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中日旅游业发展对比分析

中日旅游业发展对比分析

时间:2022-05-13 14:40:10 浏览次数:

日本虽然属于发达国家,但日本同我国在最初发展旅游的境况相同,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以入境旅游起步,日本也是同样,然而两者在以后的发展历程中的选择不同。本文以历史学、旅游学、和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对中日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历程予以对比,从中看到我国发展旅游的不足之处,以及日本发展旅游过程中值得我国借鉴和参考的做法,并于此对我国的旅游发展进行反思和展望。

现代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和最大的产业。旅游业发展之快,产业带动力之强,使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予以大力扶持和发展。现代中国旅游是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旅游历史。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旅游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我国的旅游事业与社会经济相联系,经历了创始阶段、开拓阶段、曲折发展阶段、改革振兴阶段、全面发展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现代旅游业经历了起步时期、大发展时期和革新时期。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经济、法制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国际形势都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们形成了旅游业的发展环境支持系统。本文以历史学、旅游学、和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对中日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历程予以对比,从中看到我国发展旅游的不足之处,以及日本发展旅游过程中值得我国借鉴和参考的做法,并于此对我国的旅游发展进行反思和展望。

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现代中国旅游是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旅游历史。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旅游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我国的旅游事业与社会经济相联系,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创始阶段

(1949-1957年)在国际旅游方面,这一段我国国际旅游只是有限地发展;在国内旅游方面,建国初期,由于我国刚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广大民众还处于解决温饱的阶段,加上交通设施短缺且陈旧,国内旅游需求严重不足,旅游产品供给不成体系,现代意义上的国内旅游几乎没有出现。旅游业没有发展起来,旅行社的业务仅仅是与一些有关国家进行旅游业务联系,承办国际铁路联运客票和国内票业务,并接待国际来华访问、参观和旅游的外宾,也在生活上接待国宾和重要的外国访华团。旅游业实际上完成的是政治接待任务。

(二)开拓阶段

(1958-1965年)在国际旅游方面,1965年中国国旅接待外国旅游者12877人次,其中86%来自西方国家。接待华侨的旅游业务也发展较快,1956-1965年,华侨旅行社接待了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20万人次,港澳同胞100万人次。在国内旅游方面依然没有起色。

(三)曲折发展阶段

(1966-1977年)旅游业没有发展起来,仍然以政治接待为主,基本不注重旅游的经济作用。在旅游接待方面,1966年尚有7590人来华游览。,此后,旅游业的经济性得到体现,当时创汇超过150万美元。以后几年旅游业有所进展。

(四)改革振兴阶段

(1978-1989年)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旅游事业摆脱了“文革”影响,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强化对旅游事业的管理。旅游业的性质由政治接待向经济转变

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共同发展

(五)全面发展阶段

(1990年以后)进入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被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取代,我国旅游事业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旅游呈现以下发展特点:旅游管理体制逐步理顺、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三大旅游市场全面发展,形成了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发展的新格局。

二、日本旅游业发展历程

众所周知,日本是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拥有秀丽的岛国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它经历了起步时期、大发展时期以及革新时期。

(一)起步时期

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50-60年代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在恢复中发展。虽然发展速度比较快,但旅游者人数不多,旅游目的地的分布不够广泛,旅游消费水平比较低,旅游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有限。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国内旅游业发展水平不高,绝大多数游客的旅游行为基本上以自然观光和人文景观欣赏为主,属于观光游览这一基本层次,旅游住宿也相对简朴。从国际旅游来看,60年代中期以前出境游与入境游的发展均比较缓慢,而60年代中期以后,情况发生了转变。海外游市场相当火爆,出境人数几乎一年上一个新台阶。入境人数也一路飚升,1969年突破30万人,达到了新的高度。

(二)大发展时期

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70——80年代,这一阶段的最大特点是以团队为主的大众化旅游得到迅速发展。而与上一个阶段不同的是,这一时期旅游业的发展并非是一帆风顺的。由于受到了世界形势不稳定因素的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繁荣与低潮交替的现象。国内旅游出现了新的形式。在青少年中,“体育旅游”开始崛起,其中又以冬季滑雪运动为最。日本绝大多数的大学在体育基础课程中都设有滑雪课。外出滑雪几乎成了日本大学生每年的例行活动。到了夏季,水上运动则广泛流行。除了游泳,80年代以来,赛艇、滑水、帆板、海钓等较高消费的体育旅游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企业人士中“高尔夫旅游”成为时尚。一时间,全国各地都在修建高尔夫球场。从国际旅游来看,出境游的发展相当迅速,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1971年和1985年形成了两次高峰期。相比之下,入境游则比较缓慢。如表2所示,这一时期出入境旅游发展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了。

(三)革新时期

与以往的各个时期相比,90年代以来的世界旅游业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从旅游需求方面来看,旅客们越来越追求个性化、多样化和质量高标准化的旅游生活。从旅游供给方面来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消费者第一的观念日趋成熟,旅游供给的技术化手段日益受到重视。这些特点同样也是日本旅游业所具有的新情况。国内旅游方面,进入90年代以后高消费旅游热开始降温,而各种各样的“休闲旅游”和“兴趣旅游”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推出,日本的国内旅游活动的行为层次有了一个真正健康意义上的提升。1992年政府开始实施《以地域传统艺能活动带动观光旅游和地域工商业振兴的有关法律》,对地域传统文化的开发和保护进行扶持,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直接表现为节庆、事件和较高层次的文化性旅游活动在市场份额中的比重年年提高。旅游行为开始与文化欣赏、宗教信仰和修身养性等融为一体,日本的国内旅游业开始进入一个比较成熟与健康的发展阶段。在国际旅游方面,出入境旅游发展越来越不平衡。出境旅游进入到一个海外旅游者每年超过1000万人的时代,而入境游却还未超过500万。根据2001年的统计数据,日本入境游人数为477万人次,居世界第35位,国际旅游收入为34亿美元;而出境游人数为1622万人次,居世界第4位,国际旅游支出为315亿美元。因此国际旅游支出约有281亿美元的赤字。入境游同世界第一位的法国相比只是法国的六分之一。日本成了出境游大国,入境游小国。

三、中日旅游发展历程对比分析

(一)对比分析借鉴之一——强化法制建设

我国同日本最初的境况相同而选择不同。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同样以入境旅游起步,同样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但相比之下,政府明显不够重视立法。

由此可见,但由于没有完备的法律保障,使我国旅游业多年来与其他部门或者行业的协调处于弱势地位。为此,加强旅游法律体系建设,增强法律对旅游经济发展的配套与保护,是我国未来旅游发展的战略重点。

(二)对比分析借鉴之二——建立国家发展战略

在日本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该国始终把旅游业的功能与地位上升到国家层面予以研究,每一个时期的旅游发展战略都将旅游业的综合性及关联性经济特征进行全面分析。而我国的旅游产业随着其创汇功能的弱化,很难取得与产业贡献相匹配的功能与地位。为此,将旅游产业放在缓解国际矛盾、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考量,将其发展战略摆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去实施,应该是日后发展的趋势。

(三)对比分析借鉴之三——强化协会作用

由此可见,我国虽然也有行业协会,但与日本行业协会相比,存在着覆盖面过窄、与政府关系不明确、经费来源不足、作用空间有限等缺陷,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日本的旅游管理体制对我们国家的旅游发展有多方面的启示:第一,政府不必直接干预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可实行全行业的间接管理,中央与地方的旅游管理机构要分工明确,严格执法。第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与日本相比,政企不分,政府主管部门在行使管理权时不能实行正确有效地行业管理与宏观调控,带有明显的部门利益倾向。因而,界定企业产权,明确资产属性,实行事企分开及政企分开,是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本文关于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做法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经过对30多年来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历程的环境、成因、问题的分析,以及通过中日对比得出的经验借鉴与总结,我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在国际环境和产业演进变化迅速而广泛的今天,对旅游业发展重新进行定位,从宏观层面对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形成适应时代发展的旅游产业发展方式,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正确选择,也是推进旅游产业又快又好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者单位:河南城建学院)

推荐访问: 中日 旅游业发展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