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湿式脱硫塔的问题和改进研究

湿式脱硫塔的问题和改进研究

时间:2022-04-28 13:15:03 浏览次数:

摘 要:针对喷雾塔流场不均匀、湍流强度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内芯和盘形喷淋系统的喷雾塔,优化了气液两相的流动传质过程,整体脱硫效率可达到94%-98%,具有良好的环保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喷雾塔;喷淋系统;节能减排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8.12.050

1 引言

当前大气污染形势十分严峻,国家出台了超低排放的有关标准[1]。许多中小型锅炉脱硫效率低下,面临着不改造就被淘汰的窘况。我国大多数锅炉采用湿式石灰石/石灰-石膏法烟气脱硫工艺,逆流喷雾塔是目前最主流的塔型[2],提升湿法脱硫的效率至关重要。

2 喷雾塔简介及存在的问题

在湿法烟气脱硫的喷雾塔中,含有SO2的烟气从吸收塔底部切向喷入,在吸收塔内旋转上升,同时吸收塔上部的喷嘴将石灰石浆液雾化成液滴,液滴下落的过程中烟气与之逆流完成传质过程,烟气中的SO2得到脱除[2]。

然而,这种传统的塔型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受到离心力作用,石灰石浆液中直径较大的液滴被甩到塔壁上,直径较小的液滴随烟气上升,反应空间的中心形成脱硫剂液滴的空洞区。此区域流动阻力较小,芯部烟气流量随之增加。这部分烟气停留时间很短,速度场分布不均匀,导致气液两相混合不充分。并且随着气液两相流湍流强度的减弱,气膜阻力逐渐增大,反应速率逐渐降低。另一方面,为了达到较高的石灰石浆液覆盖率,实际运行通常采取加大喷嘴水压和增加液气比的方法,这既缩短了液滴在塔内的停留时间,又提高了循环水量和电耗,增加了运行成本。以35t/h循环流化床锅炉为例,每年仅脱硫设备的水费和循环泵电费就高达200万元以上。综上可知,这种形式的喷雾塔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3 改进方案及工作原理

3.1 设计思路

根据双膜理论,石灰石浆液吸收SO2气体的过程反应速率很快,属于扩散控制[3]。提高烟气的湍流强度能减少气膜传质阻力,增加气液两相接触面积能增加传质面积,是提高脱硫效率的最主要措施;而增大液气比、增加气液接触时间的效果不如前两者明显[3]。

部分烟气直接从中心空洞区高速上升,不仅停留时间很短来不及充分反应,而且会干扰主流,造成流动不均匀。此外,喷淋塔内气相的湍流强度逐渐降低,特别是尾部下降很快,不利于SO2向液滴的扩散。而在吸收塔中心加装一个圆柱体内芯,则能有效克服这些弊端。

3.2 改进方案

加装内芯的喷淋塔结构如图1所示。圆柱体内芯位于塔体的中心轴线上,采用钢板外衬耐磨防腐材料制成。芯体直径约为塔筒内径的1/5,高度比末一级喷淋层高0.5~1m。煙气入口管道宽度占塔体内径的25%~30%,避免高速烟气与内芯直接对冲,沿内芯壁向上流动。

在加装内芯的基础上可以采用盘形喷淋系统,如图2所示。这种形式的喷淋系统是由一个总的进液管道,通过圆盘形的分配管将多个均匀布置的喷嘴串联形成水路,采用空心锥喷嘴向下喷淋,分配管由支架支撑的方式构成一个喷淋层,布置4层,每层喷淋层使用一台循环泵,根据流量和高度选型。

3.3 工作原理

烟气在送风机作用下,受到内芯和塔壁形成的环形区域的约束,做旋转上升运动,在烟气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流动速度加快。其主要作用有:

(1)圆柱体内芯占据了烟气流动空间,避免了烟气从中心空洞直接上升,增加了中心烟气的停留时间,改善了流场的均匀性,提高了传质效果;

(2)提高了气液两相的相对运动速度,同时提高了气液两相流的湍流强度,从而减少了气相与液相的膜厚度,提高了传质系数,特别是加快了尾部吸收区扩散速率;

(3)烟气产生强烈旋转,烟气能托住液滴,增加液相的停留时间,强化了液滴的整流作用,气液两相混合均匀,有利于快速完全反应;

(4)气空间减少、脱硫效率提高液气比随之下降、可选用压力较小的喷嘴,都会使循环水量、补水量、水泵电耗降低,达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

(5)灰尘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黏附在液滴上,并被甩到塔壁随浆液流下,达到并强化了二次除尘的作用。

3.4 可行性分析

这种采用内芯和盘形喷淋系统的喷雾塔脱硫效率可达94%~98%,而无需增加液气比或石灰石用量。由于喷嘴压力、循环水量的减小,水耗电耗也得到降低,一台35t/h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烟气脱硫装置每年可节水7200吨,节电41.6万度,节省石灰石32吨,节省运行费用38万余元。此设计方案便于在现有脱硫设备进行改造,改造费用低,对钙法、镁法、氨法等多种烟气脱硫工艺都适用,便于规模化推广。

4 结语

针对现有湿法脱硫喷雾塔存在的问题,本文依据流体力学、化学动力学等基本原理,提出了一种可行的改进方法。这种喷雾塔脱硫效率高,结构简单,运行成本低,可用于现有设备的升级改造。

参考文献:

[1]王志轩.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基本问题思考[J].环境影响评价,2015,37(04):14-17.

[2]高苑辉,关亚静.几种湿法脱硫吸收塔的特点分析[J].天津电力技术,2000(04):12-14+25.

[3]蒋文举主编.烟气脱硫脱硝技术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12-119.

推荐访问: 脱硫 改进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