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梨黑星病的综合防治

梨黑星病的综合防治

时间:2022-03-30 09:47:33 浏览次数:

黑星病是梨树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生比较普遍,严重的年份常造成重大损失。近年来,由于杀菌剂的无节制使用和单一药剂的连续重复使用,致使梨黑星病的抗药性显著增强,防治难度增大。因此,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以减轻该病发生造成的损失。

1 症状表现

1.1 叶片症状

叶片受害初期,在叶背主脉两侧和支脉间产生淡黄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发病后期病部长出霉状物,严重时叶背长满黑霉,叶面变成黑褐色,易导致叶片早期脱落。

1.2 果实症状

初期以皮孔为中心,形成近圆形水渍状淡黄色小斑。后变成褐色,病斑逐渐扩大,其上长出黑色霉层,最后病斑凹陷,并出现龟裂,严重时受害果呈畸形,病部坚硬。味苦涩,易落果。在雨季,常诱发腐生菌,从而使果实表面着粉红色或灰白色霉状物。

1.3 新梢症状

新梢发病,常由病芽萌发而来。当新梢长至15~20厘米时,自新梢基部开始,皮层变黑,并逐渐向上发展,布满黑霉,后期病梢干枯死亡。健壮新梢染病后呈梭形病斑,亦产生黑霉,扩展后亦导致新梢干枯死亡。

2 发生规律

梨黑星病是一种真菌病害,以性孢子和菌丝在芽鳞、落叶和脱落的病果等部位越冬,翌春温、湿度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春天病菌侵害芽梢,先在新梢及芽鳞基部发病,一般在梨开花期即可找到病梢,成为初侵染中心,经再次传播到叶、果上。据调查,在石家庄梨区,最早发现病梢为4月初,最晚为5月中旬,多数年份为4月中旬前后。生产实践表明,该病在4—9月份均可发病,但其发生和流行与温、湿度密切相关,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是8~28℃,其中最适温度为22~23℃。春季雨水来得早且多,雨季又多雨潮湿时,有利于发生和流行,7—8月份为发病盛期,9月份后基本不再发病。

3 综合防治措施

3.1 选用抗病品种

梨树品种之间抗病力差异很大。一般中国系统的梨(白梨系统、秋子梨系统)最易感病,日本梨次之,西洋梨较抗病。发病重的品种有鸭梨、秋白梨、京白梨、花盖梨、安梨,其次是莱阳茌梨、砀山酥梨和雪花梨等,七月酥梨、蜜梨、香水梨、胎黄梨、西洋梨、巴梨等抗病性较强。

3.2 搞好果园卫生,消灭越冬菌源

落叶后至发芽前,先树上后树下,彻底清除落叶、病僵果、杂草等病残体,并集中起来深埋或烧毁;同时结合冬季修剪,将树上的各种枯死枝彻底清除干净,并集中烧毁。落叶后和发芽前在全园各喷施1次75%五氯酚钠200倍液,以铲除树体上的越冬菌源。

早春梨树发芽前结合修剪清除病梢,集中烧毁或在梨芽膨大期用5%~7%尿素溶液加0.1%~0.2%代森铵溶液喷洒枝条。发病初期摘除病梢和病花簇。也可在5月中旬结合促进花芽形成环剥大枝基部,宽度为枝粗度的1/10,深达木质部,把调好的医用四环素药片填平环剥口,然后用塑料条包严,可有效地防治梨黑星病。

如果当年梨黑星病发生较重,则在芽萌动时再喷1次12.5%的速保利2 000倍液或3%~5%的硫酸铵溶液,以杀死在芽中越冬的部分病菌,减少春季病梢的数量。

3.3 人工防治

于每年的4—5月份及时查找剪除病梢、病叶和病果,进行深埋或烧毁。由于病梢是初侵染中心,所以应重点查找和清除。生产实践表明,只要彻底剪除病梢,就会大大减轻梨黑星病的发病率。

3.4 加强栽培管理

树势的强弱影响发病的轻重,保持健壮的树势和创造不利于该病发生的条件是防治该病的重要措施。具体措施:①合理负载。目前大多数盛果期梨园由于片面追求高产而不进行严格的疏花疏果,由于负载过多,不但果实小、含糖量低,而且也易导致树势变弱,降低了树体的抗病能力。试验表明,把产量控制在每亩

2 500千克左右,不但能提高果品质量,而且可保证健壮的树势。②合理施肥。本着1千克果1千克肥的原则,每年的9—10月份亩施用优质腐熟鸡粪或圈肥3 000千克以上,同时结合施有机肥,株施磷肥(过磷酸钙)2~3千克。氮肥只是6月份前施用,分2~3次施用,平均株施碳酸氢铵2~3千克;在每年的7—8月份,喷施0.3%的磷酸二氢钾2~3次,这样既利于果树生长结果,又能保证健壮树势,增强抗病能力。③科学灌水。于萌芽前(3月下旬)浇足水份,此后一直到5月中旬再浇水,这样可以降低花期前后的园内相对湿度,减少发病率(干旱年份除外)。此后根据墒情浇水。④合理修剪。采用小冠疏层形,又叫单层一心形,即基部有3~4个主枝,上部有2~3个小主枝,共两层,其中上层主枝枝展为下层主枝的1/2左右,中间基本不留大型辅养枝。这样的树体结构透风透光性能良好,有利于形成高质量的花芽和提高果实品质;同时大大降低了冠内相对湿度,减轻了梨黑星病的发病率。另外,此种树形还便于喷药周到均匀,既节省成本,又能提高防治效果。当然,密植果园也可采用开心形,效果更好。⑤果实套袋。定果后及时进行套袋,可有效地防止果实发病。套袋前喷一遍高效杀虫剂和高效杀菌剂。

3.5 药剂防治

应根据不同生长时期和发病情况确定药剂的种类和次数。①生长前期(麦收前、幼果期)。此期是防治梨黑星病的关键时期,必须重点加以防治。一般年份需喷药3次,即落花后(4月下旬)、5月中下旬和6月上旬;春季少雨干旱时可喷2次,即5月中旬和6月初;春季多雨时要加喷1次,即4月下旬、5月上旬、5月下旬和6月上旬。此期用药最好选用高效内吸性杀菌剂(后1~2次可用保护性杀菌剂),其中可选择的内吸性杀菌剂有40%新星乳油8 000~10 000倍液,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2 000~

3 000倍液,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保护性杀菌剂有70%代森锰锌1 500~2 000倍液,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6%乐必耕1 000~1 500倍液等。②生长中期。一般需喷药2~3次,即6月下旬、7月上中旬、7月下旬各1次。除选用上述药剂外,此期还可用1∶2∶200倍的波尔多液,500~600倍的灭菌铜等。③采收前,一般需喷药2~3次,即8月中、8月下及9月上旬。具体喷药次数视病情而定,如果很轻或基本无病,则可减少1~2次喷药。但是,采果前的一遍药必须要喷,而且最好选择高效内吸性杀菌剂,这样可减少越冬菌的数量,又有利于减少果实在贮运过程中的发病烂果率(注意药效的安全间隔期)。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药剂防治时,绝不能一种药剂连续多次使用,而应交替用药,以免产生抗性,这样,可延长药剂的使用年限,保持其杀菌防病效果。

推荐访问: 综合防治 梨黑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