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论远程教育人员的道德建设

论远程教育人员的道德建设

时间:2022-03-02 00:02:16 浏览次数:

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造就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贡献。

无论是中小学远程教育人员,还是大学或其他机构的远程教育人员,都必须加强上述各方面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这些修养体现了人民教师的优良品格和崇高精神,也是做好远程教育工作的前提和条件。

3.远程教育专业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

远程教育专业道德是指从事远程教育工作所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和应当具备的与远程教育有关的品德、情操、修养、境界等。远程教育专业道德的价值在于可用来协调好远程教育专业领域内外和专业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有助于积极而有效地利用各种工具、方法和技能促进学与教的优化。

随着远程教育所依托的核心技术从视听技术转向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体的现代信息技术,许多新的道德现象和问题已经涌现,加强远程教育专业道德建设已日益重要。例如,因网络教学、虚拟教学中师生时空分离,其教学质量的保证越来越需要专业道德规范的约束。网络的互联互通极大地扩大了网上行为的影响面和影响深度,资源数字化给知识产权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也给远程教育专业人员的言行和操守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现代远程教育同时也是高投入的教育,在财力、物力、人力的高消耗中,很有可能因为贪图个人利益或局部利益而造成巨大浪费与严重损失。还有,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现代远程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远程教育专业学生素质(包括道德素质)的培养越来越令人担忧。可见,从我国国情看,必须加强远程教育的专业道德建设。而专业道德的主体是专业人员的道德,为此,必须重点加强远程教育人员的道德建设。

国外同行也已认识到这种状况,有的还制定了专业道德准则。美国AECT定义与术语委员会在其于2004年6月提出的《教育技术的含义(The Meaning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14]中,将“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写进了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15] 同时,该文献第三部分专门对“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这个“定义的元素”作了详细论述,指出:“长期以来,教育技术有一个符合道德规范的立场和一系列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期待。”“在教育技术领域,对道德规范议题的关注和重视在不断增加。道德规范不只是‘规则和期望’,更是实践的基础。”“我们的定义把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视为专业成功的要素,因为如果没有强调道德规范上需要考虑的事项,成功是不可能的。”“从批判性理论的视角看,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必须审视他们的实践,关注其对技术的适当的与符合道德规范的使用。”AECT的道德准则“旨在帮助个体与团体的成员保持一种高的行业行为水准”,包括对个人的承诺、对社会的承诺、对行业的承诺三类。[16]

令人遗憾的是,我国有人对美国AECT在网上公布的上述文献未加详察,在2005年第1期发表的《“教育技术领域新界定”的再解读——对AECT05教育技术定义的理解和思考》[17]、《2005AECT教育技术定义:讨论与批判》[18]中,却提前“解读”“AECT2005年5月将新发表的教育技术定义”。然而,所谓“2005AECT教育技术定义”至2006年也未见“发表”。建立在主观愿望和自叙故事“沙滩”上的所谓“2005AECT教育技术定义”说法,经受不了时间和客观事实的洗礼。直至2008年,美国AECT的阐释著作《Educational Technology: A Definition with Commentary》才出版面世。该著作的序言中明确指出:“该定义的表述本身,经过了2002和2003两届年会的全会讨论与同意,并在2004年春季举行的教学开发与技术教授会议上做了最后修订,随后于2004年夏季被AECT的董事会批准。”[19]毋庸置疑,国内外发表的有关“解读”、“评析”、“批判”,其实都是以AECT2004年批准的这个定义为基本依据。因此,只有“AECT2004教育技术定义”,并无所谓“2005AECT教育技术定义”或“AECT05教育技术定义”,《批判》等文恰恰将其颠倒了!同时,我在2004年8月基于对AECT道德准则制定历史情况的跟踪了解,首次将该定义中的“ethical practice”译为“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并不是随意添加了“规范”二字。而有人硬将其译为“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就似乎不妥了。理由还是看原作者的强调吧:“我们不应把职业道德与哲学的一个分支——伦理学——相混淆。”[20]此外,我把定义中的“improving”译为“改善”,含有绩效要素结构优化和绩效总体水平提高的双重含义,这符合“组织绩效的系统观”和个体学习绩效目标的“层次观”[21],而不只是单向地“提高”。目前,上述误解已被某些教材引用,令人担忧衍生误导!

远程教育基于教育技术的应用,同样需要加强专业人员的道德建设。

三、远程教育职业人员道德建设的

指导思想、模型与目标

(一)远程教育职业人员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

远程教育职业人员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基础,以提高远程教育职业人员的道德素质、建立和谐的道德关系和避免道德失范为主要目标,以师德教育、学术道德教育、网络伦理教育为重点,兼顾相关的法律法规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倡导明理诚信、团结奉献、务实高效、勤俭敬业、创新自强精神,采用培训示范、监督评价、自省自励等多种手段,自律与他律结合,使远程教育职业人员保持优良的道德水准——具有浓稠的“道德血液”。

(二)远程教育职业人员道德建设的“3重身份×3种取向”模型

综上分析,每个远程教育职业人员具有3重身份:国民身份、教师身份、远程教育专业人员身份。每种身份都有相应的社会要求、职责与义务。作为国家的公民,必须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作为教师,必须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作为远程教育职业人员,必须遵守远程教育专业道德规范。

远程教育人员道德建设的目标有3种取向:主体性取向、社会性取向、价值性取向。每种目标都有相应的内容与要求。作为主体性取向的目标,要培养远程教育人员的道德素质。作为社会性取向的目标,要建立新型的道德关系。作为价值性取向的目标,要避免道德失范。

基于上述讨论,笔者建构了远程教育职业人员道德建设的“3重身份×3种取向”模型,如图2所示。

(三)远程教育职业人员道德建设的目标

上述“3重身份×3种取向”模型和“指导思想”中已经提出了远程教育职业人员道德建设的3个方面的目标。下面对这些目标加以展开讨论。

1.主体性目标:培养远程教育人员的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是人在社会道德个体化过程中经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等方式而形成的基本品质。它是一定社会道德的个体化(主体是个人,内容则是社会性的),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辩证统一,是个人自觉意志的高度凝结,是一种稳定性的道德行为模式。道德素质具有内在性、基础性、整合性、动态性、差异性等特征。关于道德素质的组成要素,有多种观点。有人从心理学角度将其分为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素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笔者不赞同这种完全照搬心理术语的观点。因为道德行为并不是道德素质,最多只是在道德实践活动中体现某种道德素质。笔者认为,道德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道德知识、道德能力与道德情意等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即道德素质有三个基本要素:道德知识、道德能力、道德情意。

道德素质与道德品质是两个含义十分接近但又有一定区别的概念。从它们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的稳定倾向性看,道德品质有美好高尚(美德)与卑劣丑恶(恶德)之分,而道德素质只有高低之分而没有美丑之别。从道德关系角度看,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道德原则、规范、风尚的个体化,而道德素质是对人从事道德活动的基本条件和能力所提出的要求与评价。从获得的机制看,道德品质产生于将社会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体道德信念,进而使道德行为成为道德习惯的过程中,道德素质产生于个体接受道德教育以及进行自我修养而形成稳定的品行和道德实践能力的过程中。

远程教育人员道德建设的主体和对象是远程教育人员,培养远程教育人员的道德素质是其主体性目标。该目标是其他目标达成的基础和前提。道德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分为外部刺激影响、主体反应内化(含注意、理解、鉴别、接受等环节)、实践修正更新(含转化、评价、修改、创新等环节)三个基本阶段。

2.社会性目标:建立新型的道德关系

道德关系是通过人们的道德活动而形成的,依靠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以及风俗习惯所维持的,体现利益关系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道德关系从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关系层面反映着义利关系,具有动态性、理性、多层次、多维度性。道德关系的调节原则主要有:① 义务原则——用于调节个人与国家的关系;② 集体主义原则——用于调节个人与集体的关系;③ 相互平等原则——用于调节个人与个人的关系;④ 局部服从全局的原则——用于调节集体与国家的关系;⑤ 互惠互利原则——用于调节集体与集体的关系。

建立新型的远程教育道德关系,是加强远程教育人员道德建设的社会性目标。具体说来,要调节好知识占有与共享关系、利益奉献与获得关系、虚拟与现实关系、技术开发与使用关系、以人为本与以技术为工具的关系等。

3.价值性目标:避免道德失范

道德规范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的人们立身处世的原则和评价行为是非、善恶的标准。道德失范是指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评价标准缺乏、含混、冲突,使得道德约束乏力的现象。道德规范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如果道德失范,那么社会秩序将会引起混乱。

道德失范有多种原因。道德教育方面的原因有:道德教育内容大而空,脱离实际;道德教育者道貌岸然、口是心非,缺乏道德榜样力量;道德教育策略和方法呆板单一,实行强制灌输和说教。道德主体方面的原因有:道德品质差,私欲膨胀,唯利是图,道德良心泯没,在财、色、权、名等利益面前一触即溃。道德秩序与准则方面的原因有:社会公共秩序混乱,市场经济制度不健全,官场腐败成风,党风不正等。道德监督、评价与惩治方面的原因有:缺乏道德监控、督促与管理机制,道德评价的内在良心标准降低、外在社会舆论乏力和传统习惯过时,对道德沦丧行为处罚不严、不快、不力,等等。

其中,学术腐败是一种十分有害的道德失范现象。具体表现有:不择手段抄袭剽窃、权学交易、钱学交易、关系黑箱操作等。其产生原因主要是自私自利、急功近利的浮躁与侥幸心态,道德素质低下,以及道德监督机制缺失等。

避免道德失范是远程教育人员道德建设的价值性目标。实现该目标的基本过程是:首先,通过广泛调查与讨论,查找远程教育领域中存在的种种失范现象;然后,解剖与分析失范的原因;接着,提出纠正与预防失范的对策;最后,根据对策,对道德失范现象进行惩治。目前,避免远程教育道德失范的工作重点是:尽快制定符合国情的远程教育道德原则与规范细则,加强学术道德、网络伦理、人员诚信等方面状况的督查,通过大众媒介对失范案例加以曝光和进行严厉批评,对违法者绳之以法。

四、远程教育人员道德建设的内容与方法

(一)远程教育人员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1.远程教育道德素质教育

关于道德素质的含义,上文已作讨论。在这些素质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对远程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之情、敬业奉献精神,树立为教育服务和谋求共同发展的远程教育职(专)业理想,提高远程教育协作能力,同时要端正对技术的科学使用责任意识和效益观,不得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技术从事对他人、对社会以及对自身有害的活动。

2.远程教育道德规范建设

应加快我国远程教育道德规范的建设工作。美国AECT制定的教育技术道德准则可供借鉴,但不宜照搬。目前的重点是对各级各类远程教育人员、岗位、活动分别提出有关道德责任、要求与评价标准,加强对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学术论文发表、科研成果鉴定与奖励、网络虚拟学习等敏感领域活动的道德准则建设。

3.远程教育道德环境建设

重点是发挥远程教育管理机构、远程教育协(学)会、远程教育网站、教育电视台等专业机构与组织的作用,加强远程教育道德的舆论宣传、纪律监督和评价体系的建设,为远程教育道德建设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

(二)远程教育人员道德建设的方法

远程教育人员道德建设的主要策略有赏善罚恶的外在强制策略、高品位的远程教育文化环境熏陶策略、正义与公正的舆论导向策略、高尚典型的榜样示范策略等。

远程教育人员道德建设的具体方式有发扬(好的道德传统)、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兼容(相关道德理论与实践成果)、修正(错误或过时的内容)、创新(探索新领域、新途径)等。

远程教育人员道德建设的基本方法有:

1.说服教育法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远程教育人员了解道德知识、道德价值,提高道德识别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增强抵御不良现象的能力。为此,务必净化社会舆论空间,发挥网站、电视台、报纸、书刊等信息工具的宣传教化作用,使远程教育人员在良好的道德环境中得到深刻生动的教育。例如,对网院、电大校外学习中心人员开展培训,使其增强学习支持服务的责任感、奉献精神和业务能力;对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人员开展培训,使其认识差距,增强使命感,提高农远工程的建设、使用与管理水平。

2.榜样示范法

通过榜样的道德感召力与引导作用,使远程教育人员在自发的崇敬、模仿中提高道德认识,纠正不良道德行为。

3.实践体验法

让远程教育人员在各种专业实践活动(如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学习支持服务、通讯系统维护、理论研讨与经验交流等)中领悟诚信、正义、公平、集体主义、责任、利益、幸福、荣誉等道德范畴的含义,培养良好的道德品格和习惯。也只有通过实践体验和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才能妥善解决农远工程建设中的教材多版本冲突问题,网院办学中的质量、规模与效益的协调问题,学习资源建设中的修复利用与淘汰更新关系问题,等等。

4.评价激励法

建立考核评价机制,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远程教育人员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道德上的善恶、正邪判断,并奖善惩恶、扶正祛邪,从而使远程教育人员受到鞭策与激励,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增强道德行为动力,使远程教育系统处于良好的运行与发展状态。为此,远程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检查督促,建立评估机制,倡导过程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淘汰不良者。

5.良心自律法

“良心是个人对自己应尽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的主观认同,是个人的自我意识在道德方面的表现,是个人以自律准则的形式积淀下来的道德判断力和自制力。”[22]良心源于希望自己做一个好人的道德需要。没有良心,道德规范很难发挥作用。良心自律法是指通过唤醒远程教育人员的良知,培养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和羞耻感,产生明确的自我道德意识,发挥良心的自我道德约束作用,进而实现远程教育道德规范的功能。重点是在远程教育工作中营造健康的舆论导向,激发自我道德评判、监控、反省与纠正。

6.法规他律法

与良心自律相对的是法规他律。从广义上看,法规(法律和规定)是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具有普遍性、形式性、强制性等特征。对于良心泯没或自我道德约束力差的人而言,必须利用外界的强制力实现行为约束。法规他律法是指建立各种远程教育法律和规定,并在远程教育活动中强制执行,使违法违规犯罪者受到严厉制裁,从而减少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并通过长期实施,使远程教育人员养成良好的遵规守法习惯,最后把他律转化为自律,促进个体道德发展。如制定远程教育市场行为准则,规范中小学网校和E-learning企业的办学模式,在虚拟学习社区建立共同体公约以确保协同知识建构能在充满信任的环境中顺利进行。

值得注意的是,在“法规他律法”的应用中我们要注意避免走向极端——所制定的“法规”不能过于束缚远程教育人员的手脚,不能强求远程教育人员完全舍弃功利之心,否则,远程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可能缺乏动力与生气。因为人的本能有趋利性,自律不是绝对的无私。所以,良心自律与法规他律两种方法必须综合运用。

收稿日期: 2010-02-25

作者简介:张亚斌,北京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研究所、学习型城市建设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副主编(100081)。

周宏,副校长,教授,北京广播电视大学(100081)。

李笑涛,副研究员,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技术支持服务中心(100081)。

李艳,副教授,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习型城市建设研究所(100081)。

王爱赪,副教授,北京广播电视大学东城分校教务主任(100081)。

魏永庆,助理工程师,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市培中心继续教育部副主任(100081)。

责任编辑 池 塘

推荐访问: 远程教育 道德建设 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