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设想

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设想

时间:2022-04-07 11:14:18 浏览次数:

摘要:我国各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兴未艾,如何走好文化产业振兴之路,提升文化产业竞争优势,带动区城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知识管理的视角出发,以促进文化产业集群组织间的知识共享为切入点,对产业集群理论及文化产业集群的国内外研究进行评述,结合指示优先级的程式化管理科学研究方法,阐明了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研究的相关设想,对建立高起点的文化产业集群发展道路具有指导价值。

关键词:产业集群;文化产业集群;指示优先级程式;研究设想

中图分类号:F0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0)05-0118-04

2009年7月,国务院制订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是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文化产业的第一次专项规划,文化产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和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再次凸显。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初见端倪,各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也生机勃勃。在各地的文化产业发展中,如何走好文化产业振兴之路,提升文化产业竞争优势,带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构筑文化产业这一优势产业集群并持续发挥其协同作用和杠杆作用,从促进文化产业集群组织间的可持续的知识

一、产业集群理论与文化产业集群的国内外研究述评

产业集群指在某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邻近并有关联性的企业、专业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供应商以及相关机构所构成的群体,并以彼此的共同性和互补性相连接。文化产业集群是在文化产业领域中,由众多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文化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根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关系建立起来的,并在一定区域集聚而形成的产业组织。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产业集群包括文化产业链条上所有的上下游企业。文化产业集群包括文化产业的五大主体,即创意主体、制作主体、传播主体、服务主体和延伸主体。而文化产业的核心产业集群,则主要包括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电影业、娱乐业、艺术业、广告业等六大产业。这六大产业在文化产业五大主体中,以“创意”为核心的特征表现得最为突出。文化产业的外围产业集群主要包括文化旅游业、会展业、博彩业、竞技体育业和网络业等。文化产业的边缘集群则主要是指文化产业集群的相关支撑机构,包括为使文化产业集群获得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各类基础设施和配套机构的总和,如图书馆业、文物业、群众文化业、博物馆业、咨询业、文化科技与科研、文化交流、文化经纪与代理、教育产业、资本市场、物流体系等等。这些相关支撑机构的发展与完善保证了文化产业集群能获得可持续的深入发展。

(一)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学者对产业集群理论进行大量研究。研究者们采用实证研究或规范研究的方法,立足于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研究产业集群,形成了各种理论流派。马歇尔(Alfred Marshall)早在100多年前提出的产业区理论是现代产业集群思想的雏形。此后,韦伯(Alfred Weber)的区位理论,佩鲁(Francois Perroux)的增长极理论及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理论一Kolosovski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Territorial Pro-duction Complex简称TPC)从不同侧面丰富了对产业集群的认识。但在此期间的研究主要是从运输成本、地理资源等角度解释产业地理集中的。所以,上述各种理论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现代产业集群理论。20世纪70~80年代新产业区理论和弹性专精理论的提出使产业集群理论又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而20世纪90年代波特的新竞争理论的提出把产业集群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峰。他从组织变革、价值链、经济效率和柔性方面所创造的竞争优势角度重新审视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和价值。对如何培育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波特提出著名的企业集群钻石模型。他认为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主要有四个: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支持产业和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状况。学术界对产业集群的研究集中在:产业集群机理的研究,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社会资本的关系研究,产业集群的实证分析及产业政策建议,产业集群组织间的知识共享研究。朱莉安娜(Giuliana)认为关于产业集群的知识共享和技术创新过程依然是一个黑箱,目前的研究更多地着眼于集群企业间的生产联系,而不是知识联系。欧文·史密斯和鲍威尔(Owen-Smith & Powell)认为集群组织不仅应从集群内部共享知识,而且应通过集群外部甚至是国际上的战略伙伴学习和共享新知识。但目前产业集群研究主要集中于一般的制造业集群,对文化产业集群的研究还不深入。

就文化产业集群的研究而言,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有:斯科特(Scott)从地理上分析文化产业具有聚合的倾向,认为文化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种趋向。纳祖(Nachum)和基伯(Keeble)深入研究了伦敦中心区的媒体集群,发现地方集群学习过程是媒体集群创新和活力主要源泉的有力证据,文化产业集群内组织通过知识共享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哈拉尔德·巴塞尔特(Harald Bathelt)分析了莱比锡文化产业的经济关系,认为对文化产业集群的分析不能仅仅集中在对内部关系的考察,还要分析文化产业集群与外界的关系。

(二)国内研究现状

近几年,产业集群的知识管理已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产业集群内企业知识共享的必要性及其策略已得到关注,但结合特定产业的研究结果则比较有限。姜莹等对产业集群内企业知识共享的必要性及其策略进行具体的阐述。唐锦铨使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方法对产业集群知识联盟企业知识共享进行博弈条件假设,建立博弈模型,对博弈的结果进行分析,在博弈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促进产业集群知识联盟企业知识共享的策略。并在阅读了大量专家学者有关产业集群及知识转移等方面文献的基础上,对产业集群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运用解释结构模型(ISM)建立知识转移效果主要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构模型,获取主要影响因素清晰的层级关系,以期帮助企业之间在进行知识转移过程中找到突破点,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实施计划和策略提供依据,提高知识转移的效果和效率。

就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的文化产业的发展而言,已经有一些学者对文化产业集群进行了研究。欧培彬等就文化产业集群形成动因进行了研究,康小明等讨论了产业集群与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相关关系,赵彦云等对我国整体和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与差异进行了分析。陈倩倩等以音乐产业为例讨论了创意产业及其集群的发展环境,张斯龙等描述了长三角报刊产业集群的现状;刘保昌将文化产业集群划分为核心文化产业集群、外围文化产业集群和相关支撑机构等,分析了文化产业集群的构建条件及其功能。范桂玉

从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现状入手,着重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发展模式以及未来的发展战略。叶丽君等构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市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和分析,并提出了提升我国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针对性建议。王岚等从三大模块八个竞争面选取18个指标构建了我国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雷宏振等在回顾国内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了文化产业集群内组织间共享知识的特点:地理聚集性、溢出性和核心知识的保密性,并从知识形态、知识垄断、知识共享能力的差异、共享平台的技术壁垒及文化产业产品的保护措施不够健全等方面分析了文化产业集群内组织间知识共享的制约因素。分析认为。应从共享能力和学习能力、组织间的关系、公共机构和专业中介机构、集群文化、共享平台及人才保障等六方面提升文化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依赖于知识在产业集群各行为主体间的传播与流动,知识共享成为产业集群运行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外对文化产业集群的研究大多从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视角分析某一城市或地区文化产业集群,从管理学视角对文化产业集群进行分析相对有限,对集群内的知识管理还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对集群内组织间的知识共享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将知识管理理论用于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研究结果则较为有限。因此,引入知识管理理念与技术,挖掘文化产业集群组织问的知识共享制约因素,加快知识共享进程,提高知识共享的效率,有助于文化创意产业聚集能力的培育与提升,对我国各地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二、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研究内容设计

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研究应设计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解决文化产业集群组织间跨边界知识共享障碍的基础理论问题

这部分研究包括:对不同区域的文化产业集群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以及障碍因素比较研究,包括利用现代科技的区域文化产业集群、纯粹利用文化历史遗产的文化产业集群;对同一区域的文化产业集群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以及包括文化产业集群组织间知识共享的地理环境、组织结构、激励机制、效益评估、协调配合机制等的研究;对文化产业集群组织间知识产权保护条件下的知识共享研究;对文化产业集群组织各主体在知识共享基础上的知识创新与学习机制的研究,尤其要研究文化产业集群组织问跨边界知识共享的信任问题和文化问题,包括信任因素和文化因素对跨边界知识共享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结果,其中涉及文化产业集群组织问跨边界知识共享者人际信任程度的提高和跨文化信任的构建。

(二)建立基于信息技术的文化产业集群组织间跨边界知识共享模型

要提高文化产业集群的知识管理水平就要促进集群的知识共享,平衡文化产业集群组织间的知识共享收益和成本。研究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文化产业集群内知识共享模型的优化与分析包括:构建知识共享成本收益模型,企业知识共享要承担一定的费用,知识共享需要时间、精力等,企业知识共享后得到收益、竞争力会得到提升;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参与知识共享的企业集群收益可达最大化。以文化产业集群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基于法理学中关于Committing/Convincing/Adjusting的元模型,考虑知识共享者的能力(abil-ity)、善意(benevolence)、正直(integrity)等影响信任的自变量及个性特征(personality)、知觉因素(perception)、文化定向(cultural orientation)、交往历史、以往的知识共享结果带来的反馈影响等权变因素,建立文化产业集群内组织间跨边界知识共享模型。

(三)文化产业集群组织间跨边界知识共享个案调查和实证分析

在文化产业集群组织间跨边界知识共享个案调查和实证分析中,笔者计划运用指示优先级的程式化管理科学研究方法,该方法为凯索·M·布比卡(Cathal.M.Brugha)所首创,并在爱尔兰已获得成功应用。以该方法为基础,结合我国的管理实践和文化特点,设计文化产业集群内跨边界知识共享调查问题;用标准化的构成因素和测量指标定量方法,设计测量信任状况和知识共享状况的量表,利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文化产业集群内跨边界知识共享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在问卷题项设计中考虑信息技术背景下知识共享的问题。

以陕西省为例,结合实地调查的陕西文化产业集群组织间知识共享的现状,建立陕西文化产业集群的知识共享指标体系,以前期理论研究和优化模型为基础,以高科技文化产业集群和历史遗产文化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运用测量指标定量方法进行实证研究,探索适合我国文化产业集群的知识共享研究。其中包括:调查分析陕西文化产业集群中各参与主体基于知识共享的在创业和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重点调查各主体对文化产业集群知识创新与共享模式的认识及应用情况,并通过对上述内容的调查,结合先进国家和地区对文化产业集群的创建及运作情况,结合知识共享理论模型,从集群组织形式、服务平台、日常管理、沟通模式、知识共享激励政策、知识产权保护等,给出文化产业集群中各主体文化产业集群知识创新与共享模式,提炼反映我国管理实践和文化特点的知识共享理论和方法,并设计文化产业集群内跨边界知识共享指标体系,用标准化的构成因素和测量指标定量方法,设计文化产业集群内跨文化信任和跨边界知识共享的量表,以文化企业现场工作的统计研究为基础,对文化产业集群内跨边界知识共享进行实证分析。

(责任编辑:晓 轩)

推荐访问: 设想 产业集群 发展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