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谁改变了我们的健康

谁改变了我们的健康

时间:2022-03-28 09:39:18 浏览次数:

从2002年到2012年,十年间,我们是越来越健康了,还是越来越不健康了?

根据最新数据:中国城市居民超重率已达32. 4%,肥胖率达到13. 2%;城市儿童的超重和肥胖率显著增加;儿童少年每月吃一次洋快餐的比例为16. 2%;维生素A、钙、锌、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营养素摄入不足,城市居民营养不良率减少,贫血患病率下降,但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患病率持续增加……

这些调查数据来自于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这项对我国居民营养健康状况的基础性调查,将于2013年年底或2014年年初正式公布。

五次营养调查折射国家进步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共进行过五次大规模的营养调查。

第一次全国营养调查是在1959年,而在此之前我国的营养史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 -没有全国意义上的全面营养调查。

但史无前例的第一次调查却让今天的我们看到了三年困难时期饥饿的阴影:细米精面定量供给,五谷杂粮为主,植物性食物为主。而当时的营养病都有着食物不足、且流通不畅的特色:以吃玉米为主的地区出现赖皮病,吃米的地区多缺乏维生素B1等,北方的孩子有佝偻病,而从东北到西南,很多地域出现了硒缺乏症- - -克山病。平均每人每天2060千卡的摄入热量,证明那是个食物中“没油水”的时代,农村居民很少吃到油,城市居民每月每人只能领到2两或半斤油。

改革开放之初,也就是1982年,我国进行了第二次营养调查。这一次的数据透露的信息是- - -全国人民可以吃饱了。数据显示,当时全国平均每人每天的能量供给近2500千卡,这个数值是5次调查中的峰值,一方面可以证明人民已经不太担忧果腹之物,另一方面也暗示出,那时的体力劳动量很大,而工业机械化程度低,人们都很能吃。

1992年,第三次营养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城乡间膳食结构变化总体趋势一致,但差别仍然较大:全国平均每人每天摄入热能2328千卡,城市居民高于农村居民约100千卡;平均每人每天消费蛋白质68克,城市比农村多消费11克;城市人口消费的粮食较少,而动物性食物远多于农村人口。

进入21世纪后,全国进行了第四次营养调查,结果显示,每人每天摄入的平均热能呈现出继续下降的态势。有关专家对此的解读是: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人的水果蔬菜摄入量增多,体力活动减轻,人们已经不需要每天吃进那么多热量。

2012年,最新一次的营养调查正式更名为“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

从30年的数据对比中不难发现,居民营养健康状况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

食用猪肉比例过高

“目前,我国居民膳食仍然存在巨大的城乡差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马冠生说。

首先是谷物的消费。根据近30年的数据,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居民摄入谷类食物的数量都在减少,特别是在1982~1992年间,城乡变化均非常大,而2002~2012年间,谷类食物消费量的变化减小。目前城市和农村居民的谷类消费数据趋于相近。马冠生解释,这个数据说明,我国居民谷类食物的消费在减少,但已处于平台期。

与之相反的是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数据显示,从1982年到2002年,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动物性食物消费量都处于增长状态,但城乡差别仍然很大。城市居民的动物性食物消费量在2002年前处于高速增长期,不过,近十年已经开始放缓。

马冠生预计,在近一二十年里,动物性食物消费量的城乡差别会越来越小。

城乡居民在膳食方面的第三个差别是居民能量的食物来源及变化。从1982年至今,居民对于谷类食物提供能量的需求在减少,而来自于纯能量食物的能量以及动物性食物的能量逐渐增加。就这一数据而言,城乡差距仍然明显。

第四是营养状况,城市居民的营养不良率在减少,贫血患病率也在降低。与此同时,超重和肥胖率却在持续增加,尤其是城市儿童的超重和肥胖率呈显著增长态势。由此引发了城市居民慢性病的流行,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患病率逐渐增加。

第五,饮食行为有所改善。比如,大城市居民的粗粮摄入量有了一定的增加,但中小城市却没有多大进步;大中小城市居民的蔬菜摄入量有增加;大城市的水果摄入量增加,中小城市尚未改善;城市居民的盐摄入量都有了一定的下降,但仍然超标;在动物性食物结构上不尽合理,猪肉比例过高,禽肉和鱼虾类摄入不足;奶类和大豆类食物仍显不足。

吃西式快餐喝饮料

近十年的营养健康数据显示,我国居民的身高、体重和腰围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具体而言,成年居民的身高在不断增长,不过,体重增长速度要快于身高,男性增长1. 6公斤,女性1. 3公斤;腰围增速,男性、女性均为1. 4厘米;城市居民超重率由2002的28. 1%增加到目前的32. 4%,其中肥胖率超过了13. 2%。

用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群众体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梅的话说,“过去10年,中国人平均增长的体重几乎等于西方人在过去30年平均增长的体重。”

“吃得好,不运动”是引发超重、肥胖和各种慢性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在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调查数据中,有一项是对城市居民出行方式变化的描述。数据显示,无论是在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居民乘车的比例都在增加,骑车和步行的比例持续减小。出行方式中,步行比例不超过40%,骑车的约为15%,而乘车出行的超过45%。出行方式的变化对人体能量消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数据还显示出看电视与肥胖的关系。平均每天看电视时间少于1小时、1到2小时、2到3小时和大于3小时的儿童,超重肥胖率分别是2. 0%、24. 2%、26. 4%、27. 5%,而每天看电视时间每增加1小时,儿童超重肥胖率增加约1. 5个百分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分别于1998年和2008年做过两次城市儿童少年饮食行为的调查,得出了更详细更具体的数据。

首先是吃早餐的情况。与1998年相比,2008年的数据显示,儿童少年每天吃早餐的比例在减少,由1998年的84. 7%降到了2008年的79. 0%。

其次,吃西式快餐的频次在十年里快速增长。2008年,平均每月去西式快餐店超过4次的儿童少年比例为16. 2%,而这一数据在1998年仅为1. 9%。马冠生介绍,“我们分析了食用西式快餐和青少年肥胖之间存在一个正关系,吃的频率越多,肥胖率越高。”

甜食摄入量增加。现在可供选择的甜食,如蛋糕、果汁、冰淇淋等种类越来越多。以水为例,以前人们主要饮用白开水、茶水等,但现在人们渐渐把种类繁多的饮料当成日常饮用水。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儿童少年每日饮料的饮用量在不断增加,从1998年的329毫升增加到了2008年的528毫升,约增加了200毫升,而其中有1/ 3为含糖饮料(碳酸饮料、果蔬汁、含乳饮料)。

跟成年人相同,我国儿童少年的超重肥胖率也在增加。相关数据显示,2002年至2012年,男孩女孩身高增加近2厘米,体重分别增加3. 6公斤和2公斤,体重增速大于身高增速。

随着儿童少年体重和腰围的不断增加,血压、血脂、血糖等慢性病都呈现增长趋势。“我们对十多万孩子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孩子的腰围达到一定范围时,他的慢性病风险会明显增长。”马冠生表示。2008年的调查数据显示,肥胖儿童发生高血压的几率已高达40. 9%。

为阻击慢性病提供参考

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资料显示,由于居民饮食的高能量、高脂肪,加上体力活动少,居民患慢性病的人数近几年急剧上升。目前18岁及以上居民中高血压的患病率为18. 8%,人数有1. 6亿;糖尿病患病率为2. 6%,人数约2000万;血脂异常的患病率为18. 6%,约1. 6亿。

然而与慢性病增速相对的,却是人们对如何预防知之甚少。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毛群安透露。“我国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人仅有7%,具备慢性病预防素养的人还不足5%。”

5月15日,中国营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营养科学大会暨国际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研讨会召开。会上介绍了中国营养学会历时3年重新修订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专家表示,新增的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基本参数,可为阻击慢病提供抓手。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杨月欣介绍,新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的基本参数由4个增加到7个,除平均需求量、推荐摄入量、适宜摄入量、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之外,增加的3个基本参数分别是可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建议摄入量、可接受的摄入量范围、特定的建议值。

杨月欣介绍:“我们为某些营养素建议一个摄入量,让居民习惯性的摄入量达到建议摄入量,或保持在可接受的摄入量范围内,以降低人群中与膳食营养因素相关慢性病的发病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慢性病防控,新版DRIs对一些具体元素的量值也进行了修订。中国营养学会研究员葛可佑解释说,以高血压为例,钾和钠是与之相关的两个重要营养素,依据2000年的DRIs,国内对钾的摄入量标准是每天700毫克,国外是3. 5克;国内对钠的摄入量标准是每天1. 5克,国外则是1克。

“防控高血压,从营养角度看就是要尽量多食用含钾的食物,同时少吃含钠的食物,因此,这次上调了钾的摄入量,降低了钠的摄入量。”葛可佑说,由于维生素C有抗氧化的功效,对防控慢性病有重要作用,新版DRIs建议,高血压患者每天摄入200毫克维生素C,健康人群则是80毫克。

DRIs的修订也给一些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参考。比如,今年的DRIs首次提出了21个植物化学物,即植物中含有的天然化学物质,包括大蒜中的蒜氨酸、番茄中的番茄红素等。安利(中国)研发中心副总裁陈佳表示,“这对学术界、法律法规、保健品行业、食品行业以及消费者来说,将带来里程碑式的影响。”

推荐访问: 改变了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