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百龙滩水电站船闸工程地质问题及处理

百龙滩水电站船闸工程地质问题及处理

时间:2022-04-03 08:40:18 浏览次数:

摘 要:文章介绍了百龙滩水电站船闸工程的地质条件,并对船闸工程存在的软弱地基、边坡稳定等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其处理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船闸工程;工程地质;软弱地基;边坡稳定

中图分类号:U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8-0132-02

1 工程概况

百龙滩水电站位于广西马山县百龙滩镇红水河上,上游距大化电站约27.6 km,下游距恶滩电站约75 km。电站一期工程于1993年开工建设,1996年并网发电。枢纽建筑物由碾压混凝土重力台阶式溢流坝、河床式厂房、船闸及冲砂闸、左右岸接头坝及开关站组成。

船闸布置于枢纽右岸滩地,是一座单级船闸,纵轴线与坝轴线正交,主要由上游引航道、船闸本体段和下游引航道等部分组成,全长约1 170 m。船闸近期为V级船闸,远期对下游引航道扩建后可达到IV级航道的通航标准。船闸有效尺度为120 m×12 m×2.5 m(长×宽×门槛水深)。设计通航规模为:近期通航1顶2×250 t级硬绑船队,远期通航1顶2×500 t级硬绑船队。

2 区域地质构造及地震

本区位于广西山字型构造前弧西翼中南段,构造线以北西和北北西为主,褶皱与断裂均较发育,褶皱以北北西向条形褶皱、隔槽式褶皱和短轴背向斜褶皱为主。

工程区在地震构造分区上属桂西北构造地震区,地震规模均较小。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01)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附录A划分,场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 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6度。

3 船闸工程地质概况

3.1 地形地貌

船闸位于坝址河床右岸基岩滩地边缘,原地面高程106~120 m,滩地之上为一级基座阶地,阶地高程为150~157 m,阶地宽20~200 m,阶地上冲积层厚度0~25 m,人工堆积0~15 m。

3.2 地层岩性

工程区地层主要有第四系(Q)覆盖层、三迭系(T)及二迭系(P),现分述如下:

①第四系:按成因主要有人工堆积、冲积及残坡积3类。

②三迭系(T):主要为碎屑岩层,有中统(T2)和下统(T1)。

③二迭系(P):按岩性组合自上而下可分为上统(P2)和下统(P1 m)。

3.3 地质构造

船闸区岩层为单斜构造,走向:340?觷~350?觷/SW∠30?觷~45?觷,与河流方向夹角70?觷~80?觷,倾向上游。断层以陡倾角为主,主要断层按其走向归纳为如下三组:

①北西向组。主要有F9断层,断层出露于电站坝址右岸上游滩地,斜切大婆山及坝线,经厂房往东南与F16相交,可测长约1 400 m,断层走向N65?觷~75?觷 W,倾向SW或NE,倾角80?觷~90?觷 W,为左行平移正断层。断层水平断距10~30 m,垂直断距17m,断层破碎带宽0.5~9.0 m。构造岩为压碎岩、片状岩、方解石及少量断层泥。断层带平均纵波速VP=3 420 m/s。

断层在航下0+154至航下0+260段斜穿下闸首及下引航道右上侧,并往下游延伸至4#靠船墩部位。

②北北西向组。主要有F16断层,分布于尾水渠及船闸下引航道中段,斜穿河床,延伸长约1 000 m,为逆断层。断层走向N5?觷~20?觷 W,倾向SW,倾角70?觷。破碎带宽0.5~1.0 m,构造岩为糜棱岩、压碎岩。

此外北北西向断裂尚有F23、f970断层,但规模较小,均属左行平移断层。其中F23断层分布在下引航道出口右侧;f970断层分布在闸室右侧冲砂闸出水道内。

③北东东向组:主要有F24、f662、f849、f990断层,断层规模较小。其中F24分布于下引航道左隔水墙,产状88?觷/SE∠85?觷,与下引航道近平行;f662分布于船闸上闸首,向北东方向延伸至F9。这些小断层均为F9断层分支,具右行压扭性特征,断层破碎带宽0.1~0.7 m。构造岩为片状岩、压碎岩及少量断层泥。

3.4 水文地质

船闸区地下水类型主要有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和岩溶水三类,其补给源为大气降水、河水。在碎屑岩体内,一般含水透水性较弱,岩体透水率q一般小于5.0 Lu;岩溶水分布于碳酸岩分布区,以岩溶—裂隙水为主,局部有裂隙—溶洞水,岩体透水率q一般在0.6~21 Lu,或渗透系数k值为9.4~13.2 m/d,属中等—弱透水,局部地带受断裂构造影响,溶洞发育,渗透系数k达112 m/d,属强透水性,与河水有水力联系。

据水质分析,区内水化学类型主要为低矿化度(小于150 mg/L)重碳酸钙水。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分布区为重碳酸钙镁水,三叠系地层中地下水也普遍含有钙。PH值一般为7.5~7.85,呈弱碱性水,总硬度为7.5~12.5德国度,为微硬水。

4 船闸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处理

船闸的上游引航道、上闸首部分底板和边墩均已竣工,船闸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集中在闸室段、下闸首、下游引航道、下游主副导航墙及下游靠船墩等地段。

4.1 闸室段软弱地基问题及处理

闸室分布在航下0+026至航下0+154,以16 m为一段,共分8段。基坑原已开挖至高程109.0 m,并已采用混凝土铺盖保护。闸室第1段建基面高程106.0 m,第2~8段建基面高程107.8 m,开挖深度约1.2m~3.0 m,基坑开挖基本将铺盖拆除,仅在闸室第4~7段残留有约占1/2建基面面积的旧混凝土。

地基出露地层主要有T13、T14、T15岩组,弱风化~微风化。残留的旧混凝土厚约0.1~1.0 m,前期未作清基就进行浇筑,其底部与基岩接触面处存在碎石、泥等充填物,下伏基岩呈较破碎状。闸室在航下0+100附近分布有顺岩层走向的强风化凝灰岩夹层t65,宽约0.5 m;在航下0+120附近分布有层间挤压错动带Ph201,带内岩体破碎,宽约2.0 m。

残留旧混凝土铺盖、强风化凝灰岩夹层t65及层间挤压错动带Ph201为软弱地基,施工中采取了如下地基处理:软弱夹层t65及层间错动带Ph201采用深挖1.5倍宽度及置换回填混凝土处理。残留的旧混凝土铺盖范围岩体物理力学性质尚未满足设计要求,进行了固结灌浆处理,共布置了55个灌浆孔,孔距2 m~3 m,孔深7 m,其中混凝土内2 m,基岩内5m,灌浆压力在闸室最左边采用0.4 MPa,其余为0.6 MPa。

软弱夹层、层间错动带及基岩陡坎经处理满足设计要求。残留旧混凝土铺盖范围的地基固结灌浆质量采用同一孔灌浆前、后声波测试对比检验,共抽检了3个孔,灌前纵波速Vp值3 082~4 329 m/s,平均值为3 556 m/s,灌后纵波速Vp值4 040~6734m/s,平均值为5 661 m/s,平均值提高了59.2%,可见固结灌浆使地基岩体力学强度得到了明显补强。闸室建成多年未发现异常裂缝及沉降,地基经处理后的力学强度满足结构要求。

4.2 下闸首段软弱地基问题及处理

分布在航下0+154~航下0+191.7,建基面高程103~105 m,开挖深度约4~6 m,局部约7.5 m。

地基出露地层主要有T12、T11岩组:地基上游段主要出露薄层白云质灰岩与白云质泥灰岩互层(T12),岩体属较坚硬岩~坚硬岩,微风化,较完整;地基下游段主要出露中~薄层含粉砂含钙质泥岩夹灰岩(T11),岩体力学强度较低,结构松散、破碎。

下闸首段主要发育有断层F9和F24:F9为左行平移断层,分布于下闸首左侧,走向为北西西,倾向南西,倾角80?觷,水平错距约10 m,断层破碎带宽2~5 m,带内为压碎岩、断层泥充填;F24为左行平移断层,分布于F9左侧,走向北东东,倾向南东,倾角85?觷,水平错距约2 m,断层破碎带宽约0.5 m,带内为压碎岩、断层泥充填,与F9交汇。

地基下游段T11岩体及F9、F24断层破碎带岩体力学性质较差,属软弱地基,施工中采取了如下地基处理:对F9、F24断层破碎带采用深挖1~1.5倍宽度及置换回填混凝土处理,并对断层破碎带及地基下游段T11岩体设置固结灌浆,共布置了60个灌浆孔,孔距2.2~3 m,入岩6 m,灌浆压力0.6 MPa。

固结灌浆质量采用同一孔灌浆前、后声波测试对比检验,共抽检了10个孔,灌前纵波速Vp值2 043~4 687 m/s,平均值为3 617 m/s,灌后纵波速Vp值3 711~6 993 m/s,平均值为5 553 m/s,平均值提高了53.5%,可见固结灌浆使地基岩体力学强度得到了明显补强。下闸首建成多年未发现异常裂缝及沉降,结构运行良好。

4.3 下游引航道软弱地基问题、边坡稳定问题及处理

分布在航下0+191.7至下游,航道航下0+191.7~航下0+260为消力池及护坦段,建基面高程108.3~109.8 m,开挖深度约0.7~12.7 m。航下0+260至下游采用天然基岩底板,设计开挖底高程为110.8 m,开挖深度约8.4~18.8 m。

航道段主要发育有断层F9和F16:断层F9,呈北西西向从航下0+191.7延伸下游靠船墩4#墩,在航下0+400附近与断层F16相交,在消力池及护坦部位水平错距约10 m,破碎带宽5~9 m,带内岩体破碎夹泥,受其影响,两侧岩体裂隙发育,呈破碎~较破碎;逆断层F16,走向北北西,约在航下0+400与引航道斜交,破碎带宽约1 m,为压碎岩、劣质煤及断层泥充填。

断层破碎带、影响带及夹泥溶槽为软弱地基,施工中采取了如下地基处理:对消力池及护坦部位的F9断层破碎带及影响带采用深挖1~1.5倍宽度及置换回填混凝土处理;对夹泥溶槽采用深挖1.5倍宽度和置换回填混凝土处理。

航下0+523~航下0+750右边坡高程110.8~120.0 m右边坡岩溶较发育,局部存在边坡稳定问题,采取了挂钢筋网及喷混凝土护面处理。

F9断层破碎带、影响带和航下0+280~航下0+400右边坡经处理后,运行多年未发现裂缝及坍塌等现象,地基及边坡稳定性良好。

5 结 语

百龙滩船闸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软弱地基问题和边坡稳定问题,施工中根据不同的结构及地质条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处理。对规模不大的槽状软弱地基一般采用深挖1~1.5倍槽度后置换回填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处理;对物理力学性质较差的残留旧混凝土铺盖、强风化岩体、结构松散破碎岩体一般采用固结灌浆处理,灌浆深度达6 m以上;对发育规模较大的夹泥溶槽还增设了钻孔钢筋桩处理;对欠稳定的土质边坡主要采用了坡率法削坡及挂网喷护处理。工程中采取的地基处理方法经济可靠、施工简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作为相关工程地质问题处理的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 戴会超,苏怀智.三峡大坝深层抗滑稳定研究[J].岩土力学,2006,(4).

[2] 周兴志.南水北调新线路—三峡水库引水济黄济华北段工程地质条件[J].工程地质学报,2003,(2).

推荐访问: 船闸 水电站 工程地质 龙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