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工作总结 > 诗歌鉴赏专题

诗歌鉴赏专题

时间:2022-01-09 12:02:32 浏览次数:

诗歌鉴赏专题

一、表达技巧分类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难以穷尽。概括起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

在现代作品中,基本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在古代诗歌中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①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换个角度,有实写、虚写之说。

②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直接抒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是直接抒情;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算是直接抒情。而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却是间接抒情,它同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样,都是借景抒情。

2.运用表现手法的技巧

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铺垫、对比反衬、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表现技巧。

A、借景抒情:是指让感情依附于一定的景物,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它是间接抒情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能使情和景互相感应,互相交融,达到物境与我情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歌以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景物或事物),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如陶渊明的《归田园居》,诗人把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寓于朴素宁静之景,情景交融,在看似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中,给人无限美的享受。而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则借蝉“居高食洁”的形象抒发自己怀才不遇、蒙冤不白的感慨。

例: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评析】: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

第1 页(共10页)

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2)“夕阳唯见水东流”一句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对唐王朝颓势难免,行将覆灭的悲伤。从作者个人角度回答,抒发了身世沧桑之痛,亦可。

B、情景交融:把景和情糅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种写法,不必添加任何词语,我们就可以从作者描绘的景物中看出人物(作者)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感情。既表达情感,又描写景物,没有主次,二者几乎合为一体

例:渡湘江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唐代诗人,唐中宗时曾被贬到极为偏远的降州。这首诗是他被贬的途中所作。

清人吴乔说:“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试据此对“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作评析。

答“今春花鸟作边愁”是从忆昔游转到今春的边愁。鸟语花香本应给人以欢乐,然而诗人在流放途中,只能引发远去边疆的哀愁。这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景)。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且句中“花鸟”更反衬出边愁。

C、托物言志,: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例:《画菊》:南宋故臣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花独立疏芳,自甘寂寞,不求虚荣,不屑与“百花”为伍。它坚持节操,傲霜怒放,光彩照人,志趣未穷。这里的菊花具有了某种神韵,而菊花同时又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相对应的“百花”则是影射那些屈节仕元的故宋臣属。

诗三四两句化用朱淑贞“宁可抱头枝上老,不随黄叶舞西风”的诗句,精心刻画了菊花宁带着清香枯死枝头,决不向北风屈服飘零落地的顽强精神,绝好地体现其耿耿忠心、铮铮铁骨,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风亮节。这里的“北风”一语双关,字面上指大自然凛冽呼啸的北风,实际上隐喻来自北方的元朝统治者。他们虽凭借强大的武力灭亡了南宋,但去无法征服像诗人这样的孤臣义士。诗人以咏菊为题,运用拟人手法咏菊写人,通过赞美菊花傲然不屈的品格,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D、烘托渲染:所谓艺术创作中的烘托,是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

第2 页(共10页)

陪衬,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如《陌上桑》借“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反应来烘托罗敷之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主人忘归客不发”一句,侧面烘托了琵琶声凄美动听、引人入胜和琵琶女的孤寂伤悲。

例1、绝句二首(其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的前两句写景,简直是一幅令人目迷神驰的风景画。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一团团燃烧着的旺火,多么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与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光的红艳,青与红相互斗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托而逾显其白;一个“欲”字,则以拟人化赋花朵以动态,使之摇曳而多姿。看来诗人是运用了多种技巧来描写这幅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画。然而诗人的旨意不在此,而在后面两句:“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今春”之景不可谓不美,但“看又过”包含着时光流逝,归期遥遥,远春景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这样看来全诗更主要的技巧是以乐景衬哀情,极写春景之美,更能衬出归心的殷切和乡思之深。

E、对比反衬:在叙述和描写过程中,为了突出某些人物或事件而用其他人物或事件作为对照和陪衬。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这样的动景写春涧的幽静,以动衬静,是反衬。这种表达技巧常见于怀古诗中,它往往通过今昔对比反映盛衰变化。李白的《越中览古》前三句写的是想象中的繁华之景,与最后一句“只今惟有鹧鸪飞”的凄凉场面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的感慨与婉叹尽显其中。杜甫更是通过“朱门酒肉臭”与“路有冻死骨”的对比深刻揭露了中国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与对立,充分表现了对统治阶级的痛恨以及对平民的同情。

例1、望江南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是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以后写的一首词。这首词通篇不对当时的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写梦境,写梦中游上苑的热闹景象和“花月正春风”的美好景色。为什么这样写?是用梦境来反衬现实。梦境写得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越显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便越显得今日处境的凄凉,“恨”的含意便表达得越充分。

例2、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第3 页(共10页)

(1)这首诗写了几种画眉鸟?是怎样写画眉鸟

的。

(2)作者写画眉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这首诗写了两种画眉鸟,一是林中的,一是笼中的。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画眉鸟。前者在林中“随意移”、“自在啼”,自由自在;后者锁于金笼之中,完全没有自由。

(2)这首诗借鸟咏怀,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之情和对束缚个性、窒息性灵的憎恶之意。

例3、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本诗前两句与后两句均为写景,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点?

精析解答此题,若注意到写景方法中的动静、点面问题。

答案前两句着重整体描画,写静景;后两句着重个体(雨、鱼),写动态。

F.虚实结合:所谓实写,就是正面写,直接写,写眼前的所见所闻;所谓虚写,就是侧面写,间接写,写想象中所感。杜甫的《月夜》前三联都是写对妻子孤寂生活的想象,以虚写画出了月下孤独的想象,充满了对妻子的怜爱之情。刘禹锡的《浪淘沙》中“淘金女伴满江隈”是眼前所见,后两句“美人首饰王侯印,尽是江中浪底来”则是所感,虚实结合,反映了淘金女的辛苦、剥削阶级的坐享其成,意味深长。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

夜雨时。

【注释】寄北:寄给家住北方的妻子。李商隐系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河内在巴蜀之北。

未有期:没有确定的归期。意指一时难以相聚。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却话:重头谈起。“巴山夜雨”是写实,“共剪西窗烛”是拟虚,表达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G、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城,无处话凄凉。”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第4 页(共10页)

东栏梨花苏轼

梨花淡白柳色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

看得几清明。

(1)诗人为什么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请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答:

(2)有人认为“梨花淡白”与“一株雪”相重复,主张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熳”。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

3.(1)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梨花盛开、柳色深青远是春末夏初之景,已暗含伤春之感;“人生看得几清明”便是直接感叹人生短促)

(2)不能改为“桃光烂熳”,因为“梨花淡白”是紧扣诗题写景,如果改为“桃花烂熳”本诗就变成写桃花了。“花满城”也就成了“桃花满城”了。

J抑扬(欲扬先抑,先扬后抑):指的是在褒贬人、事、物的时候,为了使人信服,或预先防止别人的反驳,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如元曲“沛公,大风,也得文章用。却教猛士叹良弓,多了游云梦。驾驭英雄,能擒能纵,无人出彀中。后宫,外宗,险把炎刘并。”先写刘邦的种种神威,临末才说到后宫外宗之乱,欲杨先抑,讽刺性极强。“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②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反语、反复、用典等修辞技巧。

A、巧用典故,双关,诗歌经常使用古书中现成的故事或词语,这叫“用典”。在鉴赏时,首先要理解典故本身的内容,再结合诗歌,才能明白作者用典的意图。李白的《将进酒》就以“曹植斗酒十千”的典故,表达诗人对自己与曹植这样的人物,才华不得施展的感叹,反映封建时代的一个普遍悲剧。

举例:忆昔韦庄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秋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

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

水东流!

[注][1] 西园公子:曹魏时,曹丕、曹植为公子时曾居“西园”,在此夜宴文士。

[2] 无忌:战国时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字。[3] 莫愁:相传是南国一善歌少女的名字。乐府诗《莫愁乐》云:“莫愁在何处?

第5 页(共10页)

莫愁石城西。”石城即今南京。

(1)这首诗巧用典故,语涉双关,以颈联(五、六两句)为例,就其中一种手法做简要分析。

(2)“夕阳唯见水东流”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分析:(1)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诗人把讽喻唐末王孙贵族生活奢靡之意寄寓在曹丕和信陵君这些历史上值得称道的风流人物身上,这是用典;诗人用传说中善歌少女的名字,讽喻浮华女子不解国事艰难,深寓“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沉痛,也是用典。

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

B、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C、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D、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E、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F、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

第6 页(共10页)

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G、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H、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I、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J、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3.谋篇布局的技巧

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的律诗绝句,篇幅虽然短小,但十分讲究谋篇布局。上一讲引到的王维《观猎》,首联起得突兀,“风劲角弓鸣”大有先声夺人之势;颔联写发现猎物,奋力追击的情形,生动而又逼真;颈联写猎罢归营,不着痕迹地表现了将军策马疾驰的风姿;末联以“回看”一语写将踌躇满志的神情,以与首联对比照应,颇令人回味。清人评论这首诗时说道:“章法、字法、句法俱臻绝顶”这绝非过誉。懂得古代诗歌谋篇布局的技巧,也是诗歌鉴赏必备的条件。

二、表达技巧常用语:

①艺术风格类:飘逸、沉郁、豪放、婉约、雄奇、险怪等。

②抒情方式类: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借古讽今、怀古用典、叙事抒情、寓情于景、浓墨重彩等。

③语言特色类:清新自然、平淡质朴、绚丽瑰奇、明快简洁、

含蓄隽永等。

④修辞手法类:夸张、拟人、对比、比兴、、对仗、双关、顶针、

引用等。

⑤描写方法类:渲染、烘托、白描、以动写静、虚实结合、欲

扬故抑等。

三、【能力测试】

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后边的问题。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

第7 页(共10页)

临发又开封。

(1)这里一首寄情于事的小诗,诗人主要通过什么描写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的?

2、阅读下面的诗,回答后边1—4题。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首句用两个“笼”字,把“烟”“水”“月”“沙”四者溶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景氛围?答:

(2)一、二句好像可以倒过来先写“夜泊秦淮”,再写“烟笼寒水月笼沙”,哪种写法好?为什么?答:

(3)第二句在全诗中起着什么作用,试作简要分析。答:(4)三、四两句用的是什么笔法?反映了怎样的现实?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答:

3、阅读欧阳修的《画眉鸟》一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试对这首诗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答:

4、阅读《独坐敬亭山》(李白)诗,完成(1)—(3)题。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1)“众鸟”二句写了什么样的境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诗的三、四句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之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从抒情方式上看,本诗属于哪种抒情方式?

5、阅读《中秋月(苏轼)这首诗,然后回答(1)-(2)题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溢”字或“转”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2)宋代诗人梅尧臣认为本诗最后两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请结合全诗分析这两句诗所表达的“不尽之意”。

6、阅读《途径秦始皇墓》([唐]许浑)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1)请分析这首诗写了哪两个画面?各表现怎样的情感?

(2)从全诗看,诗人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景抒情?

7、阅读《丹阳送韦参军》(严维)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⑴诗贵凝练含蓄,试品味“两地秋”的内涵。

第8 页(共10页)

⑵诗的三四两句情景交融

....,写对韦参军的深切思念,试简要分析。

【诗歌鉴赏参考答案】

1.通过寄家书时的心理活动描写和行动细节描写来表达的。

2、(1)创造出了一种极其迷蒙、淡雅、柔和、冷寂的情景氛围。(2)原序写法好。

①按原序写,先创造出一个很具特色的情景氛围,能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②这样写很符合人们欣赏作品的习惯:“烟笼寒水月笼沙”犹如一幅精彩的画,“夜泊秦淮”犹如画角题字,人们往往先注目于精彩的画,然后看那题字。(3)第二句在全诗中起着承上启下、网络全篇的作用:“夜泊秦淮”四字,既紧扣了诗题,又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个性和典型意义,“近酒家”三字,开启下文,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后庭花”,也由此在触动了诗人的情怀。(4)用的是曲笔。反映了官僚贵族沉湎于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荒淫误国的现实。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3.诗人看到林间生动活泼的画眉鸟,脑海中浮现出高檐下画廊间被金丝笼锁着的画眉鸟来。通过两种环境中鸟的不同遭遇的对比,诗人发出感叹,并借鸟喻人,表达了对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社会现象的抨击和对广开言路、广开才路的理想境界的憧憬。

4.(1)这两句诗描写了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失之后显得格外清静,一片白羽般的云彩飘去后感到特别幽静的境界,以烘托诗人心灵的孤独与寂寞。这里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更现其幽静。

(2)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写敬亭山与诗人相对而视,脉脉含情,情意无限。

(3)融情于景。全诗没有抒情的句子,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完全融入对敬亭山的描写之中。

5、(1)溢,原为水满外流之意,诗中用来写月光象水一样泛溢到人间的情状,以动写静,强调了中秋月光的清凉皎洁。转,以动写静,形象的描绘出中秋月亮大而且圆的形状。(2)既有对过去生活的感叹,也有对今夜团聚的的兴奋,更有对今后命运的关注。

6、(1)第一个画面写秦始皇昔气势宏大却无人凭吊,表现对秦始皇的嘲讽、鄙视之情;第二个画面写汉文帝陵普普通通而路人纷纷跪拜,表现对汉文帝(刘恒)与民休养生息、清俭自律的敬仰。(意思对即可)。

(2)共有两个要点:①对比;②抓住"亦同崩""惟拜"具体分析写景抒情的方法。

7、(1)诗的前两句是写送行。千种离情,万般愁绪,一齐

涌上诗人心头.“一别心知两地秋”,“秋”字,表面上写时令,

第9 页(共10页)

实际上却是表达诗人的情绪。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作者还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所以“两地秋”是双关语。(2)“江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线,也是作者目送方向。“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忧思绵绵,“日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见出友情之深。“寒鸦飞尽水悠悠”。这一句写望中所见。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给人增添愁思。可是,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此时此刻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水悠悠”包含着无限思念的深情,情景交融,表达作者的悠悠情思。

第10 页(共10页)

推荐访问: 少女肉品品鉴会作者 鉴赏 诗歌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