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谈《草木传》的药性与文学性

谈《草木传》的药性与文学性

时间:2022-03-14 08:37:28 浏览次数:

摘    要: 《草木传》是清代药性梆子戏的代表作品,它兼具医药科普性和戏曲文学性。以药名为人名,以药性为人性,以中药基本原理构建人物关系、设计矛盾冲突、推动剧情发展。语言的运用上雅俗并存,各依人物本色。情节简练,剧中人物常常借题发挥,或谐其音,或用药譬喻,在对话中巧妙地镶嵌药名、宣传药性、药用。明清医药学的发展为作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受乾嘉考据学的影响,作者创作态度严谨,《草木传》呈现出“学人化”的特点。

关键词: 《草木传》    药性    文学性

《草木传》一度被认为是蒲松龄所作,路大荒将其编入《蒲松龄集》的附录中。20世纪90年代,《群英会》和《草木春秋药会图》相继发现,并且《药会图》与《草木传》情节、回目基本相同,文字小有出入。从《药会图》中邱世俊的序和作者自序,可以知道,《草木传》的作者是山西人郭延选,并且可以看出,他创作《草木传》是受到了章回小说《草木春秋演义》的影响。他认为《草木春秋演义》“乃无益于人也”[1],所以决心要“择其紧要,正其错误”[2]。

《草木传》以药性为人性,将药物拟人化,将其巧妙安排在生、旦、净、末、丑各个行当中,并且以道白、说唱、赋诗等形式,介绍了500余味中药的性味、功用。以栀子为引线,串联出抢亲、求医,降妖、成婚、赶考、平寇等情节,剧情紧凑,以大量的武戏安排,增添场上趣味性。作者郭延选是名“儒医”,精通医药,他编写这部《草木传》,是有着科普医药知识的想法,希望达到“用药者,不必有冒昧之失;服药者,不必有蒙蔽之冤”[3]的目的。

1.以药性为人性,以中药基本原理构筑故事框架、推动剧情发展。

《草木传》是受到了《草木春秋演義》的影响而创作,但《草木春秋演义》只是涉及了金石草木、禽兽鱼虫之名,但并没有涉及药性、药味等医药知识,只是“集众药之名,演成一义”。《草木传》不仅以药命人名,并且有意识地将其药性、药味、与人物性格巧妙结合,又涉及其药用、别名。人物甫一出场,就自报家门,将其一一道出。

(第一回 栀子斗嘴)

【老生扮甘草上引】名传千古羲皇氏,品重当今医士家。光阴送尽两鬓苍,克壮其猷四海扬;虽有许多神妙手,谁能独效在疆场?【白】老汉姓甘名草,字元老,山西汾州府平和村人。

【丑扮栀子上引】来了。能解三焦郁火,善泄心肺邪热。

【小旦扮菊花,副旦扮木香,小旦上引】款冬寒已至,半夏热初行,用治痰风咳嗽,前胡艺独精。【白】奴家甘菊花。

(第二回 陀僧戏姑)

【副净扮陀僧上场引】坠痰镇惊疗疮毒,消饥杀虫冻疮除。【坐诗】浪荡密陀僧,煎熬治疮疔,酒肉结朋友,相聚众医生。【白】吾乃红炉寺内弥陀僧是也。

(第四回 石斛降妖)

【武生扮石斛降妖】平胃逞义气,补肝状英豪。【诗】初步青云气象雄,胸藏韬略耀皇宫,益阴定志补虚怯,性热剪除赞化工。【白】小生金石斛是也。

(第五回 灵仙平寇)

【末扮灵仙上场引】生长深山,人称俺铁脚灵仙。【诗】驱风壮骨千年健,益胃兴阳巴戟天;若是宣风气得顺,必须用我威灵仙。

第九回 番鳖造反

【付净扮鳖子,后跟四卒上白】番里番来番又番,金毛狮子过玉关;满江撒下皮裘队。要把中原闹一番。我乃西番御驸马,改名又叫马前子。

剧中人物一出场就引诗自况,令看众粗浅了解其药性、药用,虽然不比传统的医药著作详细,但是起到了一般药性知识的普及。《神农本草经》的序录云:“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草木传》的情节发展,正是根据中药间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之理,构筑故事框架、推动剧情发展。戏文仅十回,涉及中药竟达500余种,而故事脉络清晰,情节紧凑,环环相扣,这很得益于作者的编排之功。出场的人物众多,但并不杂乱,各有其作用,其出场往往都是对情节起推动作用,并不仅仅是亮相博彩。

第一回《栀子斗嘴》,甘草就提及自己有一女儿许与金石斛,在其后栀子请医遇蛇妖,正被金石斛搭救,在才有第四回《石斛降妖》中,二人相认,自然发展到后面的第六回《甘府投亲》。甘草,又名“国老”“陶弘景”,《本草纲目》中说它“味甘,平,无毒”,但与京大戟、甘遂、芫花药性相反,它们都是“苦、寒、有小毒”。这就为戏曲创造了矛盾,甘草一出场就道出自己出自“平和村”,与“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秉性不投。“大戟、芫花、甘遂”来自“逐水寨”,他们都是“逐水法”的常用药物。逐水法是“用泻水作用峻烈的药物治疗水肿实证的方法”。这是用中药相恶、相反的关系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并且其上场就道出“姓甘平,善调诸药,也善解百毒”,为第十回《甘草和国》中甘草大显功用埋下引子。在朝堂封赏这一情节中,神农皇帝封甘草为“国老”,又点出甘草的又一别名。甘菊花与金石斛的夫妻关系,也不是随意配就,而是二者药性相须,为生肌消肿之药方。药性与情节的发展相融相和,即达到了科普的目的,又有文学趣味性。

在第二回《陀僧戏姑》中,讲栀子请医遇到密陀僧和山慈姑。这一节为后面第八回《金钗遗祸》埋下引子。密陀僧和山慈菇皆有小毒,在药物拟人化中,就塑造成人性之毒,敷衍出一僧一尼狼狈为奸之事。

全剧的高潮在第九回《番鳖造反》,番木鳖又称“马钱子”,其产自云南、广东等地,名字又带“番”,药性有大毒,就将其人化为“西番御驸马”,成为反进中原的“马前卒”。两军对战,更像是场斗法。番鳖子使出毒计,敌方果然出现“瞎眼、耳旁皆听有痛苦之声”的症候,这便是硇砂中毒,那如何破解,就成了全剧的关键。其后栀子请甘草出面,大败番木鳖,最后班师回朝,神农皇帝大赏群臣,免了金石斛杀密陀僧之罪,整个故事清晰完整,从金石斛、甘菊花的故事发展而言,这就是一出情节曲折跌宕的才子佳人故事,但因其毕竟不是写情之作,而是借其外壳,填充中药知识,所以在情节上又有多处漫衍,比如第七回《红娘卖药》,于剧情并无明显的推动作用,而更多是像听众宣传药性、药理。故事的完整性在于作者不断地设置问题,并在剧情发展中得以解决。有寇平寇,遇妖降妖,遇乱平乱,这样就充实了故事情节,使整个故事框架更清晰完整。

2.语言的运用上雅俗并存,各依人物本色。情节简练,剧中人物常常借题发挥,或谐其音,或取类譬喻,对话中巧妙地镶嵌药名、宣传药性、药用。

《草木传》在北方的广泛传播,正是借助了清代中后期,梆子戏的繁荣发展。作者郭延选虽为“儒医”,但在剧本创作中,充分注意到了接受者的文化水平,故语言通俗,人物各依本色,栀子是全剧的“引线”,作为一个丑角,言语活泼谐谑。金石斛、威灵仙、甘草等人则文辞要雅驯得多。

(第二回 陀僧戏姑)

【栀子】尼姑,你也唱一个我听。你只会陪着和尚睡觉!我想你爷和娘真是混账,送你到姑姑庵玷辱家乡。你说是出了家,修真养性,我看来你竟是便宜和尚。

(第六回 甘府投亲)

【甘草】 贤婿一向作何事业?不期而来,必有缘故。

(第八回 金钗遗祸)

【金石斛】 小姐,今逢大比之年,有心上京赴选,求取功名,只是我意思不决。闻听人言闹阳市有一决明先生,正是神验,我有心前去占卦,不知你意思如何?

栀子是全剧中人物形象最丰满的一个,作为甘府的小厮,他语言鄙俗,擅长插科打诨,性格上胆小怕事,虚荣好色。其人物形象正是在剧情的步步推进中得以丰满起来。而其他人物则是戏曲中常见的扁平化的人物,比如小姐甘菊花和他的未婚夫金石斛,正是才子佳人式的人物。甘草是典型的封建大家长式人物。还有淫邪的僧人(密陀僧)、思春的尼姑(山慈菇)、害人的蛇精(白花、乌梢),形象典型,给人以深刻印象,但在剧情发展中,人物性格没有丰富起来,远不如栀子给人印象深刻。

全剧分为十回,情节简练,作者的意图是科普医药,所以多借人物对话以宣讲药性、药用,在语言的运用上,就擅长借题发挥,或谐其音,或取类譬喻,巧妙地镶嵌药名,敷衍成大段戏文。

第二回《陀僧戏姑》中,栀子骂密陀僧:

你是什么子?有了。【唱】想必是庵闾子行水散血,好像那壮荆子治浮肿臃,莫非是海松子去风疗嗽?不就是浪荡子止搐拦风。

你是个什么人?养胃进食有砂仁,痛经破血有桃仁,宣水润肠郁李仁,我看你倒像个瓜蒌仁,善治咳嗽;恰是那秃和尚,理肺杏仁。

第六回《甘府投亲》菊花小姐要见金石斛,梳妆一段,借梳妆过程,穿插进药名、药用:

整一整青丝发能治血崩,盘成了水墨云风飘桂香,有官粉理虫疾佳人饰面,用胭脂涂痘痂仙女红妆,带几朵金银花肿毒能去,穿一件绿豆衣毒热何妨?叫木香快醒脾,叫你姑爷,叫他到金线楼诉诉衷肠。

在第十回《甘草和国》中,对番木鳖进行的外貌描写,也同样精彩:

生就的铜绿脸能医烂眼,长就的红莲须还治遗精,带一顶白鸡冠能治白带,穿一条猪蹄甲治漏有功,身跨着橘红马化痰止咳,手持着大戟斧要把水攻。

在药方的叙述中,呈现出故事性、趣味性。在第一回《栀子斗嘴》中,就介绍了一个“二东清肺汤”的药方。

那一日,在天门冬前,麦门冬后,摇了兜玲,忽然闪出两个妇人,一个叫知母,头戴一只旋覆花,搽着一脸天花粉,一个叫贝母,头戴一朵款冬花,搽着一脸元明粉,款动金莲来求咳嗽奇方。黄芪抬头一看,即知头面所有各般枳椇,具是止咳奇药,放下兜灵合成一方,便把他热嗽痰喘,一并治去。

天门冬、麦门冬、知母、贝母、旋覆花、天花粉、元明粉,这几味药材都有清肺止咳的功效。

3.明清医药学、乾嘉考据学的发展对《草木传》的影响。

《草木传》是在明清时期中药学、俗文学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创作的。明清两代是我国药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特别是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问世,对中国十六世纪以前中药学发展作了总结,为作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清代中药学发展以外国药物的传入,民间中药的发掘整理为特点,出现了很多中药学专著,蒋居祉的《本草择要纲目》、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黄宫绣的《本草求真》都是对中药知识进一步补充、修订的著作,无疑对郭延选戏文的编著有启迪作用。如清初蒋居祉《本草择要纲目》,将中药以“寒、热、温、平”四类分,并注明它们之间的相畏、相反、相恶、相忌之理,而《草木传》中出现的“平和村”“温家村”划分方式,人物关系的構建,正与之相通。并且《草木传》中出现的中药还有的明显是明清后从外国传入的。

“儒者不必以医名,而知医之理,则莫过于儒者”[4],在《草木春秋药会图》卷首所载的邱世俊《序》中,称郭延选为“儒医”,戏文中不仅介绍到了中药的性味、功用、炮制方法,还阐发药方、医理。“清肺汤”“《外科赋》”,甚至还有大量的妇科应用药,以此我们也可以窥到郭延选对医药学的精通。

清代中后期,盛行考据之风,乾嘉学派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戏曲的创作也产生了影响,使其沾染上“学术”色彩,清代的戏曲呈现“案头化”“以学问为戏曲”的特点。在此种学术氛围下,郭延选以自身掌握的中医药知识融入戏曲曲词的创作中,其作品不免呈现出“学人化”的倾向。《草木传》的“学人化”体现在作者严谨的创作态度上,有些药名,在剧中重复出现,以达到对其药理的充分介绍,在前面的回目中,若碍于情节,只出现药名,在其后的回目中,定有其详细的药用知识给予补充。剧情逻辑清晰,对医学知识的阐发详实严谨,并非是简单的炫鬻才学。《草木传》的创作是为了“有益于人”,是“使诸药之寒热攻补,简而甚明,则显而易学”[5],所以作者创作意趣是雅的,但作品的语言、情节呈现出“俗”的特点。

以文学的形式承载中医药学知识,从先秦的《诗经》《楚辞》《山海经》中就可以看出,之后更是代不乏人。汉朝魏伯阳用诗的题材写就《周易参同契》,就涉及了不少的医药学知识。唐代著名的变文《伍子胥变文》中有“药名诗”一段,伍子胥与其妻借由药名对答,才可相认。之后还有汤头歌诀、药性赋、脉诀等不同题材和形式的药性科普作品。清代《草木春秋演义》《草木传》,对中药知识的普及,增添了小说、戏曲的新形式。明清时期正是小说、戏曲等俗文学兴盛之时,文化下移,大量的市民阶层的读者群形成,《草木传》以戏曲的形式科普中医药学知识,随着花部梆子腔在北方的兴盛,被人们广泛传抄,也就不足为奇了。

参考文献:

[1][2][3]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M].山东:齐鲁书社,1989:2551-2552.

[4]孙星衍辑.神农本草经[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4.

[5]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G].山东:齐鲁书社,1989:2551-2552.

推荐访问: 药性 草木 文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