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透视北京医改的一升一降

透视北京医改的一升一降

时间:2022-03-10 09:24:44 浏览次数:

2010年,北京市公立医院门急诊服务总量为1.46亿人次,2011年,服务总量增长到1.6亿人次;2010年,出院病人数是182万,2011年,这一数字增加到201万。增幅均超过了10%。公立医院门诊和住院费用之前一直持续上涨,2011年1至11月,门诊和住院费用均首次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降幅分别为0.9%和2.4%,累计为患者节约8.1亿元。

这数字的“一升一降”体现的是北京市医改取得的较大成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一升一降”的出现,是北京市近几年积极推进医改,扩大保障人群,加强医院管理、改善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等一系列改革政策合力的结果。

改变“以药养医”,解决“看病贵”

上世纪50年代,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为了维持公立医院生存发展,国家明确公立医院可以将药品加价15%后向群众提供。改革开放后,医院要负担自身的发展资金和医生的工资,在医疗服务价格受物价局制约的情况下,医院只能以卖药所得来弥补亏损,维持医院正常运转。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以药养医”、“以药补医”的机制剥离了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医院的发展。但这种机制也直接扭曲了医生的用药行为,一些医院出现多开药、多检查、大处方等过度医疗服务行为,推动医药费用不合理上涨,加重患者负担,使“看病贵”的矛盾日益突出,医患纠纷愈演愈烈。

在2012年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称“以药补医”机制为“最需要革除的机制性弊病”,并把全面取消“以医补药”作为“十二五”期间第一项医改任务。其实,近些年来,北京市一直在这样的医改理念下,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在实施新的药品集中采购机制、新的医院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贵”的问题。

药品集中采购是彻底根除“以药养医”机制的必由之路。北京市首先从药品集中采购入手。以往,全市按照医疗机构的隶属关系不同,分为卫生部下属医院、市属医院、区县所属医院等六个小组进行药品招标工作,各自为战,药品中标价格不统一。2010年底,北京市启动药品价格统一招标,“六组合一、同城同价”集中招标。药品集中采购将全市所有二级以上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统一管理,由政府统一组织,统一采购平台,统一药品价格。通过药品集中采购,相同药品较现行市场价格平均下降16%,全年可为社会让利36亿元。

“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北京市卫生局局长方来英告诉记者,为实现这数字的“一降”,我们加强了医院管理,通过临床路径管理进一步规范了患者住院诊疗行为,缩短了平均住院日,使服务效率提高,医疗费用得到控制;加大医疗服务监管力度,二级以上医院采取了检验结果互认,减轻了患者负担,降低了费用;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行动,对抑制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据了解,以前医保是按检查项目给医院付费,一些医院出现多开药、多检查、大处方等过度医疗服务行为。为提高医疗保险基金使用效率,进一步减轻群众医疗费负担,北京市去年在6家试点医院推行按病种分组付费。有了这种菜单式的诊疗服务,患者可按病种分组定额付费,超出的部分不用患者个人负担。在确保医疗质量的前提下,要求试点医院对试行病种要制定临床路径。所谓临床路径管理指的是,针对一个病种,制定出医务人员必须遵循的诊疗模式,使病人依照该模式接受检查、手术、治疗、护理,目的是规范医生就诊流程、确保医疗质量、控制医疗成本。

作为首批试点医院的北京朝阳医院的院长封国生介绍,新政将使医院认识到只有加强管理,才能逐步降低医疗费用。我们从提高内部管理质量和效率入手,完善临床路径和诊疗规范,成立专家组加强监督检查力度,坚持每月对医生的处方用药量、诊疗质量等进行排名,及时奖惩。

“我觉得病好得快了。”在朝阳医院呼吸科病房,一位名叫车云成的老病号告诉记者,他以前来住一次院要花费1万多元,这次只花了8000多元。主要是医生把各项检查合理安排,检查的等待时间短了,缩短了住院的时间。

目前,全市医院平均住院日从2010年的14天下降到13.1天,其中三级医院下降至11.6天,市属公立医院系统达到了10.8天。一位业内人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单个患者的住院日缩短了,患者的总住院费用就相应减少了;但是对医院来说,相当于饭店提高了“翻台率”,收入不会降低,还有可能增加。这意味着在不增加医疗机构总床位的基础上,可以收治更多的病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住院难。总之,通过减少住院日等一系列加强医院精细化管理和内涵建设的措施,使患者的医疗费用降低了,缓解了“看病贵”的问题。

医院滥用抗生素不仅加重患者就医负担,而且容易产生耐药性。北京市卫生局开展了抗生素应用专项整治行动,并且在医院等级评审中加强了抗生素使用方面的考核。目前,北京市三级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品种已经按照国家要求,限制在50种以内。2011年,北京市三级医疗机构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从6月的14.97%降至11月的11.89%,低于卫生部20%的规定指标;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平均使用率从6月的61.39%降到11月的53.72%,低于卫生部60%的规定指标。

引导患者有序就医,缓解“看病难”

如今,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实现基本医保全覆盖,保障水平提高了,群众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对生命重视程度更高了,健康需求释放。加之北京是全国优质医疗资源最集中的城市之一,大量外地患者进京看病。因此,挂号难、门诊等候时间长等“看病难”的现象在北京各大医院都一定程度地存在。北京市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加强对医疗机构在管理运营、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等方面的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方便群众就医。

推行预约挂号是北京市卫生局落实医改要求,改变服务模式、缓解挂号难等“看病难”问题、惠及民生的一项重大举措。北京市去年建立了预约挂号统一平台,将全市66家三级医院全部接入预约挂号统一平台。“改善预约挂号服务是医院服务流程的变革,引导患者有序就医是我们开展这一措施的初衷。”北京市医管局副局长毛羽告诉记者,以前患者点名挂专家号,其实并不了解自己的病哪个专家看最好,只是凭感觉或者是听人介绍。专家号中有50%都挂错了,还需要再转诊。现在预约挂专家号不再采取点名的方式,而是根据症状按科室和职称预约,引导患者科学就医。各医疗机构的知名专家、教授门诊未来还要逐步取消对外窗口挂号,推行层级预约诊疗管理模式。

记者在北京朝阳医院看到,早上七点半,大厅里已经没有往日等待挂号的长队了。封国生院长介绍,朝阳医院率先倡导了“预约优先”的理念,全部号源优先满足预约,在候诊顺序上优先预约患者,引导患者以预约方式就诊。采取了网络预约、社区预约、复诊预约、出院随诊预约、医生工作站实现科室之间、医生之间互约等各种预约方式,同时采取预约挂号分时段,实行先诊疗后付费等多种措施减少排队取号,让病人大部分候诊时间都在家中,只在预约的时段前往医院看病,减少病人在医院的逗留时间,改善患者就医体检。

去年11月,北京市卫生局推广开展双休日全天门诊。目前,本市已有53家医院开展了双休日全天门诊,其他三级医院也不同程度开展了周末半日门诊。本市全部医院周末接诊量超过400万人次,这个数字相当于2至3家大型三级医院的全年门诊量。双休日门诊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日常就诊压力。

临床护理工作本应直接服务于患者,但过去护士却将大量的时间花在了配药室、治疗室里,很多患者生活护理服务只好由患者家属或家属自聘护工承担。目前,北京市所有三级医院都建立了中心配药室,实现了计算机配药,一方面减少了误差率,一方面“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通过护士为患者提供主动、优质的护理服务,增强了患者的满意度,也减轻了患者的负担。朝阳医院通过对31个病房5个正常工作日病房陪住率的统计分析,陪住率38.4%,降低了22.9%。

医改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要想继续深入推进医改,达到“卫生事业得发展,医务人员受鼓舞,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目前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

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支付制度和补偿机制,使公立医院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北京市的公立医院试行由按项目付费改为按病种付费,下一步还将试点“医药分开”,取消医院药价15%的加成,标志着我们目前已经进入了公立医院改革的深水区。取消“以药养医”,那么医院靠什么来养?目前公立医院的收入中50%是靠药品收入,其他是靠政府补贴和通过医保补需方来提供。北京市的公立医院是靠内涵建设、提高服务效率以及加强精细化管理等来弥补药品、检查等收入的减少的。潜力挖掘到了一定程度,下一步公立医院要想获得良性发展,就是如何建立科学互补的医疗服务收费、医疗保障基金支付和政府补助的三个补偿渠道的问题了。

创新医务人员分配激励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医生目前的收入来源,除了有药品利润、国家补贴,还有医疗业务的收入。“医药分开”后,医生的收入和药品脱钩了。但同时,一方面,医院加强精细化管理,采取措施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对医务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休日门诊和优质护理服务等又加大了医务人员的工作强度;另一方面,医务人员的劳务技术定价长期背离价值,如现在一级护理收费每天才9元钱,实际成本核算大约90元钱。在这种情况下,让医务人员这支医改的生力军受鼓舞,他们就要有积极性,积极性要能够体现出他们的劳务价值。这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引导患者转变就医观念,实现有序就医。现在群众普遍养成这样一种习惯,一些只需要到社区就能看好的小病也到大医院挤,无论大小病都选择到大医院就诊,这样就出现一个怪现象,一边大医院人满为患,另一边小医院门可罗雀,造成极大浪费。而在欧美发达国家,80%患者看病在社区,20%去大医院。另外,还有些患者盲目迷信专家。据了解,北京的大医院有80%的专家号是看多发病、常见病的。患者看病扎堆儿上大医院,看专家号,关键原因还在于对社区医生的医术和资质持怀疑态度。其实,北京市政府对于基层医疗服务做了大量的扶持和加强工作。市区两级投资30亿元用于社区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筹资8.2亿元用于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标准化设备配置。规划设置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和设备配置已基本完成在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行延时问诊服务等。如何引导患者就医观念的转变,逐步提高人民群众对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建立“社区首诊、分级就诊、双向转诊、康复在社区”的有序就医格局也是下一步要解决的。

推荐访问: 北京 透视 医改 一升一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