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乌鲁木齐在校大学生面部蠕形螨感染及相关因素分析

乌鲁木齐在校大学生面部蠕形螨感染及相关因素分析

时间:2022-04-06 10:11:15 浏览次数:

【摘要】 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在校大学生面部蠕形螨感染情况及其致病因素,为改善大学生蠕形螨感染情况提供依据。方法 用透明胶带粘贴法,对乌鲁木齐市593名在校大学生面部蠕形螨感染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对其致病性及致病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大学生蠕形螨感染率高达39.0%。人体蠕形螨与酒渣鼻、痤疮等多种皮肤病有关,而且与一定的外部因素,包括性别、民族、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个人卫生习惯,日常生活用品共用情况等有重要联系。结论

【关键词】 螨感染;面部;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75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6-0751-02

蠕形螨是一种永久性寄生螨,寄生于多种哺乳动物的毛囊、皮脂腺或内脏中,对宿主的特异性很强,具有高感染性、低致病性、条件致病性等特点。寄生于人体的有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2种[1]。蠕形螨呈世界性分布,国外报道成人感染率为27%~100%,国内人群感染率为27.2%~70.0%[2]。蠕形螨主要寄生于皮脂腺内,夜晚活动较为活跃,透明胶纸法的检出率与环境温度、取材部位、检测季节等有关[3]。为了解乌鲁木齐在校大学生面部蠕形螨感染情况及其致病因素,笔者于2008年4-9月对部分大学生进行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新疆医科大学及新疆大学2005~2007级学生共593名,其中男生327名,女生266名;年龄为(21±3)岁。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设计问卷内容包括基本情况、饮食生活卫生习惯、面部症状、宿舍聚集情况等。

1.2.2 透明胶带法检测[4-5]蠕形螨 将透明胶带(5.00 cm×1.25 cm)临睡前贴于洗净的额头中央及鼻翼两侧,次晨取下,平贴于载玻片中央,制成标本送检。低倍镜检发现虫体判定为阳性,并在高倍镜下鉴定虫种。将感染1~3个虫体的标本视为轻度感染,感染3个以上虫体的标本视为重度感染。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χ2检验分析相关因素。

2 结果

2.1 蠕形螨感染情况 在被调查的593名在校大学生中,检出各类蠕形螨感染者共计231人,感染率为39.0%。见表1。

2.1.1 不同性别学生感染情况 感染率男生为34.6%,女生为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高于男性(χ2=5.929,P<0.05)。

2.1.2 不同民族学生感染情况 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其他民族学生面部螨虫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63,P<0.05)。汉族与少数民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螨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43,P<0.01);汉族与其他民族螨虫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06,P>0.01);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面部螨虫感染率高于汉族及其他民族。

2.1.3 不同年级学生感染情况 一年级与二年级学生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74,P>0.05);二年级与三年级学生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623,P<0.01);一年级与三年级学生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868,P<0.01)。

2.1.4 面部症状的影响 出现的症状可表现为丘疹、痤疮、脱屑、毛囊炎、酒渣鼻、毛孔粗大等[6-8]。面部有症状者感染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38,P<0.01)。以面部毛孔粗大、痤疮、毛囊炎为主要症状。

2.2 蠕形螨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见表2。

2.2.1 饮食习惯 不同饮食习惯(辛辣、油腻、适中)学生蠕形螨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06,P<0.05)。其中油腻与适中饮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76,P<0.05),油腻饮食学生感染率较高;辛辣与适中饮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7,P<0.05),辛辣饮食学生感染率较高。

2.2.2 生活习惯 不同生活习惯(吸烟、饮酒、熬夜、无不良生活习惯)学生螨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13,P<0.05);饮酒与无不良生活习惯学生螨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13,P<0.01),饮酒者螨虫感染率较高;熬夜与无不良生活习惯学生螨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80,P<0.01),熬夜者螨虫感染率较高。

2.2.3 卫生习惯 不同卫生习惯(洗脸次数≥2次/d,洗脸次数<2次/d)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42,P<0.01),面部清洁次数<2次/d者螨虫感染率较高。

2.2.4 生活用品共用 是否共用日常生活用品者面部螨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67,P<0.05),经常共用与偶尔共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58,P<0.01),经常共用与从不共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792,P<0.01),偶尔共用与从不共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35,P>0.05)。

2.2.5 宿舍聚集性 对231名感染者按宿舍分布统计。其中41名走读生不在统计范围内,共计88个宿舍,多为6~8人/间。各宿舍感染人数分布不均,同一宿舍中2~3人感染较多见,而宿舍成员全部感染相对较少,说明蠕形螨的分布存在明显的人群聚集性(包括宿舍聚集性)。

2.3 蠕形螨类型、感染程度比较 毛囊型蠕形螨感染220人,占95.24%;皮脂蠕形螨感染率次之,为3.03%(7/231);混合感染(同时感染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最低,为1.73%(4/231)。

本次调查共发现轻度感染学生217人,占93.94%;重度感染14人,占6.06%。

3 讨论

我国蠕形螨分布较为广泛,在校大学生面部蠕形螨感染率各地报道差异较大[9]。本次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感染率为39.0%,高于刘永春等[10]对大学生面部蠕形螨感染率的调查。本次调查中,男性有不良生活习惯者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女生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民族,这可能与新疆少数民族女性贴面问候习惯导致交叉感染有关。该人群民族多样性、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等也可能构成特殊的流行因素。

在对感染者的蠕形螨虫体分型后发现,毛囊蠕形螨感染占95.24%,皮脂蠕形螨感染占3.03%,混合感染占1.73%,与赵亚娥等[11]的结果相符,提示面部感染以毛囊蠕形螨多见并且感染以轻度为主。高年级学生蠕形螨感染率远低于一、二年级学生,这与周金英[12]调查所得结果相吻合。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新疆高校住宿卫生条件大大改善,高年级学生入学时间较久,此间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卫生意识。对照1996年土尔逊艾等[13]的调查感染率为69.60%,本次对新疆在校大学生调查感染率明显偏低。主要原因可能为:(1)本次调查人群主要以健康大学生为主,而1996年调查人群中大部分为皮肤科、眼科门诊病人,有显著皮肤症状者,导致这些症状的主要原因很可能就是螨虫感染。(2)近10 a来新疆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且基层卫生事业得到发展,使得蠕形螨感染率有所下降。在本次调查中有上述面部症状的人群感染率(41.8%)明显高于无上述症状者(27.9%)。

男、女生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与陈龙庆等[14]、李凤铭等[15]的报道不一致,且女生高于男生,原因主要是:(1)男生面部油脂分泌旺盛,透明胶带粘贴不牢,导致螨虫未被粘贴或胶带脱落;(2)男生熬夜情况较多,对面部清洁不注意,检查时未仔细清洁面部,螨虫活动受限,未被粘贴;(3)女生可能出现由于使用化妆品后面部清洁不够彻底而造成毛孔堵塞,并经常存在化妆用品共用现象,也为交叉感染提供了条件。维吾尔和哈萨克族学生感染率高于汉族及其他民族,主要原因可能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西北地区,气候干燥,且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自农牧区及边远地区,清洁卫生条件不及城镇,家庭清洁用品共用情况较多有关。

各宿舍感染人数分布不均,常常以宿舍为单位集中分布,说明蠕形螨的分布存在明显的人群聚集性(包括宿舍聚集性)。同宿舍中2~3人感染较多见,提示宿舍内交叉感染是大学生螨虫传播的主要途径,同宿舍成员全部感染现象相对较少,则可能表明同宿舍间交叉感染的情况虽然普遍存在但是程度并不严重,日常一般程度的接触引起螨虫感染可能性不高。但由于宿舍内生活空间局限、人群密度高,造成宿舍内存在日常生活与卫生用品混用、共用情况,故不排除宿舍内交叉感染与重复感染情况发生。

此次调查发现,人群中蠕形螨感染率、感染程度、致病性与多种因素相关(性别、民族、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个人卫生习惯、日常生活用品共用情况等)所导致的皮肤症状也各不相同。通过以上相关因素以及致病性的调查,笔者认为,切断传播途径可有效防止螨虫感染,故在生活上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与他人共用洗浴生活用品,可以减少交叉感染机会;出现蠕形螨感染的皮肤症状时应当早期治疗,防止炎症加重;饮食宜清淡、少油,少饮或不饮酒,以减少面部皮脂分泌;减少熬夜等情况,并注意面部清洁,以免为螨虫的生长繁殖提供有利条件;对于整个地区来说,有加强边远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卫生设施建设和卫生健康宣传教育工作的必要。学校应为住宿学生提供较为完善的卫浴清洁设施,做好常见疾病包括螨虫感染的预防宣传教育工作,医学院校尤其有必要为本校乃至临近地区的学生检查自身是否感染提供便捷,可定时宣传蠕形螨感染后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提倡健康的饮食、生活、卫生习惯,避免在住宿生活中因无意识的共用生活用品而导致的交叉感染。

4 参考文献

[1] 李雍龙,主编.人体寄生虫学.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7-269.

[2] 赵慰先.人体寄生虫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055.

[3] 周淑姮,王灵岚.人体蠕形螨生物学研究现状.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6,10(5):379-381.

[4] 王景源.透明胶带法检查人体蠕形螨.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90,8(3):235-238.

[5] 王国英.挤压法与粘贴法检查蠕形螨效果比较.中国学校卫生,2003,24(1):26.

[6] 曾佳,王小波.2.5%硫化硒洗剂治疗毛囊蠕形螨皮炎疗效观察.中国皮肤病性病学杂志,2000,14(3):206.

[7] 张学军.皮肤性病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6.

[8] 陶雅军,温冬青,马素琴,等.面部皮肤病患者蠕形螨感染情况调查.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2003,16(2):114.

[9] 孙灵军,李晓卿,柳建发.蠕形螨的研究现状.地方病通报,2002,17(2):90-92.

[10]刘永春,谭文彬,郭永和,等.大学生蠕形螨感染状况调查.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9,4(3):附4.

[11]赵亚娥,冯立平,寻荫,等.人体蠕形螨感染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2004,17(1):56-57.

[12]周金英.莆田市333名大中专女生蠕形螨感染情况调查分析.湖北预防医学杂志,2001,12(2):32.

[13]土尔逊艾,乔继英,薛弘燮.人体蠕形螨致病性与致病因素的探讨.地方病通报,1997,12(2):80-81.

[14]陈龙庆,龙斌,万启惠,等.某高校大学生蠕形螨感染调查.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20):1246.

[15]李凤铭,刘晓霞,孙雪雯,等.河北工程大学2 984名新生蠕形螨感染情况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8):3616.

(收稿日期:2009-10-20;修回日期:2009-11-25)

推荐访问: 乌鲁木齐 在校 面部 感染 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