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读书笔记 > 黄埔笔记

黄埔笔记

时间:2022-03-29 09:07:23 浏览次数:

作者简介:

晓雪1935年生,原名杨文翰,白族,云南大理人。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1957年7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生活的牧歌-论艾青的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艾青的专著,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现代作家论。长诗《大黑天神》、诗集《晓雪诗选》、评论《我国当代的少数民族诗歌》、评论集《诗的美学》、《新诗的春天》、《诗美的采撷》先后在全国获奖。有些诗文被翻译成英、法、日、意、缅、泰、西班牙等国文字和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朝鲜等少数民族文字。1996年12月获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特别奖。曾任中国作协第三、第四届理事,第五届全国委员,第六、第七届名誉委员,第三、四、五、六、七届民族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当代少数民族研究会会长,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云南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副,云南省作协主席。

七月十八日

2006年7月18日,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日子。

这一天,历经十年,重金打造的木制仿古帆船——瑞典“哥德堡”号,经过九个月的航行,沿着260多年前的“海上丝绸之路”,从瑞典哥德堡港口出发,绕道西班牙、巴西、南非、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到达广州。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和王后西尔维娅为参加“哥德堡”号复航顺利到达广州的庆典,也专程乘飞机赶来。

有1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名诗人参加的第11届广州(黄埔)国际诗人笔会,也在这一天隆重开幕。开幕式就在距离“哥德堡”号停靠的黄埔港和“南海神庙”不远的凤凰城大酒店举行。这是诗神与海神的际会,是中国诗坛的一件盛事。那热烈的气氛、浓郁的诗意、美好的情谊,给与会诗人们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开幕式由国际诗人笔会执行副主席野曼主持,国际诗人笔会执行主席、香港诗人犁青致开幕辞。他从“哥德堡”号访穗、瑞中友谊和海上丝绸之路谈起,提出当前我们要进一步搭建中国与世界的“诗绸之路”,促进中华诗歌走向世界。诗人贺敬之致辞说:“这一天既是台风肆虐的日子,也是‘哥德堡’号远洋帆船重临黄埔的日子,同时还是一个‘海神和诗神相会的日子’。诗神和海神一样强大,因为诗心和民心是永远连在一起的。”翟泰丰为笔会献诗一首:“黄埔聚诗魂/ 腾云海上来/斗酒百篇诗/吟咏十一载/一条黄金道/飞诗走四海。”

为宏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优秀诗歌传统,充分肯定诗歌在铸造民族魂魄、高扬先进文化中的重要价值与积极作用,表彰海内外杰出的中国诗人,国际诗人笔会从第七届笔会开始,就设立了“中国当代诗魂金奖”。已先后有艾青、臧克家、郭小川、贺敬之、冯至、绿原、曾卓、李瑛和台湾的钟鼎文、余光中获此殊荣。这一届笔会,将“中国当代诗魂金奖”颁给了邹荻帆、柯岩和台湾的向明。贺敬之、瞿泰丰等为获奖者颁奖。柯岩因病未能到会,由英籍华文诗人兼画家85岁的郭南斯女士代她领奖。

下午,在南海神庙前的广场上举行了盛大的仿古祭海仪式。烈日炎炎,在广场两边搭建了临时观赏凉棚。我们同当地的各界代表和数百位观众入座后,等了一会,只见一艘中国式的龙头仿古大木船“南海神号”(这是广州日报社出资、专门为迎接“哥德堡”号和瑞典国王、王后而特制的)从南边的水面上慢慢驰过来。瑞典国王和王后在广东省、广州市和黄埔区官员的陪同下从船上走下来,沿着红地毯铺的路走到我们对面的凉棚里坐下。仿古祭海仪式开始。

数百名男子和儿童,着红、黄、蓝、白各色古装,举着红色的旌旗、彩球,鱼贯入场,排成整齐的对列,在主持人的指挥下,面向南海,求海保佑:“海不扬波,出海平安。”前进,后退,左行,右走,步调一致,动作整齐,整个仪式给人以十分庄严、神圣的感觉。

祭海仪式后,我们去参观了南海神庙。

谒南海神庙

南海神庙在广州黄埔区庙头村,即古代扶胥古港旧址。韩愈在他撰写的《南海神广利王庙碑》描述这座庙的位置是“在今广州治之东南,海道八十里,扶胥之口,黄木之湾”。

这里是东江、珠江交汇,狮子洋和珠江口转弯的地方,江阔水深,风平浪静,是天然的优良港湾。当年帆樯为林,舟船为鲫,人来人往,外国船队运来的象牙、犀角、珊瑚、玛瑙在这里卸下,中国商船满载着丝绸、瓷器、茶叶从这里启航。“大舶参天”,“万舶争先”,“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帆多宝舶来”,那种热闹繁荣的景象可想而知。早在隋代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隋文帝便下旨在这里修建了南海神庙。“舟往来者,必祗谒祝融(即南海神),酹酒波罗之树,乃敢扬风鼓舵以涉不测。”从此,南海神庙便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往来使节商旅朝拜的圣地。要出海,就先叩拜南海神,才敢扬帆远航。每年农历二月十一日至十三日为波罗诞期(十三日正诞),古镇上和四面八方的人都要到这里祭海求平安,形成传统的庙会。宋代诗人刘克庄这样描绘当年庙会的盛况:“香火万年市,烟花二月时。居人空巷出,去赛海神祠。”

唐玄宗“册号南海神为广利王”。历代帝王对南海神庙都很重视,曾多次重修、扩建。南海神庙现占地三万多平方米,规模很大。从中轴线算起,由南向北的建筑有:“海不扬波”石碑坊、石华表、石狮、头门、仪门和复廊、礼亭、大殿及昭灵宫等。庙内有不少关于海上丝绸之路和广州历史的珍贵文物和资料,光是历代碑刻就有45块,重要的有唐韩愈碑、宋开宝碑、明洪武碑等。除唐宋明清的碑刻外,当代书法家书刻古人咏南海神庙诗碑也有10块。我特别在韩愈碑前驻足观看。这是庙内碑林中最古老、最珍贵也最著名的一块碑刻,是唐宪宗时,孔子第38代世孙广州剌史孔癸戈,寺门到袁州去请韩愈撰写的。韩愈未能亲临广州拜访南海神庙,却根据资料和想像,写成一篇精美的碑文,由唐代著名书法家陈谏书写。刚健而飘逸的书法与简练而精彩的文字美妙融合,相得益彰。根据日本学者的研究,现在我们常用的“海事”二字,最早就是韩愈在这块碑里使用的。

进入两边有青石华表和石狮的庙门,东侧是韩愈碑,右侧就是宋开宝碑。这块碑记录了宋代在广州设市舶司、重新修葺神庙、希望保海上交通平安的历史。第二进叫仪门,礼仪之门。仪门两侧有一对石鼓,鼓的下座,一个刻了蜂窝与猕猴,寓意“封侯”,另一个刻了雀鸟和鹿,喻为“爵禄”。过仪门之礼亭,只见庙西有一棵皂荚树,已有390年历史,另外几棵木棉、海红豆,树龄也都在200年以上。

我们登上庙西一个小岗上的“浴日亭”,宋元时期“羊城八景”之一的“扶胥浴日”就在这里。当年这里三面环水,可以看到“海浪拍天,山骨折,呼吸雷风”,“云芽拂渚,海怀开,吐吞星月”的壮丽景观。如今海岸退远了,沧海桑田,已感受不到那种气象,但历代诗人却留下不少吟咏浴日亭的诗篇。杨万里在律诗《东庙浴日亭》中写道:“最爱五更红浪拂,忽吹万里紫霞开。天公管领诗人眼,银汉星槎借一来。”最有名的要数苏东坡的《南海神庙浴日亭》:“剑气峥嵘夜插天,瑞光明灭到黄湾。坐看谷浮金晕,遥想钱塘涌雪山。已觉苍凉苏病骨,更烦沆瀣洗衰颜。忽惊鸟动行人起,飞上千峰紫翠间。”据说原来章丘山上的这个亭子叫“看海亭”,苏东坡来观日出后才改名为“浴日亭”的。现在浴日亭中的一块碑上,就刻着苏东坡的这首诗,碑的另一面刻着明代陈白沙和他的诗。

南海神庙屋檐下,有一尊被称为“番鬼望波罗”的达奚司空神像特别的引人注意:一个身穿红袍、头戴黑帽、皮肤黝黑、高鼻深目的外国人站在那里,左手搭在额前定睛望着远方的海洋。相传这个叫达奚司空的人是唐代的波罗国(今印度)商人,曾从他的家乡带来两棵波罗蜜树种在南海神庙内,这两棵树至今还枝繁叶茂,南海神庙因此叫波罗庙。他因在神庙烧香跪拜的时间过长,误了归航的海船,望海悲泣而立化。从此就永远守候在这里,望着帆樯云集的扶胥古港潮涨潮落。“海角东南自一涯,故乡何处梦中赊。只应断肠无归路,却有游魂得到家。仙骨已看成槁木,世缘真信是空花。唯余手植波罗树,叶叶风吹自怨嗟。”(明陈仕俊《吊达奚司空》)这位守望南海神庙一千多年的印度商人塑像,成为当年这里“海事”繁忙、“甲商云集,船舶蚁聚”的见证。

国际诗林

为迎接第11届广州(黄埔)国际诗人笔会的召开,黄埔区在龙头山森林公园前的一片坡地上,新栽了大花五桠果、细叶榄仁、蓝花楹、白千层、幌伞枫、盆架子、菩提榕、荷花玉兰、深山含笑、铁刀木、萍婆、腊肠树、鱼木、黄槿、火焰木、海南红豆、蝴蝶树、枫香等不同品种的树木100株,把100位海内外著名诗人和诗评家的短诗、名句刻在100块诗碑上,一棵树下立一块诗碑,建成了“国际诗林”。

龙头山森林公园位于黄埔区穗东街庙头社区,与南海神庙对望,面积5000余亩。因山间有一条清溪蜿蜒流淌,为飞龙昂头起舞,故名龙头山。山中原有龙头古庙,现只剩下一个巨石龙头雕像。主峰高198. 8米,为黄埔第二高峰。山上天然次森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保护得很好,花木繁茂,奇石峭立,清涧长流,空气清新,被称为花城广州的“东肺”。山顶迎旭亭可以观看“海上出明月”,“长河落日圆”的美景。

7月19日上午,我们来到龙头山前,参加“国际诗林”诗碑揭幕后诗人留手印仪式。受犁青、野曼先生的委托,我代表国际诗人笔会在揭幕仪式上致辞。我没有准备稿子,即兴讲了这样三段话:

“把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位著名诗人和诗译家的精短代表作或富有哲理的名句刻在100块石碑上,分别立在100棵新栽的常青树下,建成这么一大片‘国际诗林’,据我所知,这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是前所未有的,是一个创举。从此,我们的诗将同这些欣欣向荣的长青树,同龙头山这片郁郁葱葱的大森林永远在一起。这是我国当代诗坛的一件喜事、盛事,是诗的光荣,诗人的光荣,也是广州市、黄埔区的光荣。此时此刻,作为一个诗人,我感到无比兴奋,非常激动,十分荣幸。请允许我首先代表国际诗人笔会和与会的诗人们,向具有远见卓识、开拓精神和创新智慧的广州市、黄埔区各级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文化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灵魂。而诗是使人变得聪明、丰富、美好和崇高的精神产品,是诗人精、气、神的凝聚,是人间真、善、美的结晶,是文化的精粹、精华和最高体现,是灵魂中的灵魂。广州市、黄埔区的同志们如此重视诗和诗人,表明他们对文化有很深的理解、很高的认识。这片‘国际诗林’的建成,不仅使广州市、黄埔区多了一个独放异彩的文化景观和旅游景点,也标志着广州市、黄埔区在经济大发展的同时,还以空前的大视野、大气魄、大手笔在抒写文化建设的壮丽篇章,标志着广州市、黄埔区正以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齐头并进、比翼双飞的美好形象出现在中华大地改革开放的前沿,更加光芒四射地吸引着五湖四海的人潮,像南海的潮水一样滚滚涌来……

“广州黄埔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国际诗林’建在这里,我认为也有着格外深远的意义。它意味着我国21世纪新诗歌,将同美丽繁华的广州、黄埔一起,在这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开始新的远航。让我们的诗歌,同诗的广州、诗的黄埔一道,乘着新世纪的大船,驰向五洲四海,奔向更美好灿烂的明天吧!”

我讲话后,由贺敬之、翟泰丰、文怀沙和广州市市长张广宁为诗碑揭幕。当红色的幕布在灿烂的阳光下徐徐拉开,一块约2.5公尺高的巨大石头上露出直刻的四个红色大字:“国际诗林”,是诗人贺敬之的书法。接着,诗人们依次去浅绿色的泥模上(每人一块)留手印,有的按左手,有的按右手。我在泥模上留下手印,签上自己的名字后,就去找刻有我的短诗的石碑。100块诗碑分布在每隔两公尺种一棵树的山坡上,从“诗林”门口成扇形散开,是按诗人的名字编了号的。第一号艾青,第二号臧克家。我的编号是24。我在离“诗林”中心不远的一棵“幌伞枫”下找到了第24号诗碑,上边刻了我一首只有三行的爱情诗《囚徒》:“假如你的心是一个牢笼/我愿意变成一名囚徒/在那里永远囚禁……”。下边刻有我用毛笔签的名字。我在自己诗碑前的草坪上照了两张相,才去慢慢欣赏其他海内外诗友们的诗碑。

参观黄埔军校

7月20日上午,我们去长洲岛参观著名的黄埔军校。

长洲岛是黄埔地区珠江上的一个江心岛,在历史上曾经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海港,清朝的海关“黄埔桂号”就设在这里,当年曾经商旅云集,盛极一时。这里四面环水,地当要冲,又远离市区,风景优美,视野开阔,是兴学讲武的理想之地。早在1877年,清光绪三年,两广总督就在这里开设学堂“专习西法”。1882年以后,又陆续办起了西学馆、博学馆、实学馆、广东水陆师学堂、黄埔海军学校、广东水师工业学堂、广东陆军小学堂、中学堂和广东海军学校。长洲岛成为中国近代军事学校的发源地。广东海军学校十五期学生集体加入孙中山创立的中华革命党,孙先生民立革命武装的最初力量就是在这里组建的。所以在领导民主革命一再受挫后,孙先生便在前苏联的支持下,与中国共产党合作,于1924年6月16日,在这里正式创建了黄埔军校,即陆军军官学校。军校以孙中山亲自制定的“亲爱精诚”为校训,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要求师生和校长都要“养天地之正气,法古今之完人。”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叶剑英任教授部副主任,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共产党人分别担任教官或负责各方面的工作。作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期的重要成果,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杰出的军事人才,成为与美国西点军校、日本士官学校、英国皇家军学校、前苏联伏龙芝红军大学齐名的世界著名军校。从后来中国的历史发展来看,在这个世界上,还从来没有哪一所学校的师生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产生了如此深远的影响。

我们在军校码头上岸,走不远,就见两柱式牌坊建筑风格的军校大门,门并不高,坐北朝南,但门上悬挂的“陆军军官学校”六个大字十分醒目,苍劲雄健,有颜筋柳骨,庄重严正而又气宇轩昂。没有落款,但我知道这是清末进士、翰林院编修、当年国民党“三大书法家”之一的谭延手书(另两位是于右任、张静江)。谭辛亥革命后历任湖南省主席、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黄埔军校就是毛泽东通过他协助孙中山筹办起来的。据说当年大门彩楼上还有这么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现已不存。想像当时有志报国的一批批青年才俊,高唱着“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携着手,向前行;路不远,莫要惊。亲爰精诚,继续永守,发扬本校精神”的校歌走进这座大门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情景!

黄埔军校是在陆军小学堂的旧址上扩建的,鸦片战争前是“一口通商的黄埔港旧址,校内的孙中山故居就是当时的粤海关黄埔分关海关楼。扩建后,校本部建筑面积1060平方米,全是两层的砖木结构建筑,三路四进。二门之内,前后分成四进,南北走向的中轴线将东西两侧的四栋房子对称分列,格式相同,错落有致,四栋房子以走廊连通,四周有围墙。整个建筑宁静幽雅,自成一体。

孙中山故居是中西合璧的两层洋楼,正在修理,没有开放。我们在校内随意转了一会,主要参观了“校史馆”和“人物馆”。馆内如实展出了军校领导和历届教官、学生以及在东征、北伐中牺牲的将士的图片资料。国共两党、两军中几乎一半的代表人物和精英名将都与黄埔军校有关系。纪念馆一进门就见国共两党两位名将的题字:一副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陈赓、胡宗南、黄维的同班同学、黄埔同学会会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师徐向前1983年12月12日写的“发挥黄埔精神,促进祖国统一”;另一副是宋希濂1984年6月21日写的“发扬黄埔精神,为完成祖国统一,建设一个伟大富强的中国而奋斗”。

参观完后,我颇为感慨,写了这样一首诗:“多少中华精英、国家栋梁/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到这里学习、训练/在这里集合、出发/东征、北伐,浴血奋战/叱咤风云,威武雄壮……/写下了一部中国现代史:/惨烈、沉痛、精采、辉煌//是非成败,荣辱功过/历史有公正的评价。/八十多年的风风雨雨/道路不同,方向相反/越走越远,越走越长/艰险崎岖,曲曲弯弯……/如今又回到原来的起点上:/团结奋斗,振兴中华!”

陈氏书院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至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是清末广东省72县陈姓族人捐资在广州西门外兴建的合族祠,主要用于供奉陈氏始祖,为广东各县陈姓子弟赴省城备考科举,办理诉讼、缴纳赋税、开会议事等提供临时住所。也曾用于办学,所以叫陈氏书院。

这是一座典型的岭南祠堂式建筑,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坐北朝南,设有前、后、东、西四院,采用抬梁式建筑形式,以“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布设,正门、头门、前厅、中厅、后厅同在一条中轴线上,两边厅堂、厢房围合、六院八廊纵横穿插,规模宏大,厅堂轩昂,庭院幽雅,整个建筑结构严谨,错落有致,布局合理,装饰华丽。正门上方悬挂着“陈家祠院”的楷书匾额,门前立着一对高达2.55米的石鼓,两扇高大的黑漆板门上,有运用勾线重彩技法绘制的高达4米的门神:秦琼和尉迟恭,威风凛凛,形神兼备。走进陈家祠,我感到走进了一座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的艺术宫殿。门、窗、屏风、墙壁、栏杆、屋脊、梁架上,到处都是精美的各式木雕、石雕、砖雕、灰塑、陶塑、铜铁铸等艺术品。细看这些极具岭南民间艺术特色的作品,图案题材广泛,造型栩栩如生,用笔简练流畅,雕刻技艺精湛。正门东西两边,就有6幅古色古香的巨型砖雕,如“梁山聚义图”、“百鸟图”、“松鹤图”、“桐柳杏凰群图”等,刀法刚劲有力而又充满了诗情画意。前厅高大宽敞,采光透气,富丽堂皇。厅内四扇木雕门,正前面全部采用镂刻、浮雕的形式,动用喻意和谐音的手法,绘制出表现富贵吉祥、儿孙满堂等人们喜闻乐见的生活场面。

后厅和后院明亮深邃,清幽雅致。檐柱之间,装有5个高达7米的木镂雕龛罩,是当年供奉陈氏祖宗牌位的地方。雕龛台座用木雕装饰,上面雕刻着诸如“梅开百子”、“龙凤吉祥”、“英雄图”、“金鱼戏水”等各种图案。

我过去从未见过、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民间艺术家居然能用一块木头雕出里外有十多个螃蟹爬着的大竹笼;一台神骄,有五层高,像一座塔,每一层都有四根精细雕刻的柱子和门窗,镂刻的图案密密麻麻,也是在一根巨木上雕出来的。真是神奇绝妙,巧夺天工。当年郭沫若参观陈氏书院后这样赋诗称赞:“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

最后,这座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陈氏之院,又以“古祠留芳”之名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成为岭南最具文化艺术特色的博物馆和著名的旅游景点。

登上哥德堡号

哥德堡是瑞典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坐落在瑞典获得的国土西南端的海岸线上,是瑞典的海运中心。瑞典东印度公司成立后,派往中国的第一艘商船“腓列特国王号”,就是1732年3月7日从哥德堡出发,经过六个多月的航行之后,于同年9月19日到达广州的。

第二年,瑞典新造的最大远航帆船被命名为“哥德堡”号。这艘作为瑞典航海事业辉煌年代重要标志的大商船,1739年1月开始第一次远航,就直奔中国广州,于1740年6月顺利返回哥德堡。1741年2月,它开始了第二次中国之行,同年7月回到哥德堡。1743年3月14日,“哥德堡”号从故乡的港口起航,第三次驰向中国,1744年9月8日抵达广州黄埔港。想不到满载中国丝绸瓷器和茶叶的“哥德堡”号,1745年9月12日,在回到哥德堡港的最后时刻,竟在离港口900米处突然不幸触礁沉没。

从1747年到1992年,两百年的时间里,先后对哥德堡号组织了六次打捞。1989年夏天,沉船的尾部被打捞出水。1992年,整个打捞工作最后结束。先后打捞数以万计的瓷器碎片和大量完好无损的精美瓷器。特别令人惊喜的是:密封罐装的茶叶在大海深处沿睡两百多年之后,1986年被打捞上来时居然还有菜香,还能饮用,神奇的中国茶叶、高超的密封技术和精美的各种瓷器再一次证明了古代华夏文明的灿烂辉煌。

瑞典是最早同我国进行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西方国家之一,也是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同我国正式建交(1950年5月9日)的西方国家。为了从一个新的角度展示瑞典传统文化、再现瑞典昔日的辉煌,也为了进一步推动加强瑞中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瑞典决定完全按照260年前沉没的哥德堡号的大小、式样的特征,重新制造一艘仿古帆船,也叫哥德堡号。新的哥德堡号在瑞典古斯塔夫国王的亲自监护下,从1995年6月11日铺设第一根龙骨开始,到2005年6月全部完工,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30余万个工时,耗资3.5亿瑞典克朗,约合4000多万美元,相当于建造一艘万吨级豪华客轮的资金。总长58.5米,龙骨长33.5米,船宽11米,船深9米(上甲板到基线),首吃水4.75米,尾吃水5.25米,主桅高47米,压载400吨,排水量1150吨,满载排水量约1250吨。仅从它耗费的材料(4000立方米精选橡木和松木,25吨绳索,包括9吨锚索,2000平方米的手缝亚麻布帆,1000块手凿榆木油润滑的滑轮,50吨生铁用于制造5.6万枚钉子、一万个螺栓),就可以猜想其工程之巨大和艰苦。

为迎接“哥德堡”号,广州市特意再现了当年的黄铺古港码头、南海神庙码头的风采,还在洲头咀码头搭建了占地面积近两万平方米的哥德堡号博览园,让市民们在哥德堡号停靠期间能零距离参观这艘饱经风浪考验的仿古船。在正式对市民开放之前,7月21日下午,我们作为第一批游客登上了哥德堡号。

首先吸引我的是船舷两侧的火炮,我数了一下,共14枚,完全是按当年的古典风格精心浇铸的。抚摸着这些火炮,使你仿佛穿过时间隧道,回到260多年前。我看到船头首柱顶端有双尾狮头橡木雕,高达3.5公尺,是哥德堡市的市徽。一位船员通过翻译向我们介绍说:“千百年来瑞典人一直把图腾和神固定在船头,期望神明保佑航行顺利。船首是一条船的象征,是它的灵魂。”

帆船底舱有六个舱,安装了大量的现代化设备,包括空气调节设备、活水净化设备、海水淡化设备、发电设备、自动灭火设备等等,甚至还有两台发动机。去年10月从哥德堡港起航,今年7月18号到达广州黄铺港,九个月的远航99%靠风力扬帆,但必要时也曾使用发动机。底舱没有让我们参观,从船头到船尾,我们看到的外部设施全部是按当年的模样规格仿古复原的。尾航部雕刻了公鸡图像,也保持古船的传统风韵。因为在岸边停靠,全部风帆都已收起来,但高高的桅杆和四面拉直的无数根绳索使你可以想见全部船帆拉起来是多么壮观的景象。

船长给我们讲解时说:这条船的整根龙骨(相当于人的脊梁骨)长33.5米,是用了三根200岁左右树龄的最结实的橡木制成的。为了连接这几根橡木,使用了长达两米的大铆钉。在龙骨的两个连接处,按照瑞典造船业的传统,要镶嵌两枚硬币。他们特别找了一枚哥德堡号第三次从中国返回瑞典那一年1745年的古钱币,镶嵌在后面的连接处,另一枚是哥德堡号再生的那一年1995年的硬币,镶嵌在前面的连接处,以象征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意味着哥德堡号正从光荣的昨天走向灿烂的未来。

船上共有船员80人,包括船长在内只有30名职业船员,其余50人都是在全国大量报名的志愿者中“百里挑一”选出来的见习船员,其中有许多年轻漂亮的女船员。看样子都只有二十多岁,最大的也就35岁左右。诗人们纷纷与女船员们合影留念。我通过翻译同一位女船员交谈了几句。我问她:“是第一次到中国吗?航行了九个月,累不累?”她不等我再提问就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她说:“是第一次到中国。这艘船是国王监护、王后命名的,它在《康定情歌》的美妙歌声伴送下顺利下水,能乘它沿着当年丝绸之路的航线来到中国,是我一生最大的愿望、最大的幸福,怎么会累呢?虽有风浪,有惊险,但经过15个港口,都受到热情欢迎,一路上兴备极了!我们的船明年绕道加勒比海返航后,将留在哥德堡市作为博物馆展品永久陈列,以后任何人想乘也没有机会了,你说我们幸福不幸福?……”

责任编辑 杨玉梅

推荐访问: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