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创新党建政工 推动北重发展

创新党建政工 推动北重发展

时间:2022-03-29 09:17:02 浏览次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北方重工集团巨变的30年。企业工业总产值从1978年不足4000万元发展到2007年的60亿元,2008年将突破70亿元,增长了170多倍。工厂先后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特别奖、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奖、全国国有企业创建“四好”领导班子先进集体、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先进基层党组织”、国防科工委军工文化教育基地和军工文化建设示范单位等荣誉。

作为一个具有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的特大型军工企业,北方重工在30年的发展历程中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甚至有曾经濒临绝境的痛楚。但是,无论企业面临的形势和发展的境况如何,公司党委都始终不渝地坚持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不动摇,即使在极端困难情况下,也力求做到人心不散、精神不垮、思想不乱,使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成为化解矛盾、凝聚力量、走出困境、加快发展的法宝。

变中求进——固本强基探新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北方重工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这期间工厂开始走军民结合之路,要突破20多年吃惯了“军品计划饭”的思想桎梏,转而走向市场,向市场要出路,对于一个有2万多职工的军工大厂来说,无疑是一场思想观念上的“革命”。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心转移、体制转轨、军民转型、观念转变、机制转换、市场接轨等问题交织在一起,给工厂的生产经营管理和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难题。

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和挑战,党委明确提出思想政治工作“三变三不变”原则,即:新形势下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任务有变化,但坚持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地位和作用不能变;新时期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特定内容有变化,但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不能变;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随着新的形势、特点、发展有变化,但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作风不能变。正是这辩证统一的“三变三不变”,坚持了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正确方向,坚定了广大政工干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心和信心,使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地融入到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融入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各个方面。

——开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学习教育活动,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工厂通过宣传媒体、理论学习会、形势报告会等多种方式,掀起了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的热潮,全厂上下对“保军转民”、军工厂要军民协调发展形成共识,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经营。

——从1980年开始,工厂每年都进行一次全厂性的技术比武竞赛活动,把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经营和业务工作中,提高了工人的技术操作水平。

——1982年3月,工厂以全国开展第一个“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为契机,在全厂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以治理“脏、乱、差”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单位创建活功,进行净化、绿化和美化,建设文明企业。

——1983年,工厂在全厂开展了“振兴中华”读书活动。读书活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地提高了广大职工的文化业务素质。

——1984年,拥有2300多座位的职工文化宫正式建成,为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提供了设施、创造了条件,丰富了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1984年8月工厂成立了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研究会成立后,围绕工厂经济体制改革和生产经营中心,结合新时期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和探索,为工厂改革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

——持续开展以小发明、小革新、小设计、小改造、小建议为内容的“五小”智慧杯竞赛活动,激励职工岗位成才、建功立业。到1985年底,全厂青年职工共创“五小”成果1022项,可折合经济价值达289万元。

——1986年,在工厂第七届职代会上,通过了贯彻《国营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并选举产生了生产经营、生活福利、人事劳资、财务经济、职工教育五个专门工作委员会,为加强民主管理、健全完善民主管理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改革开放风起云涌的时代,党委排除来自社会各方面贬低、歪曲或否认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和干扰,根据形势的变化,从思想教育、制度建设、业务竞赛、文明创建、提高素质、岗位建功、文体活动、政工研究等方面入手,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作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坚持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经济工作一道去做;坚持按照时代要求不断改进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手段;坚持广泛开展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建立了由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总厂、分厂、车间三级组织网络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体制、运行机制、工作体系和工作方法,为工厂进军市场、走军民结合之路,提供了坚强的思想政治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情理相融——凝心聚力脱困境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兵器工业加快实施了“军转民”的战略调整。虽然工厂也做出了发展民品的努力,但由于对当时军品锐减的形势估计不足,认识不到位、思想不解放,认为“工厂是亚洲第一大兵工厂,国家不会不管”,导致了在大好形势下没有把握住机遇,在等靠要中错过了发展的良机。到1997年~1998年时,企业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生产经营进入了发展的“低谷”;同时,由于实施下岗分流,加上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发放,职工情绪出现了大的波动,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多。其时,企业连生存都非常困难,就更不要说发展了。

1999年初,以安富荣为董事长、总经理,徐明和为党委书记、副董事长的领导班子组建后,党委经过认真分析认为,“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坚持“抓生产从思想入手,抓思想从生产出发”,形成了“三个融入”即融入经营、融入实际、融入群众的基本思路,以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有为、有效为企业扭亏脱困和改革发展稳定保驾护航。勇敢承担起振兴企业的重任,带领全厂职工直面工厂困难形势,迎难而上,适时提出“维护稳定,强化中心,发展经济,保障生活”的16字方针,遵循“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开始全面实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方案”。通过扎实有效地推进企业综合配套改革和生产经营,当年就遏制住生产经营下滑的势头。之后,通过“抓大放小”、“精干主体、剥离附体、划小经营、分块搞活”,“建立母子公司”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工厂实现了扭亏脱困目标,打开了发展的新局面。

1999年9月底,工厂完成了公司化改造。针对国有大型企业转型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公司党委客观分析企业面临的内外部新形势和自身优劣势,确立了“两个全心全意”即“全心全意服务员工,全心全意依靠员工”的管理思想;提出了“四个千方百计”即千方百计地满足员工物质和精神需求,千方百计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千方百计地发挥员工的潜能,千方百计地帮助员工增强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工作方针;探索出“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的情理交融式的工作方法,彰显了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凝心聚力的独特魅力。

——面对面。随着减员增效、辅业改制、薪酬改革、旧房拆迁等事关员工切身利益的改革举措的实施,公司党委本着“正常情况定时沟通、重要情况限时沟通、突发情况随时沟通”的原则,以职代会、听证会、座谈讨论会、班前会等互动式的沟通和平等交流形式,与员工“面对面”直接对话、推心置腹沟通。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重要改革方案、涉及企业员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等,只要涉及多数员工利益的决策,都要获得多数人的认可才能实施。企业的情况向员工交底,各项改革方案交员工讨论,重大决策交员工审议,克难制胜的招法向员工征集,不仅理顺了情绪、化解了矛盾,而且确保了稳定。在推进改革发展中,遇到一些棘手问题,公司都采取了冷处理。“冷处理”绝不是绕开不问,而是在推进改革、为员工办事时,既注重结果,又讲究过程,把出发点和结果统一起来。

——心贴心。党委实施被员工称为“暖人心、得人心、聚人心”的“三心工程”,让广大员工切实享受到了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果。“送温暖工程”温暖人心。1999年至2003年,公司各级组织走访慰问困难职工2.09万人次,发放帮困资金达234.54万元。“春蕾计划”、“金秋助学”让困难员工和弱势群体的利益得到保障。公司逐步形成从年节帮扶向经常帮扶、由帮扶特困员工向维护困难员工合法权益格局的转变。“生活保障工程”得人心。公司想方设法改善员工福利待遇,为职工构筑生活安全保障网。启动了员工工伤、生育和大病保险。把岗位工资标准、劳动定额、劳动安全卫生、女工权益维护等内容纳入集体合同,员工的劳动保护权益得到双重保障。公司每年拿出数千万元,提高离退休人员的福利待遇。“安居工程”聚人心。公司加大旧房拆迁改造力度,从1999年开始,先后拆迁2675间房屋,新建职工住宅楼79栋,有4607户职工喜迁新居,员工人均居住面积由过去的8平米增加到2003年的24平米,实现了居者有其屋。同时,公司还完成了采暖系统更新改造和老街坊环境整治和绿化、硬化和美化,确保了广大员工安居乐业。

——实打实。党的十六大以来,北方重工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积极倡导员工与企业共成长的共生型文化,即员工与企业不仅仅是利益共同体,更是事业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公司不但关心员工的生活,更关注为员工提供职业上升通道和发展空间,致力于营造人人心情舒畅而又奋发向上的企业发展环境。公司将“全员学习,终生学习”看成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把创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班组、知识型职工”作为长期追求的发展目标,把学习培训融入到企业改革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对于管理人员,重点在提升领导艺术和治企能力上下功夫;对于专业技术人员,重点在提升创新能力和对技术工艺的消化、吸收、改进上下功夫;对于技能人员,重点在提升操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通过职业生涯设计,为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干事创业提供机会、平台和待遇,许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上下同心者胜,上下同欲者刚”。北方重工党委在困难时期形成的“面对面、实打实、心贴心”的情感交融工作法,使企业与员工形成一个生死相依、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极大地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工作激情和创造活力,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智往一处聚,负重自强,迎难而上,企业实现了绝处逢生,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融入管理——改革创新促发展

2004年以来,北方重工的接力棒交到了在以徐明和为董事长、党委书记,陈树清为总经理的新一届领导班子手中。在他们的带领下,企业进入了调整发展、跨越发展、打造百亿集团的新时期。公司先后进行了产品结构调整——由六大板块产品转变为三大核心业务,组织结构调整——精简机构、建立精干高效的组织架构,人力资源调整——建立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动态用人机制;实施“目标责任、考核评价、监督执行、服务保证”四大体系;推行“集团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发展模式;建立董事会决策、监事会监督、经理层执行、党委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规范公司治理结构。一系列改革发展举措的实施,又一次给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

为适应企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新需要,2004年以来,公司党委在坚持言教与身教、原则性与灵活性、先进性与广泛性、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等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以改革创新精神引领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在“四用、四力”上动脑筋、下功夫、打基础,使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中心、进入管理”,推动了公司又好又快发展。

用和谐发展的思维来贯穿,不断增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

一是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针对性地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开展“立足新起点、展现新风貌、创造新业绩”主题教育活动,深入进行形势政策教育,增进职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形成建设北重、振兴北重的强大精神动力。二是培育和谐的文明风尚。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贯穿到思想道德建设的全过程。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以文明单位、文明家庭、青年文明号创建为抓手,坚持不懈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三是创建和谐的文化氛围。盘活、整合军工文化资源,多方筹资兴建了“北方兵器城”,成为中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投资兴建了职工培训大楼,翻修了文化宫、科技厅、北方宾馆、展厅等文化公共设施,让职工的精神生活既有载体的承接,又有丰富的内容。每年春节、元宵节文艺活动和各种全民健身活动,为职工家属送去了精美的“文化大餐”。连续9年的文化节,已成为公司的“文化品牌”。

用贴近实际、掌握实情、增强实效的求实精神,不断增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力。

一是贴近实际。党委确立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把手”工作的全局意识,把“首抓、重抓”形成制度,建立一岗双责、双向兼职的领导模式。党委还确立“思想政治工作者也是专业人才”的观念,高度重视政工干部队伍建设,把选拔好、培养好、使用好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作为建设人才高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进政工干部队伍的知识化、年轻化和复合化,打造一支与企业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相适应的政工干部队伍。党委一方面重视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培训,通过继续教育等多种渠道,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提高政工干部既熟悉党务政工业务、又懂生产经营的岗位能力;另一方面重视政工队伍后备干部的培养,把一批政治素质高、年轻化、知识化人才充实到思想政治工作岗位,补充新鲜血液,活跃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通过优化政工队伍结构,在保证工作连续、队伍稳定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政工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经营管理人员之间的岗位交流,培养更多的复合型干部,也为政工干部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党委还努力打造全员性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体系,把政工干部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概念区分开来。政工干部不仅是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领导者、组织者、策划者和保证监督者,也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人员,而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只是政工干部,人人都可以做思想政治工作者,人人都可以通过本职工作岗位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政工人员在保留专职化的同时,形成“专兼结合”、“双肩挑”、“一岗双职”等多种模式,充分调动和发挥了行政管理人员主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形成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合力。党政实行同奖同罚,并加大了党政领导岗位交流力度,使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深入开展“四好”领导班子、“五好党支部”、“六好党小组”和党员“四个高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的先进性和战斗力,为企业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

二是掌握实情。公司自上而下建立健全了职工思想动态信息网络、紧急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使各级党组织时刻把握职工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维护企业稳定大局。通过“党支部联系困难户”、“青年文明号一号助一户”、“处级领导人员联点帮扶困难户”、“困难职工捐助基金”、“三必访、四必帮”、“职工心声日”、“职工恳谈会”等形式,切实把职工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倾力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使职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三是增强实效。公司通过实现选人用人、利益分配的公平,增强了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首先在选人用人上做到公平。根据职工的能力、业绩和群众认可度来选用人才。对各类高级人员给予职业生涯设计,通过绩效考评、岗位竞聘促进人才队伍优化,对在岗职工采取“末位调整”、待岗培训等形式保持流动性,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和“能位匹配”的选人用人机制。其次是在利益分配上体现公平。坚持薪酬同一化、绩效阶梯化,全面启动岗位薪点工资制,加大差别化管理、个性化考核力度,对经营管理人员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对科技人员实行“基本工资+项目奖励”制度;对一线生产职工实行定额管理;对销售人员实行销售提成制。“收入能高能低、要看贡献大小”的动态分配激励机制和业绩考评体系,激发了职工的危机感、责任感和进取意识。

用企业文化的载体来引领,不断增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持久力。

公司大力推进以“和”为基石的接力文化,即以和谐、整合、核心竞争力为内涵,以接好棒、跑好棒、交好棒的“接力棒”定律为推进方法的企业文化。几年来,通过推进企业文化“五个一”工程、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工程、凝聚力工程、惠民工程“四个工程”,创建保密文化、安全文化、质量文化、型号文化、创新文化等特色文化,提炼安全、质量、营销、廉政等子系统文化,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和条件建设,践行“协力、有为、自律、创造”的领导文化,举办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统一规范企业形象标识,总结交流推广经验,使以“和”为基石的接力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固化于制,物化于效、强素质、树形象、助管理、促经营,得到了全体职工的广泛认同和自觉实践。以“和”为基石的接力文化,为公司加强和改进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有效载体、注入了新的活力、增添了持久动力。

用改革创新的机制来深化,不断增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力。

公司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注重从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运转环节、工作结果三个方面,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为加强和改进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牢固的机制保证。2004年,公司建立了规范公司治理结构。2008年,公司进一步完善了公司治理结构。面对体制机制的新变化,在公司二届四次全委(扩大)会上,党委适时提出了实现“三个融合”、创建“四个机制”、发挥“五个作用”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新机制,明确定位党组织要“融入中心做工作,进入管理起作用”。实现“三个融合”,即实现党组织与董事会、监事会的职能融合,党组织与董事会、监事会的工作机构融合,实现党组织成员与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相关人员观念的融合,使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与公司治理的经营决策中心有机结合,通过“融入中心”来强化“政治核心作用”,有效解决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中心工作“两张皮”的问题。创建“四个机制”,即创建规范有序的集体决策机制,创建大监督保障机制,创建沟通协调机制,创建能力提升机制,使党组织以合法的身份和有效的途径融入中心做工作,确保经营决策科学民主,监督到位有力,各方协调沟通顺畅,政工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能够胜任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经营管理工作。发挥“五个作用”,即发挥好党组织对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在公司的贯彻执行,以及完成经营工作的保证作用;发挥好党组织对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依法行使职权的支持作用;发挥好党组织对“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的参与作用;发挥好党组织对各级领导人员遵纪守法的监督作用;发挥好党组织对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和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的领导作用,实现公司党政工作方向合一、思路合拍、措施合手。“融入中心做工作,进入管理起作用”,既是新时期北方重工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要求,又是持续保持公司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新办法、新途径。公司党委通过“三个融合”、“四个机制”、“五个作用”,使公司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做到融入中心、进入管理、促进发展,推动了公司各项经营目标的实现,为提升发展能力、打造百亿集团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北方重工集团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功实践,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党建政治思想工作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在企业处境困难时要重视和加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快速发展时也要重视和加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在体制转换过程中要重视和加强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仍然要重视和加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30年来,北方重工集团公司党委紧扣时代脉搏,与时俱进,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开发、培育和充分利用企业党建政工资源,把党建政工优势及时地转化为管理优势、经济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使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责任编辑:罗志荣)

推荐访问: 党建 政工 推动 创新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