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海南黎族文身文化研究

海南黎族文身文化研究

时间:2022-05-11 16:20:05 浏览次数:

摘 要:文身是海南黎族独特的习俗之一。黎族文身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有着深刻的内涵,是黎族妇女用血肉绘成的斑斓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黎族文身已成为历史的遗痕。文章从黎族文身的起源和文化特征来阐释黎族文身文化的发展及内容,从黎族文身的社会功能的角度来阐明文身在黎族习俗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即可了解黎族文身文化为何能延续千年。

关键词:海南黎族文身习俗;起源;文化特征;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1

引言

在我国,文身是古来已有的文化现象,据历史文献记载的关于文身的称谓就有多种:黥、刺、雕等,我国许多民族都有关于文身的古老习俗,但是最具有特色的还属海南黎族的文身。黎族妇女文身至今已经延续了3000多年。但是,受现代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影响,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黎族妇女文身的古老习俗逐渐消失。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符策超说,目前在世的文身妇女有2000人左右,年纪最大的90多岁,最年轻的也约70多岁,她们去世后,黎族妇女文身历史也将划上句号。

一、文身的起源

(一)黎族文身起源的神话与传说

虽然黎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没有自己的文字。海南黎族文身起始何时不得而知,关于黎族文身起源的神话与传说存在着多种说法,通俗来说可分为:母子通婚类、兄弟(姐弟)通婚类等等。此外,除了海南黎族流传的神话传说,我们还可从记录黎族历史的一些汉族的历史书籍中得到启示。一、据明人在《海槎余录》中说的,不文身“则上世祖宗不认其为子孙也”。二、文身的开始。在远古时代,各种氏族或部落之间因种种原因常发生互相残杀的争斗。为了在混战中,便于区分敌我,避免误伤,各个部落会在脸上文上属于自己部落的图案标记。

二、黎族文身习俗的文化特征

文身作为一种社会形态的存在,有着其特有的习俗文化特征。从有关的史料记载以及民族学材料上看,海南黎族的文身习俗,在文身的工具、方法、年龄、时间、文案和部位等方面有着其明显的特征。

(一)文身的工具和方法

1、工具:白藤刺、拍针棒、染料

文身所使用的工具,非常原始而又十分简单,主要是白藤刺、拍针棒、染料。

在黎族地区,到处都有白藤生长,其茎密生利刺,利刺有单生或对生,一触皮破血出。挑选并截取双刺排列整齐的一段刺茎,剥去外皮,仅留藤骨,作为文刺之用。刺尖为入肉部分,用时要保持清洁,以免带菌,文身后易受感染。拍针棒是文身时用来拍打刺针藤杆的,无一定特形,或竹或木,也有用筷子敲打刺针藤杆的,要求要有一定的分量,敲打起来能很好地控制轻重缓急。染料多用当地所生树木的炭木合植物油、水,或植物叶、茎、果的汁液。

2、方法

文身一般由上了年纪且富有经验的妇女担任,大多数是受文者的亲戚,祖母、母亲、姐姐、姑母等人来担任。文身没有专门的场所,一般多选择在偏僻安静、人们少去的地方。首先要选定吉日良辰,受文者的生日、家里的忌日都是不能作为文身的日子。文身之前,由文身师举行仪式,杀鸡摆酒设祭品,向祖先报告受文者的姓名,以求保佑平安。文身当天,不允许外人在场,要将树叶挂在文身场所的入口,以表示忌讳。文身时一般不允许男性在场。参与施文的人员,除了文身师和受文者的母亲外,还要邀请两三个已经完成文身的妇女参加,主要是帮忙研墨、打水、清洗。准备工作就绪并举行简单的仪式之后,文身师用鸡毛蘸墨汁先画线,然后拇指和食指抓住藤刺,另一只手用拍针棒来拍打藤刺。刺后两三天,伤口会红肿发脓,要把脓水挤出,用艾叶粘擦,免得伤口溃烂并且起到除臭的作用,挤脓水的时候常常会令受文者疼痛难忍、喊叫不已。四五天后,伤口壳脱即愈,表皮之下则会留下含有黑色素,依所刺之点、线条而成为蓝色或黑色的花纹。

(二)文身的部位与图案

自古以来,黎族文身,图有定形,谱有法则。黎族妇女的文身图案中,仅面纹就有三十七式,手臂纹十四式,腿纹十式。值得一提的是,黎族的文身文素和图谱可分为四类。斜纹类:有单直线、双直线、曲线、圆线和三角形,这种线大多文于面部两颧,少数文于胸部;横纹类:几乎都在腿部和上臂;圆纹类:都文于颈部,此类纹较为复杂;文字类:属于无规则的几何图形,趣味性较强。不同方言的文身图案各不相同。

三、黎族文身的社会功能

海南黎族的文身历史悠久,起始于何时,无从考证。文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之所以能够长期保留在海南黎族当中,究其原因,与文身文化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文身文化所体现出来的社会功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文身文化的社会功能是多元化的。

(一)文身是氏族或部落的标志

文身是区分族系的标志。文身图案是区分各部落、族系的符号,各部落、族系或组织之间有严格的区分,不可混淆和借用。黎族各方言区妇女文身的部位、文饰图案各不相同,而同一方言地区文身的部位、文饰图案大同小异。由此可以看出,相似的文身部位,代表相同的方言,相同的文饰图案则说明彼此同属一个氏族。如美孚方言,在江边、东河、大田、石碌、重合等地,美孚方言黎族妇女的文饰基本上是相同的。但具体到各个部位、线条粗细、文素变化及延伸等,也可以看出相同方言聚集区内各地方的微小差异,因此,无论妇女嫁到何处,走到何处,看她文身的部位和文饰图案便能知道他属于哪一个氏族或部落。

(二)文身是氏族或部落组织图腾的表现

海南黎族的文身图案比较简单,但是仍然表现出对图腾的崇拜。如黎族人民崇拜雷神,故在文身图案中也多有表现雷电的象形。另外,海南黎族各族系文身的图案各不相同,每个族群的图谱都有自己固定的模式标准,不能相互借用,从古至今,世世代代相传而没有改变。而从文身起源其中的一种说法来看,如果妇女在生前不进行文身,刺上特定的标记符号,死后祖宗则不认其为子孙,其必定会沦为孤魂野鬼。刘咸总结说:“由此观之,文身实具图腾遗意。”①此言极是。

(三)文身显示身份等级的尊卑

文身后,身上美丽的花纹代表了女性的尊贵、女性的妆颜。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特别是到原始社会的末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等级观念也逐步加强。于是,文身的功能(意义)又增加了显示个人身份地位、尊卑等级等内容。主要表现在,文身成为特权人物的专利,身份地位低下的人则失去文身的权利。在这里,无论是文身图案的差异,抑或是贫贱的人少文身或不得文身,文身所显示文身者身份地位、尊卑等级的功能是显而易见的。

结语

“黎族文身,是一种极其古老的文化传承,它记录了黎族发展史上精神生活最辉煌的一面,是黎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和载体。”①历经千年而不断延续下来的文身习俗,是海南黎族一笔及其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写在身上的历史。中国著名民族学家吴泽霖曾说:“文身是海南岛黎族的‘敦煌壁画’,世界上还不知道有哪一个民族这样保存了三千多年,至今还能找到它的遗存,实在是一个奇迹。”文身作为习俗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古代先民的意识形态、审美取向以及艺术追求,并深受社会发展的脚步影响,明显地烙上了时代的烙印,成为一种自成风格的造型艺术,在黎族文化体式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黎族文身逐渐被人们视为陋习,而加于摈弃,文身传承文化已经到了濒临绝迹的境地。如今,只有耄耋老人的身上才能找到这一习俗留下的痕迹。在不久的将来,这一习俗将永远消失在人世间,而人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用文字或影像定格历史,记录历史。

注解:

① 刘咸:《海南黎人文身之研究》,载《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J],台北:1960年第16期。

推荐访问: 黎族 文身 海南 研究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