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工作总结 >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时间:2022-01-09 12:01:34 浏览次数:

宋词鉴赏

枫桥三绝(选一)孙觌

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

【简析】

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脍炙人口,可谓誉满古今,名扬中外。笔者也曾漫步于枫桥,喟叹“人非大手笔非椽”,“不敢题诗在上头”。但敢题的人还不少,孙觌就是其一。

张继的诗清丽自然,构思精巧,在艺术描写上很有特色,霜天乌啼,江枫渔火,朦胧寺庙,夜半钟声,交织出淡淡的旅愁,确实教人难以再下笔。但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艺术技巧却是千变万化的,尽管写得肯定不如张继,还是可以一试。

孙觌的诗主要是针对欧阳修“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而写的,从立意上看,就和张继大不一样。所以,关键在第二句,虽然矛头没有直指欧阳修,还是含蓄地批评了欧阳修。既然“青山不改旧时容”,旧时的习俗当然也是不会改的,最后再以“犹闻”加以强调,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是确定无疑的。

清朝王士祯有《雨夜题寒山寺》曰:“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在张继的旅愁上加了思亲,虽远不及张继,亦有新意。

春日即事吕本中

病起多情白日迟,强来庭下探花期。雪消池馆初春后,人倚阑干欲暮时。

乱蝶狂蜂俱有意,兔葵燕麦自无知。池边垂柳腰支活,折尽长条为寄谁?

【注释】

①探花期,看看花开得怎样。②自无知,没有像花那样的秀气。

【简析】

诗词创作中的描写,大多是有所继承的,点化前人诗文,推陈出新,这是值得提倡的。这首诗语意浅显,但在点化上有成功之处。

颈联是点化李商隐“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和刘禹锡“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李商隐的这联诗并非写自己为春色所陶醉,而是因春色而引发伤感;刘禹锡则以“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反衬“桃花净尽”,讽刺了政敌们“树倒猢狲散”。吕本中点化成功首先是创造出新的意境,表现作者病后眷念美好春光的情态,与李商隐几乎相反,而与刘禹锡则形同霄壤。其次是内容更生动,兔葵燕麦“自无知”带有拟人化,而“动摇”则是客观描写。三是改变了风格,李为深沉,刘为讽刺,吕为闲适。

这三点是区别点化与模仿的最主要界线,与宋人“字字有来历”有霄壤之别。

柳州开元寺夏雨吕本中

风雨潇潇似晚秋,鸦归门掩伴僧幽。云深不见千岩秀,水涨初闻万壑流。

钟唤梦回空怅望,人传书至竟沉浮。面如田字非吾相,莫羡班超封列侯。

【注释】①沉浮,把信遗失了。②田字,六朝名将李安民“面方如田,封侯状也”。

【简析】

这首诗是诗人避乱广西时所作,抒发了流亡者想念家乡和盼望信息的情境。诗中的情包含在

境中,诗人采用的是触景生情法。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情秋”之景,诗人“望故乡邈邈,归思难收”。其次是“枯藤老树昏鸦”,诗人自然是“断肠人在天涯”。其三与李靓“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相似,暗用透过一层法使思乡之情变得更为强烈。其四是类似于“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万壑流”,正好表达出“问君能有几多愁”。其五是类似“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唤回乡梦的钟声,使“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之羁旅行役之恨顿时涌上了心头。“由于有了真挚的情感,所以好象并不用力刻划景物,却能在景物中透露出作者的情思,这样的写景句就有诗味。”周振甫先生的话总结出触景生情法运用成功的要着。

兵乱后杂诗(四)吕本中

万事多翻复,萧兰不辨真。汝为误国贼,我作破家人。

求饱羹无糁,浇愁爵有尘。往来梁上燕,相顾却情深。

【注释】①翻复,反复。②萧兰,喻坏人和好人。③糁,煮熟的米粒。④爵,古代的盛酒器具。

【简析】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徽、钦二宗和唐明皇一样,沉醉于歌舞升平,弃李纲、宗泽等如敝屣,最终招来“靖康耻”而坐井观天于绝域。神州陆沉,激起诗人无比义愤,矛头直指“报国宁无策,全躯各有词”的误国奸佞,并对“破家”的广大人民寄予无限同情。这便是前半首的诗意。

后半首抒发国破家亡的悲愤之情。金兵掳掠,粮食匮乏,饿莩遍野,“路有冻死骨”,诗人欲举杯浇愁,但是,杯满灰尘,有愁也浇不得,悲愤之情又更深了一层。尾联采用以景结情法,写得最好。周邦彦化用刘禹锡《乌衣巷》写的《西河》词可以做为诠释:“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落寞惆怅的心境十分相似,但缺乏切肤之痛,且含蓄的程度也不够。因为周邦彦乃发古之幽思,并无国破家亡的亲身体会。

三衢道中曾幾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注释】①泛,乘船。

【简析】

描写景物的诗篇,当然要逼真地再现自然景物的美好风光,更重要的是还要刻画诗人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不但使读者能够如见其景,还要如见其人,这样诗才显得有生气。这是写景诗的创作诀窍,鉴赏钥匙。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山行时的愉悦欢快的心情。诗人是怎样通过景物描写和自己的活动来表现出这种心情呢?先说写景,首先是“晴”字,“梅子黄时雨”是贺铸的名句,在黄梅雨季能有“日日晴”岂不喜出望外?其次是一路的“绿阴”。日日晴则必然骄阳当空,有了绿阴就凉爽得多,走起路来也轻松得多,此二可喜也。三是“黄鹂四五声”,“鸟鸣山更幽”的意境更使诗人感到高兴。而诗人的“泛尽却山行”这一“活动”更不能忽视,这一活动不但打破了一味写景的单调,还表现出诗人欢快的心情。船驶到了尽头,舍船再步行,没有愉悦的心情,哪来得这游兴?虽然人物形象在诗中不占主要地位,但作者的形象和他的精神面貌,依旧通过内容而反映出来。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雨有作

曾幾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释】①望岁心,盼望丰收的心情。

【简析】

这首诗和杜甫的《春夜喜雨》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核心都在一个“喜”字,其主题都在体现对农民的关切上。浦起龙说《春夜喜雨》“‘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转引来评论这首诗也是非常恰当的。

首联之“霖”为一可喜也,它常和甘字合用。而“润”字则和杜诗“润物细无声”如出一辙。颔联之“岸深”为二可喜也,诗人也像杜甫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的心情一样,不愁“床床屋漏无干处”,只喜旱情得缓解。颈联上句之“秀色”为三可喜也,不久丰收景象依稀可望,怎不喜煞诗人?下句之“佳音”为四可喜也,“梧桐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李清照词也,诗人反悲为喜,其喜何如哉?尾联之“欣舞”为五可喜也,无田尚且欣舞,况有田者乎?其喜不言而自明也。

食笋曾幾

花事阑珊竹事初,一番风味殿春蔬。龙蛇戢戢风雷后,虎豹斑斑雾雨余。

但使此君长有子,不忧每食叹无鱼。丁宁下番须留取,障日遮风却要渠。

【注释】①龙蛇,虎豹,用之形容笋。

【简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创作的关键在于立意。意当存高远,立意高则格调高尚。

“嫩箨香苞初出林,于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片心。”李商隐的《初食笋呈座中》以笋象征有志青年,抒发了诗人护“笋”的愿望,可谓意存高远。

这首诗的立意与李商隐有类似之处,其关键在于尾联,“须留取”以“障日遮风”是其“意”之所在,表现出诗人保护济世之才的意愿,也可以说是意存高远。但遗憾的是李先而曾后,缺乏新意,缺少创新。

立意同样高远的诗怎样分出高低上下呢?应从谁说得更深切上来区分。李商隐的“重如金”,比“障日遮风”说得更含蓄,更深刻;“忍剪”,要比“但使”“长有子”,“须留取”说得更急切。是着眼点的不同而造成这种结果,李商隐写这首诗时还年青,切身感受更深切,这也是曾几所无法达到的。

舟过荻塘沉与求

野航春入荻芽塘,远意相传接渺茫。落日一篙桃叶浪,熏风十里藕花香。

河回遽失青山曲,菱老难容碧草芳。村北村南歌自答,悬知岁事到金穰。

【注①悬知,料想。②岁事,农事。③金穰,丰收之年。

【简析】

诗人创作,言在此而意在彼,称之为“寄托”。诗中的“远意”点明此诗有寄托。寄托和形象思维是分不开的,那幺,诗人是怎样通过舟过荻塘时所见的景象来写“远意”的呢?首先要弄清“远意”是什幺,诗人是个主战派,他的主张肯定与昏君奸佞不合拍,难以在朝庭立足,退隐便是最好的一条路。

颈联看似写景,实为寄意,“河回”“山曲”,“菱老”“草芳”,本无矛盾,诗人却用“失”和“难容”把它们对立了起来,造成弦外之音,表现得隐、深、曲、婉,因而含蓄隽永,给人以思考的余地,增强了诗的魅力。其它三联貌似描绘景物,芦荻初芽,春临荻塘,夕阳在山,碧波荡漾,荷香十里,村歌互答,丰收在望,仿佛王维笔下辋川风光,象是孟浩然诗中故人农庄。其实有更深刻用意,意在说自己“归去来兮”,“胡不归”?!

襄邑道中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简析】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指出,写景要做到“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互藏其宅”。也就是说情要藏在景中,要写含有情的景。陈与义的这首抒情诗就是采用这种手法。

进京待选的青年陈与义,此时颇有“春风得意马蹄疾”般的潇洒俊逸,平步青云的美好愿望,足以使诗人诗兴勃发,诗中的所有景物的描写,就围绕着这而展开。

前两句化用崔护“人面桃花相映红”和李白“千里江陵一日还”,以表达愉悦的心情。首句在点化中有创新,崔护用桃花映衬少女,写的是静景,显得婀娜多姿;陈与义用飞花映衬自己,写的是动景,显得风流飘逸。次句虽无李白的豪迈气势,却也不乏潇洒风度。

后两句写云。李白曾用“卧松云”来写孟浩然“风流天下闻”。白云和松风往往被用来衬托高士飘逸闲适的神情,陈与义以云不动的错觉来写自己与云俱东的动态,只取其飘逸。而“俱东”则有干青云而直上九霄的气概,这样写云就和所要抒发的情水乳交融,达到“互藏其宅”的艺术效果。

牡丹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注释】①伊洛,伊水和洛水,指代诗人家乡。②青墩,在今浙江桐乡,当时诗人所居处。

③龙钟,年老体衰,行动不便的样子,诗人自指。

【简析】

借咏牡丹以抒发国家兴亡之感,思念故园之情,是这首绝句的特色。在构思和手法上与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极为相似。

杜甫用“江南好风景”来烘托感昔伤今和漂泊他乡的凄苦之情,陈与义用看异乡的牡丹来抒发万千感慨,都是以乐景写哀情,起到倍增其哀的强烈艺术效果。

前半回忆往事,既有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的意味,也有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感慨。“国破家亡欲何之”?这和杜甫因安史之乱而漂泊江湖,走投无路的境况也很相似。对于历史背景的交代陈与义更为明确。

后两句化用张商英“小臣有泪皆成血,忍向东风看牡丹”,但陈与义写得更为含蓄,更为深沉。杜、陈二人体验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一样,所表现的情景都和自己的生活血肉相连,所以写得一样深刻。而艺术技巧还是杜甫技高一筹,写得更含蓄。

春寒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释】①巴陵,即今湖南岳阳市。②园公,诗人自注:“借居小园,遂自号园公。”

【简析】

这首绝句与其说是写春寒,不如说是咏海棠。说到咏海棠,自然忘不了苏轼的《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其实,这两首海棠诗都是借海棠写自己。苏轼笔下的海棠圣洁、幽寂,是他贬官黄州时的写照;陈与义笔下的海棠雅致孤高,是他流亡时的写照。因此,头两句的“风”“寒”就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寒,更主要的是社会的风寒──金兵南侵,南宋小朝庭“山河破碎风飘絮”,诗人则“身世浮沉雨打萍”,怎不感到“怯”?后两句诗人用类似于刻划松、梅、菊、竹的手法来写海棠,说它傲然“独立”于风雨中,哪怕有损于自己美丽的“胭脂色”。海棠的风骨和雅致得到充分的表现。诗人点化杜甫的“林花着雨胭脂湿”,别创意境,不但更具风致,而且更具品格。诗人将自己的风骨、品格、雅致融入对海棠的描写中,使这首诗成为咏物上乘之作,这就是咏物诗创作的诀窍。

春雨陈与义

花尽春犹冷,羁心只自惊。孤莺啼永昼,细雨湿高城。

扰扰成何事,悠悠送此生。蛛丝闪夕霁,随处有诗情。

【注释】①羁心,羁旅之心,即客心。②永昼,整天。③扰扰,纷乱动荡的样子。④悠悠,形容忧思不尽。⑤夕霁,傍晚的晴晖。

【简析】

大自然的各种景致,表现在诗人的作品中时,往往随着诗人的心情变化而变化。同是春雨,杜甫和许多诗人感到“喜”,而陈与义却感到“惊”。前两联用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意,而不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意境,所以,一场春雨过后,看不到杜甫“花重锦官城”的美景,而看到辛弃疾“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落花无数”,和自己眼前的“雨湿高城”。听不到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而听到杜甫“恨别鸟惊心”。一个“孤”字,把为避兵乱的诗人孤独凄凉的心境传出,似乎有秦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砌成此恨无重数”的意境。而“蛛丝”又和辛弃疾“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非絮”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只是陈与义写得更含蓄些。

伤春陈与义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

【注释】①坐使,致使。②甘泉,汉代行宫名,借代汴京。③飞龙,指宋高宗。④向延阁,长沙太守向子湮。⑤犯犬羊,抗击金兵。

【简析】

这首诗与其说是伤春,不如说是伤时,因为除了“烟花”二字外,再也没有任何与春天有关的景象了。诗人既慨叹朝庭抗金无策,以致对宋高宗产生无限失望,最后以向延阁的抗金胜利激励国人,表现出诗人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颇得杜甫沉郁顿挫的神韵。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最有特色的是使用“嵌句”的手法。颈联分别截取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杜甫的“关塞三千里,烟花一万重”中的一句(为对仗的需要只改“白”为“霜”),再分别加上“孤臣”和“每岁”后,组成精巧的对仗,与“伤春”挂上了钩,创造出新的意境,表现出伤时忧国的情怀,浑化无痕,若不是因为李、杜这两联诗太出名了,一般人怕是难以看出。苏轼的“多情白发三千丈,无用苍皮四十围”亦用此法。

雨晴陈与义

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

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

【注释】①小滩,天空一块云像江面一个小滩。②报,不辜负的意思。

【简析】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在酷暑中一场雷雨过后的愉快与舒畅,虽通篇不着一个“喜”字,而诗人喜悦之情却充溢全诗。

采用多种表现手法来写景、抒情,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一是用时空交叉的手法:从空间上看,先是从高空到地面,然后又从地面到高空;从时间上看,是从白天到夜晚。二是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纤云不动”,“雷气未平”。三是采用声色并用的手法:“语鹊”、“雷气”为声,“纤云”、“星河”为色,四是采用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前半为描写,而不乏议论、抒情;后半为议论和抒情,而又不乏描写。五是采用点化的手法,末句就是化用杜牧“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六是采用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表现手法变化多端,构成了多层次多侧面的丰富内涵,这是成功的重要原因。

登岳阳楼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注释】①徙倚,时而徘徊,时而倚靠。②凭危,凭高望远。

【简析】

诗歌创作离不开继承与发展,没有继承,也就无所谓发展,没有发展,继承也就变成模仿或生搬硬套。纪晓岚说这首诗“意境宏深,真逼老杜”,“逼”在这里有接近的意思。

先说继承,能看出中间两联是继承了老杜《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和《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以及《登楼》、《春日江村》等诗中的词句或句式,这只是懂得皮毛。关键是在意境和风格上,这首诗也和老杜上述几首诗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意境雄浑,苍凉悲壮,风格沉郁,抑扬顿挫,这才是陈与义学老杜学到了家的要害。但不管是“逼”还是“诣”(方回有“远诣老杜”之评),陈不如杜明矣。

发展才是硬道理,比如说老杜用“百年”对“万里”,而陈与义却用“三年”,这不但是实事求是,更重要的是“活学活用”。

除夜陈与义

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又可惊。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注释】①朔吹,喻金兵南侵。②尽情,多情。③比量,比较。④殊方,异地他方。

【简析】

唐诗中写除夕的律诗最有名的莫过于崔涂《除夜有怀》:“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渐与骨肉远,转与童仆亲。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全诗充满了异乡飘泊之感,且气象阔大,情真意切。将陈与义的这首诗和崔诗相比,很有将杜甫的《孤雁》和崔涂的同题诗相比的味道。杜、崔两人的《孤雁》诗都把自己的心情写进去,从艺术性上看,可以说是异曲同工,但杜甫还把离乱飘泊中失群的所有人都写了进去,概括得更广更深,思想性比崔诗强得多,最终评判自然是崔不如杜。从艺术性上看,崔涂的《除夜有怀》一点

也不输于这首诗,而从立意上看,这首崔诗和咏雁一样,败在意之不深不广。陈与义将国家的前途命运融入诗中,所以“结有神致”,寄托了对明年国势好转的期望,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立意之重可知矣!

野泊对月有感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欲问行朝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注释】①逋逃,愤激之词,意为飘泊无家。②行朝,迁流不定的朝庭。

【简析】

这首诗颇有杜甫的气骨。思想感情的沉郁和表现手法的沉着含蓄是形成杜甫气骨的主要因素。南北宋交替之际的一些爱国诗人在创作上多学老杜,这首诗亦为其一。尤其是杜甫的《登楼》、《宿府》、《登岳阳楼》等名篇与之有着不可分割的源流关系。

颔联和《宿府》的颔联极其相似:“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一写天容,一写角声,气象开阔,思绪深沉,景中有情,万古奇警。两联都是以顿挫的句法,吞吐的语气,描绘出一个彻夜不眠人的形象,并将其融入诗中,恰切地表现了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蕴含着对国事的深沉忧患。

尾联则暗用《登楼》的颈联“北极朝庭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和《登岳阳楼》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把兵荒马乱的景写足,把忧愤难堪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潇湘图张元干

落日孤烟过洞庭,黄陵祠畔白苹汀。欲知万里苍梧眼,泪尽君山一点青。

【注释】①苍梧眼,凝望苍梧(九疑山)之眼。②君山,相传为娥皇、女英二妃之所居。【简析】

这不是一般的题画诗,而是一首借题画来表达诗人“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耿耿忠心,渗透着“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伤时之情,其间也少不了诗人自己“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石州慢》)的雄图宏愿。构思奇特,意蕴深邃。

“斑竹一枝千滴泪”,凡是写到娥皇、女英的诗词,几乎没有不用这一典故的,但是,张元干却避开了这一常典,而采用借景抒情,通过勾勒苍茫辽阔的洞庭景致,运用娥皇、女英思虞舜而泪化君山的美丽传说,再加上自己伫立凝望,问“两宫何处”(《石州慢》)的神态,共同锻铸出一个崭新的主题。

这首诗的另一个特色是善于描绘宏大的景象。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些前人的名句当然不能搬用,诗人借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落日”“孤烟”酿造出“万里想龙沙,泣孤臣吴越”的深意。

题多景楼王琮

秋满阑干晚共凭,残烟衰草最关情。西风吹起江心浪,犹作当时击楫声。

【注释】①多景楼,在北固山甘露寺内。②击楫,晋朝祖逖,曾中流击楫,誓曰:“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

【简析】

这首绝句以凄景写壮心,抒发诗人慷慨报国之情,格调高亢激越,而又不乏含蓄蕴藉。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登高致思,则神交古人,穷乎遐迩,系乎忧乐”。这首诗正是这样

写的。

前两句“穷乎遐迩”,不由令人想起王安石《桂枝香》中的“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但寒烟衰草凝绿”。但王琮写得更深沉,有“黍离”之悲,不仅仅象王安石为了发古之幽思,而是将自己融入诗中。

后两句用景物描写和用典相结合的手法来抒情。凛冽的西风吹起江中的浪涛,诗人把它比作祖逖中流击楫而发出的声响,自然是“心潮逐浪高”,“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雄心壮志不禁涌上了心头,此时也不乏有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那种感事、伤时、忧国的意味。

策杖刘子翚

策杖农家去,萧条绝四邻。空田依垅峻,断藁布窠匀。

地薄唯供税,年丰尚苦贫。平生饱官粟,愧尔力耕人。

【注释】①策杖,扶杖,拄着拐杖。②藁,这里指稻草。③窠,鸟巢,这里指农舍。

【简析】

这是一首悯农诗,颇有白居易“秦中吟”的风味。

首联以“萧条”总写农村民生凋敝,衰败破落的凄凉景象,有“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意境。颔联具体描写凋敝的景象,用了“反说”的手法:明明田里是空荡荡的,却偏偏说堤岸、田埂格外高峭;明明农舍矮小得像鸟巢,却偏偏说排列得很整齐,说得抑扬顿挫,极生动之致,非常富有诗味。既把“萧条”的景象补足,又显得十分含蓄曲折,也就避免了描写时的直露平白。颈联以议论挖出凋敝的根源,杜荀鹤的“丧拓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便是上句的意境;李绅的“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便是下句的意境。也不乏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境况。尾联和梅尧臣《田家语》中的“我闻诚所惭,徒尔叨君禄”的诗意是一样的。

送春朱弁

结就客愁云片段,唤回乡梦雨霏微。风烟节物眼中稀,三月人犹恋褚衣。

小桃山下花初见,弱柳沙头絮未飞。把酒送春无别语,羡君才到便成归!

【注释】①朱弁,曾出使金国,像苏武一样,被拘留十五年。②风烟节物,和春天相适应的自然风物。③褚衣,棉衣。④君,指春天。

【简析】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故国的忠贞和眷念之情,婉转缠绵,有晚唐诗人的风格和情调。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而“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塞北三月又怎样呢?有人说“天春不见花”,有人说“春色未曾看”,都说得太抽象。而朱弁以“恋褚衣”极写塞北的风寒,以小桃“花初见”和弱柳“絮未飞”说其姗姗来迟,却“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这就把塞北春天来迟去速的特点具体地勾勒出来。

诗人倘若只是勾勒出塞北春天的特点,这首诗也就不屑一提,关键的是诗人将对塞北春天的描写和对故国的忠贞与眷念之情融合在一起,达到“妙合无垠”的境界,使这首诗富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出诗人高尚的志气节操,顿时身价百倍。

春阴朱弁

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绝域东风竟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

【注释】①迢递,高远的样子。②华,花白。

【简析】

前两联写塞北阴冷萧瑟之景,“黄沙碛里本无春”,“总有春来何处知”?惨惨阴风夹着黄沙吹打着弱柳,那是多幺的荒凉凄惨!颔联和杜甫的“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正好相反,倒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味道。花上露水充满寒意,连蝴蝶都不愿飞来,虽有芳草碧连天,可草中藏着乌鸦,多幺阴森恐怖!这就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兰”的江南春天形成强烈的对比,也把诗人思念故国的深情充分地表达了出来。后两联抒情。“莫写”说的是自己的诗难以把浩荡的愁怀尽情抒写出来,可诗人又何尝“诗穷”,“难将梦到家”则更是难堪,而酒又何尝“薄”?诗人想回故乡除非是在梦中;要做美梦只好喝酒,可酒薄无力;一场梦尚未到家,人却已经醒了。真是“酒无通夜力”,“梦短不到家”啊!最后以东风吹白了两鬓的黑发作结,其故国之思抒发得何其深沉。

次韵傅惟肖萧德藻

竹根蟋蟀太多事,唤得秋来篱落间。又过暑天如许久,未偿诗债若为颜。

肝肠与世苦相反,岩壑嗔人不早还。八月放船飞样去,芦花丛外数青山。

【注释】①篱落,篱笆。②若为,如何,怎样。

【简析】

这首诗的一个主要特点是采用借物达意的手法,文出正面,诗出侧面,把所写的景或物“理性化”,带有理智和意志。这种理性化的物象,被写成不能理解人的心理,因而将某种情绪迁怪于物。诗人的心情是落寞寂寥的,无端责怪蟋蟀“太多事”,并“唤得秋来”,让蟋蟀蒙受了不白之冤。“岩壑嗔人”用的也是这种手法,诗人隐逸山林的心意宛转曲折地通过“岩壑嗔人不早还”表达出来。这样写笔致活泼,而且富有幽默感。诗人将自己的心理移就于蟋蟀、岩壑,这只是一种设想,通过对蟋蟀、岩壑的猜想,宛转地表现出内心的复杂心情。而诗中的蟋蟀、岩壑,它们的本性都没有变,在诗中也没有被用来比拟人,也没有以人来比拟,这种手法不同于拟人修辞手法。这种手法也不同于一般的“诗家语”,比如岑参的“遥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和“岩壑嗔人不早还”有些相象,但毕竟还是不一样的。

登岳阳楼萧德藻

不作苍茫去,真成浪荡游。三年夜郎客,一柁洞庭秋。

得句鹭飞处,看山天尽头。犹嫌未奇绝,更上岳阳楼。

【注释】①苍茫,形容洞庭湖的景色。②浪荡游,毫无意思的放浪江湖之游。③夜郎客,诗人曾在靠近古夜郎国的峡州任职。④柁,指代船。

【简析】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这是李白登黄鹤楼时留下的。不管此话真假,却说明了一个道理:在题有名诗的胜地,千万不要乱题诗。实在想题诗,也要避开原有名篇的格局。所以萧德藻虽与杜甫同题,却写登临前所见所感,最后采用了王之涣的《登鹳鹊楼》篇末点题法来题写岳阳楼。这样写算是比较聪明的,否则,非出大洋相不可。

首联和“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差不多。颔联写诗人的行踪。颈联“得句鹭飞处”颇有诗味,与下句动静结合得妙,很有情趣,虽无“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气势,也算诗中较好的一联。尾联化用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虽然不能别创新境,也做不到更深刻,更尖锐,更集中凝炼,更激动人心,却也换了一种说法,有些新趣。

悲秋黄公度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注释】①别浦,通往大江的小河汊。②楚人,指宋玉,他的《九辩》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等悲秋的辞句。

【简析】

悲秋是唐宋诗词的一个重要题材,诗人们往往以之诉离情,写别恨,寄愁思,多作“儿女悲”,其中不乏名篇佳什,但象这一首借悲秋抒发忧国之思的,却并不多见。

采用“感情物化”式的化虚为实的手法是这首诗的特色。所谓“虚”,是思想感情;所谓“实”,是景物形象。一是从情绪引起的反应来表现,如“怅望”,“感慨”等,是伤时忧国的引起的反应。二是“物化”的手法,如以“西风”,“别浦”,“寒声”等来渲染气氛,映衬心境。三是将感情比作某一个具体的东西,如用“山鸟”,“井梧”作为特殊的比喻,分别表现暂时偏安一隅以求歌舞升平和敏锐看出潜藏危机的隐忧两种人。所有这一切,诗人都是采用化景物为情思的手法来表现,这就避免了“以虚为虚”的弊病。

梅花陈焕

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似妇人。

【注释】①留侯,张良。《史记》中说他“状貌如妇人好女”。

【简析】

古今咏梅诗直可车载斗量,若无一定的特色,必然被人弃之如敝屣。

自从苏轼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一出,轻易再用美人来比花何异于拾人牙慧?苏轼用的是《明皇杂录》中的“岂是妃子醉耶?真海棠睡未足耳。”而陈焕用的是《长恨歌》中的“九华帐里梦魂惊”,可谓是别出心裁。真正令人感到“试从意外看风味”是末句以张良喻梅花的写法,这不仅仅是以美男子喻花,更重要的是把张良的品格和梅花的品格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赋予梅花以更深层次的含义,这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写法富有巧比的机趣,比喻以贴切为当,又以新巧为贵,新巧的比喻,闪烁着智能的火花,使人觉得别具趣味。喻体和本体愈为远缘,就愈让人感到新鲜,机巧,愈能将所要描写的对象传神地表现出来。诗人同时使用好女子和美男子来比喻梅花,收到了兼言双美的艺术效果,这才是这首诗最难能可贵之处。

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释】①合,应该。②未,否。③骑驴,李白、杜甫、李贺、贾岛等唐朝诗人,都有骑驴的故事,故诗人戏将骑驴作为诗人的一个特征。

【简析】

这首绝句在结构上和唐朝李益的《边思》极其相似:“腰垂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两位诗人都各自为自己画了一幅生动形象的,富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自画像。

李益在诗中描绘出一个豪迈的军旅诗人精神风貌的特征,而陆游却描绘出一个“消魂”的军旅诗人精神风貌的特征。长年羁旅,频繁调动,衣上既有旅途中蒙上的尘土,又有喝酒时沾

上的酒迹,却懒得换洗,这就更使人感到消魂了。但是,最使人感到消魂的还是“此身合是诗人未”这一问。诗人一贯积极主张抗击侵略,收复失地,却始终不被采纳,“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那样的痛苦时常折磨着诗人,岂只是“人比黄花瘦”?所以,在细雨中骑驴入剑门的形象并不潇洒,却很落拓,这里呈献给读者的是一个心情抑郁的,并不甘心终生只做个诗人的战士的形象。

楚城陆游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注释】①楚城,与秭归城及屈原祠隔江相望。

【简析】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抒发心中悲愤、抑郁之情的小诗,诗眼是一个“悲”字。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说“眼乃神光所聚”,故“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在鉴赏时可透过诗眼而明立意,由此深入诗人赃俯,透视全篇。

面对楚城,但见“晴翠接荒城”,一可悲也;遥闻猿啼鸟噪,“猿鸣三声泪沾裳”,二可悲也;望见屈原祠,“方同楚客怜皇树”,三可悲也;滩声似旧,“湘水无情吊岂知”,四可悲也;最后,抚今追昔,屈原的形象和自己“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两句诗再次涌上脑海,五可悲也。悲愤、怨恨之情充溢全篇,这种感情其实并非陆游一人之情,南宋一朝所有主张抗击外侮,抵御强敌的爱国志士们,谁没有这种感情呢?

这首绝句还有一个特点──围绕“江”来组织材料:江上荒城,隔江屈祠,江间滩声,形成了天衣无缝的整体,这样谋篇布局,自然使结构显得非常严谨。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①遗民,指沦陷区的人民。

【简析】

这是一首笔力雄健,大气磅礴的爱国主义诗篇,历来脍炙人口。

首句一下子就使人想起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人《寒夜歌》也有类似的句子:“三万里之黄河东入海,五千仞之太华摩苍 。坐令此地没胡虏,两京宫阙悲荆榛。”诗中的黄河、华山是祖国大好河山的代表,而今沦入敌手,怎不教人痛断刚肠?雄浑的意境,森严的气象,沉痛的感情,仿佛融汇成从天而降的黄河水,只见它劈空而来,奔腾东去,惊涛骇岸,震撼人心。

后两句转入对遗民沦陷之苦及盼解救、望回归的描写。诗人的《关山月》也有类似的描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白居易“遗民肠断在凉州,将卒相看无意收”的写法也很相似,但都略显直露、浅白,没有这两句写得好。“泪尽”显然要比“垂泪”和“断肠”更真切,更生动得多,而一个“又”字,更蕴含了遗民失望和期望的复杂心理和坚强不屈的民族骨气,其中不乏诗人的愤恨。

醉歌陆游

百骑河滩猎盛秋,至今血渍短貂裘。谁知老卧江湖上,犹枕当年虎骷髅。

【注释】①虎骷髅,《西京杂记》载,李广射了老虎,“断其骷髅以为枕”。

【简析】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中的这几句诗可以用来概括这首绝句的主题。

前两句是回忆过去,诗人写了不少这类诗句和词句,如《建安遣兴》:“刺虎腾身万目前,白袍溅血尚依然。”《怀昔》:“挺剑刺乳虎,血溅貂裘殷。”,《病起》:“少年射虎南山下,恶马强弓看似无”,《汉宫春》:“羽箭雕弓,忆呼鹰鼓垒,截虎平川”等,或说箭射,或说剑刺,厚说血溅白袍,或说血溅貂裘,或说在秋,或说在冬,这种英雄气概激发诗人“自许封侯在万里”的雄心壮志。

后两句叹今,诗人《诉衷情》中有“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就是“老卧江湖”的具体描述。诗人虽有“老却英雄似等闲”的愤慨,但更多的却是“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壮怀,“犹枕”就是这种壮怀的具体表现。否则,又哪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遗言?

追感往事陆游

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泣亦无人。

【注释】①一秦,一个秦桧。②夷吾,管仲。③新亭,《世说新语》载“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简析】

这首诗象是一篇时事评论,陆游在诗中揭穿了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卖国的庐山真面目。因为奸佞误国,遂造成“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的可悲局面。“诸公”含有讽刺意味,兼有诗人的愤怒。后两句用典,骂尽南宋小朝廷文武百官毫无国家、民族观念。陆游在《跋吕侍讲岁时杂记》中说的“年运而往,士大夫安于江左,求新亭对泣者,正未易得,抚卷累欷。”可以做为注释。

这首诗纯以劲直激昂为主,其忠义之心令人肃然起敬,千百年来敢于这样抨击时弊的诗词简直是凤毛麟角。但做为一首诗来说,虽然概括性和抒情性很强,但也明显存在“以议论为诗”的问题,和杜甫、白居易同类作品有一定的差距。

沈园陆游

城上斜阳画角哀,沉园非复旧池台。伤心脚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注释】①沈园,花园名。陆游因为母所逼,和爱妻唐婉离异,后曾邂逅于沈园,唐婉以酒肴殷勤款待,陆游在园壁上题了一首《钗头凤》,唐婉和之。②惊鸿,曹植《洛神赋》:“翩若惊鸿”,这里用来比喻唐婉的美丽身姿。

【简析】

作者以夕阳下破空而来的撕心裂肺的凄切的画角声开篇,营造出悲凉的氛围,以之笼罩全篇,诗人寥落的心境也从画角声中传出。同时,还以“哀”字定下了基调,以哀景衬托哀情。此时离题词壁上已经三十八年,沉园已三易其主,唐婉故去也已三十余年,“坏壁醉题尘漠漠”,虽然“一怀愁绪”依然缠绕心间,但如今更是“山盟虽在,锦书难托”。最后,诗人以“春波照影”的美好回忆反衬“伤心”之情,强烈地控诉了“东风恶,欢情薄”,也写出了“今非昨,病魂常恨秋千索”(唐婉和词)的无穷哀怨和深沉巨痛。所以,在后一首诗中,陆游以“犹吊遗踪一泫然”作结。

数年前,笔者曾访古于沉园,以同韵题下“桃红谢尽白莲开,人道放翁身后栽。我欲凭栏牵绿柳,殷勤拂拭旧时苔。”以寄哀思。

梅花绝句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注释】①坼,裂开,这里指梅化绽开。

【简析】

陆游非常喜爱梅花,写了许多咏梅诗词,多咏梅之品格,其中不乏名篇。《卜算子》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现出诗人的孤高与劲节,表现出诗人一生坚决不肯与主和派同流合污的气骨。这和林逋专咏梅之风韵有很大的差别。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的这两句诗可以作为梅花品格的写照。陆游爱梅花,爱的就是这种品格。所以,在晓风冷冽,雪压群山时还要起来赏梅。最值得称道的是,诗人幻想“化身千亿”,站在亿万株梅花前尽情观赏这一大胆而奇特的想象。诗人对骨沁幽香,气傲冰雪的梅花之喜爱真是到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地步。

陆游这一大胆而奇特的想象,独特而巧妙的艺术构思,是点化柳宗元的“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这两句诗。这种点化虽有模仿,而内容却完全不同,因此所创的意境也是全新的。这和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点化方式是一样的。

度浮桥至南台陆游

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

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

【注释】①浮桥,由船只联成,上架木板的桥。元代才改建为石桥,即今福州万寿桥。②九轨,许多并列着的车辆的轨迹。③寺,天宁寺。

【简析】

运用触景生情的手法来写景,是这首诗的特色。所谓触景生情,说的是诗人的情是由外界的景物所唤起来的,而这种情是诗人本身所具有的。那幺,陆游在这首诗中抒的是什幺情呢?抒的是豪情,即诗中所说的“豪气”。

这个豪情首先表现在对浮桥的描写上。诗人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浮桥的雄伟气象,体现出诗人轩昂的气概。这里的夸张,既有数量的夸张,也有描写性的夸张,使浮桥的特征更鲜明,更突出,更典型,更理想,使之瑰丽多姿,大放异彩,给人异乎寻常的感觉。其次,是对钟鼓和云烟的描写,在“催昏晓”和“自古今”的催化下,使之“雄浑中兴象自远,有涵盖一切之气”。第三是以“吹笛榕阴”写出自己的乐观和自豪。这笛声“清音有余”,意味深长,绕榕千秋,不绝如缕。

黄州陆游

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还叹学齐优。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

【注释】①楚囚,语出《左传》,楚国战俘,后借指处境窘迫之人。②齐优,《史记》:“自仲尼不能与齐优遂容于鲁”。③仲谋,孙权。曹操曾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简析】

这是一首伤怀之作,愤激之情深沉至极。诗人采用推波助澜的手法,将感情一步步推向高潮。首联慨叹“万里悲秋常作客”,为全篇定下了基调。颔联化用杜甫的“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和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用“江声”和“天意”将伤感之情向前推进了一层。

层颈联上句从“万里悲秋常作客”而引发“可怜白发生”,再次将伤感之情推进,下句则点出兴感之地,为感情的最高潮蓄势。

有人说尾联“总是不平之鸣,无可奈何之词”,谬矣!陆游用的是“超极表至极”的手法,为了表现极度的愤慨,将这种感情推到超越现实的程度──生子不用象孙权,从而加强诗的感情色彩。这是一种带有夸张色彩的曲达方式,李靓的《乡思》用的也是这种手法。

病起陆游

山村病起帽围宽,春尽江南尚薄寒。志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

断香漠漠便支枕,芳草离离悔倚栏。收拾吟笺停酒碗,年来触事动忧端!

【注释】①帽围宽,形容面容消瘦。②便,合适。

【简析】

将悲愤激昂和闲适细腻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融于一炉,是陆游作品独特风味,这首诗便是其代表作,尽管“闲”味多了些。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曹植的这两句诗概括了这首律诗的主旨。诗词作品中的“闲”常常和“愁”联系在一起,构成了最苦的“闲愁”万种。无论是“帽围宽”,“尚薄寒”,还是“香漠漠”,“草离离”,更不必说“志士凄凉”,“名花零落”,无不构成了“闲愁最苦”,虽然诗人用闲适的口吻,细腻的描写来表现,却始终无法掩盖心中的悲愤激昂情绪。

南北宋交替时的许多爱国诗人,只表达对国事的忧愤或希望,缺乏陆游把生命和力量都交给国家去支配的壮志和宏愿。钱钟书先生上述见解在末句中也充分地表现出来。只要“触事”就会“动忧端”,岂只是“潦倒新停浊酒杯”?更不会“收拾吟笺”,否则哪来此诗?

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金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释】①金风,秋风。②斑,花白。③伯仲,这里的意思是:相提并论。

【简析】

陆游曾说,自己“报国寸心坚似铁”,因而“一生长为国家忧”,一旦到了“忧端齐终南”时,便引发出“愤”来。“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在慷慨悲歌时,这个“愤”也就笼罩了全篇。

前半回忆过去。尽管诗人有“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之“气如山”,却其奈“世事艰”何?张浚兵败瓜洲渡,王炎调离大散关,其间蕴含着诗人多少悲愤和辛酸!后半转入抒情。沉痛的“空自许”,无奈的“已先斑”,更是将“愤”推到了高潮。最后以自己曾“夜半挑灯仔细看”的“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的诸葛亮的《出师表》作结,写出了自己不能施展才华,只剩下“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悲愤之情。

这首诗颇得杜甫沉郁顿挫之法,因而气韵雄浑,大气磅礴,读后令人回肠荡气。

登赏心亭陆游

蜀栈秦关岁月遒,今年乘兴却东游。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

黯黯江云瓜步雨,萧萧木叶石城秋。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泪已流。

【阅读】

①黄牛峡,在湖北宜昌,此峡水流湍急。②瓜步,瓜步山,在长江北岸六合境内,与南京隔

江相望。③迁都,南宋主战派一贯主张迁都建康(南京),便于随时出师收复汴京。

【简析】

生活在同一时期的陆游和辛弃疾,有共同的政治主张,相似的命运,类似的作品。这首律诗和辛词中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可谓异曲同工,今天读起来,依然使人发出“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温英雄泪”的感慨。

从主题上看,陆、辛二人的一诗一词,都表现出作者渴思报国,而又志不得酬的悲愤。从写景上看,都描绘出一幅气势宏伟的景象,很有境界。从写法上看,两人都借用典故来发议论,表现出在“忧愁风雨”中无可奈何的心境。从结尾上看,都用慷慨呜咽的笔调收束全篇,有长歌当哭的意味。

不同的是,辛弃疾以“愁”“恨”贯穿始终,而陆游则以“兴”起,以“忧”作结,感情如起伏的波澜,更富曲折变化。

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注释】①矮纸,短纸。②草,草书。③素衣,语出陆机“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简析】

聪明绝顶的纪晓岚曾认为这首诗“格调殊卑”,实在是一时看走了眼。陆游的悲愤激昂和闲适细腻虽说是融合在一起,但也有侧重,这首诗则侧重后者,而在闲适中却蕴含愤激。“骑马客京华”语出杜甫“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其间蕴藏着诗人多少“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愤慨啊!人们更注意颔联和陈与义“杏花消息雨声中”的因袭关系,却忘了杜甫“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其间寄托诗人多少对国计民生的关切。至于颈联中的“闲”和“戏”更寄寓多少壮志难酬,百无聊赖的愤慨。更不必说化用陆机诗句而成的尾联,那简直是对“直把杭州作汴州”,终日醉生梦死的主和派的无情嘲讽,还夹杂着诗人按捺不住的怨恨。纪晓岚和持与之相同观点的人,不透过罩在“闲”上面的“薄纱”,岂能窥视神府,品赏诗味,体察寓意?

秋晚登城北楼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

【注释】①幅巾,用一幅丝巾束发。

【简析】

这首诗有点杜甫《登楼》的风味,两首登楼诗都写于成都,两位诗人都是“万方多难此登临”,都对朝廷内外交困,灾难深重感到忧心忡忡,都为自己壮志难酬而深感悲愤。写法上都采用即景抒情的手法,在写景中融进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则借助自然景物,既互相渗透又互相包容,并熔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景阔,感慨深沉。所不同的是,杜甫只表达了对国事的忧愤和希望,并没有像陆游那样,亲自投身到“手枭逆贼清旧京”的战斗中去,因而杜甫以“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作结,虽忧端难掇,只能聊吟诗以自遣;而陆游却以“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作结,依然梦绕魂萦于“铁马金风大散关”,念念不忘当年“匹马戍梁州”。这也正是杜甫所缺少的境界,大概除了辛弃疾外,很难再从诗词作品中找到类似的篇章。

夜泊水村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注释】①绝,横穿。暗含汉武帝赞卫青语。

【简析】

这首诗最主要特色是运用描述对比的手法来抒发心中强烈的怨愤。所谓描述对比,就是把两种完全相反的景象或心情描写陈述出来,形成鲜明的对照。“良将腰间大羽箭”虽然久凋零,但是燕然未勒,壮志难酬,一对比也;诗人有“绝大漠”的雄心,而达官贵人却只有“泣新亭”的懦弱卑怯,二对比也;自己虽有万死报国的沸腾热血,最终却蹉跎岁月,“镜中衰鬓已先斑”,三对比也;心中想的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金风大散关”的决胜疆场的戎马生涯,面对的却是“新雁落寒汀”寂寞凄凉的景象,四对比也。这四个对比,归根结蒂是远大的抱负和凄凉的现实的强烈对比。两种境况,两种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这样对比,情真,景真,从作者肺腑中奔腾而出,向读者肺腑里奔腾流入,掀起心中裂岸的狂澜。杜甫有诗曰:“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这,不就是陆游写这首诗时所要表达的吗?

秋日二绝(一)范成大

碧芦青柳不宜霜,染作沧洲一带黄。莫把江山夸北客,冷云寒水更荒凉。

【简析】

这是一首有寄托的绝句,所谓寄托,就是“虽不言正意,而言外有无穷感慨”。

从表面上看,这首诗是写江南秋天荒凉的景象,描写的主要对象是芦苇和杨柳,用的表现手法是对比加衬托,春天的碧绿和秋天的枯黄的对比是十分强烈的,同时,碧绿又反衬出“荒”来,再加上“冷云寒水”的映衬,就显示出“凉”来。而弦外之音究竟是什幺呢?这荒凉的江南秋色不就是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真实写照吗?那枯黄的芦苇和杨柳不就是奴颜婢膝,奉迎敌国的朝中君臣吗?他们哪经得起风霜的袭击,早已变成断了脊梁骨的赖皮狗了,而这些人偏偏厚颜无耻,居然向“北客”(金人)夸耀起“江南好”来。

林升的《题临安驿》创意与之相同,但写法明显不同,“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写得很生动,很感人,很有讽刺的意味,但用意醒豁,所以,在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方面稍逊于范诗一筹。但林升那一首有非常通俗,便于流传的绝佳艺术效果,范诗亦逊之一筹。

州桥范成大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注释】①州桥,汴京天汉桥。②驾,皇帝乘坐的车驾。③六军,指南宋的军队。

【简析】

诗歌的创作多用比、兴,然而“赋”──直接叙述或描写也是不可少的。尤其是直接叙述,往往比描写更难驾御,这就要求诗人要有敏锐的目光,能抓住典型环境中的典型细节,将感情倾注于其中。这首诗的特色就在于此。诗中的典型细节在于两个字──“等”和“询”。父老岁岁年年在等着“王师北定中原日”,几乎到了望穿双眼,几乎要化作“望驾石”,其强烈的愿望和痛苦的心情自然就融于“等”字中。而含泪失声的“询”则唯妙唯肖的描绘出父老的神情,那颤颤巍巍的身影,如在眼前,那哽哽咽咽的声调,尤在耳旁,真是“沉痛不可多读”。而“几时真有”更是意味深长,早也盼,晚也盼,朝思暮想,朝朝暮暮州桥畔,伫

立凝眸,企首悬望,父老们的急切心情溢于言表。“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是他们的弦外之音,因为他们的热切盼望一次又一次地变成失望。而诗人的无言以对,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催租行范成大

输租得钞官更催,踉跄里正敲门来。手持文书杂嗔喜:我亦来营醉归耳!

床头悭囊大如拳,扑破正有三百钱。不堪与君成一醉,聊复偿君草鞋费。

【注释】①来营,这句的意思是:你们得孝敬我几个买酒钱。②悭囊,扑满,储钱罐。【简析】

这首古风以漫画的笔调,喜剧的手法,诙谐的语言,为读者描绘出一个可笑、可恨、可悲的里正形象,创作出一个影视短剧的脚本。一个收了费的胥吏刚拿了钱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又一个踉踉跄跄的里正颠颠倒倒来到这户农家,抡起拳头狠狠地敲门,震天的敲门声弄得鸡飞狗跳,这家的老妪胆颤心惊地开了门。只见那里正手里捏着一张收费通知书,在她头顶上舞了舞,皮笑肉如不笑地说:“缴费啦!”老妪颤抖地说:“不是刚缴过了吗?”那里正顿时瞪大了眼睛,吓得老妪几乎要尿裤子。万般无奈,她只好一狠心,将扑满敲碎,那里面还有三百个钱,她毕恭毕敬地捧着,并赔着笑脸对里正说:“大爷,就剩这一点钱,不好意思,不够您喝次酒,姑且拿去买双草鞋吧!”戏文到此结束了,要是叫严顺开或者吕凉来演一下里正,包你看了非流泪不可。

鄂州南楼范成大

谁将玉笛弄中秋?黄鹤归来识旧游。汉树有情横北渚,蜀江无语抱南楼。

烛天灯火三更市,摇月旌旗万里舟。却笑鲈乡垂钓手,武昌鱼好便淹留。

【注释】①鲈乡,范成大家乡苏州盛产鲈鱼。

【简析】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这正符合范成大写这首诗时的情景。这首诗有两大特色,一是善于点化,二是善于化静为动。首联化用李白的“黄鹤楼中吹玉笛”,尾联化用三国时的民谚“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虽不能创造出新的意境,却也有典雅之美,尚无江西派“字字有来历”之病。最值得称道的是中间两联,“有情”、“无语”带情式的描写,“横”、“抱”拟人化的描写,“烛”、“摇”飞动式的描写,把“江”和“树”,“市”与“舟”都写活了。这是诗人主观感受对于景物的影响,是主体给予客体的活动感,使景物变得活动跳脱,富有生机,这种写景技巧可以说是最佳技巧。

有人说这首诗和陆游的《黄州》“声调气势都极接近”,斯乃皮相。纪晓岚“浮声多于彻响”才是确论,此诗哪有陆诗念时势艰危,愤国事日非,叹英雄已矣之“彻响”?

初归石湖范成大

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

信脚自能知归路,惊心时复认邻翁。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

【注释】①暾,刚出来的太阳。②绀,红青色。③越城,相传越王勾践伐吴时所筑。④蜩,蝉。

【简析】

这首诗颇富贺知章《回乡偶书》的含蓄和机趣,生动活泼地表现出久别重返时的真实情景和

纯朴感情,后半首贺诗的味道尤浓。

前半首通过描写石湖农村秀丽的景色,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抒发出诗人恬静愉悦的心情。你看,旭日初升,朝霞满空,稻花飘香,菱叶泛绿。人行田埂,如浮稻浪;鹭宿菱叶,洁白可爱,这一切无不激起诗兴。

第五句是“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另一种说法,老马识途,乡人认路,离祖不离腔,却有异曲同工之妙。第六句从“儿童相见不相识”的不同角度入手,变为“认邻翁”也别有一番滋意。

七、八两句则比“近来人事半消磨”更形象生动,更有趣味。当年插柳,如今成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再加上无数鸣蝉在“翠扫空”的柳林中啼叫,多少人生的感慨,都涌上了心头。真是余音缭绕,不绝如缕。

入直召对选德殿赐茶而退周必大

绿槐夹道集昏鸦,敕使传宣坐赐茶。归到玉堂清不寐,月钩初照紫薇花。

【注释】①入直召对,官员入宫朝见皇帝,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周必大时为宰相。②敕使,指太监。③紫薇,唐人称宰相为紫薇令。

【简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把李商隐《贾生》和这首诗放在一起读倒满有意思。

首先从召对的内容上看,汉文帝问的是鬼神,宋孝宗问的是国策,二者悬殊巨大,所以写法也大不相同。李商隐辞锋犀利,采用寓慨于讽的手法,极抑扬吞吐之妙,故跌宕有致。周必大则用双关修辞手法,寓政治历史内容于写景抒怀之中,故耐人寻味。

其次,从感情的抒发上看,李商隐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在正反、轻重,抑扬、隐显的正确处理中,层层剥笋,把主题揭示出来。而周必大则用前后两幅不同的画面的描绘,寄托“入直召对”前后不同的激动之情。

第三,从立意上看,李商隐矛头所指的是“不问苍生”的最高统治者,并寄寓自己怀才不遇的无穷感慨。而周必大则只有感激涕零。所以这首诗不能像《贾生》那样广为流传。

初入淮河杨万里

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干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

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诉不堪。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

【注释】①这组诗共四首,这里选其一、四两首。②桑干,永定河上游。桑干河流域已沦入金人之手。③中流,指淮河的中流线,为宋、金的分界线。④王人,皇帝的使者。

【简析】

第一首以“意不佳”点题,化用刘皂“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以说明“意不佳”的原因。桑干河原是北宋边境河,而今边境河却南移到淮河,诗人心中忧国之情就在这一感叹中含蓄地传达了出来。

第二首的感慨更为深沉。前两句直中含曲意,身为“王人”的作者,意想不到地劝说中原父老不要“空谈”“王师北定中原日”,而弦外之音却是对南宋小朝廷的强烈谴责,以率直的方式表现了曲折的心思,读来宛转有致。后两句以鸿雁和中原父老作强烈的对比,“不能语”的鸿雁还一年一度到江南,而望穿双眼并“能语”的中原父老几十年也到不了一次。作者对中原父老的同情从侧面宛转曲达。

小池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夜思中原刘过

中原邈邈路何长,文物衣冠天一方。独有孤臣挥血泪,更无奇杰叫天阊。

关河夜月冰霜重,宫殿春风草木荒。犹耿孤忠思报主,插天剑气夜光芒。

【注释】①文物,礼乐、典章制度统称。②衣冠,指士绅、世家大族。③天阊,天门。④剑气,语出《晋书?张华传》,他夜观天象,见牛斗间紫气冲天,派人在江西挖到被埋的宝剑。【简析】

这是一首沉郁悲壮的爱国诗篇,但也存在明显的缺憾,大概作者是以词为诗。

首联破题,诗人遥望中原,怀念汴京,思绪绵长,感慨深沉。“路何长”,“天一方”尤其令人黯然销魂。颔联追怀当年自己以及辛弃疾、陈亮上书陈述恢复之策不被采纳,于今“万马齐喑究可哀”,更令人感到悲愤。颈联借景抒情,以“冰霜重”含无力恢复中原的感慨,以“草木荒”写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凄凉景象。尾联表现出诗人“忠君”“报主”的精神始终没有泯灭,气壮神完。

这首诗的缺憾主要有两个:一是在诗中出现标题关键字眼“思”。二是重字确实太多,“孤”、“夜”、“天”,一篇中重了三个,“天”出现三次,这在唐诗中是见不到的。

登多景楼刘过

壮观东南二百州,景于多处最多愁。江流千古英雄泪,山掩诸公富贵羞。

北固怀人频对酒,中原在望莫登楼。西风战舰成何事,空送年年使客舟。

【注释】①二百州,宋朝国土号称四百州,二百州即半壁江山。②诸公,指投降派。③战舰,韩世忠、虞允文曾在这一带击败金兵。④使客,金国的使者。

【简析】

这是一首慷慨悲壮的抒情诗,虽名曰登楼却不用浓墨重彩来写景,仅有的一点景只不过是作为引发心中情感的酵母。尽管多景楼是江南名楼,但金瓯破缺,景多也就愁多,诗人巧妙地将楼名拆开重组,以抒发深沉的感慨。颔联乃全诗精华,“不尽长江滚滚来”,流的是千古英雄血泪;“两岸青山相对出”,遮的是误国奸佞羞耻,悲壮与愤激交织成的对句令人凄怆。颈联虽无“中原北望气如山”的豪壮,却也有“眼中何处是神州”的感慨,诗人“对酒当歌”,“怕上层楼”,伤痛至极。尾联先借回忆写出当年抗击金兵的壮举,再联系当前沿江战舰在萧瑟秋风中迎送敌人的使节之凄凉景象,不由悲从中来,诗人对朝廷不思“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已失望至极。

题张仲隆快目楼壁刘仙伦

天上张公百尺楼,眼高四海气横秋。只愁笑语惊阊阖,不管栏杆犯斗牛。

远水拍天迷钓艇,西风万里入貂裘。面前不着淮山碍,望到中原天尽头。

【注释】①阊阖,天门,天宫。②斗牛,天上星斗中的斗宿和牛宿。③淮山,淮南的山。【简析】

这是一首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佳作。

前两联化用李白“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和黄庭坚“老来忠

义气横秋”,极写快目楼之高令人为之惊叹,为后面登楼兴叹蓄势。颈联从视觉和触觉两个方面进一步写快目楼之高峻,只见水天相连,惊涛拍天,一叶钓艇,若隐若现,以远景衬托楼高;但觉秋风万里,直透貂裘,侵入肌骨,以飓风衬托楼高,到此势已蓄足。

尾联陡转,诗人既已登上“犯斗牛”的快目楼,且“眼高四海”,“欲穷千里目”,那区区之淮南小山岂能“遮望眼”乎?天尽头都看得到,更何况是中原地区。“中原北望气如山”,其中的万千感慨,尽在一“望”之中。陆游是这样,辛弃疾是这样,陈亮是这样,刘过是这样,刘仙伦也是这样,行文到此,嘎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题岳阳楼刘仙伦

八月书空雁字联,岳阳楼上俯晴川。水声轩帝钧天乐,山色玉皇香案烟。

大舶驾风来岛外,孤云衔日落吟边。东南无此登临地,遣我飘飘意欲仙。

【注释】①轩帝,黄帝。②钧天乐,钧天广乐的简称,是天帝的音乐。③山,指君山。【简析】

这首诗因有一二佳句,还是值得一读。

最值得一读的是“孤云衔日落吟边”,简直是妙不可言。因要分析不得不言:其妙之一在于用“衔”字将孤云写活了,诗人用的是飞动式拟人修辞法,将静物写得飞动活跃,反映了物对人的心理所产生的复杂影响,合符人的审美趣味,富有艺术魅力。其妙之二是日“落吟边”而不落山前,这样写富有创造性,令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何谓“吟边”?或许是诗人的神思奇想,或许是诗人的诗情画意,或许是诗人的健笔彩笺,谁又能说得清呢?

还值得一读的是“八月书空雁字联”,比李清照的“雁字回时”多了“书空”,显得更富情味、趣味,用的手法和写孤云的一样。

至于颔联,无大气象,乖巧而已,有杜、孟诗在,不值多提。尾联“欲仙”不能宕出远神,则说明作者立意偏底,缺乏大家的气魄。

过垂虹姜夔

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注释】①垂虹,垂虹桥,在江苏吴县。②新词,指姜夔咏梅新词《暗香》、《疏影》。③十四桥,谓桥多,非实数。

【简析】

这首诗颇有杜牧在扬州写的绝句之声韵情致,显得风流儒雅,潇洒飘逸。

姜夔到石湖拜访范成大,范授简征新声,姜夔赋《暗香》、《疏影》以呈,范以家妓小红赠之。姜夔载小红归苕溪,途中小红轻启樱唇,浅斟低唱,诗人吹箫以和,唱的又是诗人最得意的词作咏梅名篇,乐不可支,其惬意自然不亚于“红袖添香夜读书”,恐怕还有点箫史“相期红粉色,飞向紫烟中”的风味。

歌声和着箫音把诗人旅途的疲劳都赶到了九霄云外,不知不觉中一曲唱完了,船也已经走过很长的一段水路,蓦然回首,那一座又一座桥似乎在烟波中飘浮荡漾,不知自己是置身于蓬莱仙境,还是来到了天上宫阙。此时,诗人也许想起了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这些诗句一下都涌上了心头,于是,展花笺,挥彩笔,飞快地写下了这首绝句。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姜夔

细草穿沙雪半消,吴宫烟冷水迢迢。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

【注释】①这是十首组诗中的第一首,也是写得最好的一首。②苕溪,在浙江吴兴,作者寓居于此。③细草穿沙,嫩草从沙土中钻出。

【简析】

这首绝句颇有特色,其一妙在构思,诗人将细草、河沙、残雪、吴宫、暮烟、寒水、梅花、丛竹、石桥这九个景物融汇在短短的一首绝句里,而不使人觉得繁杂,足见其娴熟的功力。其二是观察极其仔细,雪夜里能看到破土而出的细草,并赋予它报春使者的灵性,一个“穿”字就把它写活了。其三是顺手带出吴宫来,用寒烟笼罩,用迢迢寒水环绕,富有吊古意味。其四是以虚写实,透过梅香远传来写梅花之繁盛。“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此林逋笔下之梅也,“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此诗人笔下之梅花词也,即前诗所谓“新词韵最娇”者也。可以这幺说:诗人是将前面这些诗句、词句熔铸成“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这两句,使梅花“洗尽铅华,极萧散自得之趣”,同时,也把诗人自己陶醉于清幽淡雅的梅香中的自得情态形象地勾画出来。

姑苏怀古姜夔

夜暗孤云绕柁牙,江涵星影鹭眠沙。行人怅望苏台柳,曾与吴王扫落花。

【注释】①柁牙,指代船。②苏台,姑苏台,吴王夫差沉溺于歌舞之所。

【简析】

这首绝句可以和李白的《苏台览古》作个比较:“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李白在诗中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从而抒发出今昔盛衰的感慨。而姜夔则借不变的姑苏夜景,暗寓变化的人事,并借古讽今,给偏安一隅的小朝廷以冷嘲,立意要高出一筹。这两首绝句都写到柳,以之寄托兴亡盛衰的感慨。但姜夔笔下的柳更富有活力,因为柳被姜夔拟人化了,带上了作者自己的情感,并赋予柳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所以也比韦庄的“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来得空灵、活脱。不同的是李白诗中的柳相当于姜夔诗中“星”、“鹭”,而姜夔诗中的柳则相当于李白诗中的“月”。所以,这两首诗的后两句在构思上颇为相似。不同的是前两句,李白以旧苑荒台春色依旧寄寓感慨,而姜夔则以江山永恒暗含人世沧桑。

新凉徐玑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注释】①田畴,已耕种的田地。②晓烟低,清晨的雾气压得很低。③青山影里,山边避阳的地方,即山阴。

【简析】

这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田园小诗,虽无深意,却具恬适、自然的情致。

“凉”是一种“心境”,很不好表现,所以,必须采用以“物境”来表达“心境”的手法,通俗一点说,就是化无形为有形,构成诗中的“图画”,以渲染气氛。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三幅小画面,第一幅是稻田,从它灌满了水和长得绿油油、齐整整的稻叶中透出凉意。第二幅是树丛,“晓”字自含凉意,低压的雾气也自含凉意,“日”本有热意,因其初升,故也“沧沧凉凉”,何况其穿树而来。第三幅是飞莺,黄莺儿越过田野,飞向晨雾迷蒙的山阴,

纳凉去了,诗人的心中仿佛也顿生凉意。把这三幅小画面合起来,便构成了一幅清新、明快的田园山水大图画。“新凉”这一心境,也就从这大图画中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里渗透出来。而那黄莺的啼鸣,又为这幅大图画添上画外音,呼唤诗人投身其中,共纳新凉。

石门庵翁卷

山到极深处,石门为地名。岚蒸空寺坏,雪压小庵清。

果落群猴拾,林昏独虎行。一僧何所得?高坐若无情。

【注释】①岚,山中的雾气。②清,冷清。③坐,坐禅。

【简析】

这首诗可以和王维的《过香积寺》和常建的《破山寺后禅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赏。从结构上看,常建咏寺中静趣,王维咏寺外幽景,而翁卷则内外结合咏庵之清寂冷落。

这三首五律都有禅味,常建无禅语,而王维和翁卷则皆有之,故不及常建婉曲、含蓄。

这三首诗都用衬托法来烘托幽静的境界,王诗以钟声、泉声衬静,以“不知”衬幽邃;常诗以初日衬幽,以鸟声和钟罄声衬静;翁诗以山深衬幽,以猴拾果和虎独行衬静。

王、常二诗,“眼”在颈联,翁诗则在颔联。王诗清幽之趣顿出,常诗禅悟意足,静谧趣浓,翁诗则凄清冷落味足,各有特色。但王诗之“咽”、“冷”,常诗之“悦”、“空”足见锻炼工夫之深,而翁诗则远不及也。

常诗有两联名句,王诗有一联名句,而翁诗无一名句,自不及王维,且远逊于常建矣。

数日赵师秀

数日秋风欺病夫,尽吹黄叶下庭芜。林疏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

【注释】①病夫,病人,诗人自指。②庭芜,荒芜的庭院。③林疏,叶子落了,树林变得稀疏。

【简析】

这首绝句的第一个特色是讲究炼字,颇见作者的功力。炼得妙的有二个字,一是“欺”字,不但赋予秋风以人的灵性,且富有谐趣。秋风居然也欺负起生病的诗人来,这种用自我调侃的笔调写出来的诗句,非常诙谐、幽默、风趣。二是“放”字,“无边落木萧萧下”,本令人感到非常凄凉悲怆,何况它又洒满了荒芜的庭院,可是诗人却从中看到了另一面,叶落林疏,远山顿现,不禁给人以惊喜。“林”仿佛像人一样,似乎是拉开用叶子做的帏幕,“放”出远山,既富诗情,又富画意。

这首绝句的第二个特色是富有绘画的构图美,构图是指景物的布局和取舍。诗人从全局着眼,大处落墨,绘出景物的全貌,突出它延绵不断的走向和无边无际的广度,这样就把远山的总体布局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使读者感到是在观赏一幅巨画。而“云遮一半”的取舍,实际上是用云来点染画面,更突出地反映出这首诗是用画家的眼光和笔法来体现构图美。

江阴浮远堂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释】①浮远堂,以苏轼诗“江远欲浮天”而取名。②神州,这里指为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区。

【简析】

这首绝句的主题很明显,抒发了诗人感怀国事,深慨国土沦丧之愁。愁是精神性的,是虚的,

许多诗人都用比喻的手法,以物感喻心感,且多用明喻,如李煜在抒发国土沦丧之愁时就用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戴复古写得更隐晦、更含蓄,他俯瞰万里长江天际流,引发出万里长的愁来,兼有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意味,这样就把愁描绘得更形象、更生动、更强烈。以有“山遮”来写愁,这在诗词中也很常见。李觏的“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李觏用透过一层法,把“恨”表现得非常强烈,但不如戴复古的“无山遮”来得含蓄、深沉。“最苦”两字用得准确,因无山遮,“万里腥膻如许”的凄凉景象自然尽收眼底,怎不令人触目惊心,痛断刚肠?诗人的“难禁满目中原泪,莫上都梁第一山”所表达的意思虽与此相同,但远没有这首诗写得含蓄、深沉。

夜宿田家戴复古

簦笠相随走路歧,一春不换旧征衣。雨行山崦黄泥坂,夜扣田家白板扉。

身在乱蛙声里睡,身从化蝶梦中归。乡书十寄九不达,天北天南雁自飞。

【注释】①簦笠,伞和斗笠。②坂,山坡。③化蝶梦,《庄子?齐物论》:庄子曾梦化蝴蝶。李商隐《锦瑟》有“庄生晓梦迷蝴蝶”。

【简析】

这首诗写诗人旅途夜宿农家的情景,抒发了羁旅乡愁之情。首联写旅途苦况,以“簦笠相随”极写孤独,以“路歧”极写行路难,又以“一春不换旧征衣”极写寒酸,一唱三叹,感慨深沉。颔联切入正题,以“雨”和“黄泥坂”进一步写行路难,而以“白板扉”反映出农家的贫困,从侧面写旅况凄凉困苦。因此,即使蛙声呱噪,诗人也很快就进入梦乡,并梦化蝴蝶。颈联可谓极尽飘泊无依,身世茫茫之致,旅夜情景逼真形象,旅途实情孤寂索寞,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尾联抒发思乡之情,出句有“家书抵万金”的感慨,下句以景结情,富有无穷余味:传书鸿雁南来北去,却不能捎来一封家书;鸿雁南来北去皆有归宿,而自己却长年飘泊在外,有家难回。面对鸿雁,看看自己,怎不教人顿生迷茫怅惘之恨?

九江闻雁陈均

烟波渺渺梦悠悠,家在江南海尽头。音信稀疏兄弟隔,一声新雁九江秋。

【注释】①海尽头,诗人家在福建莆田,这里有夸张的意味。

【简析】

这首绝句妙在头尾两句。

首句似乎是将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和岑参“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加以熔化提炼而成,七个字里景中含情,情中含景,语言简练,感情浓郁。而“渺渺”和“茫茫”两个重迭词,把“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韦应物《闻雁》)这一意境渲染、烘托出来,使感情色彩显得更浓重,收到情景相生的艺术效果。

末句又像是把吴融“独羡一声南去雁,满天风雨到汀洲”,钱起“俱是南来客,怜君缀一行”,姜夔“年年数尽秋风字,想见江南摇落时”熔化提炼而成。诗人独立浔阳江头,眼望“枫叶荻花秋瑟瑟”,耳闻“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忍不住“却道天凉好个秋”。纯乎写景,尽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确实是绝唱。王夫之曰:“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耶?”这种“以写景之心理言情,则身心中独喻之微,轻安拈出”的手法最妙。

狐鼠洪咨夔

狐鼠擅一窟,虎蛇行九逵。不论天有眼,但管地无皮。

吏鹜肥如瓠,民鱼烂欲糜。交征谁敢问,空想素丝诗。

【注释】①九逵,都城的大道。②鹜,野鸭。瓠,葫芦。③民鱼,这句的意思官吏鱼肉百姓。

④交征,上下不断征收、摊派各种税费。⑤素丝诗,语出《诗经?羔羊》,赞美清官的诗。【简析】

讽刺贪官污吏,抨击官场黑暗,同情贫苦百姓,在唐宋诗词中这一首或可称“最”。

狐、鼠、虎、蛇,这些毒蛇猛兽聚集在一起,公然在京城大街上横冲直窜,这究竟是什幺世道?他们可不管什幺“苍天有眼”,只管刮地皮就是了,这究竟是什幺“父母”官?最生动的是颈联,在怒骂中含有嘻笑,你看,一个个贪官污吏原是精瘦的野鸭,而今填饱了,挺起圆葫芦般的肚子,又肥又白,招摇过市;可怜的小小老百姓就像是案板上被剁烂的鱼和肉,当然是吃你没商量!比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更形象生动,更触目惊心。横征暴敛猛于虎,毒如蛇,老百姓谁敢说个不字,那就修理你没商量!至于清廉正直、德高望重的好官,那都是诗里写的,可别空想呵!

戊辰即事刘克庄

诗人安得有青衫?今岁和戎百万缣。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

【注释】①青衫,古时候读书人穿的衣服。②剩,尽,全。③吴蚕,蚕以吴地所产为良。【简析】

以调侃的语气写政治讽刺诗,读来虽感幽默风趣,却令人倍为心酸,这首绝句的特色就在于此。

诗人没有青衫穿,这样讲当然是到了超越现实的程度,夸张过了头。但是,以不可能存在的现实来反衬极度的愤慨的感情(诗人对朝廷为和戎而用“百万缣”的无比愤怒),这种“超极表至极”的曲达方式在诗词创作中已是屡见不鲜了,比如李觏的《乡思》,范仲淹的《苏幕遮》等,用的都是这种手法。

把白堤、苏堤、“柳浪闻莺”,这些西湖著名景点上的柳树都砍光拔尽,种上桑树以养蚕,自然也是荒唐至极的想法,但是,这种作法却有合理性,总得让人有衣穿,不养蚕拿什幺来织缣?“衣”与“食”事关国计民生,西湖没有柳可以,人民没吃没穿可不行啊!诗人的话虽说得很率直,而表现出来的心思却很曲折,这种表达方式叫做“直中含曲意”,运用这种手法,可使作品显得格外委婉含蓄。

冶城刘克庄

断镞遗枪不可求,西风古意满原头。孙刘数子如春梦,王谢千年有旧游。

高塔不知何代作,暮笳似说昔人愁。神州只在阑干北,度度来时怕上楼。

【注释】①冶城,在南京城内,原是冶炼中心。②孙刘,孙权和刘备。③王谢,王羲之和谢安。

【简析】

这首怀古诗精华与瑕疵互现。最主要的精华在于抒发了深挚而强烈的爱国之情。诗人之所以“怕上层楼”,并不是“望故乡邈邈,归思难收”,而是像戴复古一样,“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为金瓯破碎,恢复无望而痛苦不已。

精华之二在于对仗工整,颔联为怀古,感慨深沉,能够化用辛弃疾“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和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颈联写得有声有色,尤其是“暮笳似说”,能化景物为情思,颇富韵味。

但是,诚如钱钟书先生所指出,刘克庄的对仗是“事先把搜集的故典成语分门别类作好了些对偶,题目一到手就马上拼凑成篇。”能化用却不能别创新境,“塔”虽高而意不高,看似工整、丰满,却缺乏气骨,没有杜甫、刘禹锡怀古诗的顿挫之笔,一路“沉”到底。

落梅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释】①落梅,当时的言官曾指控尾联为“讪谤当国”,作者因此一再被黜,坐废十年,史称“落梅诗案”。②砌,台阶。

【简析】

中华诗词多有寄托,富有寓意,关键在于所寄寓的是什幺“意”。那幺,这首诗所寄寓的“意”究竟是什幺?用杜甫的“古来材大难为用”来概括就可以了。“落”者,落拓也,诗题就点得一清二楚了。而那“过岭”、“赴湘”的迁客骚人,上起屈原,中继韩愈,后承苏轼,真的是“多莫数”。而造成这幺多的人才悲剧的原因又是什幺呢?从内因上看,是人才者,多不会奉迎拍马,往往“孤高”寡合,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尘”,还自觉得依然“久犹香”;从外因上看,“谬掌花权柄”的“东风”大多“忌”之又恨之,接着便是帽子、棍子满天飞,“修理”你没商量。“乌台诗案”差点叫苏轼送了命,幸亏宋神宗“本无意深罪子瞻”。刘克庄既然敢写,就不必再发“却被梅花误十年”的牢骚。而莆田人往往多如此。

泊歙浦方岳

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

【简析】

这首诗有点像王湾的《次北固山》,连韵脚都有一半相同。

两诗首联的色彩都很浓丽,王湾以青山绿水暗含客路漫漫,前程迢迢,留下无限联想的余地;方岳以丹枫勾起回忆,暗切漂泊如旧,也很有余味。颔、颈两联的对仗都很工整,境界也都很开阔,但情调却大不一样。王湾生动地描述出水势浩渺,风帆高悬,以表达旅途顺利之喜悦,抒发了久客思归之情,并进一步归纳出新旧交替的哲理;方岳则生动地描绘出无边的秋色,凄清的秋声,化景物为情思,抒发了旅途孤单、寂寞的悲凉之情。尾联的差异较大,王湾以托书鸿雁来表达在早春漫漫客路里泛起的淡淡乡思;方岳则以独立船边,面对风烟,耳闻吹角来表达深长、凄寂的乡愁。

王湾的诗有盛唐气象,虽有淡淡乡愁,更多的却是乐观、积极、向上,给人以鼓舞;方岳的诗有晚唐的颓气,虽有丹枫着色,终难敌过愁、惊、寒、孤之凄恻,令人感伤不已。

临川逢郑遐之之云梦严羽

天涯十载无穷恨,老泪灯前语罢垂。明发又为千里别,相思应尽一生期。

洞庭波浪帆开晚,云梦蒹葭鸟去迟。世乱音书到何日,关河一望不胜悲。

【注释】①明发,明早出发。②蒹葭,芦荻。

【简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借用李商隐的这一联诗来归纳这首诗的主题倒有点“削足适履”的味道。熟悉唐诗的人一下子就可以看出,杜甫的《赠卫八处士》、卢纶的《送李端》、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的影子,不同程度地辐射在这首诗里。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便是首联的出处。“明日巴山道”,“风尘何所期”,便是颔联的出处。“路出寒山外,人归暮雪时”也很切合颈联的意境。而“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则颇合尾联的情致。神韵派的祖师爷──严羽,想达到“说不出来”的境界,不料却全被一一说了出来。看来,批评家千万不要轻易涉足创作,严羽自己说过:“诗有别起,非关理也”。他论诗着重“透彻玲珑”和“潇洒”,而自己的作品却粘皮带骨,常常有模仿的痕迹。

和上官伟长芜城晚眺严羽

平芜古堞暮萧条,归思凭高黯未消。京口寒烟鸦外灭,历阳秋色雁边遥。

清江木落长疑雨,暗浦风多欲上潮。惆怅此时频极目,江南江北路遥遥。

【注释】①芜城,扬州的别称。②平芜,杂草蔓生的原野。③黯,黯然忧伤的心情。④历阳,今安徽和县。

【简析】

这首诗描写登扬州城所见的迷茫旷远的秋色,从而抒发思乡之情。首联以萧条的景象定下了忧伤情调和思归的主旨。中间两联对仗写登临所见,还有些诗味。颔联写远景,境界尚开阔,“鸦外”、“雁边”暗含羁旅之愁。颈联写近景,观察颇为敏锐,且能融情于景。这两联对仗都是上句强,下句弱,因为上句更富形象思维。尾联转为抒情,“惆怅”呼应“萧条”和“黯”;“路遥遥”以景结情,能够宕出远神,“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沧浪诗话》),算是“言行”一致。

但这首诗的毛病也是明显的,一是重韵,犯了大忌,而居然不知。二是远远达不到他自己所倡导的“透彻玲珑”,却像“一个嗓子不好的人学唱歌”,“声音又哑又发毛”(钱钟书评语),缺少韵味,更缺少趣味。

越王勾践墓柴望

秦望山头自夕阳,伤心谁复赋凄凉?今人不见亡吴事,故墓犹传霸越乡。

雨打乱花迷复道,鸟翻黄叶下宫墙。登临莫向高台望,烟树中原正渺茫。

【注释】①秦望山,在浙江绍兴,为这一带最高的山,因秦始皇登之以望海而得名。

【简析】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伤时之作。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家喻户晓,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风雨飘摇之况国人皆知,将这一古一今,一正一反的景况联系在一起,这样构思,颇为巧妙。首联以苍茫、凄凉的景象和伤心的情怀开篇,加上“自”、“谁复”之反复咏叹,诗人寂寞悲凉之情是何等强烈。颔联吊古伤今,虽然“犹传”勾践“霸越乡”,可是今人却不见“亡吴事”,勾践复国报仇的壮举难以重见的哀愁涌上诗人的心头。颈联即景抒情,勾践墓、越王宫,雨打乱花,鸟翻黄叶,何等肃杀凄凉。诗人难道写的仅仅就是这些吗?那“高台望”到的汴京故宫,那想象中不久后的临安凤阙,不也都是这样的吗?尾联和辛弃疾、陆游、陈亮等爱国志士“望中原”时所表达的悲愤、沉痛的情感是一样的,恢复中原无望的惆怅也是一样的。

北行别人谢枋得

雪中松柏愈青青,扶植纲常在此行。天下岂无龚胜洁,人间不独伯夷清。

义高便觉生堪舍,礼重方知死甚轻。南八男儿终不屈,皇天上帝眼分明。

【注释】①龚胜,王莽篡汉,龚胜不授官,绝食十四日而卒。②伯夷,商亡,伯夷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③南八,南霁云,安史叛军破城被俘,不降而被杀。

【简析】

这首诗和文天祥的《正气歌》一样,表现出作者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舍生取义的崇高信念。其主要特色有三:

一是用典。这首诗用了伯夷等三个典故,不但非常恰切地表现出诗人的凛然正气,而且诗人也是“言必信,行必果”,在被迫北行至元都燕京后,绝食而卒。二是善于运用虚词。如以“愈”写松喻己,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民族气节;以“岂无”、“不独”突出自己追慕古代圣贤,决不卑躬屈膝,不惜以深殉国。这些虚词使诗人自己和古代圣贤融为一体,让读者很肯定地认识到诗人就是当今的龚胜,当今的伯夷。三是以“兴”法起结。开头兴中兼比,结尾兴兼用典,这样把兴法和其它手法结合起来,使作品富有多种韵味。

夜坐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释】①夜坐,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②蛩,蟋蟀。③逶迤,本是形容道路、山川、河流弯弯曲曲,连绵不绝,这里是遥遥无期的意思。

【简析】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全诗沉郁顿挫,颇有杜甫风味。

前两联即景抒情,诗人描绘出一幅肃杀凄凉,而又有声有色的迷蒙秋雨图。淡烟笼罩着枫叶,细雨飘打着蓼花,成群的大雁寄宿于江边,凄切的蝉鸣回响在四壁,真是可画可诗。被迫罢官,退居文山的诗人不禁慷慨悲歌,以抒发心中的郁闷和不平。

后半转入抒情,先化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以抒发遭打击的怨恨,再诉说壮志难酬的痛苦。尾联陡起,一扫沉郁悲凉,转为仰天浩歌,率直地发出“丈夫壮气须冲斗”式的呐喊,运用祖逖闻鸡起舞这一常典,很好地表达了立志报国,壮心不已的真实情感。

南安军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注释】①南安军,此诗写于被俘后北行到广东大庾岭时。②南北,相传大庾岭是南北气候的分界岭。③采薇,用伯夷、叔齐采薇首阳山,最终饿死的典故。

【简析】

这是《正气歌》的序曲,诗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之气,充塞于全诗。开篇以风雨中的梅花起“兴”,兼有“比”,这正是此时诗人境况的写照。颔联赋予首尾反复修辞手法和纤巧的句型以崭新的内容,把被囚时路过故乡的凄惨之情强烈地表现了出来。这和贯休“白发应全白,生涯作么生”等近乎文字游戏的“发明人”有霄壤之别,精彩顿异。颈联暗用杜甫“国破山河在”和丁令威“城郭犹是人民非”,但一经加上了“千古”

和“一时”的点化,开创出全新的意境,比原句更激动人心,诗人坚信山河千古,城郭之非乃是一时,其重振旗鼓,再图恢复,那可是“卷土重来未可知”!最后表明自己以伯夷、叔齐为榜样,誓死殉国的决心。

除夜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注释】①屠苏,酒。

【简析】

唐朝的崔涂已写过同题诗,抒发的是异乡飘泊,除夜思乡,与文天祥身陷牢狱,心系天下比,在立意上要差得远,尽管崔诗的艺术性略高些。崔、文二诗的首联气象都很阔大,崔从空间入手,阔大中含有深沉感;而文从时、空两个角度入手,阔大中含有浩荡的气势。两诗的颔联都用“两层夹写法”,气厚力透。崔诗以乱山残雪和孤独异乡,强烈地表现出飘泊感;文诗以穷途末路,风霜雨雪,强烈地表现出处境之艰危。可谓异曲同工。两诗的颈联都是抒情,写得很有情味,很有意味。崔诗说万里飘泊,与亲人疏远,却与随从的仆人亲近;文诗说自己的生命将随着一年的过去而结束,这世界上的一切也没有什幺可留念,感极而痛极。两诗的尾联除点题相同外,差异较大,崔诗拓开一笔,宕出远神;文诗以“挑灯”这一细节描写,含无穷余味,和杜甫的“注目寒江倚山阁”同工。

金陵驿(一)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此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释】①合,环绕。②离宫,宋高宗建的行宫。③老,晚,迟暮。④路,地区。

【简析】

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说,文天祥“有极沉痛的好作品”,最好的就是这一首。

首联触景生情,化用白居易的“晴翠接荒城”,以衰草离离,夕阳西照,孤云飘泊,描绘出一幅苍茫凄凉的夕照图,兴中兼比。“金陵王起黯然收”,宗国覆灭,一身系囚,万般感慨,尽在其中。中间两联对仗最为精工,颔联和《南安军》的颈联如出一辙,颈联巧妙地化用刘禹锡的“故垒萧萧芦荻秋”和“旧时王谢堂前燕”,极富“黍离”之悲。尾联用杜宇的典故,表现出诗人离别江南,系心故国,并准备以身殉国的沉痛而真挚的感情。

从艺术表现手法上看,运用典故,化用古诗,是其最大的特色。在用典和点化中,无论是别创新境,还是说得更深刻、尖锐、凝炼,都能把典故和古诗融化到自己的境界中去,很自然地成为全诗艺术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

秋兴(二)彭秋宇

西风卷地送凄凉,目断归帆落日黄。雁过江天云漠漠,龙游沧海水茫茫。

故人入梦三更月,近事惊心两鬓霜。试把浊醪浇磊瑰,尊中犹带芷兰香。

【注释】①归帆,诗人有朋友随小朝廷转战闽粤。②龙,喻君主,时宋帝流亡海上。③醪,酒。④磊瑰,即块磊,喻心中不平之气。⑤芷兰,芳草,语出《离骚》,以芳草喻忠贤。【简析】

这首诗受杜甫《秋兴八首》(一)的影响是很明显的,无论是结构和诗眼,还是内容和主题,

乃至风格,都极其相似。

从结构上看,两诗前半写景,以苍茫宏阔写哀愁,秋天的肃杀凄凉,心情的悲怆苦痛,都和国家的衰败残破交织在一起,意境深闳。后半都是抒发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但同中有异,杜甫更多的是引发出担忧,彭秋宇更多是面对严峻的现实而产生的痛苦。从诗眼上看,都落在颈联。从风格上看,都是悲壮苍凉。

最大的不同是结尾,杜甫以白帝城黄昏的四处砧声打断故园之思抒发丧乱中的忧思;彭秋宇则借酒浇愁,表明自己决心学屈原,像他一样矢志爱国,格调由悲痛转为激昂,和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有异曲同工之妙。

泊白沙渡真山民

日暮片帆落,渡头生暝烟。与鸥分渚泊,邀月共船眠。

灯影渔舟外,湍声客枕边。离怀正无奈,况复听啼鹃。

【注释】①暝烟,暮烟。②湍声,急流的水声。

【简析】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孟浩然这一联诗和首联如出一辙,而这两句还多了王维“渡头余落日”的意境,且不直接出现“愁”字,也显得更为含蓄。颔联抒发了诗人决不仕元的民族气节。故人云,从鸥鸟游者,必置身江湖,且无机心;而“邀月”与李白之痛饮则大相径庭。诗人与鸥为邻,与月为友,必然与世隔绝,远离异族的政权,这与陶渊明、孟浩然的隐逸生活有着霄壤之别。颈联写诗人难眠的不平之心。漆黑的夜晚,虽有灯火,却远在舟外,并非“江枫渔火”;而“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必然涛如雷鸣,诗人岂只是一般的“对愁眠”?难眠的诗人自然是思潮翻滚,忧心如焚。“杜鹃声里斜阳暮”,“杜鹃何苦劝人归”,“杜鹃休向耳边啼”,“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这些前人写杜鹃的名句,共同熔铸成“况复听杜鹃”的意境,只是真山民写得更委婉、更隐晦,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潼关汪元量

蔽日乌云拨不开,昏昏勒马度关来。绿芜径路人千里,黄叶邮亭酒一杯。

事去空垂悲国泪,愁来莫上望乡台。桃林塞外秋风起,大漠天寒鬼哭哀。

【注释】①潼关,古称桃林之塞。②邮亭,古时的驿馆。③望乡台,汉成帝时,边兵被迫离境,筑台望乡,后成为旅客思念家乡的常用典故。

【简析】

汪元量这次登潼关,要比杜甫“万方多难此登临”,柳宗元“犹自音书滞一乡”,李商隐“王粲春来更远游”等“登临”之作更沉痛得多。但从作品的艺术水平看,却差得多。

诗人送与之有君臣、师生双重关系的被俘的宋恭帝到甘州出家后,返回大都,途经潼关时写下了这首诗。前半写潼关一带的景色,一派肃杀凄凉所景象,寄寓着沉重忧郁的伤怀,乌云蔽日,天昏地暗,野草丛生,侵入古道,再加上“无边落木萧萧下”和“浊酒一杯家万里”共同熔铸成的意境,确实令人一望而“凭轩涕泗流”。颈联侧重于抒情,是这首诗的中心之所在,“悲国”就是题旨,也是诗眼,诗人此时已是“眼空蓄泪泪空垂”。尾联以景结情,“塞外秋来风景异”,加上“新鬼烦冤旧鬼哭”,极力渲染出悲凄之境,颇富余味。

西塍废圃周密

吟蛩鸣蜩引兴长,玉簪花落野塘香。园翁莫把秋荷折,留与游鱼盖夕阳。

【注释】①蛩,蟋蟀。②蜩,蝉。③玉簪,花名。

【简析】

这是一首新颖别致的抒情小诗。肃杀悲凉的秋色,凄清哀怨的蟋蟀和鸣蝉声,不知引发了多少诗人心中的惆怅。岳飞的“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使多少人闻之而潸然泪下。但是,周密却反其意而用之,由此引发出许多兴致。洁白如玉的玉簪花,虽没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火红的色彩,却有郁馥的缕缕幽香,即使花落野塘,却没有“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喟叹,而给人“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闲情逸致。因而,诗人笔锋陡转,画出了一幅《荷塘夕照图》的写意画:夕阳照在像伞一样的荷叶上,鱼儿在荷叶的保护下,自由自在地游着,其间蕴含着多少诗情画意。所以诗人忍不住要发出“得其所哉,得其所哉”的赞叹,并劝一劝园主,千万不要把秋荷的枯叶折掉,从而破坏了这一和谐宁静的幽境。虽然以“伞”喻荷并非周密首创,《楚辞》中早有“荷盖”遮雨之喻,但“遮阳伞”之喻,“算是小小翻新”,钱钟书先生言之有理。

第四桥萧立之

自把孤樽擘蟹斟,荻花洲渚月平林。一江秋色无人管,柔橹风前语夜深。

【注释】①第四桥,又称甘泉桥,在江苏吴江县。②擘,剥。③柔橹,轻柔的摇橹声。【简析】

这首诗的开头显得突兀,出人意外,诗人暗用晋人毕卓“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的典故,为自己画了一幅旁若无人,傲岸不羁的自画像,显得十分潇洒,虽然是“孤樽”,却无“独酌无相亲”的寂寞感。第二句写景,用的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句式,只用“紧关物色字样”,不着一个谓词,将近处的荻花、洲渚,远处的平林和天上的明月,构成了一幅幽静的秋夜图,十分洗炼而又简洁。第三句令人想起苏轼《赤壁赋》中的一段话:“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末句最有情韵,钱钟书先生说:“这一句把当时的景色都衬出来,不仅是个巧妙的比喻。”轻软的橹声犹如人在呢喃自语,既反衬出深夜的寂静,夜色的幽美,也表现出诗人自己心情的轻松愉悦,比刘梦得“桨声咿轧满中流”,韦庄“棹声烟里独呕哑”等,确实技高一筹。

书文山卷后谢翱

魂飞万里程,天地隔幽明。死不从公死,生如无此生。

丹心浑未化,碧血已先成。无处堪挥泪,吾今变姓名。

【注释】①文山,文天祥号文山。②卷,这里指诗文集。

【简析】

这首写于文天祥就义后不久的诗,“字字看来皆是血”,抒发了诗人血泪浇成的哀思。

开篇起得超妙,发端突兀,出人意外。与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同工,诚如欧阳修本人所说:“若无下句,则上句何堪;既见下句,则上句颇工。”倘若将两句的顺序对换,就没有突兀之感。颔联和文天祥的《南安军》颔联的句式一样,向唐人五律里搬弄字面的伎俩中,注入了新内容,因而精彩顿异,奇特的对仗,蕴含着无尽的深情,分外凄切动人。颈联化用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运用苌弘化碧的典故,构成工对,融赞扬、悼

念之情于一炉,可谓沉郁悲壮至极。尾联将激越的感情推进了一层,上句有“吟罢低眉无写处”的愤慨,下句则用宛转曲达的技法,表达了绝不屈膝降元的崇高民族气节,语虽率直,却使人神游象外,能尽委曲之情。

推荐访问: 少女肉品品鉴会作者 宋词 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