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对中国油画的影响

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对中国油画的影响

时间:2022-03-15 10:08:31 浏览次数:

摘 要:基于“二战”后五六十年代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对当代中国绘画的影响,文章对新表现主义绘画观念的产生与输入及其与中国传统艺术间的精神关联等问题予以了相关阐述,以期对中国油画的发展有所促进。

关键词: 新表现主义;意向;写意

一、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及其时代

学术界普遍认为,表现观念产生的源头可追溯到后印象派时期,只是其并没有一跃成为主流艺术观念,只能在当时少数艺术家的画面中得以呈现。到了二十世纪初期,才正式进入“表现”时期。在此阶段,西方艺术发展受到战争的严重摧残,传统的艺术表达方式也受到了新兴思想观念的冲击,多数老旧艺术流派如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已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德国早期表现主义便包含其中。在此大背景下,德国艺术急需新的绘画观念来打破僵化的境遇。有似中国艺术史中的“托古改制”,一些具有超前意识的艺术家和理论家发现早期表现主义依旧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和影响力,因此在众多艺术家和理论家的推崇下,新表现主义应运而生。其诞生不仅使艺术观念发生了转变,更将艺术表现形式和精神内涵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使之区别于古典主义与现实主义,极具开创性。

通常,我们习惯从时代精神特征的角度区分新表现主义与古典主义,乃至现实主义。盛行于十七至十九世纪的古典主义绘画是将人置于一定的仿效崇高的典范中,艺术家个体的思想和情感表达隐藏在古代神话、历史情节之中。与此精神内涵相似的现实主义绘画是将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寄托于现实事物或情结中,用写实的方式表达出艺术家对社会的理解,以求达到寻求社会的真实,艺术家个体的观念和意识依旧隐喻在事物或情节中。然而新表现主义绘画则完全不同,表现的观念则是将艺术家本身的个人情感、灵感、思想和所持观点趋于实际化和具体化,画的是什么,技法是什么,造型准确与否,这些都不再作为评判一幅作品好坏的标准。反之精神内涵表达的程度和感染力是其评判的标准。[1]因此,从古典主义、现实主义与新表现主义在时代精神内涵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表现观念的出现从一开始便对“正统”艺术提出了挑战,这种挑战是对文化思维惯性的全新改变。此种观念对当时的正处于“契斯佳科夫体系”下的中国油画界来说属于新生事物,国内早前在接受前苏联的绘画方式后,已然形成了急需拯弊的思维定势。故而,新表现主义的输入加速了中国油画艺术的当代步伐,同时也为中国油画艺术的本土化提供了新的反思路径。

二、德国新表现主义输入与发展

在新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节点,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传入中国,且很快便对中国传统油画产生了强烈冲击。大体而言,中国艺术家在新表现主义绘画传入时的态度基本可分为三类。其中较为老派的艺术家将新表现主义贴上“看不懂”、“不懂艺术”、“乱画”的标签,而相对年轻的艺术家也秉持着怀疑态度。与此类似,也有不少的艺术家并没有把握到表现主义的本质精神,因其徒识其表的粗略理解,甚至将中国传统写意画与表现主义混为一谈,认为新表现主义完全等同于中国传统写意。此促使新表现主义绘画得不到传统架上绘画的同等地位。更有激进的艺术家认为表现主义是传统绘画艺术的革命,认为外来的便是好的,决心与传统绘画决裂,“表现至上”、“表现优于传统”等过激的观点跃然而生。新表现主义作为表现主义的延续,其也被捧上了艺术巅峰。在批判和捧杀中产生了一批思想开放、慧眼独具的艺术大家,如赵无极、吴大羽、贾涤非等。几位大家已深谙表现观念精髓,又将新表現主义观念与传统中国哲学相融合,创作出一批具有时代影响的表现绘画作品。在中西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中,德国新表现主义已经在中国发展了三十多年,受此影响的中国油画也在创新中也产生了“写意油画”和“意向表现绘画”等不同种类的绘画风格。

1.“意向表现主义”与“新表现主义”

纵观新表现主义传入中国的几十年里,能够完全继承其艺术观念和表达形式的艺术家,往往以其缺少绘画性和艺术美感将其抛弃,然仍有不少数艺术家坚持新表现主义的内在精神和外在表现方式,选择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研究。其中侯吉明便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位。此君为“意向表现主义”的坚守者,笔者有幸能够在其门下学习过一段时间,受益匪浅。

“意向表现”概念的源头可追溯到民国初年,当时我国正处于与传统决裂的时期。大批具有强烈西方意识的知识分子和画家都投身于海外学习浪潮之中。在这些先贤之辈的学习创作过程中,不再以全盘西化作为学习目标,转而在作品中加入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元素。后人在沿袭前贤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中国元素,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美学和宗教,使意向表现不再以西方哲学为前提。此举应当是国内在表现主义上发展的新阶段。相较于新表现主义,意向表现主义在创作媒介的选择上,其更加强调运用粉、沙、石、布、网、墨、金属、色彩颜料等的综合运用,尤其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字、线条。在作品素材的选择上,意向表现主义下的作品更青睐于具有中国传统象征的内涵,如儒道佛三教,使其在具有综合材料的外表下依然有更为深入的文化积淀。而在艺术手法的表达上,常运用中国传统国画中的表现手法,使得在画面的层次感和表现性上更具艺术美感。总而言之,意向表现主义绘画是新表现主义绘画的延续和创新,在区别于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更符合中国式审美需求的新观念。

2.“传统写意”、“写意油画”与“表现主义”

传统中国画中,自古以来便有工笔与写意之分。写意讲究“书写”与“意气”的完美结合,以求达到画人合一的至高境界。究其根源,传统写意绘画并不是“画”、“绘”,而是“写”。所谓“意”则是画家的内在世界,“写意”用倪云林的说法则是“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写胸中逸气”。“逸笔草草”是指“写”,“不求形似写胸中逸气”是指脱离了“实”的“意”。[2]因此,大多数的写意画家将自身的情感赋予自然之中,借景抒情,寓意于画之表象。无独有偶,中国油画界看到了传统写意画的精神特质与西方新表现主义艺术观念的内在联系,故而,以早期的油画家林风眠、吴冠中等代表在国外学习时期,将中国写意精神与西方绘画融合,开创出了具有本民族写意性质特色的油画风格,此举也算翻开了写意油画的篇章。时至今日,写意油画依旧散发活力。因其在继承了传统绘画中的“写意”精神,使得油画不再拘泥于古典时期的程序化、概念化、理性化的表现手段,而将个人情感的表达上升到更高层面。对比写意油画与新表现主义的精神内涵,我们不难发现,二者虽将精神内涵外化作为根本目标,其本质上的不同依然显而易见。笔者以为,写意油画与新表现主义在精神内涵表达与物质世界信息获取的先后顺序上天差地别。在德国新表现主义的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对客观物质的理解先于主观情感。此举便使得任何物质都能成为艺术家的主观情感表达的媒介,不被物质局限。然,与之相反的中国写意油画的情感表达是由艺术家借助客观事物抒发自己的主观情感,将客观事物作为情感表达的媒介,先立意后表象,客观事物从属于作者主观情感,故而中国写意油画中精神的介入要先于客观物质的介入。这也是在受中国传统写意精神的影响下形成的思维习惯,也正是因为此习惯,使得现今写意油画在对象的选择上偏于风景和宗教。[3]在笔者看来,无论西方“表现”还是东方“写意”,都是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西方新表现主义绘画的影响也不再是单纯的技法和观念的影响,更是文化与文化之间的较量与融合。这也为艺术创作的后期发展提供了更深厚的文化积淀。

德国新表现主义自其诞生起便对油画艺术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在与中国艺术的碰撞中更是产生了耀眼的星光,并成为中国油画本土化重要的促进元素。

参考文献:

[1]李毅松.表现主义艺术的哲学根源[J].文艺研究.2005.04.25.

[2]徐建融.工笔画与写意画—在长风论坛的讲演[J].国画家.2007(3):4-9.

[3]杨亦中.论中国写意油画—东西方两种文化载体的碰撞与融合[D].沈阳师范大学.2015.

推荐访问: 表现主义 德国 中国 油画 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