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全台湾的妈妈在行动

全台湾的妈妈在行动

时间:2022-05-04 11:10:06 浏览次数:

“孩子,妈咪对不起你。”台湾林口长庚医院的塑化剂门诊间,年轻妈妈的哭声接连不断。台湾用30年时间建立起来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曾经让妈妈们引以为荣并十分放心,然而,随着塑化剂风波,这一切迅速被愤怒和担忧所取代。

作为这次事件的受害者,台湾的年轻父母们在医院诊室、在网络上联合起来,誓言要把塑化剂事件的相关责任人绳之以法,全岛医疗、司法和立法部门都在响应。

一位母亲的意外发现

塑化剂的盖子被揭开,完全是一个意外。揭开盖子的52岁的杨女士,是台湾卫生署食品药物管理局的一名普通检查员。

2011年3月,在给某公司的益生菌食品做例行稽查检测时,她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异常讯号,虽然这和此次检测的主要目的没什么关系,也本不属于她的职责范围。但这位细心的母亲还是花了两个星期的时间,将这个异常讯号与各种物质的图谱进行了比对,她发现,这个异常讯号是本不该出现在食品中的塑化剂DEHP(学名为邻苯二甲酸二酯)。接下来的消息更令人吃惊:送检的益生菌食品中塑化剂DEHP的浓度竟高达600ppm(ppm表示百万分之一浓度),远超过台湾人均每日摄入标准1.029ppm。卫生署最终查出,一家名为昱伸的香料公司在其生产的食物添加剂起云剂中加入了塑化剂DEHP。

塑化剂DEHP被称为“环境荷尔蒙”,是致癌物质。它还被普遍认为会危害男性生殖能力,以及促使女性性早熟。5月23日,当昱伸香料公司的负责人被检署带走后,这个揭盖近两月之久的潘多拉盒子终于向公众敞开。

随着对昱伸公司上下游销售网络的监控和排查,涉案的企业和产品数量与日俱增。涉案产品涵盖了运动饮料、果汁饮料、茶饮料、果浆果酱类、胶锭粉状5大类食品,此外还包括保健品和制药企业在内的其他行业。

截止到5月30日,受塑化剂风波牵连的厂商已达206家,可能受到污染的产品522项。包括台湾食品界龙头“统一”、悦氏运动饮料在内的多个名牌企业都未能幸免于难。

就在5月31日,全台湾终止食品含塑化剂行动日正式展开的当天,岛内各地检调、卫生机关对5大类食品展开稽查。一批供儿童食用的益生菌等食品中被检出塑化剂DEHP浓度高达2108ppm,比官方标准高出了2000多倍。

短短一个星期,台湾30年来苦心经营的食品安全的口碑就被彻底摧毁。尽管塑化剂使用面非常广,但儿童营养保健食品是此次食品安全事件的重灾区。

家住台北市的王妈妈,是林口长庚医院那个哭得让人最心酸的一个。王妈妈现年3岁的儿子天生体质过敏,为了给孩子补充营养、强化体质,王妈妈特意参加了台湾知名亲子网站“baby home”举办的团购活动,购买了“古道乳铁蛋白乳酸菌”。这是台湾一个知名品牌,即便是团购也并不便宜,平均一个月的剂量要花费大约400元人民币。但作为一个爱孩子的母亲,她并没有计较价格,只期望孩子吃了以后,过敏体质能获得改善。

王妈妈除了3岁的儿子,还有一个5岁的女儿。所以两年前,她曾一口气订购了18盒,足够姐弟俩吃两年。而此次丑闻曝光后,“古道乳铁蛋白乳酸菌”也赫然在列,而且塑化剂含量非常高。

王妈妈怀疑,儿子生殖器比起同年龄的孩子来说过小,就是每天给儿子吃“古道乳铁蛋白乳酸菌”的后遗症。提起当初购买的经过,王妈妈压抑不住心中的愤怒——网站居然帮黑心厂商贩售婴幼儿营养食品,从中赚取差价利润。塑化剂丑闻曝光后,对网站和黑心厂商相互勾结牟利的做法,她觉得更加不可原谅。

一位母亲在网上撰文说,“自责到眼泪快掉下来,竟然每天都在给儿子喂毒”,更多家长则开始计划成立自救联盟,要向厂商索取赔偿,甚至不排除通过诉讼手段讨回公道。

漏网之鱼的真相

令公众疑惑的是,这个原本就不该出现在食品中的塑化剂DEHP,是如何成为台湾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漏网之鱼的?

目前,台湾市面上的化学物质有10万种左右,大部分都有毒性,而被台湾环保署列为毒性化学物质的只有271种,其中有78种属于第四类毒性化学物质。

塑化剂DEHP就属于第四类毒性物质,其管理采用“事后报备”的方式,这意味着厂商在使用之前是不需要向监管部门进行备案说明的,“潜台词是相信厂商不会随便使用”,而所谓的事后报备往往就成了不报备,所以,“对于第四类有毒物质,监管只是名义上的”。

塑化剂DEHP对人体的危害,在台湾早已有了确定性的研究。成功大学环境医学研究所的李俊璋教授曾对76名体内含有塑化剂的孕妇做过长达4年的跟踪研究,结论是台湾岛内孕妇体内的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类代谢物浓度过高,是美国孕妇的4倍~13倍,这将导致孕妇甲状腺素分泌过低,恐怕会影响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在之后3年的追踪观察中,65个婴儿里,有31个婴儿观察到有雌性化倾向。

事实上,塑化剂DEHP早就该被列入第一、二类毒害物质了。如果这样,对其使用、买卖的管理都将更为严格,该物质的使用、流向,都须在管理部门进行严格登记,如果被食品使用,就会很容易被发现,“今天的悲剧或许就可以避免了”。

不过,再缜密、严格的监管,黑心的商家总还是有办法突破防线,此时检测体系就显得更为重要。在台湾,通常的食品检测只是去看肯定性列表的物质是否含有、否定性列表物质是否没有,至于不在这两项列表上的物质,通常并不会引起检测员的注意。然而,正是这样的小概率事件酿成了影响如此深远的食品安全事件。

台湾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詹长权认为,除了提高塑化剂DEHP一类的毒性物质的监管、完善实验室检测体系,还应继续完善食品追溯制度。

台湾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加工食品追溯制度的地区,将食品从原料来源、生产养殖、加工制造、运输仓储直到销售全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视为下一阶段的源头,在各阶段进行登记。卫生署设立了专门的“加工食品追溯网”,消费者根据产品包装上的追溯码,可以全面了解生产者、产品来源地、农药检验是否合格等信息。

“详细记录食品从农场到餐桌的履历,甚至是你买一块肉,刷下追溯码,就能知道这头猪是哪个厂生产的、怎么喂出来的、饲养员是谁。”詹长权说,“但是很遗憾,这个制度只局限于生鲜食品领域,如肉制品、蔬菜、海鲜鱼类等,且最近3年都是停滞的,如果追溯制度能扩大到其他领域的食品中,或许塑化剂DEHP早就被发现了。”

没人能高枕无忧

台湾卫生部门表示,含DEHP的悦氏运动饮料,确认输往香港、大陆;成伟公司将问题起云剂外销到菲律宾与越南;传佳公司与云丞公司的问题果汁则输往美国;统一企业的有毒芦笋汁据称也已卖到了大陆……台湾塑化剂事件已然成为了一起国际食品安全事件。

当听说台湾食品中添加了塑化剂DEHP的消息时,陈永泉的反应是“震惊”。这位研究了一辈子食品添加剂的广东省食品添加剂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说:“塑化剂DEHP用于改善塑料的物理状态,我实在想不到他们把这个添加到饮料中干什么,食品添加剂里面根本没有塑化剂DEHP,学术界无法接受。”

塑化剂本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增塑剂,在塑料加工中添加这种物质,可以使塑料制品柔韧性增强;在食品加工中,为取得类似的增稠和柔化效果,则应使用由阿拉伯胶、乳化剂、棕榈油等混合制成的起云剂。但棕榈油价格昂贵,昱伸香料公司遂以便宜却有毒性的塑化剂取代,加入到起云剂中。

从各种制度上来看,大陆地区对于塑化剂使用也有着比较严格的规定,塑化剂DEHP在食品中的最大迁移量为1.5ppm,不允许使用在油脂食品和婴幼儿食品的包装材料中。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在大陆,塑化剂DEHP几乎成了泛滥成灾的化学品。以PVC保鲜膜为例,国内厂商绝大部分使用DEHP为主塑化剂,这样的保鲜膜用在含脂肪较高的肉类制品上,或用它包裹食品在微波炉中加热时,其塑化剂迁移至被包物质的机会将非常大。

同济大学基础医学院历曙光教授的研究表明,几乎所有品牌的塑料桶装食用油中,都检测出含有DB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DEHP,而食用油中的塑化剂,主要源于塑料容器。

目前国家标准中并没有将塑化剂列入食用油检验的指标中,而且也没有对塑化剂的含量作出规定和要求。而这其实很可能只是塑化剂污染的“冰山一角”。

不久前,北京一家环保组织针对国内市场上的30款塑料玩具的检测就发现,有21款产品被检出含有邻苯二甲酸酯。包括DEHP在内的6种邻苯二甲酸酯,已被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明令禁止使用于玩具,然而大陆地区却未有明确规定,本次检出的邻苯二甲酸酯在产品中的含量,大部分在10%以上,最高竟达到43%。

谁来保护我们

塑化剂风暴几乎在一夜之间让全台湾所有大医院都行动起来,纷纷成立了塑化剂诊室。医院为塑化剂受害儿童提供的检查内容,包括抽血检验内分泌及量生殖器大小,还有针对身高、体重、第二性征、甲状腺、睾酮素、黄体激素等方面的检查。

王妈妈十分害怕自己喂食添加塑化剂的益生菌给儿子会导致孩子生殖器过小,甚至造成孩子长大成人之后的不孕现象。很多家长也焦急地到医院给孩子做检查。

王妈妈3岁的儿子服用遭污染的乳酸锭长达两年,检查结果显示,其体内塑化剂DEHP含量超标3倍,小儿泌尿科与内分泌相关的医生会诊研究了此份身体检验报告,所幸并无大碍,但医生也坦白表示,体内的塑化剂对身体的影响短时间内还看不出来,要长时间观察才能获悉明确答案。

和王妈妈一样,很多台湾妈妈的愤怒达到了顶点。为了不坐以待毙,王妈妈开始联合许多受害家长,扬言要告这些黑心厂商和“baby home”亲子网站。先是在医院诊室,现在是在网络上。她们在社群网站成立粉丝团召集所有受害家长联合出谋划策,誓言把厂商和涉嫌贩售婴幼儿食品图利的亲子网站告上法院。但台湾法律宽松,许多家长认为即使将黑心原料厂商和亲子网站负责人绳之以法也不足以消除心头之恨。

塑化剂的风波仍在继续,正如它对孩子们身体的影响也正在潜移默化地持续着。这不是引发关注的第一个食品安全事件,很可能也不会是最后一件。

当食品安全的屏障岌岌可危,来自生活用品的各种危险穿越过制造商以及各层检测和监管机构,一路轻松过关,让父母成为保护孩子的最后一道关口,这一切看起来既无力又心酸。

当我们赤手空拳地面对看不见、摸不着的食品里任何一种已被发现或者还没被发现的有害物质,我们不禁要问:谁来保护我们?谁来让我们放心地吃东西?这,肯定不是父母那柔弱的肩膀能承担起来的责任

(摘自《南方周末》)

推荐访问: 台湾 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