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民族管弦乐作品的个性创新与运用

民族管弦乐作品的个性创新与运用

时间:2022-05-14 10:55:03 浏览次数:

摘要:中国的民族管弦乐事业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开发、展示中国民族风格的管弦乐艺术是当代民族音乐发展的重要任务。在这样的环境中,音乐应该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中研究,不能脱离其本来的音乐语境来分析。音乐的创作更是多元化的,应该是吸收本土文化、借鉴多元文化、发展本民族文化。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间乐器;《嘉戎的传说》;《观花山壁画有感》;《伊犁河畔》

中图分类号:J6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8)01-04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经逐渐地深入到世界的每一个地区,这种联系与影响就如“蝴蝶效应”一般密不可分。由于经济一体化的这种趋势日益加强,作为上层建筑中,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音乐,是否也会有走向一体化的趋势?在我国,各种形式在大量新旧模式交替的过程中,并未清晰化、体系化,音乐也是如此。但不同的音乐必定都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在这样的环境中,音乐应该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中研究,不能脱离其本来的音乐语境来分析。音乐的创作更是多元化的,应该是吸收本土文化、借鉴多元文化、发展本民族文化。中华民族具有历史悠久的音乐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族乐器。毫无疑问,中国民间乐器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乐器,我国少数民族共有约500种民族乐器。有的形制、奏法奇异,有的音色独特;有的已是稀世珍宝,有的仍广泛流传民间;有的小巧玲珑,有的高过屋顶;有的构造简单,有的制作精致,它们充分显示了我国少数民族乐器的发展水平和各族人民的创造才能,这些乐器丰富的音乐表现力令人惊异。中国民间乐器是最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地方色彩的乡土乐器,在中国民族管弦乐创作中运用民间乐器的特殊演奏法来诠释中国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管弦乐作品开阔了作曲家的思路,拓展了我国民族管弦乐发展的领域。

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振兴民族文化的大潮流,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我国民族管弦乐的现状,是一个有探索意义的问题。 民族管弦乐艺术的发展往往以创作为先导,创作的水平是各个时期发展的基本标志,优秀的作品可以促进演奏艺术的进一步提高,因此,认真研究、分析我国民族管弦乐创作的有关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现代民族管弦乐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后,如何在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音乐文化传统的同时,使民族器乐艺术适应时代的发展,在创作和演奏上达到更高水平,这是海内外民族音乐家日益关心的问题。近年来,中国民族管弦乐创作大致两种类型:一种是努力挖掘传统音乐来为丰富和发展民族乐队艺术而服务的,即挖掘型的;另一种是大胆借鉴西方的经验为提高自己的民族乐队合奏艺术水平而服务的,即借鉴型的。第一类型的作品大多采用民间题材或历史题材,所以在音乐型态上也与古代音乐和民间音乐有着较深的联系。这类作品以朱舟、高为杰的《蜀宫夜宴》,陕西绛州鼓乐团集体讨论改编,王宝灿、景建树、淮海执笔的《秦王点兵》等为代表,而本文要作分析的作品更是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将中国民族民间乐器的个性特色充分融入到了民族管弦乐当中,使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鲜明的时代精神和交响性表现手法。

一、民族管弦乐作品《嘉戎的传说》中民间乐器的个性技巧演奏法

中国的传统民间乐器曲中蕴含着极为丰富而生动鲜活的音乐元素,无论是它的旋律、节奏还是它的曲式、音色等,都成为了许多优秀作品的创作基础。在一些作品中,民间乐器的个性技巧演奏被运用地淋漓尽致。

民族管弦乐作品《嘉戎的传说》①是以民间乐器的个性演奏法为创作的核心动机,始终贯穿在作品之中,成为了创作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作品是由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藏族作曲家昌英中创作,并于2005年5月由成都市民族乐团在台湾进行首演,运用娴熟的技法非常形象地刻画了四川嘉戎藏族的民风民俗,获得成功。整部作品的灵感来自于弦胡,并充分运用了弦胡的个性演奏法,体现了藏族极具特点的音乐风格。

嘉戎藏族主要分布于川西北部高原的大渡河上游和岷江上游一带,历史上,该地区部落战争频发,留下千座古碉见证。该作品以这些古碉作为解读对象。

乐曲以藏族弦胡演奏中的“打弦”这一特性演奏法作为核心动机,不同角色贯穿全曲。弦胡,藏语称之为“比旺”或“俄穷”,是一种相当于二胡的藏族本土乐器,外型似二胡且原理相同,音色与牛角琴相似,康区巴塘流行甚广。它由白杨木、核桃木、桦木、杉木或松木挖制琴筒,用一段原木,将其中掏空即可,以牛、羊皮蒙面,琴弓用竹条或刺巴树细枝作弓杆,弯成满弓状或半圆形,两端系以黑色马尾为弓毛。在我区多处于游牧地带,使用以马尾制成的琴弦,其特征:音量小,厚而不尖,穿透力强、没有噪音。由于以羊皮蒙面,弦胡音质厚重、深沉,演奏技巧较为简单,它特有的颤音韵味,是弦胡独具的音色。演奏时可采用坐姿或立姿,坐姿与二胡相同,立姿演奏时,则须用腰带或绳扣将琴筒固定于左边腰部。按五度关系定弦,常定弦为c1、g1、或a、e1,音域a-g2,近两个八度。由于琴弓短小,多一弓奏一拍,故换弓较为频繁,旋律中的长音,则以分音连续奏出。弦胡主要用于弦子舞②的伴奏,弦子曲是它的主体曲目,琴手持琴排于舞队前头,边拉边唱边跳,韵味无穷。演奏弦子音乐,凡遇长音时,弦胡由于弓子较短,都演奏成每拍两个带连线的八分音符同音反复,这两个八分音符之间加上一个低大二度或小三度的装饰音,使曲调显得有起伏并取得连绵不断的效果,成为弦子音乐的基本特色。《嘉戎的传说》中用二胡、大提琴等乐器表现弦胡演奏特点时都保持了这种特色。各种不同的民间乐器在不同的艺术领域中都有极其特殊的表现手法,它们与习俗密切结合,注重旋律,横向发挥和乐器之间的音色组合等特点。在《嘉戎的传说》中,作曲家充分体现出了弦胡的特色,模仿弦胡的演奏技巧和音色等,使得作品充满了藏族的异域情怀。在运用弦胡独特的演奏技巧和方法方面,比如在演奏过程中频繁使用左手的打弦和各种装饰音。打弦技巧是弦胡演奏中最具特点的技法,不同的演奏法,笔者认为主要取决于它的乐器构造和艺术表现内容,弦胡更多的音乐韵味是靠左手的装饰音来完成的。装饰音在音乐中不但美化声音,而且能丰富乐曲的感情,在藏汉众多的拉弦乐器中运用很普遍,其方法是根据乐曲的需要和不同的旋法而形成,弦胡采用的装饰音有“滑音”、“打音”两种。“打音”在二胡中也应用,相对来讲没有“揉弦”、“滑音”用的多,一般打音在该音的上方二度,或三度、四度音位上急速地在弦上一打,然后立即离开。

以上谱例也是弦胡“打弦”演奏法的几种基本原型。弦胡中“打音”的运用比二胡要多,基本就是在该音的小三度、大二度音上打音,并在同音或长音上打,这种演奏法是为了更好地表达音乐中的地方风格,并成为弦胡中的演奏之绝。

作曲家不仅运用了弦胡的演奏技巧,并且把这种技巧延伸,除了把弦胡“打音”的个性演奏法运用到了拉弦乐器二胡、中胡,同时还运用到了大提琴、小提琴中,并且将其恰到好处地运用到了其他弹拨乐器和吹奏乐器,如古筝、笙等乐器演奏当中。《嘉戎的传说》这部作品充分运用了民族乐器的个性演奏法,从而使民间乐器的特色得以发展和挖掘。民间乐器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个弦胡拉弦乐器的背后,容纳了一个庞大的艺术群体和多彩的音乐艺术,使之在藏汉两地音乐领域放射出耀眼的光茫。

二、民族管弦乐作品《观花山壁画有感》中民族乐器的个性音色演奏法

在中国民间乐器的演奏中积累了大量具有独特形态的个性演奏方法,在保护和传承的同时,吸取传统音乐的素材进行创新,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的审美要求,已成为当今作曲家们的追求。

作曲家徐纪星观看花山壁画展,深受启发、触发灵感,创作了乐曲《观花山壁画有感》,该作品是以马骨胡、钢琴和6种打击乐器的民族音乐作品,并在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民族器乐)评奖中获一等奖。花山壁画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左江两岸的峭壁上,笔法粗犷有力、庄重古朴,生动地反映了古代壮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作品采用马骨胡、钢琴和6件打击乐器——云锣、包锣、大锣、梆子、木鱼、碰铃,在曲式上,采用了一种类似古琴曲的散板——慢板——快板——慢板——散板的结构,不落窠臼。

其中,作曲家运用的壮族民间乐器马骨胡,为作品添色不少。马骨胡,壮族拉弦乐器,壮族称冉督、冉列,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隆林、田林、百色、靖西、德保一带和云南、湖南等省壮族地区。相传已有200余年历史,最初用于节日串寨演奏,称“游院”,亦即壮族民间器乐合奏“八音”的早期形式,后来常用于壮剧伴奏。

马骨胡,琴筒原用一段、现用多块马、骡或牛大腿骨拼粘制成,长10-12厘米、直径5厘米,呈椭圆形,前口蒙蛇皮、鱼皮或蛙皮,后敞口。琴杆红木或红椿木制,上粗下细,长46-60厘米,顶端雕马头为饰。置二轴,原黄(一种鹿)角制,现用红木制。演奏时,琴筒置于腿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马尾弓在两弦间拉奏。音色近似京胡并较之柔美。马骨胡通常按五度关系定弦为a1、e2,音域a1-d4。音色清脆明亮,高音较为尖锐,低音较为刚劲,介入高胡和京胡之间演奏技巧左手有打音、倚音、滑音等,右手有前挫弓、后挫弓、小跳弓、顿弓等。用于独奏、八音乐队合奏和壮剧伴奏。

作品《观花山壁画有感》开始是散板引子,钢琴和云锣等奏出背景音乐,马骨胡的旋律时现时隐,古朴深造,展现了一幅幅原始社会的生活画面。这是以侗族《琵琶歌》为素材的旋律所表现的形象。第二段转入小快板,打击乐奏出广西铜鼓乐的节奏后,马骨胡演奏的旋律是跟据壮剧音乐改编,热烈奔放。钢琴的和弦在三度叠置的基础上,嵌入大、小三度和增八度,坚定有力;打击乐则轻击重敲,伴和点缀,生动地描绘了原始社会的人们围着篝火,“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情景。接着是马骨胡的华彩乐段,旋律委婉质朴,并穿插上下行的大滑音、拨弦音和弓杆敲击声,犹如一首古老的小夜曲。尾段是第一段的变化再现,钢琴与马骨胡声部构成三度调性的对置,全曲在渐弱的散板尾声中结束。从整部作品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马骨胡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品始终围绕着马骨胡来进行创作,充分发挥了这件民间乐器的潜能,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民族特色。以某一个性乐器的音色作为乐队的核心,充分展示这一乐器的潜能,马骨胡的音色及演奏技法都在这部现代创作意识的民乐合奏作品中,得到较为充分的展示。

三、民族管弦作品《伊犁河畔》中民族乐器的个性风格演奏法

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特性在音乐中的体现。它反映了人民的生活习惯、思想感情、语言特点、历史文化影响等。在音乐表现中,通过具有民族特色的表现形式和手法,构成了民族风格,所以音乐的民族风格在作品里最能得到直接、鲜明的体现。这也是我国诸多作曲家一直寻找的方向。

在新疆维吾尔民族中流行着一种古老的歌舞――“赛乃姆”,内容大都是表现劳动生活的愉快、对纯真爱情的赞美、对幸福未来的向往……因流行地区而异的种种“赛乃姆”都是两首歌曲以上的套曲,采用二拍子或四拍子的节拍形式,曲目十分丰富并有着强烈的民族音乐风格。伴奏时除有像“弹布尔”、“热瓦甫”这样的弹拨乐器外,还有拉弦乐器“萨它尔”、“艾捷克”,管乐器笛子、唢呐等。乐器多少并不固定,而不可缺少的是一个不停拍击着的“达卜”――手鼓。民族管弦乐作品《伊犁河畔》是模仿新疆古老歌舞“赛乃姆”音乐风格写成的,但却用我国汉民族的乐器筝来演奏,意在追寻汉唐历史上音乐文化交流的踪迹,以“中原”乐器和“西域”音乐的结合,描绘出今日伊犁河畔人们在美丽的天山脚下,载歌载舞的场景,企望这个在古筝上“汉化”了的维吾尔族音调在手鼓的伴奏下“溶合”成一种新奇的格调和色彩来。作品中装饰音颤音的多次运用、刮奏和强烈和弦音的演奏,模仿出维吾族弹拨乐器的演奏风味。在演奏手法上使用了古筝传统的“滑奏”和“勾搭”技法,再加上不时出现的相隔八度的对答句,表现了委婉细腻的语言声韵之美。

创作极具个性的民族管弦作品是十分艰难的,如何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前提下,解决其音色的融合、音响的均衡等问题,并相对扩大音域,丰富表现手法是民族管弦乐创作中应该重视的问题。在民族管弦乐的创作中,对民间器乐演奏的进一步挖掘、改进和应用是值得提倡的,为我国的民族音乐创作拓宽了思路。民族管弦乐艺术是我国民族音乐事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民族乐队组建的历史短、成熟作品少、作品的音乐创作过程还处于一种探索阶段,在写作手法上有很多不规范的现象,诸如乐队编制、乐器法、配器法、总谱规范、打谱及演奏都需要进行系统、科学的管理和要求,搞好民族管弦乐创作是关系到民族管弦乐艺术发展的根本保证。曾在第九届全国国音乐作品比赛(民族管弦乐)中,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杨立青教授就指出:“创新观念要有度,不能超过极限,有些民乐总谱从谱面看符合西方管弦乐的写作手法,但将它搬到民乐中来,就比较生硬,对乐曲的写法看不到民族器乐的演奏特色,而是西方和声式的进行。”

中国的民族管弦乐事业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开发、展示中国民族风格的管弦乐艺术是当代民族音乐发展的重要任务。世界上每个民族的音乐文化之中,即包含着与其他民族音乐文化不同的因素,又包含着与其他民族音乐文化相同的因素,正是通过这些相同的因素,将各民族音乐文化结合成一些网络状的音乐文化体系,并由于这些因素的范围大小不一,从而形成了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的音乐文化体系。

责任编辑:李姝

注释:

①据《安多政教史》载“嘉戎”二字,是藏语的译音,全名为“嘉尔木查瓦戎”,泛指嘉尔木墨尔多山周围的热带地区,后简称为“嘉尔木戎”,再后来就直接称其为“嘉戎”,又写着“嘉绒”。

②“弦子”,藏语称其为“页”、“依”或“康谐”,流行于康、卫藏地区。表演时由一名操牛角胡或二胡的领头人边拉边舞,所以俗称“弦子舞”,它是典型的农业区的歌舞,以巴塘的弦子最为出名,故又叫“巴塘弦子”。在牧区,有一些热巴艺人表演的弦子,称“热巴弦子”。

推荐访问: 管弦乐 民族 创新 个性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