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寂寞的“老博士”

寂寞的“老博士”

时间:2022-04-13 08:20:35 浏览次数:

“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老博士,他们博学又呆子,他们死宅又费纸,他们呕心沥血不分昼夜都在research,他们年复一年盼着出头日。噢悲催的老博士,噢悲催的老博士,他们齐心合力开动脑筋斗败了各导师,他们毕业以后只拿低工资。”

曾经有一阵“蓝精灵体”很盛行,博士们成了被调侃的对象。当然,博士被调侃也是司空见惯的——他们常常是IQ高EQ低的代名词。不过,我看过那么多段子,只有对这一段产生了很大的共鸣。

读研是一个寂寞的过程

读博到现在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了,时间不长也不短,感慨却不少。三年前本科毕业,毅然选择直博几乎是顺理成章,并没有过多的心理斗争。而如果现在再让我选择一次,或许我需要犹豫良久。

前几天研一的师弟来向我诉苦水,说是去找导师要题目做,结果导师一拖再拖。说是导师改文章,常常需要花掉几个月、半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拖得自己都迷惘了。上个礼拜跟同学聊天,他们都在说哪个老师的组里,即将毕业的师兄又被卡了,而师兄已经被拖了一年了;哪个组里,导师的工资发得很少,还常常不按时给。如此种种,对于我这个“老博士”来说已经是司空见惯了。我对着研一的学弟莞尔一笑,语重心长地说:你以后要慢慢适应这种节奏!我跟着餐桌上神侃的同学一起默哀,心想着再过两年这样的日子。

正如Doctor Who生活在穿越中一样,我们的生活也常常很纠结。在外人看来,科研的生活是单调的。比如我们这些做理论的,基本每天都面对着一堆数据、资料和编程。好不容易有了个想法,一旦导师觉得没新意,立马就毙掉了,而这个想法可能凝聚了这几个月来的辛勤耕耘。毙掉了就重来,又是几个月的孜孜不倦……所以说,做科研首先需要锻炼的就是熬的能力,要耐得住寂寞。如果你在校园里看到目光有点呆滞,活动不是很灵敏,不太修边幅,走路仿佛还在思考些什么的人,那多半就是我们这些做科研的人了。

走上这条路,是出于浓厚的兴趣。物理能让我沉下心,让我觉得有激情和乐趣。我觉得物理是美好的,是奇妙的,是诱人的。虽然很多人至今都还不太能理解,他们用世俗的标准来衡量,觉得我当初不应该转专业。如果能够顺利地从上海财经大学金融系毕业,那一定更加有前途和“钱”途。

我倒不是没有考虑过前途,但是冥冥中似乎有某种力量在牵引着我,让我一路都跟物理结下这种深厚的缘分。高中两届物理竞赛获奖,大学原本进了上财金融专业,读了一年又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下转进了物理系。一直到现在,我又进了久负盛名的南京大学物理系。我喜欢物理没错,但我真的喜欢这种做科研的模式吗?就好像刚谈没多久的恋人一样,爱或者不爱,还不是那么容易说得清楚的。

只要是做科研的人,都明白发文章对我们的重要性。不但事关毕业,还关系到毕业以后的出路。那是一种实力的象征,是未来竞争力的一种衡量标准。我们埋头苦干,无怨无悔地让不甘寂寞的年华在电脑面前渐渐老去,也只是为了能够多出几篇文章。可是就如师弟所经历的那样,常常是我的产出很高,但一到导师那里就卡住了。或许他有很多会议耽搁了,或许他有其他私事牵绊着,总之,文章要给这些让路。我怎么办呢?等着吧。

当然,寂寞并不仅仅体现在这些方面。有时候学的过程就很寂寞,到关键的地方很想找个人讨论一下这个公式为什么会是这样?可是常常找不到能够指导自己的人。你可能会问,不是有导师吗?物理理论博大精深纷繁复杂,导师做的也可能只是一个小分支,不可能面面俱到。很多时候,导师并不一定能够给你理论上的指导,一切都需要靠自己。

兴趣是我最好的老师

我之所以在寂寞中坚持了下来,并且还能坚持到现在,都是因为兴趣。在我的周围,也有人放弃了,就等着时间到了毕业,在学术上已经没有过多的追求。也有人得过且过,高兴的时候忙一阵,不高兴的时候放一边。当然,更有小部分幸运的人能够得到导师的全程指导,导师会给题目、手把手地教,但这真的是上辈子烧了高香才会遇到的幸事了。

很多次课堂上,我听到一些老师自己在讲什么都不是很清楚,这让我更加泄气。堂堂中国物理学界首屈一指的学府,竟然也会这样?怎么办呢,只能自学了。于是我找来基础性的东西,慢慢地一点点地啃。我不是那种迂腐地只会死板啃教材的人,但我一直认为对于理科来说,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就像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用五年的时间学成九阳神功后,人家要十年,甚至几十年学的功夫,他能在几个时辰就学好,这就是因为他具备了人家无法修得的基础。

当然,打基础,尤其是自己一个人慢慢地寂寞地打,是一件非常乏味枯燥的事情。这个跟手头有题目在做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做课题,是已经有了一个方向和预期,然后在既有的道路上摸索的过程,就像哈利波特,他知道自己需要找到几件神器才能打败伏地魔。而打基础的过程,则类似于在一个黝黑的山洞中碰撞,你走了很久却未必知道自己走了多远。有时候也会看不懂,看得着急。每到这个时候,我就放自己一个小假,打篮球或者看电影。就这样,统计物理、电磁学、费曼物理讲义、量子力学、电动力学等都一点点地被我攻克下来了。现在我不敢说别的,起码在基础上是比较扎实的。

其实前面稍微有点小抱怨的导师效率问题,我认为并不是导师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体制的问题。目前国内大学对导师的激励机制就是文章的发表,上课和带学生方面对导师的前途是没有任何影响的。另一方面,国内的导师基本都是终生制,说实话,如果我混到那个份上,也未必会比他们做得更好。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很多选择物理读研的人,都是出于兴趣。进门以后可能会面临的问题是,兴趣被现实磨砺得粗鄙不堪,这个时候我觉得能够坚持下来就是一半的成功。毕竟,放弃总是很容易的事情。“与大师对话,可以成为一个好的门生或者门徒,然而与自己对话,你自己就会是个大师。”其实,人自己才是自己真正的大师,前提是你有追求人生的观念。如果你的研究生专业是你感兴趣的专业,那么我要恭喜你。如果不喜欢,那么我为你祈祷,希望你能跟自己对话,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

人生是一场投入的奋斗

当我怀着更为平和的心态看待自己曾经走过的路,除了细品岁月淡淡浅浅的痕迹和细微的伤感,更加明白人生就是一场全情投入的奋斗。

有人说现在大学里的研究生“几乎不分专业,几乎清一色的分个电脑给你,丢在一个房子里,网络电话空调给你装上,就美其言曰实验室,不知为什么,几乎同样的东西在街上就是网吧,到学校里,在研究生这里就要叫成试验室”。是的,这的确是现在大学实验室的现状,也是我们这些搞科研的人每天都面对的。我们的培养模式是自由的,关键是看自己如何修行。“自由是滋生懒汉的河床,也是造就天才的摇篮。”如果利用好了,不但可以提升自己学术方面的造诣,更能够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科研方面的能力。

我一直认为校园是一个培育梦想的地方。或许也有劳苦无功,靠游戏、网络、电影来麻痹痛苦的情形,但更多的是每天都能找到奋斗的动力和目标。《奋斗》里面有一段台词说得很好:“上学的时候老师教育我们说,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也不是为了拿走什么,而是要努力为这个世界增添光彩。那时候我同意,现在我也同意。可是怎样才能做到呢?我相信这一点他们也不清楚,就是清楚他们也不一定能做到,他们告诉我们的只是他们的梦想。好吧,我们听他们的。把他们的梦想当成我们的,我们像他们一样,为了梦想去奋斗,可是梦想是艰难的。因为那梦想就是我们所有人的人生,就是我们的爱情、我们的事业、我们的幸福。”为了梦想奋斗,我想,这句话应该是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的吧。

推荐访问: 博士 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