人故居保护专门机构——蓝牌委员会,向大伦敦地区的世界名人故居发放一种证明。它是一块写有故居主人姓名、身份、生平、贡献的蓝色牌子。蓝牌镶嵌在该名人故居或曾经居住过的房屋的外墙上,供后人解读和瞻仰。

英国政府规定:凡是被英国遗产委员会挂上了蓝牌的建筑,属于国家保护的文物。一律不得随便拆除或改建。这些经历过沧桑的老屋子,绝大多数没有建成博物馆或纪念馆。现居的房主该怎么住还怎么住,只是不得改变外形。房主有责任定期维修,保持整洁完好。在英国名人故居保护中,曾经在英国居住过的国外名人故居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据统计,目前共有30位外国名人故居得到了“蓝牌”,老舍是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中国人。

马来西亚:政府帮助改建百年老宅

槟城,马来西亚的第三大城市,在城中心完好地保留了一座中国第一代南洋移民风味的小镇——乔治镇。镇里有一家叫做“海峡”的民宅。这栋房子建于1916年,房子的结构和摆设尽可能保留了当年的生活形态。房子主人的父辈一代其实很早就搬去十几公里外的新城生活。老宅就此常年荒废着。随着西方背包客逐年增多,有些人买下老宅10年的租约,改建成酒店,生意红火。因而,不少槟城人在发现了这个商机后,也开始着手改建自家的老宅。

不过,当地政府发现,非专业改建对老宅的毁损相当严重,遂产生了引导房主专业改建的想法。当地政府不但指导得很专业,而且细心至极。考虑到大部分居民非建筑专业人士,加上一些老移民文化程度不高,指导手册几乎全部使用图示,有些甚至用漫画的形式来帮助理解。老宅开始改建后,还会有专门指定的专业人员随时提供咨询和帮助,必要时会亲赴现场。如果改建资金不够,也会有专门的部门为改建者申请专项无息贷款。

(摘自《法律与生活》半月刊2012年3月上半月期)

推荐访问: 故居 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