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工作总结 > 精准扶贫个人典型材料

精准扶贫个人典型材料

时间:2022-01-18 17:08:28 浏览次数:

精准扶贫个人典型材料

【篇一:精准扶贫第一书记个人工作案例】

“第一书记”心里的“熬煎事儿”

2月14日,扶贫“第一书记”祁于的双脚再次迈进他担任第一书记的

省级贫困村—化隆回族自治县牙什尕镇塘沙三村。

记得初来咋到时,还怀揣着“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条“理儿”,这位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地方税务局副局长也曾意气风发地想要干出

一番事业,孰料随着驻村的时间一天天累积,他头脑中越积越多的

困惑就再也没让他内心稍事消停。

那是初冬时节,祁于以“第一书记”的身份初次来到塘沙三村,当他

驾车缓缓驶入村里,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副景象:村里村外本就不

多的耕地一块块撂了荒,田间地头一排排枝叶凋零的核桃树在风中

不停地颤抖着,上下村落一座座破旧的院子扎眼地裸露在村头里弄。驻村后,祁于在村党支部书记马哈尕和村主任马成良的大力配合下,分别从组织座谈、入户调查、民主评议三个环节入手,展开近一个

月的精准识别工作,筛选出33户贫困户共150人,并在全村范围公

示5天,在无任何争议的情况下,拟定他们为精准扶贫对象,并逐

户建档立卡。

至此,村里的精准识别工作算是圆满完成了,但是老祁

却得了“失眠症”,整宿整宿地睡不着觉。在贫困户扎堆儿的塘沙三村,非亲眼目睹,贫困户的贫困程度竟让人难以想象。靠什么手段

帮扶这些贫困户?怎样才能剜了他们的“穷根”?在面对繁琐复杂的

精准扶贫工作时,迷茫的老祁甚至几番打起了退堂鼓。

那段时间,第一书记祁于只能硬着头皮开始四处奔走,先后筹集资金,为33户贫困户发放清油50桶、面粉50袋、大米250千克;给村里的52名贫困学生购买棉衣、棉鞋、手套、帽子等物品。考虑到

村里没有医疗卫生室,贫困老人就医难,12月中旬,在第一书记的

求助下,省陆军第四医院专门组织派出的医疗救助队来到了塘沙三村,在流动体检车内给80名村民进行包括b超、x光、心电图、血

常规等项目的免费体检并免费发放了价值5000元的药物。

缓解了贫困户的燃眉之急,这让老祁郁闷多日的心情些许缓解了一些。

65岁的马元福老人是一名糖尿病患者,儿子常年在外打工,老两口

抚养着2岁的孙子,因无力承担家里的重活儿,日子已经过得有些“山穷水尽”了。

马元福家破旧不堪的院内是两间加起来不足30平方米的土房,整个房屋墙面充满裂缝,仔细观察能看出这间房子已经走了形。走进屋里,由空心砖垒砌的土炕上铺着一张破了个大洞的旧毛毡,炕尾的

窗帘是一条破床单,炕头摆着一

台老式彩电,电视柜是一个倒扣的大纸箱子,掀起电视机后方墙面

挂着的那条破旧门帘,里头是一间黑漆漆的小屋子,堆着一堆土豆。老祁介绍道,马元福一家很少有牛羊肉吃。“平时的三餐吃洋芋和腌菜,家里的米面油还是扶贫工作队前一阵送来的”,马元福自己说道。因为他的糖尿病,低保补助金还不够支付他的药费。临走时,老祁

安慰马元福说,可以为他申请危房改造项目,不料,马元福的回答

却是:“我可没能力负担危房改造所需要的自筹资金,这房子还是不

盖了”。

对此,老祁感慨道,“像这样的贫困户,我们该怎么扶?”塘沙三村

贫困面大,致贫原因各有不同,这愈发令祁于感到困惑与苦恼,如

今的精准扶贫需要“精准滴灌”,于是,每天晚上躺在床上后,老祁

瞪着一双大眼睛,满脑子都是精准施策的“招数”,但真正站得住脚

的却又寥寥无几,这让他总是翻来覆去夜不成寐!

驻村已经4个多月了,第一书记祁于与工作队成员一门心思为贫困

户脱贫找出路,也因此赢得了村干部和群众的一致好评,尤其那33

户贫困户,纷纷为他们的工作点赞。尽管这样,祁于还是愁眉不展,“输血式扶贫的老法子治得了标,却治不了本,可真要为33户贫困

户每户找到一条脱贫的路子,实话很难”,老祁显得有些无奈。

经过几个月的实地调研和多方征求意见,他的思路是,

组织村里的贫困户,将土地、劳力、资金作为股份参股,在村里成

立一家专业饲草加工合作社,因地制宜进行玉米秸秆的精深加工和

成品饲草的销售,将村里撂荒的土地都利用起来,把扶贫项目的扶

持资金都集中起来配合合作社的运作,成品通过政府的指导和帮扶

进行销售,盈利之后,不仅可以按照占股多少进行分红,还能帮助

村里不少人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资金是最大的难题啊!”老祁说,这时他的目光中闪过一丝迷茫,

但下一刻,他的脸上却又表露出坚决的神情,他斩钉截铁地说,“不

管是要项目也好,贷款也好,只要我们认定让贫困户脱贫这个目标,就是再难的事情,也一定能够办成!”

这几个月下来,他为76岁的空巢老人补卓玛卡把户口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迁到了塘沙三村,并把她列入了村里的贫困户。眼下,他

正张罗着四处拉赞助,帮马元福老两口在今年盖上新房,让二老安

度晚年……

而在老祁为33户贫困户设立的一摞摞精准识别的台账里,则分别记录着每家每户精准施策的意见建议,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已越来

越完善。

“自打当了村里的第一书记,熬煎事儿的确一件接着一件,但能为贫

困群众办些实事,心里总感觉很踏实!”老祁说。

【篇二:雨禾乡川口村精准扶贫工作亮点材料】

雨禾乡川口村精准扶贫工作亮点材料

川口村基本情况

川口村现辖7个社,373户,人口1732人,全村共有耕地9900亩(其中:退耕还林4400亩),人均耕地面积5.7亩,全部为旱地。

全村共有低保户107户、335人(其中:a类15户26人,b类54

户164人,c类29户117人,d类9户2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82户、739人,贫困覆盖面48.8%, 2015年计划预脱贫53户、226人。有10%左右的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或接近2800元的脱贫标准,但收入不稳定;有50%左右的贫困户普遍存在缺项目、

缺资金、缺劳力、缺技术的“四缺”问题(其中,缺项目的占贫困户

的15%,缺资金的占16%,缺劳力的占12%,缺技术的占13%);因特殊原因致贫的达到40 %左右(其中:因学致贫的占贫困户的14%,因病致贫的占10%,因建房致贫的占4%,因婚致贫的占5%,因赡养老人和照顾孩子致贫的占4%,其他原因致贫的占3%)。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川口村认真学习省、市、区、乡精准扶贫

工作会议精神,严格按照乡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六个精准”要求,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争取2015年减贫226人。

- 1 -

一是精准开展政策宣传。村“三委”成员与乡调查小组一起深入各社

和农户宣传省市区乡精准扶贫工作的相关政策。针对部分贫困群众

文化水平低、理解能力差和白天忙农活的实际,上门逐户面对面向

群众宣传讲解,帮助他们了解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提高广大

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二是精准识别贫困对象。村社干部与乡调查小组深入7个社逐户调查,全面掌握基本情况。按照“入户调查,以社评议,三委商议、乡

级审核”的原则,经过三次公示确认,最终确定了全村贫困户,共

182户739人,并完善了贫困户建档立卡信息,做到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责任清、任务清;有村情档案,有问题台账,有需求

清单,有村级规划,有领导联系、单位帮扶、干部驻村工作台账,

有村级综合信息监测管理平台和增收计划、脱贫时限。

三是精准梳理需求清单。通过认真梳理,川口村存在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能力素质提升、公共服务保障和其他等五个方面的

需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平整魏家沟社土地2500亩,上川口机

修梯田600亩,硬化上川口社到夏家台社道路3.6公里,硬化上川

口社到魏家沟社道路3公里,沙化上川口到阳屲台、孙家岘社到阳

山台、孙家岘到魏家沟、夏家台到阳山台、夏家台到孙家岘、夏家

台到冯家梁共27.5公里,建设上川口川排洪渠1.9公里,建设上川

口川淤地坝1座,维修32户群众自来水入户设施,安排16户群众

进行危房改造,完成进城务工购房搬迁40户,为种养殖大户解决生

产用电,实施太阳能入户90-95- 2 -

户,建设垃圾池28个,实施上川口到魏家沟、上川口到夏家台道路

绿化,安装太阳板路灯102盏;富民产业培育方面,成立种养殖合

作社1家,成立互助资金协会1家,种植玉米,马铃薯,小麦及各

种杂粮5000亩,土地流转达到4500亩,发展菊芋种植,在退耕还

林林地建设万只散养鸡场,养殖猪646头,羊500只,牛30头,带动更多群众发展养殖业;能力素质提升方面,培训两后生40人次,

种养殖技术培训600人;公共服务保障方面,维修、改建原村部为

幸福养老院,解决孤寡老人生活问题,配臵村文化广场健身器材,维

修山刘舞台、新建三义舞台,建设信用社金融服务点,为群众协调

妇联小额、创业、草食畜牧业贷款363万元,完成宽带进村委会;

其他方面,配臵6套广播器材。

四是精准细化目标任务。根据村级和贫困户的需求,制作了扶贫攻

坚作战图,包括村社基本情况、产业及社会事业发展、减贫任务及

脱贫时序进度表、组织机构和结对帮扶花名册,根据时间节点细化

工作任务,实行“倒逼”法,时间倒排程序,目标倒排进度,任务倒

排时限,做到各项工作任务一目了然,推进不拖延,扶贫见成效。

同时,将扶贫攻坚作战图在醒目位臵上墙,使各项帮扶措施及落实情况全部臵于“阳光”下,广泛接受群众监督,确保精准扶贫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五是精准推进帮扶措施。针对梳理出的需求清单,村“三委”加强与帮扶单位的协调沟通,积极争取,大力整合各类资金599.7万元,用于改善村级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投资20万元,在阳山 - 3 -

台实施机修梯田500亩,已完成;二是投资38万元,新建上川口至魏家沟排洪渠2.2公里,已完成;三是投资15万元,硬化村级办公阵地大院2160平米,已完成;四是整合“一事一议”项目资金65万元,实施上川口至阳凹台道路沙化6.7公里,已完成;五是投资16万元,新建幸福养老院1座,已完成;六是投资197万元,实施上川口至阳山台道路硬化3.6公里,已完成;七是投资45.1万元,实施孙家岘至阳山台道路沙化6公里,已完成路基平整,正在铺设涵管;八是投资165.6万元,在阳凹台、夏家台和稍沟边实施机修梯田2400亩,已完成前期测绘,正在招投标;九是投资38万元,建设三义舞台,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

- 4 -

【篇三:扶贫开发典型案例】

潜山县扶贫开发典型案例

发布时间:2014-04-20 17:18:46来源:潜山扶贫办阅读次数:944特色产业舞龙头,对症扶贫阔步走

徐建平

一、案例背景

潜山县位于大别山东南麓,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总面积16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1万亩,宜林山场面积131万亩,水面9.2万亩。县域地形地貌复杂,西北部为大别山余脉,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59.2%,中部的丘陵区占全县面积的23.9%,东南部为圩畈区,地势平坦,河湖穿插,耕地集中,占全县总面积的

16.9%。全县辖16个乡镇164个行政村,其中山区村为158个。2004年年末总人口57.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2.3万人,占总人口91.4%。由于我县山区面积较大,地形地貌复杂,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贫困人口数量较大。2004年全县人均收入668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

3.75万人,人均收入668-924元的低收入人口6.38万人。并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口在温饱线上挣扎。而且贫困人口居住分散,扶贫开

发成本高。该县人均收入924元以下的贫困人口还有10.13万人,

且多分布在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深山区和自然灾害频发区,居住分散,缺乏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短时间内还很难摆脱贫困,改善这

部分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其温饱问题需要付出的扶贫开发成

本较大。山区多是以保持生态效益为主的公益林,经济效益较低。

农民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其他经济作物如茶叶、蚕桑、板栗、瓜

蒌等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市场影响因素大,缺乏促进群众收入

稳定增长的主导产品。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680元,山区人

均纯收入仅为1200元左右,除绝对贫困人口外,尚有相当一部分群

众在温饱线徘徊,生活条件和质量较差。脱离贫困的群众也只是一

种低层次、低标准、低水平解决温饱,基础不牢,稍遇自然灾害极

易返贫,需要继续扶持进行巩固。

近年来,潜山县根据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扶贫开发面临的新情况,

在国家扶贫开发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创新扶贫开发方式,探索实施

符合贫困地区实际的“六大产业对症扶贫模式”,即根据当地不同的

资源禀赋,采取不同的扶贫措施;根据不同地势的土质地貌,实行

不同的产业扶贫,扶贫项目和资金向真正需要扶持的贫困户重点倾斜。这种扶贫模式的特点在于突出以人为本的扶贫理念,重视贫困

人口的脱贫问题,使不同环境、不同特点的贫

困户合理地享受到政府和社会给予的扶贫资源,从而使脱贫致富步

伐更坚实、更协调。

二、主要做法

一是因地制宜,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打造特色经济板块。该

县整合县扶贫、发改、农委、交运、水利等相关部门资源和力量,

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实地考察,对扶持项目进行论证,结合各村实际,因地制宜,做规划、选产业、定项目,对六大特色产业提出包含基

地建设、质量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市场开拓等内容的总体要求,

制订新的发展规划,并按年度分解各阶段性目标,指导全县特色农

业的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素质。并严格按照项目规划实施,强化项目资金监管,确保各项目科学合理有序推进。立足资源

禀赋和产业特色,坚持实行“一个产业、一名县级牵头领导、一个主

抓部门、一套班子、一块资金”的“五个一”捆绑推进机制,围绕茶叶、瓜蒌、蚕桑、食用菌、油茶、畜禽等农业六大特色产业做文章,打

造特色经济板块。

二是扶贫项目跟着特色产业走。该县2009年成立了茶叶、瓜蒌、

油茶、食用菌、畜禽、蚕桑六大特色产业指挥部,强化具体措施,

安排千万元资金,扶持产业基地规模发展、龙头企业培育和农产品

品牌建设。在项目村修公路、改水渠、建塘堰,发展茶园、桑园和

畜禽等特色种养业,使项目村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生产发展能

力得到较大提高,为农民增收致富拓宽了新天地。先后在158个重

点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推进工程,累计投入5763万元,占县扶贫资金

总额的70%,平均每个村综合投入52万元。累计新建乡村道路210

公里,实施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640公里,新建平板桥18痤,除

险加固病险水库12座,建自来水塔108座,铺设引水管道720千米,解决18万人饮水困难,干渠整修安装u型槽37千米,恢复水毁农

田护岸67千米,修建当家塘251口,改善灌溉面积2.2万亩,改善

低产茶园3700亩,发展茶园2600亩,新建厂房1890平方米,添

置机械设备87套。

四是抓基地建设,注重规模化和标准化。在基地建设中,充分发挥

大户带动作用,走“公司或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之路,实施连片

开发、规模化发展,至目前,全县已有50亩以上规模化基地4处,

5亩以上生产大户20余家。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积极

探索发展规律,注重规避风险,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根据

区域特点和资源优势,把握季节、气候特征,因地制宜,适地适种。五是抓龙头企业发展,注重品牌建设。全县六大产业已有龙头企业

40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15家。按照特色农业发展需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培植发展

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发展特色农业

中的带动作用。注重加强能人大户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培育,抓好与

扶贫有联系、能带动群众增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在资金

和项目安排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至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企业实

现产值由2009年的21.9亿元发展到33亿元,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

到1700多人,带动6000余户2.5万人脱贫致富。

典型案例一:合作社撑起“茶叶楼”。

“黄柏到塔畈,九十九道弯”一曲民谣唱出了80年代塔畈人的艰辛。而位于塔畈中心地的彭河,更是可想而知。由于是三分水田七分山

的地形,这里的农民粮食不能自给。常常是“守着青柴当米钱”。如今,一提及自家盖起的小洋楼,倪天喜便要提及一个人和他的合作社——江成生和彭河茶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我40多岁了,没有

一技之长,只能干点苦力活。”倪天喜一家四口人,因为他和妻子都

是老实巴交的庄家人,生活只能勉强维持温饱。“江总让我负责收购

鲜茶草”今年,近收鲜茶草这一项收入,倪天喜一家收入在9万元。“如今,我是手中有茶,心里不慌。”倪天喜憨憨的说道。江成生,

安徽省劳模,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彭河茶叶专业合作社

的牵头人,他却清楚的记得,第一次与茶农的订单,源于“看见锄头

挖茶树心在痛”。

濒临长江的潜山县彭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这里平均海拔

900米,年平均气温16.3度,空气相对湿度85%以上,故山高雾绕,风光秀丽。其光照、温度、湿度、土壤均适宜茶叶生长。所产名茶,更是自唐代以来一直被列为贡茶。但是由于地处深山,这里的茶产

业采用传统粗放经营模式,主要通过分布在各地的同乡和批发商销售。产品也主要依靠散装形式销售,茶企普遍缺乏品牌意识。“茶树

叶子能包盐,茶树杆子能撑船”说的就是当年的茶叶质量。在当地,

茶叶大部分是老百姓饭后用来说天聊地的饮料。2004年的一个秋日

午后,江成生正准备到自家茶地干活,看见一位老大爷用锄头挖茶树,江成生便问他“干嘛要砍茶树呢?种着不挺好的吗?”“又不能当

饭吃,还不如挖掉种点小麦实惠!”看着好好的茶树要无端受灭门之灾,江成生很是心疼。“你把茶树留着,等茶叶长出来了我来收

购”“你空口讲话以后不算数咋办?”江成生说“那我们签合同”也就是

这场偶然,让江成生和他的同行慢慢走上了一种新的模式。2008年,由潜山县彭河幸福茶场牵头,联合塔畈乡炳峰、观音洞、广西园等

18家初制茶场、茶叶经纪人和1058户茶农自愿组成的茶叶专业合

作经济组织。以加强诚信建设为重点,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推行“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大户”三位一体的茶叶产业化经营

模式,采用订单农业方式,与广大茶农签订合同,公司对茶农进行

二次返利,极大提高了农户发展茶叶的积极性。目前,加入该合作

社的户数已达1200户。加入合作社的茶农人均茶叶纯收入达到

4000元。近期,该合作社已申报省级龙头企业。

茶曲悠悠唱发展。为引导茶叶发展,潜山县政府每年安排茶业发展

专项资金120

万,其中60万用于扶持茶叶基地建设、30万用于培育发展龙头企业、10万元用于茶叶技术培训和指导,对当年成片新发展茶园10亩、

50亩、100亩以上,经验收合格,每亩以奖代补200元、300元、400元。奖补点燃了茶农的激情,至2012年,潜山县茶园面积增加

到10.06万亩,无性系茶园面积增加到3.08万亩,全县130余家茶

场通过更新改造,加工水平明显提高。取得qs认证的茶叶公司、茶

厂22家,通过统一标准收购,统一工艺加工,名优茶质量稳中有升,茶叶销售均价达123.8元/公斤,最高价4400元/公斤,茶叶生产比

较效益明显,成为茶农增收的亮点。

典型案例二:龙头企业引领养鸡户致富。

余井镇天圣村地区原先农户也有养鸡的传统,只是没有形成规模,

处于家庭副业状态,再加上没有龙头企业作为市场经营主体的带动,畜禽产品的销路没有保证。作为“安庆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潜

山县天胜农业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本着“服务农民、富裕农民”的

宗旨,坚持做到“四到户”服务,为广大养鸡养殖户提供全方位的优

质服务。所谓“四到户”,即一是对养殖户实行送苗鸭和饲料到户。

统一引进良种,该品种品系纯正,抗病力强,生长迅速,深受加工

厂和广大消费者欢迎。二是技术服务到户。将自己掌握的养殖技术

经验一家一户地传授到农民家中,确保养殖成功。三是防疫治病到户。将自己专门聘请的18名中高级技术人员负责技术服务、巡回咨询,及时到户解决养殖过程中的突出性技术问题,同时每月为社员

讲授新知识,为养殖户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四是收购到户,挨家

挨户上门收购。现金结算到户,销售由合作社安排。组织并指导周

边村民科学养鸡、水产养殖和苗木种植。这种以公司为龙头,采取“统一品种,统一饲料,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方式,不断壮大专

业合作组织,克服了一家一户小规模、低投入、低产出的小农经济

局限性和对土地等资源过分依赖性。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

程度,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目前,随着专业合作社影响不断

扩大,经济效益的不断增强,合作社成员由最初的104户增加到

200户,另外辐射带动了本地及周边乡镇养鸭户500余户。从合作

社成立至今,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农户紧密型合作方式,短短三

四年时间,帮助120多户困难家庭摆脱了贫困。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为推进畜禽标准化生产,指挥部产业技术指

导组成员深入乡村,按照省畜禽养殖技术规范的要求,引导养殖户、养殖小区按照标准化进行建设和改造,帮助建立并完善养殖档案,

提高生产者质量标准意识和应用能力。中泰六和养殖有限公司、天

胜农业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被评为安庆市市级规模养殖示范场,

为推进畜禽标准化生产起了带头示范作用。

至2012年,潜山县出栏生猪20.92万头,出栏家禽332万只,出

栏肉牛0.41万头,禽蛋产量8420吨,肉类总产22620吨。同期相

比分别增长:2.05%、8.85%、2%、4.1%、4.5%。畜禽生产基地建

设稳步发展,目前全县已发展畜牧合作组织22家,入会会员1200

多人。潜山

县绿色养殖有限公司、天柱鸭业有限公司分别新申报了市、省级龙

头企业。

丘陵,油茶挂果累累。截止目前,全县已新建50亩以上成片油茶基地6.5万亩,已兑现奖补资金近1600万元。该县注重良种繁育和推广,加快繁育推广省认定的“皖潜1号”和“皖潜2号” 油茶新品种,

确保高品质油茶基地建设。狠抓重点项目、建设示范基地。全县油

茶基地达万亩以上乡镇3个,千亩以上村10个,全县涌现油茶基地

建设大户220余户,其中有千亩以上承包大户7个,已组建油茶专

业合作社15个, 2012年全县共完成油茶新造林11000亩,完成县

级技术培训200人次,发放培训材料2000册。

圩区,瓜蒌架下话丰收。瓜蒌俗称野葫芦,潜山一带民间早有将瓜

蒌籽炒制招待客人的习俗,但真正作为食品摆上桌面还是近十多年

的事情。上世纪90年代中期,该县农民李德祥等大胆提出了瓜蒌

籽的食用性研究,在科研部门的支持下,该县对瓜蒌开发利用进行

科技攻关,初步掌握了育种、栽培方法,这一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从而开辟了瓜蒌产业的新天地。为发展瓜蒌种植,促进山乡致富,

该县拿出百万元财政资金扶持种植大户,并相继建立了10多个瓜

蒌示范片。农业科技部门组织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生产。

大力开展种苗繁育,推广换垄轮作、间作,土壤消毒技术,推广高

密度栽培及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该县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协

会+基地+农户”的新路子,不断打造瓜蒌产业链。各瓜蒌公司以科

研单位为技术依托,与瓜蒌农户签订生产合同,与超市签订购销协议,形成产学研、产加销一条龙。全县现有标准化生产基地近5万亩。瓜蒌产业农民经纪人百余人,农民瓜蒌种植专业合作社4个,

痘姆新农生态农业合作社以瓜蒌种植为主,社员有200人,2011年

被评为安庆市示范合作社。有2家企业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a

级证书。天柱山牌、传文牌瓜蒌籽荣获安徽省著名商标。近年来该

县与南京野生植物利用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安

徽农业大学进行技术合作,培育出的“瓜蒌新品种“皖蒌6号”获县政

府科技一等奖、获安徽省科技三等奖, 2012年潜山县施行的瓜蒌种

植保险,为保护农民利益筑起了一道防火墙。至目前,有半数种植户投保。

食用菌打开致富门。潜山县将食用菌产业列入重点扶持的农业特色产业,在各项激励政策推动下,目前,全县新增食用菌生产农户150户,新发展食用菌面积800亩(其中竹荪230亩)。全县从事食用菌生产的农户近600户,食用菌种植面积达600余亩。预计全年食用菌产值2600万元,菇农纯收入1200万元,户均增收2万元。

该县对新发展食用菌基地继续实行以奖代补,对种植香菇5亩以上的给予重点扶持,种植竹荪50亩以上给予每亩100元补助。对通过绿色认证或qs认证的龙头企业也给予适当奖励。目前,全县规模化基地18个,食用菌公司4家,合作社10家。各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发展订单生产,完善产供销服务体系,建立保鲜库收购。如水吼天宜菌业公司向农户提供菌棒和生产技术,并负责以保护价回收,有效规避了种植户的市场风险。

推荐访问: 脱贫攻坚残疾人个人典型材料 精准 扶贫 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