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朱棣文:诺贝尔级的美国能源部部长

朱棣文:诺贝尔级的美国能源部部长

时间:2022-03-06 08:44:16 浏览次数:

朱棣文无疑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而其关于“好的教育”的论述,更切中我国现行教育的弊端。什么时候我们“不是把人脑当成一个容器,往里填东西”,我们的教育也就真正地改革了!

2009年1月20日,随着奥巴马宣誓就任美国总统,美国参议院也确认了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为美国能源部部长。

现年62岁的朱棣文是奥巴马新政府中的首位华裔部长。他是继前劳工部部长赵小兰后,第二位出任美国内阁首长的华人,更是第一位担任美国内阁首长的诺贝尔奖得主。从学术明星,再到成为政坛新人,朱棣文走过的是一条令美国华裔乃至整个华人世界都为之感到振奋和骄傲的道路。

出生于学术世家的物理学博士

虽然朱棣文本人是土生土长的第二代美籍华人,但他所出生的家庭却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学术世家。

朱棣文的祖父朱祝年是江苏太仓城厢镇的一位读书人。这位受传统观念浸润的老“知识分子”思想颇为开明,十分重视培养后代,家里的十多个男孩女孩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朱棣文的几个姑妈都是“留洋生”——大姑妈朱汝昭早年曾东渡扶桑求学,二姑妈朱汝华、三姑妈朱汝蓉则均为留学美国的化学教授。

朱棣文的父亲朱汝瑾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1943年留美就读马萨诸塞州技术学院,1946年获该院化工博士,先后任美国圣路易斯、纽约及新泽西的3所大学教授,历任美国和欧洲60多家石油、化学、导弹、核子工程及太空公司的顾问。朱棣文的外祖父李书田也是个大知识分子,毕业于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1923年公费留美,回国后投身教育事业,曾是天津大学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工学院院长,还曾出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朱棣文的母亲李静贞1945年清华大学经济系毕业后,追随丈夫去美国,曾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工商管理学位。朱棣文兄弟三人也都是博士。他的哥哥朱筑文是斯坦福大学医学系教授,拥有物理学、生物化学、医学三个博士学位;他的弟弟朱钦文是洛杉矶著名的知识产权律师,21岁就获得了政治学博士学位。朱棣文的父辈与兄弟中至少有12位拥有博士学位或大学教授职位。因此,朱棣文说,生于学术世家对他后来取得的成就有相当的影响。

1948年2月28日朱棣文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城,在纽约市长岛长大。他从小就显露出动手的天赋。幼儿园时代朱棣文喜欢摆弄积木,对制作塑料飞机或军舰模型也很着迷。小学四年级时,每天放学回家后他就忙着捣鼓那些用途不明的设备,常常在起居室的地毯上堆满半成品的金属支架、细小的螺帽和螺钉。看到这种情况,妈妈从不阻拦他,也不因为家中不整齐而斥责他,相反总是鼓励他。宽松的家庭氛围让朱棣文从小就养成了自己动手做事和主动学习的习惯,不仅让他的双手更加灵巧,还让他打下了迈向世界顶级科学家行列的基础。

高中毕业后考大学时,在选择专业问题上朱棣文曾与父亲意见相左。他想学物理,父亲却不太赞成。父亲认为儿子善于绘画,主张他去学绘画与建筑类专业,而物理学领域里不仅强手林立,挑战极大,而且学习物理枯燥无味,如果没有出色天赋和顽强毅力,难以取得成就。为此,父子俩曾进行过一次深谈。但朱棣文自小就对物理学情有独钟,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物理学的全部奥秘,所以进大学时他没有采纳父亲的劝告,仍然选择了攻读物理学专业,而宽容的父亲最终也没有固执己见。

中学时,朱棣文的成绩并不突出,但上了大学以后,朱棣文逐渐成为一名极为优秀的学生。1970年,22岁的朱棣文毕业于美国纽约州罗彻斯特大学,获数学和物理学双学士。又经过6年刻苦攻读,他于1976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物理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生导师尤金·科明斯对他的学术生涯有着深刻的影响。在科明斯教授引导下,朱棣文进入实验物理学研究领域,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科明斯教授还告诉他,

从事科研一定要有明确方向,应该集中精力去研究那些涉及到物理学基本问题的课题。这些问题一旦解决就会导致科学技术的重大进展。他牢记导师的教诲,始终关注着物理学中的前沿问题,并不断进行着深入的思考。

凭借科学创举摘得诺贝尔奖桂冠

在获得博士学位又从事了两年博士后研究后,朱棣文离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入美国贝尔实验室任研究员。该实验室是世界闻名的学术“圣地”,曾先后有15位诺贝尔奖得主从这里走出。

贝尔实验室是朱棣文学术生涯中重要的一站。从1978年秋开始,他在这儿一呆9年。在此期间,朱棣文的研究内容是电磁现象。他从电子偶素这一最简单的系统出发,通过一系列难度极高的实验,在很短的时间里得到了光谱分析的结果,被人们称为科学天才。1983年秋,朱棣文被任命为贝尔实验室量子电子学部的负责人。设计完一种新型的电子能谱仪后,他与同事阿瑟·阿什金博士和技术员一起开始了激光冷却实验和俘获原子的一系列实验,发明了著名的“激光镊子”。他精湛的实验技巧被同行誉为“一种技术上的杂技表演”。

1987年,朱棣文结束了在他看来“各方面几乎完美”的贝尔实验室生活,被聘为斯坦福大学物理和应用物理学教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他继续专注于自己从1983年就开始着迷的原子冷却技术的研究。该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尖端的技术之一。其原理是利用激光达到冷却气体的效果,即用激光束达到万分之一绝对零度,等于非常接近绝对零度(摄氏零下273度)。原子一旦陷入其中,速度将变得非常缓慢,而变得容易俘获。这项研究有着非常广泛的实际用途,为帮助人类了解放射线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深入理解气体在低温下的量子物理特性开辟了道路。朱棣文进入这一领域虽比较晚,但由于他头脑中始终具有极明晰的物理图景,对物理过程机制具有极强的领悟力,加上其高超的实验技巧,使他后来居上,成就卓著。从1987年到1992年间,他在斯坦福大学实验室制造出了接近绝对零度的低温,减慢原子速度,而被誉为“能抓住原子”的人。凭借这项创举,朱棣文于1993年获得费萨尔国王国际科学奖,同年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四年后,朱棣文获得了更高的荣誉——因其在激光冷却捕获气体原子实验方面的杰出贡献,与美国和法国的另外两名科学家一起分享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从而使朱棣文成为继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和李远哲之后第五位获此殊荣的华裔科学家。朱棣文以自己的出色成就,再一次让全世界见识了炎黄子孙的勤奋、智慧和科学首创精神。

朱棣文为人谦逊朴实。在获得诺贝尔奖后,他对采访他的记者说:“获奖只是说明我的运气比较好。想想看有那么多比我杰出的科学家都没有得奖,我便不会把它看得太重了。”

既是杰出的科学家,又是优秀的老师和称职的领导者

毫无疑义,朱棣文是当今世界遐迩闻名

的科学家。他的合作者、著名物理学家阿瑟·阿斯金教授就称赞他是一位杰出的实验科学家、制造精巧实验装置的专家和第一流的工程师。而朱棣文则一直称自己是实验物理学家。但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超乎寻常的成果也绝非偶然,除了其过人的天资之外,更重要还是源于自身的不懈努力。朱棣文曾经这样说:“我已经在实验室里呆了好多年了。如果你将许多时间花在实验室里,那么你的实验技巧就会越来越娴熟。实验技巧来自于经验和实践。”他对实验研究工作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认为在实验室里工作是一种享受。他非常勤奋,每周的工作时间超过70小时,甚至连节假日都不休息。有人曾向他请教成功之道。“兴趣+坚持+开放的头脑”就是朱棣文给出的公式。在一次讲座上,朱棣文还曾把他理解的个中奥秘写在幻灯片上:“个人发挥天赋;科学方向由集体智慧引导,由熟悉且具有专业知识的顶尖科学家进行管理;鼓励大胆的方法,允许失败,但失败要很快过去,并且勇往直前。”

身为著名科学家的朱棣文也是一位优秀的教师。1987年,他到斯坦福大学任物理学教授,是该校第一位华裔教授。他说自己愿意接受教职的部分原因是“培养科学后代的愿望变得日益强烈”。在斯坦福大学,朱棣文以他一贯的认真与执著对待教学工作。每天清晨,朱棣文都会骑着一辆旧自行车,早早地来到办公室;中午,是朱棣文与学生交流的好时机,他常常边吃着盒饭边和学生们探讨科学问题;晚上他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校园。朱棣文还坚持每周给本科生上普通物理课。他的课堂上气氛活跃,充满了笑声、掌声,还有学生们的各种“挑战”——他们会不时打断老师的讲课,提出五花八门的各种问题,朱棣文一点儿也不感到烦恼,还会用风趣而深入浅出的话解答疑问。对此,朱棣文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说:“好的教育应该是让你自由寻找那些对你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把人脑当成一个容器,往里填东西;好的教育还在于让人批判性地思考,敢于质疑前人,这也是我在中国学生身上发现的不足的地方。”朱棣文对教学相长的道理也十分认同。他说,他从学生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他最重要的工作,如完善偏振梯度冷却的细节,发展原子喷泉钟和原子干涉仪,完成一种基于拉曼脉冲的激光冷却的新方法,都是在斯坦福与学生一起合作完成的。在获知得到诺贝尔奖的当天,他仍平静如常地履行教师职责。当年10月15日上午10点,在参加完为他的获奖而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之后,他依旧背起背包赶着去给学生上11点钟的课了。

在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朱棣文还长期担任着管理、协调者的角色。他的组织才能,在他充当领导人时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在贝尔实验室工作期间,他曾任电子学研究部主任,在他领导下取得了数项科研新成果。进斯坦福大学任教仅三年,他即出任物理系系主任,任职长达14年。凭借其著名科学家的声望,朱棣文说服一些大企业捐资,由他亲自主持,在斯坦福修建了世界上第一个Bio-X实验室,这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Bio-X实验室;他还创建了精密测量实验室、玻色·爱因斯坦实验室等世界顶级物理实验室。在这些实验室中,朱棣文迎来送往,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科学新秀。

2004年8月1日,朱棣文离开了任教17年的斯坦福大学物理系,出任美国能源部下属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主任,成为首位掌管这个美国能源部下属国家实验室的亚裔人士。该实验室设备先进,资金充足,人才济济,每年预算规模6.5亿美元,辖下有4000名员工。同时,该实验室也是全球著名的诺奖得主“摇篮”,先后有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从这里走出。自朱棣文任职后,其远见卓识和领导能力在同事间赢得了广泛赞誉。

热爱生活、多才多艺的科学大师

在一些人心目中,科学家是那种“平时在实验室里操作仪器、测量数据,工余之时仍然埋首各种研究书籍”的人,朱棣文却颠覆了这种刻板的概念。他是在中西文化共同浸染下成长起来的,继承了中西文化的精髓。他的内心深处既有西方人的率真、幽默,也有东方人的谦虚、含蓄。他不是那种木讷型的科学家,而是一个兴趣广泛、性格开朗、充满活力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朱棣文热爱体育运动,爱好打网球、游泳、骑自行车,喜欢欣赏古典音乐,还特别喜欢烹饪。

朱棣文的厨艺很高,喜欢下厨做菜,被同事戏称为“诺贝尔级的大厨”。他做得四国美食,中国菜、意大利菜、法国菜、墨西哥菜都有研究,但以中国菜和墨西哥菜最为拿手。朱棣文的这一“本事”是从妈妈那儿“继承”来的。朱棣文回忆说,小时候,有一次三兄弟跟妈妈在家里厨房包馄饨,“当时大家排成一列,妈妈负责调馅,大哥则在前头排面皮、放馅,我跟小弟在后面负责包馄饨,好像工厂的生产线一样,很有趣”。之后,朱棣文便常在厨房里跟母亲学做菜。学得几样“花招”后,从中学起朱棣文就常单独下厨,做盒饭带到学校去。与美国学生千篇一律的牛奶、三明治不同,朱棣文的盒饭花样翻新,香气诱人,有时候是中国菜,有时候是墨西哥料理,常常引来其他同学羡慕的眼光。在研究所里,朱棣文偶尔也会“秀”一把厨艺,让朋友们一饱口福。

朱棣文与前妻育有两个儿子,均已成人。简是他的第二任妻子,英格兰威尔士人,也是一名物理学家。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受到父母良好的教育与影响,对自己根之所在的思念和期望也深深地印在朱棣文的心中。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不久,朱棣文在洛杉矶见到了正在美国访问的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他对江泽民表达了自己致力于中美友好的心愿:“我很愿意为促进中美两国科技交流做出努力。”1998年6月,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8年和2000年,朱棣文曾两次到祖籍江苏太仓寻根祭祖。他还在太仓创建了朱棣文小学。朱棣文坦言:他一生有一个很大的遗憾,因为有一样东西他始终没有学好,这就是中文。朱棣文七八岁的时候,父母曾想过送他去学中文,但那时的他不想和周围的人不一样,也不想每个星期天早上到中文学校去,所以就很反抗。“现在回想起来,我真希望那时的我能听父母的话”。

编织“绿色大梦”,应对环境危机

众所周知,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有良知、有声望的科学家无不对环境危机予以高度关注。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朱棣文一直致力于环保工作。从斯坦福大学来到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后,朱棣文即把研究重点从物理学转到新型的生化能源、人工光合作用和太阳能等一系列“绿色工程”方面。“在我的学术生涯里,我已经很多次改变研究方向。我总是对学习全新的事物充满兴趣”。

在新能源的研发上,朱棣文主推生物燃料和太阳能研究,他所探索的是如何运用生物技术来增加能源生产,以及降低能源消费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他不仅反对石化燃料的滥用,曾直言:“煤炭是我最大的噩梦”,甚

至对某些新能源也提出了批评。例如,他承认核能与传统的煤电相比具有更高的风险收益比,但他却坚持寻找“这两个魔鬼”之外的更低污染能源。他对时兴的生物能源同样抱有警惕的态度,认为用于生产酒精的玉米本身就是石油工业的产物,并非“二氧化碳中性”。他曾提出一个极其前卫的解决世界能源危机的理念——“葡萄糖经济”(朱棣文认为应在阳光充分的热带地区大量种植高纤维素作物,将其转化为葡萄糖,然后将这些葡萄糖运往各国提炼成生化能源)以摆脱对石化能源的依赖。他迷恋一种“闭合循环”的理想状态,即水、二氧化碳、阳光和一些营养物共同作用将能量“锁定”在碳载体之中,反向存在逆过程,理论上这一循环应该是闭合的,不会有新的二氧化碳产生。

自2004年掌管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以来,朱棣文领导和主持了一个名为“太阳神”的计划,其重点内容就是他钟情的“合成生物学”,期望通过生物自身的某种特性,将各种纤维直接转化为能源。一旦这种技术实现,人类将彻底摆脱石化能源,这就是他的“绿色大梦”。在他的推动下,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与其他研究机构联手创建了能源生物科学研究所和联合生物能源研究所,分别由英国石油公司和美国能源部提供赞助。

朱棣文还大力提倡政府引进措施,减少排放温室气体,成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有力代言人。2007年,朱棣文曾在美国清洁能源会议上为控制温室气体大力鼓呼:“气温改变5摄氏度将引发大范围争夺水和可耕地的资源战争,大量人口将流离失所。我们不是在谈论1万人,也不是在谈论1000万人。我们在谈论数以亿计将被洪水永远淹没的人。”对于把环保理念引进家庭生活,朱棣文也发表过见解,他曾说美国每户国民只需投资1000美元成本就可提升能源效益,可惜的是美国民众多“宁愿把钱花在花岗石的厨台上”。

入主能源部——从科苑到政坛的大“转身”

自奥巴马赢得2008年大选,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后,多种族平等参政成为其施政的一大特色。有多名华裔人士被任命为政府高官,白宫的“华裔高级官员”群已成为美国政治史上前所未有的一道景观,而朱棣文则是奥巴马新内阁中的第一位华裔部长。

2008年12月15日,奥巴马在芝加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了新政府能源环境团队名单,其中朱棣文被正式提名为新一任能源部部长。

能源部部长一职被媒体认为是奥巴马内阁中最具挑战的职位之一。美国能源部成立于1977年,是美国联邦政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机构。冷战结束后,其职能转到了核武器的管理、防止核扩散、核设施环境的清理、能源效率与节能、能源可靠供应与运输等方面。进入21世纪,面对新的挑战,未来25年美国能源部核心任务是“促进美国的国家、经济、能源安全,推进为实现上述任务所需的科技创新,对国家核武器设施及试验场进行环境清理”。

分析人士认为,奥巴马之所以选择朱棣文执掌能源部,首先是因为他符合奥巴马新内阁的用人标准。身为诺贝尔奖得主的朱棣文在科学领域的成绩有目共睹,同时他在国家实验室也有丰富的行政管理经验。国家实验室与能源部关系密切,朱棣文的工作经验当然有助于管理能源部。《纽约时报》评论说:朱棣文在科学研究与管理领域的履历“毫无瑕疵”,而他的亚裔背景也有助新内阁呈现多元面孔,因此可以说是一个“完美人选”。

此外,朱棣文积极倡导寻找新能源的观点也完全配合奥巴马的新政策,其经历、经验与奥巴马把新能源技术及时引入市场的竞选主张完美契合。奥巴马在总统大选期间曾许下诺言,答应上台后会迅速采取行动,改革能源政策,推动和发展更多另类能源,并向国会施加压力,正视气候暖化的问题,这与朱棣文的理念不谋而合。朱棣文是推动汽车太阳能项目的领头人,并且正与石油公司在生物燃料方面进行合作,选择他当能源部部长,将标志着美国为响应全球气候变化而大胆朝着新方向迈进。华盛顿自由派智库美国进步中心高级研究员丹尼尔·魏斯说:“挑选朱棣文,是令人振奋的消息,因为他将给新政府的能源政策带来科技活力。”

朱棣文出任能源部部长的消息一传出,马上引起美国华人界的热烈反应。加州参议员余胤良表示,朱棣文的任职是所有美国华人的骄傲。很多华裔都没有忘记“李文和事件”——1998年,时任能源部部长的理查森指控华裔核科学家李文和向中国政府泄露核机密,导致李文和坐了9个月冤狱。此后,华裔如惊弓之鸟,不太愿意加入能源部工作。朱棣文的任职将会从很大程度上解除华人的疑虑,并成为美国华人重新树立骄傲的标杆。

在朱棣文的人生经历中,出现研究课题的转向已经毫不奇怪,但在年届花甲时出任美国能源部部长,对他而言则是一次从科苑到政坛的意义非凡的“转身”。能源部部长是美国核武库的一把手,朱棣文将负责维护和改良美国核武库,推进美国电力供给系统现代化。此外,他还将主持替代能源研发工作,以减少美国碳排放量。对于这位从“科学老将”向“政坛新手”转换的能源部新部长来说,亦需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如此看来,朱棣文要想在任期内交出一份像样的“答卷”,还不能说成是一件轻松事。

推荐访问: 诺贝尔 能源部 美国 部长 朱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