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信息失灵条件下的IPI促进就业模式

信息失灵条件下的IPI促进就业模式

时间:2022-03-23 09:11:36 浏览次数:

[摘要] 信息是劳动供求双方从环境中搜寻的第一要素。本文在对当前我国就业信息市场存在的非均衡性、非对称性、非转换性等“信息失灵”现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系统阐释了构建IPI促进就业模式的任务、内容和途径,指出就业信息资源的丰富程度,信息载体的准确性、可靠性以及信息环境的安全性等是实现信息化就业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信息失灵;IPI 模式;促进就业

[中图分类号]F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7)06-0039-03

信息是劳动供求双方从环境中搜寻的第一要素。求职者为了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用人单位为了挑选到满意的人才,通常都会付出大量的时间、金钱成本,去寻求充分的岗位、人才信息。目前,求职者简历越来越“考究”、企业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个人和用人单位在就业信息方面的投资有增无减,效果却未必尽如人意。因此,如何建立信息调控机制,进一步降低信息搜寻成本,优化信息环境,发挥信息在就业促进中的重要作用,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将在对我国就业信息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通过构建IPI即就业信息基础设施(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就业信息法规(Policies and lawof information)、就业信息素养教育(Information Quality Education)模式促进就业的设想。

一、就业信息环境失灵是建立IPI模式的现实背景就业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在各地区、各部门乃至各微观主体之间造成差异。当前我国就业信息失灵,突出表现为就业信息的非均衡性、非对称性、非转换性。

(一)不同地区和部门之间就业信息的失衡

与物质资源与能量资源不同,信息资源尤其是就业信息资源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表现在:从就业信息资源自身看,它是描述人类就业活动、人类就业知识的。就业在变化,人的知识和技能在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信息与事物的状况就会出现某种程度的不符,从而逐步过时老化。就业信息资源的时效性还表现在新信息对旧信息的替代上。由于各个地区、各个部门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对新理论、新方法、新工艺接受和使用程度的不同,以及新旧知识信息体系被淘汰更新的速度不同,因而使不同地区和部门之间就业信息表现出非均衡性。据统计,我国从网上搜索到的1660所高校的网站中,仅有983所高校建立了就业指导网,其中因各种原因无法打开网页的学校有162所,实际开通就业指导网的仅占49.46% 。未建立就业指导网的高校和虽然建立就业指导网但无法打开(未开通)的高校共占设有主页高校总数的50.54%如果再加上没有建立学校主页的高校,这个比例还更高。

有资料表明,我国有近三成的就业指导网没有链接,联通性较弱(表一)。我国许多现存的就业介绍所的机构多数还是地方性的,求职者很难获得跨地区的就业信息,就业信息的容量和范围还比较有限。另外,大量的无用信息、劣质信息、虚假信息甚至有害信息与有用信息鱼龙混杂,大大加重了求职者的选择负担。

(二)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之间就业信息的非对称性

通常,求职者在决定选择某一工作时,除了工资因素外,并不是所有的非工资性因素,如体力的消耗、加班的几率、工资福利待遇的兑现,就业流动的可能性等都易于体察,这些工作特征,要有一个逐步显露的过程;从用人单位来说,除了工作资历、教育水平等求职简历给出的信息资料外,求职者的工作能力和未来工作的努力程度则很难考察、监督、计量,甚至表面上被求职者接受的工作,待“实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却很可能被拒绝,加之在劳动力市场上,用人单位倾向于歪曲雇员义务和工作场所的危险性,而求职者倾向于夸大自己的工作能力,因而使就业信息具有一定的非对称性。

(三)不同求职者之间就业信息的非转换性

就业信息可以被汇总和组织、分析和综合、扩充和浓缩。人不仅可以采用一定的方法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汇总,按照不同的标准对信息进行组织,而且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将大量的信息进行综合和概括,可以根据需要对信息进行一定程度的扩充和浓缩。此外,就业信息可以从一种类型转换为另一种类型,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物质信息可以通过人脑的加工变为观念信息,存储在人脑的观念性信息可以通过编码、书写或应用到具体的就业实践中。由于每个个体的动机、认知水平以及决策能力不同,因而使就业信息内容进行加工处理的深度、可转换性表现出显著的差异。例如,有些用人单位的招聘人员对学校课程设置不是很熟悉,用人单位想要一名文秘,他们一般都考虑中文系的学生,而没意识到去别的相关文科系去看看,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使许多学生对单位的信息量掌握非常有限。可见,就业信息的非均衡性、非对称性、非转换性,使整个就业信息市场处于区域失灵、供求失灵、人际失灵的状态。

二、解决就业信息的非均衡、非对称、非转换性,实现信息化就业是IPI模式的主要任务

建立IPI模式的目的是要消除信息失灵现象,而就业信息失灵是有原因的:首先,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差异造成了不同地区和部门之间就业信息的失衡。就业信息技术的发明与应用,就业信息资源的创造与整合,就业信息网络的建设与维护,产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就业信息人才的培养与使用,相关法规政策标准的制订与实施,都需要一定的基础和投入。发达地区在工业化阶段积累了大量财富,进行了大量技术创新,培育了大批人才,建设了大量基础设施,在推动就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落后地区的就业信息化基础薄弱,就业信息化投入较少,起步较慢,信息化水平也就相对较低。其次,现有利益格局导致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之间就业信息的非对称性。一种利益格局形成后,在一定时期内会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就业信息化对利益格局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短期内甚至可能会成为各利益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越是既得利益者,越是有能力利用就业信息的非对称性来维护或者增加自己的利益。

再次,不同求职者信息认知水平的差异影响到就业信息的可转换性。由于社会个体之间、社会组织之间差异的存在,使就业信息的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的博弈,竞争不可避免,就业信息的可转换性也大大受到影响。

正如2001年著名经济学奖获得者迈克尔·斯彭斯在《劳动市场的信号》一文中指出的:人才市场存在着用人单位与应聘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并由此造成了人才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就业信息的失灵和非对称状态,会因为各类信息的逐渐公开化、透明化而有所减少。解决就业信息的非均衡、非对称、非转换性,实现信息化就业便是IPI模式的主要任务。

三、形成新的信息理念,促进就业信息透明化是构建IPI促进就业模式的基本前提

围绕着究竟什么是信息的问题,学术界提出了许多不同

的看法。第一种是信息的信源观。在信息论中,信息表征信源的不定度。如仙农等人以消息的随机性(或概率性)为基础,舍去消息的语义,提出信息量的定义,建立了统一的度量方法。这是由于像数字或字母序列,文章、声音、图像等不同形式的消息可以是时间离散的序列,也可以是时间连续的函数,但它们必然具有随机性或其它不确定性。在信息论中把这些不同形式的消息归纳为符号序列,信源由一个符号表(或集)组成,它按照一定的概率分布产生符号序列。如果从信息的作用来说,信息就是不确定性的消除。第二种是信息的交流观。控制论的奠基人维纳认为,“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客观世界、并使这种适应被客观世界感受过程中与客观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第三种是信息的系统观。有人把信息看成表征客体的变化或客体之间相互差异或关系的东西,而作为载体的消息的形式是无关紧要的。变化可以是位置、大小、重量、形状、颜色、质量、生命等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都可以称为广义的运动。两个或多个客体的关系也是多种形式的,例如位置关系、大小关系、时间关系、结构关系、因果关系、主从关系等,差异和关系都是从比较中得出的。

由此可见,无论是强调信息本身的组织和清晰程度的信源观,注重信息的传递和沟通的信息交流观还是把信息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的系统观,都从不同角度拓展了人们对信息的内涵及其本质的认识。

在劳动力市场上,职业信息对就业行为具有重要作用,表现在:

(一)凭借信息的发生影响就业信息来源

信息在发生过程中,信息时滞、信息语言的转化对就业信息来源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当一个岗位需求信息产生后,用语言表述,比如写成新闻发表在报刊上,网络上或者电视转播,有一定时差。另一方面,在信息发生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人、文献、机器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是通过语言转化来实现的。其中,自然语言、专业语言、以及检索语言的转化对就业信息来源有重要影响。从自然语言来说,职业信息发布所使用的语言决定着求职者能否知晓这些信息。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世界上有三分之二的信息是用英语发布的,而世界上有三分之二的技术人员不能阅读英语文献。

从专业语言来说,岗位需求信息能否被求职者完整、准确地理解也是一个问题。现在专业越来越多,越分越细,在将专业技能转化成岗位信息时可能需要信息的二次、甚至三次加工才能完成。从检索语言来说,检索语言既是信息管理人员用来标引信息、建立信息检索系统的工具,也是求职者查找信息的工具。信息管理人员在用检索语言编制检索工具的过程中,除了对职业信息进行正确理解外,还要将信息转化为检索语言。如果信息管理人员不熟悉专业语言,信息标引不当或错误,就会直接影响到检索工具的质量,进而影响到求职者对检索工具的利用。

(二)通过信息的传递改变就业方式

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信道容量、信息传输过程、信息还原以及信息传递方式会对就业方式产生影响。首先,根据信息传递原理,信道容量是有一定限制的。控制好传输的容量和质量是信息传递中的重要内容,它可以保证在某一质量要求前提下,使传输的内容更多。其次,尽管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如利用现有的硬件设备,如传真机、探头、CD2R&W (可读写光驱)、电话机、打印机等设备,将有关资料,包括文字、静态图像扫描挂接、动态音像录制挂接,通过文件的up load 与down load 可以实现信息的共享,但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干扰。第三,信息还原和信息传输方式也对就业方式造成影响。信道的选择包括信道的种类和信道的容量。信息还原取决于信道的选择和编码解码方式。数字电路(DDN)、综合数字业务(ISDN)、异步模式(ATM)等传输方式的传输效率各不相同。不同的信息传递方式使更多的劳动者“身兼数职”成为可能,他们可以在办公室、在家中、飞机上、宾馆里工作,大大改变了“上班族”的工作方式。

(三)利用信息的接收转变就业观念

信息能否被理解、被利用,有赖于信息的接受。对劳动供求双方来说,就业信息能否在就业过程中发挥作用以及发挥多大作用,有赖于对信息的认知。通过对信息的接收,个体的知识经验、信息意识、认知偏差、就业能力等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因为信息化使知识更新加快,任何人将无法单纯凭借自己过去的知识积累“以不变应万变”,也无法凭借自己的某项技能“闯遍天下都不怕”,更无法通过依赖某一个特定的机构或组织而终生衣食无忧。

形成新的信息理念意味着要在技术上、机器设备上,软件上、速度上甚至“理念”上开展一场革命。不仅要对用人单位的所有制性质、工资待遇、工作条件、工作场所的安全性、晋升的可能性,以及求职者的职业素质、品行操守、个性特征等供求信息进行收集、储存、传输;更重要的是还要对各种媒休传递的经济发展形势报告和趋势预测、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和就业政策、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人事机构改革方案、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状况等等了如指掌;在就业过程中,信息还要经常被加工、转化为有语言、文字或图画等表示的新闻、消息或情报;体现为读书、受教育或其它方式事件和行为。

四、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Information infras tructure)、完善就业信息法规(Information Quality Education)、加强信息素养教育(Policies and law of information)是实施IPI模式的具体途径

实现就业信息均衡、信息对称、信息转换就是要建立IPI矫正模式,促进信息化就业。首先,加快就业信息基础设施(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建设,逐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新就业不断涌现、信息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时代,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就业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求职者的需求。因此,要完善省、市、县、区等多级网络服务功能,建立一套完善、可行的利用网络进行报表统计、上传、汇总的制度。搞好信息发布,在劳动力供求信息库的基础上,建立劳动力市场供求趋势分析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大屏幕、触摸屏、信息栏等方式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完善网络管理制度,建立对各级就业介绍机构用网情况的综合监督、检查、通报制度,发挥信息网络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其次,完善就业信息法规(Policies and law of information),进行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目前,我国的就业信息法规还不完善。一方面,政府需要完善雇佣合同、工作场所安全法令,对就业信息活动中一些相对基本和稳定的长效问题,如就业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个人信息隐私权等要直接运用信息法律来处理,同时,对一些比较成熟且具有长远价值的就业信息政策逐渐进行制度化,使其上升为信息法律。另一方面,要支持由产业界、学术界专家组成的、代表广泛利益的“信息社会论坛”,及时通报个人、企业、地区和国家的动向,根据企业和个人需要收集、传播信息,监督信息社会服务,不断完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

再此,加强信息素养教育(Information Quality Education),激发个体参与信息社会的动机和能力。在教材和课程建设中,要增加信息分布、信息获取、信息组织等内容,分析信息社会的技术、经济、社会和管理等方面,评估个人和企业劳动供求和向信息社会转型的压力,分析企业和国家的有关动向;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进行师资和教学环境建设,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信息技术操作员、信息编程员、信息设备维修人员、信息情报人员、信息教学研究人员队伍,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加深公众对信息社会的潜在影响及其对整个国家发展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劳动供求双方的信息意识和生存竞争能力。

上述原理可用模型表示为如下示意图:

总之,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信息急剧增长的环境下,通过IPI就业信息失灵矫正模式不断提高就业信息资源的丰富程度,信息载体的准确性、可靠性以及信息环境的安全性等,进一步优化就业信息环境,提高就业信息的透明度,实现信息化就业,是提高求职者满意度,促进企业进步,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

[责任编辑:陈合营]

推荐访问: 条件下 失灵 促进就业 模式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