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内镜下尼龙绳结扎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

内镜下尼龙绳结扎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

时间:2022-03-06 09:46:53 浏览次数:

[中图分类号]R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10)02-0028-03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tumors.GIST)是最常见的消化道非上皮细胞性肿瘤,由Mazur和Clark于1983年首先提出,是一类非定向分化的间叶肿瘤,起源于胃肠道固有肌层和粘膜肌层,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约占该部位原发性肿瘤的1.2%。研究证明,以往诊断的胃肠道平滑肌瘤及神经鞘瘤大多属于间质瘤,间质瘤比平滑肌瘤多见。胃是消化道间质瘤的最好发部位,

对于GIST进行内镜下切除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较手术治疗患者的痛苦小且治疗费用低廉。但是,目前常用的高频电切等方法在治疗起源于固有肌层的GIST时有出血、穿孔等风险,因此我们尝试内镜下尼龙绳结扎的方法来治疗GIST,并评价此方法的安全性和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6月之间接受内镜下尼龙绳结扎治疗GIST的患者25例,所有病例术前全部接受超声内镜检查,明确病变来源于消化道的层次以及病灶大小,对于直径大于1cm的病例在超声引导下行细针穿刺获得细胞学诊断。其中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龄24~80岁,平均50.4岁。25例患者共发现GIST 27处,位于粘膜肌层者18例(20处),位于固有肌层者7例。所有病例在确诊1周内接受内镜下GIST尼龙绳结扎治疗,并于术后2周复查。

1.2仪器和方法 运用Olvmpus 260型电子胃镜、十二指肠镜或结肠镜进行内镜检查发现病灶后,患者接受Olvmpus EU-M30超声内镜系统检查,明确病灶形态、来源与大小,直径大于1cm者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细针穿刺,将抽取物送细胞学检查。

1.3间质瘤结扎治疗 在内镜前端安装透明帽,选择适当的Olympus尼龙绳套扎器安装在推送器上,进镜至病灶处,将推送器经电子镜活检孔插入,吸引至病灶完全进入透明帽内,将尼龙绳沿透明帽的内沿推人,逐渐收紧至病灶呈紫红色后释放,退镜观察结扎后的病灶形态。对于突于腔内条件较好的间质瘤,可不通过透明帽直接将尼龙绳圈套病灶后逐渐收紧。术后嘱患者软食2周,制酸剂及胃粘膜保护剂口服2~4周,2周内行内镜复查。对于病灶尚未完全脱落者再度予尼龙绳勒紧结扎病灶基底,并嘱继续复查。

2 结果

2.1病灶大小、性质及分布情况 25例患者共发现并用尼龙绳结扎治疗间质瘤病灶27处,其中食管间质瘤6例,直径0.5~2.0cm。平均1.92cm;胃间质瘤16例(其中2例各有2处病灶),直径0.5~4.0cm,平均1.4cm;十二指肠问质瘤1例,直径1.0cm;结肠间质瘤2例,直径分别为0.5及0.8cm。见表1。经术前超声内镜诊断,病变位于粘膜肌层者18例(20处),位于固有肌层者7例。11例直径大于1cm的病灶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细针穿刺,抽出物细胞学诊断排除恶性可能。

2.2间质瘤结扎术后病灶脱落情况 18例患者于术后1周复查,其中11例(13处)病灶已完全脱落,3例病灶基底部尼龙绳松动,予再度勒紧结扎。25例患者于术后2周复查,其中24例(26处)病灶完全脱落,局部呈糜烂或溃疡灶,内镜及超声内镜均未见穿孔,1例经尼龙绳再度勒紧结扎后。于术后3周复查时见病灶完全脱落。术后2周病灶脱落率达96%,一次性成功率达89%。见表2。

2.3患者治疗及随访情况 25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无一例出现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患者术后无明显不适主诉。术后随访期2~10个月,平均7个月。术后1月随访时,3例病灶创面呈溃疡改变,1例尼龙绳尚未脱落。术后2月随访时。所有病灶创面全部愈合。随访期中未发现出血及穿孔并发症,未发现肿瘤复发情况。

3 讨论

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非上皮细胞性肿瘤,其生物学行为有别于平滑肌瘤和神经鞘瘤。文献报道。肿瘤大小和核分裂相是肿瘤预后、生存的最重要因素。另有报道证实只有肿瘤大小才是生存的独立因素(RR 4.4,[95%CI 2.0~9.8])。

超声内镜(endosonograRhy。EUS)是诊断GIST的重要方法,可清晰显示胃壁各层结构,明确病灶大小、位置以及与邻近脏器的关系,提高GIST的检出率,其敏感度、特异度、精确度分别可达80%、100%和91%。本组病例术前均接受超声内镜检查,明确病变的性质、位置和大小,结合细胞学诊断结果,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的依据。

GIST对常规化疗和放疗都不敏感。手术切除是GIST的主要治疗手段。新近文献报道。肿瘤完全切除者5年生存率20%~80%不等。近年来,腹腔镜手术切除GIST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下治疗在手术创伤及术后恢复等方面明显占优势(P<0.05),在手术安全性、术后生存率等方面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不能手术或转移复发的GIST病例,针对酪氨酸激酶研制的分子靶向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 ruesvlate;STI571;Gleevec;格列卫)可使50%~60%的患者病情改善,80%的患者病情得到控制。

随着内镜器械的发展和内镜技术的成熟,内镜下治疗GIST的方法被广泛采用,包括高频电摘除术、尼龙绳结扎术、粘膜切除术、粘膜下切除术等。其中粘膜切除术仅能治疗起源于胃肠道粘膜肌层的GIST,而高频电摘除术、粘膜下切除术治疗固有肌层的GIST均有穿孔的危险。本组病例采用内镜下尼龙绳结扎术,病变位于粘膜肌层者18例(20处),位于固有肌层者7例,治疗后都获得满意的效果,术后2周病灶脱落率达96%,一次性成功率达89%,无一例发生出血或穿孔的并发症。然而该方法无法取得包括病灶切缘在内的病理学证据,只能依赖术前的超声内镜及细胞学诊断,在评估肿瘤的浸润等恶性行为及预后方面存在不足。

文献报道GIST术后复发转移率的差别较大,约50%的完整切除GIST在5年随访期内出现复发。本组病例在2~10个月的随访期中尚未发现复发,但由于病例数较少,观察期较短。其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及研究。

推荐访问: 尼龙绳 胃肠道 间质 治疗 结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