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黎族合唱作品《舂米谣》的艺术特色分析

黎族合唱作品《舂米谣》的艺术特色分析

时间:2022-05-18 17:30:05 浏览次数:

开放以来,中国的合唱团表演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改编自民歌的优秀合唱作品层出不穷,民歌合唱作品也成为在大众间普及和推广的一种新形式。在中国海南岛的最南端,有一个独特的民族——黎族。自古以来,简朴和勤劳的黎族人在这片土地上得到了蓬勃发展,创造了漫长的民族历史和独特文化。其最具代表性的是黎族的民歌。黎族民歌优美,风格独立,内容丰富多彩,歌唱技巧十分鲜明。研究黎族民歌的音乐特征,科学地将黎族民歌与合唱相结合,这对传承和发展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探索黎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黎族民歌特点

黎族虽然历史悠久,但是并没有形成属于自己本民族的文字和语言。黎族有五个较大的支系——“润”“哈”“杞”“美孚”“赛”,彼此之间的语言都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再加上没有较为统一的文字基础,使得黎族民歌主要依赖于“口头”保留下来,因此在音乐性和艺术表现力上,黎族民歌呈现出比其他少数民族更自由、多变的形态。

海南黎族民歌音乐的独特性首先表现在它的音乐形式与汉族民歌完全不同。黎族民歌最显著的音乐风格和演唱特点是密切相关的方言和民歌之间的密切联系。黎族民歌题材多样,形式繁多,内容生动。有两种常见的黎族民歌语音形态:一种是用黎族方言演唱歌词,称为“黎音正调”;另一种是用海南方言演唱歌词,叫作汉化黎歌。黎族民歌的主要分类为:仪式歌(婚庆、丧吊等)、爱情歌(代表性作品有《布隆闺之歌》《龙子和少女之恋》)、生活娱乐歌曲(《猜歌》《斗牛歌》《摇篮曲》《打柴舞》)、劳作歌(《牛踏田》《放牧歌》《舂米歌》)等等。本文要进行论述的是黎族合唱作品《舂米谣》,这部作品主要是以黎族劳作民歌《舂米歌》为音乐风格素材进行创作的。

研究发现,黎族民歌的体例一般为四句一首、七言一句。歌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内容较为丰富,表现力生动活泼。“a”“ei”“yi”“ao”“wu”被音乐界认为是歌曲演唱的基础。在此五个母音中,“ei”“yi”“ao”三个均为半开口母音,以其优美明亮的发音备受青睐。通过比较可以发现,黎族民歌的发音,正好以这三个母音为基础。黎族民歌旋律调式,以“羽、宫、角”和“宫、角、徴”为骨干。三度音调是基本的音乐框架,旋律基本上以三度或五度的方式进行,特别是“宫、商、角”三音色列居多。同时,它注重音乐中核心音的使用,形成跳跃,整个风格又不失美感,使旋律具有吸引力。黎族民歌音乐的内在对比,这种旋律风格与生活中的黎族人民性格有关。黎族民歌创作加工很少出现完整的五声音阶。主要有三音列或四列音,常使用的四音列就以“徵、羽、宫、商”和“宫、商、角、徵”两种为主2。传统的黎族民歌形式是四乐句,每个句子七言,非常符合四音列或者三音列的节奏特点,音乐更具表现力,十六分音符常出现在节奏中,使得歌曲不会沉重反而明快抒情,加上句尾简单的装饰音和自由延长音,让歌曲灵活、生动,突出黎族独特的生命力。

二、《舂米谣》之创编

《舂米谣》是采用黎族劳动民歌《舂米歌》音乐素材创作的具有黎族民歌风格的合唱作品。《舂米歌》是海南黎族的经典民歌之一。歌曲采用海南琼中地区的红毛民歌调,也叫“红毛调”进行创作。在20世纪60年代,原海南省歌舞团创作人员深入琼中宏茂区域收集素材超过两个月。后又经海南著名的黎苗音乐创作者何丕杰记谱整理,可以说这首民歌是海南文艺工作者在音乐创作方面“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经典代表作之一。这首民歌通过舂米这样一个劳动场景,表达了黎族人民在新旧社会里两种完全不同的心理境遇,歌词的节奏欢快,充满了热情,整首歌充满了丰收的喜悦。黎族合唱作品《舂米谣》是作曲家智军,根据《舂米歌》编配的女声三声部合唱作品。歌词总共有四个句子:“舂呀舂米桶圆呀圆又圆,格格夹夹把米舂,真是笑死人几粒谷子一个大米桶,无米舂米桶桶底舂个洞。”其中大部分歌唱表达动作象征的一种形式。音乐力求用自己古老而朴素的文化和生活条件来表达黎族人的独特感受。为了更好地发挥这部合唱作品舞台表演的特点,笔者结合海口市玉沙实验学校中学女子合唱团的实际情况,在原作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编。对于排练,我们将作品分为三个部分:前部(A)、中部(B)和尾部(A1)。关于A段,最初的黎族合唱作品《舂米谣》的定调对于初中的孩子来说偏高,在定调方面将前段C调修改至降B调、中段G调降为F调,尾段C调修改至降B调,这样避免学生高音的问题,更好地体现这个阶段学生的音色。

三、《舂米谣》之作品分析及表演训练

黎族的音乐风格独特,如果你想在表演中更好地把握歌曲的内涵,真正诠释黎族民风情的原始风味,就必须分析作品设计合理的声音及排练手段。前一段中提到,黎族民歌有两种语言类型:一种是用黎族方言演唱歌词,称为“黎歌正调”;另一种是汉语方言演唱歌词,被称为汉话黎歌。这首改编的黎族合唱作品《舂米谣》就属于汉话黎歌,这里所说的汉话指的不是我们国家的统一用语普通话,而是海南当地方言,统称海南话。想唱好这首作品,首先,我们必须解决本地方言的发音。针对母语的发音问题笔者采用了拼音标注发音,“舂(jiang)呀(ya)舂(jiang)米(vi)桶(hang)圆(yi)呀(ya)圆(yi)又(zou)圆(yi),格(go)格(go)夹(jiaen)夹(jiaen)把(bove)米(vi)舂(jiang),真(jin)是(di)笑(xio)死(di)人(nang)几(gui)粒(liam)谷(xiaen)子(ji)一(ziya)个(gai)大(dua)米(vi)桶(hang),无(vo)米(vi)舂(jiang)米(vi)桶(hang)桶(hang)底(duei)舂(jiang)个(gai)洞(kang)”。拼音的标注只能标注發音的大概方向,个别音调的发音是无法用拼音准确标注的,特别是舂(jiang)、米(vi)、桶(hang)、谷(xiaen)、桶(hang)、洞(kang)几个字发音的口型及闺韵要特别注意。这几个字一不注意发音闺韵,唱出来的歌词意思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在学习这首歌曲的时候歌词需要进行逐个字带读,才能让队员们读准歌词的发音。

笔者根据歌曲结构将其分成了A-B-A1三个段落,每个段落之间用转调及节奏变化编配衔接。作品A段首先是由三个声部同时演唱:“舂呀舂米桶圆呀圆又圆,格格夹夹把米舂,真是笑死人,几粒谷子一个大米桶,无米舂米桶桶底舂个洞。”一声部演唱的是歌曲主旋律,二、三声部是演唱歌曲伴奏声部。

二、三声部的节奏型:

节奏型1

节奏型2

这样的节奏型是模拟舂米时木棍冲撞石臼发出的声音节奏,这样的编配从听觉上为我们呈现了黎族人民在舂米劳动的热闹景象。

B段开始由降B調转F调,二、三声部延续A段编配的伴奏声部,一声部从(60~74小节)开始节奏型与二、三声部的节奏型一样,模拟木棍冲撞石臼发出的声音节奏。

节奏型3

从(76~144小节)开始,二、三声部一直延续前部分的节奏旋律。一声部的旋律发生变化用四度、五度跳进长音,唱出连贯悠扬的旋律。作者目的是描述黎族人民在劳动过程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家乡美丽山河的赞誉。

A1段是A段变化的重复,在旋律和节奏没有重大变化。主要的变化是在速度的变化(177~190小节)和在力度上的变化(191~195小节)。这种变化是想要凸显黎族人

HJ2.0mm民正在热火朝天地劳作。这一段作者想要表达的是黎族人民不畏艰苦、积极乐观、苦中作乐的劳动精神,体现黎族人民乐观朴实的天性。BW(S(S,,)BW)

整首作品节奏轻快活泼,特别是二、三声部发声要求短促跳跃有力量感。歌唱的技术方面需要强大的丹田支撑,集中的声音,而不是过白的音色。由于母语发音的关系,演唱时会容易出现白声,所以声音训练上需要特别注意气息、声音位置、音色等问题。严格来讲,每一个民族的民歌有自己独特的演唱方法和音腔。如果想掌握作品的演唱风格,一定要注意调整发声器官的功能。否则,不能真正显示作品的独特风格。在正常的训练,有必要重复真假音转换的训练,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更好地塑造黎族民歌的独特风格。当然,在合唱排练不仅必须使用正确的合唱训练方法,也要用黎族人的发声方法来训练。根据研究,黎族人民在生活中练习和演唱的方法与我国艺术院校传统的声音练习方法有很大的不同。黎族人通常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自然的声音来唱歌,没有特别的练习曲,他们在唱歌之前不会练习发声。在选择歌曲时,常见的音域范围并不宽,但对呼吸的要求非常严格。句尾喜欢拉长,基本上要求一句一换,这样在唱歌中参与呼吸的肌群就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在练习时,我使用黎语或者海南方言做发声练习,注意方言发音和腔体位置。在声音训练中,笔者始终坚持“强不炸、弱不虚”“每个声音的发出必须有支点”和“找到发声的通道”的科学训练原则。正如教授金铁霖所说:“科学性,并不是单纯指某一种唱法,而是演唱方法、状态的科学。”3这也适用于民歌合唱的训练。针对这一特点,笔者强调了各种声音效果的概念和聆听作用,强调在日常训练中对声音有正确的认识。关于呼吸训练,胸部和腹部呼吸组合通常被用来确保膜片具有足够的弹性以吸收更多的空气,使声音具有弹性,气息持久和光滑。在许多著名的民歌独唱演员身上我们发现,在民族演唱中声色、语言、表演、风格和情感的结合,都来自歌曲内容,达到通过声音传递情感的效果。歌手的表演传达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黎族民歌有着历史沉淀后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对合唱团成员的训练中,结合中国和西方的发声训练,以及对声音的音色的追求,引用先进科学的方法。这样必将开辟民歌的新视野,提高民族唱法的适应能力和舞台表现力,把民歌合唱作品提升到一个新的音乐领域。

四、《舂米谣》之舞台艺术实践

为了更好地开展黎族民间合唱作品《舂米谣》的舞台艺术实践,笔者进行了更广泛的语言、社会、文化历史和海南黎族风俗调查,对黎族的音乐文化收集整理以及初步研究做了充分的准备。笔者在长期的工作中一直提倡:“艺术作品创作要从生活到文化再到艺术的整体角度来解读。”

艺术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仪式、信仰、宗教、习俗、艺术构成了整个人类社会和文化。例如,服饰、舞蹈等相关艺术。以《舂米谣》的服饰来说,笔者希望服饰和舞蹈美的设计不仅符合海南黎族的传统,还不完全受传统的约束。为此,我特地访问并咨询了一些黎族文化专家,对整个作品的歌唱语言和服装、舞美设计进行了更加科学、严谨的调查。借鉴海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蓝韵合唱团,根据舞台艺术的需要,对服饰的材质、配饰和色彩添加黎族民族元素。从舞美的角度强化了音乐的节奏。例如,使用黎族舞蹈动作搭配完成整部作品的舞美搭配。黎族舞动作的特点是舞者需要在身体动作上突显三道弯(头、颈、手),三道弯曲有前、后、旁三弯曲。《舂米谣》表达了黎族人民的辛勤劳动,所以舞蹈运动模仿真实的劳作动作及场面,加上黎族女性喜欢配戴银质的头、颈、手、耳等饰品,这些饰品经过身体动作带动碰撞会发出清脆的声音,这就组合形成了一个美丽动感的音乐画面。

中国合唱走的是一条多元化的道路,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特色的作品备受关注。作曲家刘晓耕老师提出“民族的、本土的、国际的,这是未来音乐创作的方向”。黎族合唱作品不仅是传承黎族民歌方式,还发扬黎族民歌使得黎族民歌走向国际的方式。笔者通过黎族合唱作品《舂米谣》研究实践有了一定成果,但艺术研究之路是漫长的,笔者将在往后的研究实践中继续更新改进。

注释:

1(#毋海明,毋茜.海南黎族民歌旋律基本形态及音乐特点浅议J.当代音乐,2016(04):46—50.

2蓝金戈.黎族民歌发音方法与韵律初探J.音乐时空,2015(17):78.

3蓝金戈.黎族民歌的曲调与演唱技巧初探J.音乐时空,2015(09):56.

责任编辑:崔晓光))

推荐访问: 黎族 合唱 特色 艺术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