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育人”还是教“术数”

“育人”还是教“术数”

时间:2022-03-05 08:20:45 浏览次数:

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在研究中发现,合理地安排时间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因此提出了“优选法”,这一说法属于“运筹学”内容之一。

《辞海》中对运筹学的解释为:主要研究经济、管理与军事活动中能用数量来表达的有关运用、筹划与决策等方面的问题。它根据问题的要求,通过数学的分析与运算,做出综合性的、合理的安排,以便较经济、较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其主要分支有规划论、对策论、排队论及其质量控制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优化思想在工业、交通、通信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也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合理、省时地优化程序可以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因此“运筹学”思想被纳入小学数学教材,“田忌赛马”就是其中一例。教材力图利用“田忌赛马”这个素材,引入“博弈论”“对策论”的应用问题。

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讲“田忌赛马”的故事。

只出示田忌和齐王都有三种实力不同的马,而且田忌每个等级的马都比齐王差。省略田忌每次输的原因——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否则如把故事完整地让学生讲出,就会直接得到“田忌必然取胜”的结论,自主探究和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体验程度就会减弱,感悟优化思想就缺少了活动经验的支持。

2.引导学生讨论,赛马有多少种比赛方法?

学生自主讨论,小组内代表发言,并引导学生用以前学习搭配或是组数的方法有序地表示。

3.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比赛方案。

展示作业时,有列表、字母、符号、图形、文字等方式,通过此活动,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

4.汇总:一共有几种方案?为什么只有这6种方案?怎么表示有序?

学生一致得出有6种方案,他们把田忌的三种马依次用数字1、2、3表示,组成123、132、213、231、321、312六个组合,分别对应齐王的1、2、3等马,如图:

5.讨论:田忌是怎么获胜的?获胜的可能性是多少?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得出结论,田忌用三等马对齐王一等马,二等马对三等马,一等马对二等马。用此方法比赛。从上表中看,田忌获胜的可能性只有六分之一。从中可以发现:排列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结果,但获胜的可能性很低,只有加强实力,可能性才会高。

6.你还有什么疑问?

两个班的同学提出好多疑问,我把有价值的问题筛选出来,总结为以下几点:

1.这个比赛不公平。

2.齐王让田忌先出马怎么办?

3.齐王,也按田忌的方法换马,又是什么结果?

4.齐王怎么认输呢?原来不是说好了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吗?

5.齐王发现田忌的诡计会怎么办?

6.下次再这样比赛的可能还有吗?

7.田忌的上等马一定就比齐王的中等马好吗?

8.田忌赛马的策略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以上几个教学环节中,学生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了解到有时打破常规思维能找到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用搭配和排列的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了符号意识和应用意识。在多样的策略中择优,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体会到运筹思想的实际应用。在最后的讨论环节,学生争论得很激烈,以下是每个问题的结论:

第一个问题,学生认为这样比赛不公平,有的拿学校的运动会举例,说比赛要分级的,不能让一年级学生和五年级学生比;有的说举重比赛也是分公斤级的;有的说比赛之前要定规则,我们玩游戏还有规则,何况是赛马呢……他们一致认为,齐王先前是有约定的,田忌属于犯规。

第二个问题,学生疑惑比较大,为什么齐王总是先出马,事先也没说齐王必须先出啊,如果齐王让田忌先出呢?田忌就没有获胜的可能了。我接着让他们讨论并得出田忌获胜的条件:必须是对方先出马,而且要了解对方情况。

第三个问题,齐王如果也换马,那比赛就乱套了。每个人都不遵守规则,也就不能称之为比赛了。

第四个问题,讨论的结果是齐王被蒙在鼓里,被骗了。

第五个问题,齐王发现田忌的诡计,不再和他比赛,他会觉得田忌做人不地道,会断了交情。

第六个问题,得出的结论是“没有下一次”了,就像做生意,把顾客或者合作者骗了,就不会有回头客,只能是一锤子买卖。

第七个问题,讨论有两种结果,一是田忌的上等马胜过齐王的中等马,二是田忌的上等马未必比齐王的中等马好。有许多学生对比赛结果持怀疑态度。

第八个问题,学生说不出来运用在哪儿合适。我只能草草提示:用作团体赛?战争(兵不厌诈嘛)?或者赌博?有些“王顾左右而言他”。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这节课后,针对学生的疑问,我对本课进行了深入地反思。这个素材安排在小学教材中已经多年了,几乎没有人对它产生质疑。有些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或置之不理,或习焉不察。也许是不曾给学生提供讨论的平台,也许是存在“教材至上”的观点,也许由于自己从来就未思考过这个问题,自然无以应对。

鲁迅曾说,从来如此便对吗?我们倡导学生要有质疑的学习态度,所以教师更要有质疑精神。对本教材内容,针对学生的疑问,我有如下几点思考:

1.推理不严密。我们把齐王的三匹马表示为A1、A2、A3,田忌的三匹马表示为B1、B2、B3,通过故事我们能推知:

A1﹥A2﹥A3

B1﹥B2﹥B3

A1﹥B1

A2﹥B2

A3﹥B3

从以上条件能推出A1﹥B3,无法推出B1﹥A2,B2﹥A3,尽管说齐王的每一等马都比田忌的马强,但只有定性的说明,没有定量的刻画。东方式思维方式决定了人们多是“差不多主义”,模糊地想当然地认为理应如此。这和数学严密的逻辑推理是背离的。因此,学生提出的第七个问题值得引起重视。

2.应用范围窄。对于战争、赌博,学生很陌生,也不适合让他们了解。教师又不能引导学生做违反规则、投机取巧的事,因为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所以对于教师来讲,学生提出的用在哪儿,教师有点欲说还休的尴尬。只有团体赛有它应用的价值,可是学生又参与甚少,缺少活动经验。

3.不适合“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田忌赛马”故事的明线告诉我们:同样的马匹,由于田忌改变了排列组合,从而实现了由败到胜的转变。从而表明:客观事物内部排列组合不同,往往会引起量的变化进而导致质变。

背后暗线不可回避与否认:遵守规则和契约将会失败,破坏规则可以出奇制胜。用下等马假充上等马、上等马假充中等马、中等马假充下等马与齐威王比赛,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如果这种思想植入孩子的灵魂深处,就会养成不讲规则、不守契约、坑蒙拐骗、损人利己的不良品格,不适合培养健全人格的育人原则。就像严复所说:“华风之弊,八字尽之。始于作伪,终于无耻。”绝非危言耸听,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作为数学教师,不能只从数学角度教数学,而要从育人的角度教数学,因为“数也载道”。对本课要从正反两个方面认识:一方面为学生营造感悟的空间,实践体验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把外化的“做”浓缩为内隐的“思”作为教学重点;另一方面也要引导他们知道哪些事我们只能了解,不可以在实践中应用,对学生进行如规则意识、契约意识、诚信、公平、正义等方面的引导。基于此,我觉得本教材内容从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角度看,固然无可厚非,但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讲,未免有些差强人意。

推荐访问: 育人 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