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工作总结 > 河道生态治理_北京转河生态化改造

河道生态治理_北京转河生态化改造

时间:2022-01-11 20:52:09 浏览次数:

61

河道的生态治理_北京转河生态化改造

BEIJING CITY PLANNING & CONSTRUCTION REVIEW

5/2003

人对水的喜爱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很少有人能对水没有反应或印象,人除了依赖水维生、从事与水有关的户外活动外,也喜欢居住在水边欣赏风景、聆听水声。所以,希望居住在依山傍海的地方是许多人的梦想,而且当人们经济条件允许时,往往就会在湖畔、水边购置房屋。居住在大城市中的人们对水环境的渴望更甚,为了弥补这种不足或缺憾,人们便在其居住地想方设法营造水景,使与水有关的景观设计在都市环境中愈发显现其重要性。纵观国内外的重要城市,都或多或少的有河或湖,但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尤其是国内),这些河湖在几十年来很少有人去关心,更无暇去顾及河道的开发建设及生态化。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开发滨水地区正成为我国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热点,在治理城市中的河道或湖泊时,景观设计及生态化改造开始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更重要的是,各地方政府已认识到,开发滨水地区能为城市发展提供契机,更为提升或重塑城市形象创造了条件。但是,如何开发滨水地区,滨水地区与其它地区的开发有什么不同,滨水中的“水”如何定位等,都还是需要我们认真讨论的问题。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明确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滨水地区的开发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例如,美国有75座大城市,其中69座滨江、滨湖或滨海,他们在过去40年中对这些滨水地区在不断地进行重建和开发,有的迄今仍在继续(巴尔的摩)。世界上对滨水地区改造成功的城市有:芝加哥、圣安东尼奥、温哥华、伦敦、曼彻斯特、巴塞罗纳、汉堡、悉尼、香港等。从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东部沿海一些大城市也开始重视对滨水地区的重建和开发,而北京对城市水系的改造,以及国家领导

人泛舟昆玉河被媒体的广泛报道后,更在国内掀起一股治河的热潮。象广州、深圳、珠海、

厦门、福州、杭州、宁波、上海、青岛、大连等,都提出治理河湖的规划,其中有的城市还举行了大型的国际招标活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认为它包含了经济、社会、政策、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查尔斯?摩尔说:“滨水地区是一个城市非常珍贵的资源,也是对城市发展富有挑战性的一个机会,它是人们逃离拥挤的、压力锅式的城市生活的机会,也是人们在城市生活中获得清新空气的机会。”

北京市作为伟大中国的首都,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治理京城水系以来,在治水新理念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她一改过去治河的老方法,即顺直河道、加大河宽、疏挖河床、硬化河岸等工程措施,以提高泄洪或供水的安全度,使天然河道的特征几乎丧失殆尽,在1998年治理昆玉河、长河时提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水清、岸绿、流畅、通航”。当2000年竣工时,不仅这个目标达到了,而且掀起了一个全国大中型城市治理河道的浪潮。仅仅时隔两年,我们回头再看看其它城市,象成都的符南河、上海的苏州河、绍兴的城河、临沂的沂水、杭州的东河都以崭新的面貌展示在人们面前。

随着北京对河湖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2002年,转河如何治理这一严肃课题又摆在了我们水利工作者的面前。转河是古高梁河的一部分,在北京西直门附近,是明清时代的皇家水道,是从玉泉山、昆明湖引水入城的重要水路,也是皇家乘船去往圆明园、颐和园的运河。1905年,因修筑京张铁路需在西直门附近兴建火车站(现在的北京北站),不得已将高梁河向北转了约一公里,又作360°掉头向南归入原河道,自此以后当地老百姓称其为转河。在1975~1982年间,因种种原因,转河被填埋,其上修建了许多民宅。这是继前三门护城河被填埋后,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又一个败笔。2001年,市领导决定将转河打开,恢复它应有的风貌,有关部门经过半年多的反复推敲,比选国内外的河道治理案例,终于拿出了一个好的生态景观设计方案。该设计方案所确定的原则如下。

朱晨东 Zhu Chendong

河道的生态治理

——北京转河生态化改造

Ecological Renovation of River Course in Beijing

朱晨东

北京市水利局副总工程师

河道的生态治理_北京转河生态化改造

62

5/2003

BEIJING CITY PLANNING & CONSTRUCTION REVIEW

1 尊重历史、传统与现代共存。2 以人为本,提供沟通与交流的平台。3 恢复生物多样性,回归自然。

4 以亲水为目的,与城市相协调的景观设计。5 保护水质,扩大水面。

虽然设计原则仅有短短5条、60多个字,但却含有大量信息。

第一,尊重历史、传统与现代共存。尊重历史似乎很容易理解,然而具体付诸实施时又好象很难,因为恢复历史本来面貌是件很虚幻的事,今人没见过,文字记载少,图片更难寻觅,加上环境和现实要求都变化了,真正去再现历史,几乎是不可能的,也不能这样去要求。那么在此次转河的治理时,我门就找到了一个切入点——恢复几处历史遗迹。一种遗迹是具有特殊价值的,例如拟恢复的“绮红堂码头”,它不仅是慈禧太后从长河登船赴昆明湖的起点,而且据说是慈禧和光绪的“第四办公室”,也就是说绮红堂曾是慈禧和光绪在此召见大臣议事的地方。因此,绮红堂和故宫养心殿、团城承光殿、白塔山悦心殿并称为皇帝的“四大办公室”。从上述的描写可以看出,这里的史实意义很大,应予以恢复,但操作分两步走。首先恢复码头,条件具备时恢复绮红堂。可以设想,恢复的绮红堂必将成为这段河道的靓点。另一类值得恢复的是一直在民间流传又能考证出事实依据的历史遗迹,例如此次拟恢复的“铜邦铁井”及可以考虑恢复的“娘娘庙”。非常凑巧的是这里还有一座抗日战争时期留下的旧碉堡,虽已歪斜,但整理之后,它完全可作为一个小小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此次治理转河是1999年整治长河的延续,而整治长河时很恰当地保留了沿岸的老柳树,因为“长河观柳”是明清两代的一个风

俗,所以在转河上段,尤其在高粱桥前仍要栽植一些柳树,其中若能夹种些山桃,就更体现往日风貌了。

第二,以人为本,提供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当前,整治城市河流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即两岸滨河带的开发建设,从规划阶段开始就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保证自然生态优先和环境承载力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让市民到水边来,满足市民的亲水需求。另外,如有可能还尽量划出一些空间,设置文化、健身、娱乐和观景场所,使人与人在滨河带得到沟通,人与水进行亲切地交流。上述这些做法,是人们进入后小康时代及信息社会的标志。

第三,恢复生物多样性,回归自然。在工业时代,很多国家包括中国在内,都经历了环境污染的惨痛教训,其体现在河道上的结果是:河水变黑、鱼类绝迹,各级政府和市民都非常迫切地希望改变这种局面。作为水利工程师,必须建立一种理念:各种自然过程都具有自我调节功能,设计的目的在于恢复或促进自然过程的自动稳定,而非随心所欲的人工控制,换句话说,我们需要推测和评估项目建设可能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冲击和影响能力。由于河流建设项目对环境冲击和影响的内容较多,而且水流情况非常复杂,其影响不仅限于当地,还会波及到其上下游,因此,不管河道上建闸、建跌水或设雨水管道、水簸箕入河,都不要妨碍生物的生长,不要妨碍生物链的形成。

第四,以亲水为目的,与城市相协调的景观设计。在河道整治中,做生态设计难,做亲水设计易。纵观当前的城市河道整治,只要投资允许,两岸滨河带的亲水设计均已考虑(当

然水平有高有低),但需注意的是不能搞得太杂、太花俏,因为景观的布置有它的艺术性和规律,如何实现景观的简洁明快更是一门学问。此次转河工程在学院南路沿线试做了一段滨水游廊,或许这是一次突破。

第五,保护水质,扩大水面。保护水质和扩大水面是生态设计最重要的部分。众所周知,北京河道的水质不好,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有污水排入,将污水截断无疑是最佳办法。这个简单的道理虽然大家都明白,但就是执行不坚决,体制不顺,以致问题一直得不到彻底解决。扩大水面也有阻力,因为城市中土地珍贵,拆迁量大。但我认为,我们看问题应着眼于长远,因为河流地区会成为城市经济、文化、娱乐中心,成为全市最有活力的地带,如果能认识到河流对城市的这些独特魅力,我想问题会迎刃而解。所以,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在对河湖的治理中,眼光应具有前瞻性,因为北京的水面比绿地更宝贵。

经过半年多紧张的施工,目前转河的整治已初具规模,到2003年9月即将竣工。虽然其只占北环水系中的一小部分,但它开创了治河史中一个新篇章。

北京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申奥的成功,其对城市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一名水利工作者,我认为我们必须考虑:如何“对水进行更科学、更合理的治理及开发利用,做到可持续发展,做到与大自然协调共处。” 

 责任编辑:高保义

推荐访问: 北京市中小河道治理 生态 河道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