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铁血战士的战斗姿态(一组)

铁血战士的战斗姿态(一组)

时间:2022-05-20 11:30:08 浏览次数:

铁血战士的战斗姿态

李经启

初次知道徐洪刚,还是在18年前的那个8月。随着媒体的广泛报道,几乎是一夜之间,“徐洪刚”这个普通的名字,迅速传遍神州大地。一名战士用他以命相搏、以血相护、以心相守的惊天壮举,在很长一个时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走向。

正是带着这些从报刊媒体和民间流传得来的对徐洪刚的种种印象——相对零散的、浅层次的印象,在一个春寒料峭的夜晚,我翻阅着这本《我在铁军》,力图从中深入探究一位钢铁英雄的称谓缘起、幕后以及远景、近况。

打开这本集子,首先扑面而来的是一片阳刚之气。

战士自有战士的独特气质,或者说他们都有着相同或相通的气味。这种气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经过成千上万次兵营生活的摔打磨练之后,这种气味已经成为他们思想和身体的一部分。简而言之,这些气味就是坚忍、坚毅、坚持、坚定,就是爱武、尚武、精武,就是阳刚、阳光。

我很高兴,我从《我在铁军》中,找寻到了普通一兵徐洪刚身上那股浓郁的兵味。他没有因为自己一夜之间成为万人瞩目的英雄,而对这些珍贵的品质有须臾疏远。综观全书62篇文章,“第一次打靶”、“渴望荣誉”、“‘杠上飞’是怎样练成的”、“侦察兵”……仅从我随手罗列的这些标题中,便可感受到那种时时自然生动、原汁原味的兵生活。在单杠训练中完成“八练习”时,他深有感触地说:“在军人的世界里想冒尖、得彩,唯有拼搏才能达到!”更多时候,他把训练当成了过瘾:“在吃苦劳作中寻找快乐,在吃苦耐劳后得到收获。”这种独特的嗜好,让徐洪刚具有了成为一个好兵的必备条件。

打开这本集子,不断跃入眼帘的还有一股书卷之气。

一个是舍命斗歹徒、“见义勇为的英雄战士”;一个却是出了好几部集子的青年作家和书法家。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的眼前仿佛有两个“徐洪刚”在不停交错、闪现、叠加,并慢慢对接、还原为同一个人。

在突然成为社会各界的宣扬焦点之后,徐洪刚对自身文化修养上的“短板”很快有了紧迫的切身感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弥补人生短板,才能成为人们希望的德才兼备的双料英雄。”自此,徐洪刚开始实现了从英雄到才子的蜕变。他利用业余时间,先后阅读了军事、政治、管理等10多门、100本书籍。1999年9月,他又积极申请进入南京政治学院深造,经过5年苦读,顺利完成了从初中生到研究生的重要跨越。

打开这本集子,随处可见的更是一派英雄之气。

作为一名入伍10余年、只比徐洪刚小几岁的军人,我更关注的是,徐洪刚毅然决然作出英雄壮举的时候,他的内心究竟在想些什么?到底是什么推动着他义无反顾冲向最前方?我想,这个答案应该就是英雄情结,所有热血男儿一直不懈追求的英雄情结。

读完《我在铁军》,我强烈感到,徐洪刚这种对英雄气概的渴望,伴随了他整个的成长历程。“从儿时懂事起,我就崇拜英雄。英雄人物那正气凛然、顶天立地的形象,像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我,促使着我立下了‘男儿不展凌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的誓言……”正是怀着这样浓郁的英雄情愫,徐洪刚才能在1993年直面数名歹徒疯狂挥舞的尖刀,1998年直面长江肆虐咆哮的洪水,2008年直面汶川天崩地裂的险情,一次次以生命和赤诚,勇敢穿越死亡之谷,交出一名优秀军人的合格答卷。

今天,已成长为陆军中校的铁血战士徐洪刚,正在叫作“铁军”的一支英雄部队,热情地等待着我们。他将以一种匍匐着冲锋的战斗姿态,继续引领着我们朝向革命英雄主义的目标,始终目光坚毅、步履坚定,一路向前,向前,再向前……

(作者系65045部队政治委员)

坚定的信仰之光

李经启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历史仿佛就是一些符号化的东西,供人们崇拜敬仰抑或感慨反思。但是,当我们用心去探究那尘封的过往时,或许你会惊诧:原来历史是那么的丰富和多彩,是那样的必然却又充满了戏剧性。《建党伟业》就是这样一部带领我们走进历史展开思考的优秀作品。

《建党伟业》是柳江南、张隼合著的,它融思想性、艺术性和教育性于一体,以20世纪20年代中国革命浪潮风起云涌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为背景,用宏大的历史视野,全方位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发生的各种重大事件。作品依据大量的史实,用纪实和文学相结合的手法展示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反对反动黑暗统治的斗争中,是怎样通过筚路蓝缕、和衷共济、团结奋斗,最终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作品成功刻画了李大钊、陈独秀、李达、李汉俊、张国焘、毛泽东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员形象。作者在创作时紧贴历史当事人的生活和心理特征,挖掘他们身上思想的、政治的、文化的、人生的多重内涵,在行文之间游刃有余地进行着准确的把握和真切的表达。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还原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本来面貌,并对他们的功过是非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更重要的是,我觉得这部作品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值得思考,即信仰意识。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建立在一定信仰支柱的基础之上,其最根本的意义就是能够赋予短暂人生以永恒的意义。信仰也包含着信仰者对未来美好理想的追求,信仰的有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的可能性:没有信仰的人,就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因而就很难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有信仰的人,就会调动自身的一切力量,集中到为实现信仰而努力的方向,其知识、能力、内心世界都会得到充实和提高,从而推动个人以及社会的发展。由此我不禁想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由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导致人的精神世界变得浮躁,造成对信仰的淡化和匮乏,而迷失信仰的后果是无法预料的。因此,在此时推出《建党伟业》这样一部书,它的影响是引人深思的。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人们的信仰意识和理想意识逐渐淡薄,一些诸如颓废、媚俗、利益等不良因素在大众文化中泛滥。因而,通过一些有感染力,有深厚文化内涵,弘扬主旋律的优秀作品,来整合人们的信念,重建理想意识,增强我党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培养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就非常有必要。我觉得《建党伟业》这部书可以承担这个角色,它契合大众对信仰、理想等精神回归的强烈诉求,因而,它值得每一个共产党员甚至每一个有理想追求的人认真去阅读和思考。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每一封信

都是一颗滚烫的灵魂

田谷华

置连队图书室一隅,随手拿起《军旅家书》。一封封朴实生动感人的书信带我一次次走进“自己人”的情感世界,更多的复杂的感性因子爬上心头,无限蔓延。

作为军人,我体味过新兵收信时的激动与喜悦;作为儿子,我能想象不识字母亲在灯下听父亲读信时的那分惬意与幸福。这可能是我喜欢这部作品的原因之一。某种意义上,《军旅家书》颇有几分军队另一种“自传”的意味。

“亡国奴的确不好当,在被日寇占领的区域内,日本人大肆屠杀,奸淫掳夺,烧房子……我们决心与华北人民共甘苦、共生死,不管怎么样进攻,我们准备不回到黄河南岸来……”左权将军给母亲写的这封撼人心魄的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共产党人誓死抗日的铮铮铁骨和爱国情怀。

这是千千万万参加过战争的军人家书的一个缩影。在收录的200多封家书中,时间跨度近百年,每一封家书都有作者独到见解和不乏哲理的思考,让我击节叹赏。书信的作者有位高权重的将军,有普通的士兵,还有拥军情结浓厚的普通公民。读罢你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军人刚毅坚强的外表后,也和普通人一样,有着丰富细腻的感情。只是隆隆的炮声、弥漫的硝烟、铮铮的铁骨遮蔽了人们的视线。军旅家书恰好从另一个层面打开了军人情感的“泄洪闸”。

书中还有这样一封特殊的家书:“万一我打仗回不来了,不要为我太过悲伤……”这是一个名叫马新华的战士用擦火箭筒的白布写下的信。可以想像,在那个特殊的战争年代,战争来临之日,便是与外界的联系终止之时。庆幸的是,马新华活着走下了战场,又见到了他以为成为遗书的这封文字简单朴实的家信。

其实,每一封信都是一颗滚烫的灵魂。对于军人来说,一封家书也许就是生命的遗书。战场是死神搭建的舞台,谁也不知道能否活着凯旋,尽管谁都不愿意走向那魔鬼般的战场,但大灾大难面前,军人总是最先出现。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亲情关系日益淡漠,电话、互联网日益普及的今天,书信这种最原始的交流方式越来越被人们冷落。于是,家书越写越短,越写越少。但是,家书散发的暖暖的温情是无法替代的,它所传达的感情以及在人体中产生的“化学效应”是其他任何方式抵达不了的。

战友们,明天你会动笔给你的亲人写一封家书吗?

(作者系广空某场站通信连中士)

红色经典的力量

张志冲

生活,像一面镜子。你笑,她也笑;你哭,她也哭。笑是美好的,但往往好景总是不长,接下来多半是哭。有的人在哭中堕落,人生暗淡无光;有的人,在哭中变得坚强,生活充满阳光。

回想那个对红色经典充满好奇和景仰的年龄,初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禁被保尔的激情、执着和忠诚所震撼。步入军校,重读这本红色经典,我不仅坚定了最初的想法,而且,我坚信时代需要并将继续需要保尔和保尔精神。

保尔是一个无私的爱国青年。他总是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就算是到了无法忍受的时候,也竭尽全力,使生命在服务人民和祖国中得到升华,他“要永远觉得祖国的土地是稳固地在脚下”。在那血与火的战争年代,保尔和父兄们一起驰骋疆场,同国外武装和白匪军浴血奋战,义无反顾地准备为保卫苏维埃政权献出自己的生命;在恢复国民经济的艰苦岁月中,他把全部热情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劳动之中。

保尔还是一个刚毅的革命战士。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之下,他坚贞不屈;在战场的生死攸关之时,他勇往直前。不仅如此,建国后,饱受病魔摧残的保尔,还坚持带头掀起劳动竞赛。每天天亮之前,他就拖着那双浮肿僵硬的脚,主动为同志们准备好开水和热菜;尽管高烧持续不退,他仍然用一把木铲铲雪,尤其是他在病榻上还奋力向艺术殿堂攀登的努力,都表现了一个革命战士钢铁般的意志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选择一种生活就选择了一种人生,一首保尔的生命之歌让我明白唯有经过熊熊烈火的锻造,方能百炼成钢,在挫折中成长,在痛苦中卓越。

保尔更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英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如何度过生命,保尔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立足本职,不惧艰难,创造辉煌。在他的履历中,少见惊天动地的大事,更多的是平凡的小事,而且不乏退缩和幼稚,比如面对病魔的摧残,他也曾产生过自杀的念头;面对多种意识形态,他也有“左派”幼稚病的危险。但正是在与错误斗争的过程中,经过革命烈火锤炼,他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强并且成熟的共产主义战士。我从保尔身上明白,没有天生的英雄,也没有平坦的人生旅途,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立足本职,不畏艰难,把个人的追求和党的伟大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无私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俗话说:“平静的湖面练不出强悍的水手”,或许我们只需要做到保尔的一点点,我们的进步将会无法估量;或许我们只需想到保尔的一方面,我们的思维将豁然开朗。我们是渺小的,但是渺小的我们汇聚成汪洋大海的时候,力量将是无穷无尽的。努力学习,反省自我,以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生的保尔为榜样,磨练自己敢于战胜任何困难的刚毅性格,虽没有战争中的千锤百炼,但只要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我们就能创造奇迹,就能实现我们内心深处的英雄梦。

(作者系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研究生)

苦难中锻造辉煌

楼静

掀开2011年的日历,我们迎来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纪念日: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这个改变了近百年来中国历史命运的纪念日,给原来寻常的公元纪年添了不寻常的印记。

匆匆90年,从革命、建设到改革,中国人民是如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苦难而走向辉煌的?中国共产党又是如何领导中国革命从奋斗、挫折、再奋斗的历程中闯出一条通往胜利之路的?中国革命史就像是一幅宏大壮阔的历史画卷,凝视其中的一部分都无法洞悉其全貌。在《苦难辉煌》一书中,金一南教授以翔实的史料,独特的视角,准确的分析,令人信服地还原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那段历尽磨难、浴血奋战,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历史。

最壮丽的长征史诗告诉我们:是沿途中群众不断的兵源补充,使战斗的火种能够传续二万五千里;是一路上人民不断的供给保障,使革命的洪流能够纵贯神州。

最威武的人民军队昭示我们:1927年建军伊始,南昌起义剩下不到800人,1949年却是百万雄师过大江。正是有了群众的帮助,国民党反动派纵有飞机大炮也徒劳;正是有了人民的支持,国民党反动派纵有千军万马也枉然。

没有中国的民意,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新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历史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的失败,绝不是偶然的。与其说这是历史选择的结果,勿宁说这是人民选择的结果。中共与老百姓的关系,正如毛泽东所说:好比鱼水关系,共产党是鱼,老百姓是水;水里可以没有鱼,鱼可是永远也离不开水啊!正是因为有了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中国共产党才能如鱼得水,不仅带领各族人民站了起来,而且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科学发展、以人为本,让人民富了起来,让国家强了起来。

“任何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真正的英雄具有那种深刻的悲剧意味:播种,但不参加收获。这就是民族脊梁。”金一南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他要通过这本书把那些历史上的真正英雄给写出来,他们不爱财、不为官、不怕死,为的就是中华民族复兴这个事业、为的就是心中的主义。当年的共产党人为了心中的主义,始终抱有不变的信仰,这些先辈是我们这个军队、这个党、这个国家真正的脊梁。

正如书中所述,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天赐良机,而是来自千千万万的人的英勇献身。从漫漫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走来,历经艰苦卓绝的8年对日战火的锤炼,再到夺取政权解放全中国,正是因为这种信仰的支撑,激励着这些共产党人在最困难、前景最黑暗的时刻,前仆后继、舍生忘死。他们把个人的一切乃至生命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党和人民。而他们也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在艰难困苦中唤醒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强,在穷苦潦倒中使一个历史悠久国度浴火重生。

金一南教授在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有许多时候我想,如果没有艰苦卓绝的五次反‘围剿’,如果没有惊天动地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我们的今天又是什么样的?中华民族是否可能探测到这样的时代宽度和历史深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能否获得这样的世界性声音?”

辉煌永远与苦难相伴,历尽艰难,才能像凤凰涅槃,重获新生。没有经历那段凤凰涅槃般的苦难历程,哪能铸就日后的光彩辉煌?

昔日的战场已硝烟散尽,一个崭新时代的宏伟蓝图正在我们面前徐徐铺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在重温建党90年间历经的困难与辉煌的同时,也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汲取前进的力量。作为后来人,我们正见证着澎湃的历史潮流,我们也正以自己的踏实步伐汇入浩浩的历史方正,薪火相传,我们责无旁贷。

(作者系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研究生)

我是普通一兵

孙浩

一次偶然的机会,军旅作家苗长水老师送给我一本他的著作 《超越攻击》,怀着深深的敬意我一口气读完。

功勋显赫的步兵272师,是一支在战争的血与火中打出来的英雄部队。全师的每一名士兵都很普通,但又那么了不起。

我们不会忘记,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雷锋,他也曾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士兵。牺牲前,他只是一名普通的驾驶员,但就是这样一名普通的士兵,却用一腔热血和忠诚成为了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巨人,成为了中国军人心中永远的标兵。在 《超越攻击》中的霍孩儿、刘建道、王魁、许冲冲,他们都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名字,都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士兵,但正是这些普通的士兵,却让敌人闻风丧胆、心惊胆战,还在中外联合军演中赢得了尊敬和赞誉。他们很普通,普通得只是一个小兵;他们很伟大,伟大得如青山一样巍然屹立。一名普通的战士,只要能够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勇敢地担当起责任和使命,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可以勇于献身、勇于牺牲,那么,他就是一个伟大的人,一个永远值得敬仰和尊敬的人!

和平的光环下,我们或许不能血洒疆场,不能成为抗战英雄,而只能成为一名普通的士兵。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方永刚,在20多年从事理论教学的实践中,始终以一名普通战士的姿态,把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以矢志不渝的奉献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用一个党的理论工作者的形象塑造了军人的崇高与光荣。在《超越攻击》一书中,我们从投笔从戎的北大学子高明身上,看到了一个敢于担当、敢于奉献的优秀青年的身影,看到了一个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联系起来的优秀青年的身影。他选择了成为一名普通的士兵,但是谁能说他的选择不是光荣的呢?他两年的从军历程所书写的不正是从普通到光荣的篇章吗?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年都有一批老兵退伍返回故里,但是他们却在平凡的岗位上,以一名普通士兵的身份把身体站成了和平的姿势。或许,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没有立过功,没有受过奖,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走了,但他们却走得无怨无悔,甚至连离别的泪水中都透着依依不舍、深深眷恋,他们是最优秀的战士、最光荣的士兵!

是啊,我只是一个兵,我很普通,但是和平下的守望需要我的普通。只要我的生命献给了祖国的边疆,献给了我忠诚的使命,献给了我深爱的人民,那么,我甘愿做一名普通的士兵。(作者系66417部队2分队上士)

不朽的传奇

肖齐俊

“民族脊梁: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辉煌,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这是2007年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钱学森的颁奖词。

如今,手捧《钱学森故事》,心情如大旱逢甘霖。怀着对钱老的无限崇敬,我翻开《钱学森故事》去探寻钱老的人生轨迹,寻觅钱老的点点滴滴。

他是科学的旗帜。“他在任何情况下都抵得上3到5个师的兵力。”这句几乎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言”是远远不能反映钱老对于中国的巨大价值的。在那个人才极度匮乏、技术基础非常薄弱的年代,钱老敢为人先,勇挑大梁,主动承担“两弹一星”工程中导弹、卫星工程的主要技术负责工作,他勇攀技术高峰,取得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他“为祖国和人民服务,让同胞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的铮铮誓言。我感到,钱老就是一座丰碑,他就像黄继光、邱少云一样,是一位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

他是精神的大师。最让我感动不已的是钱老一生的三次激动。在授予钱老“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的特殊颁奖仪式上,有包括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内的几乎所有在京领导,钱老发表的获奖感言“今天,我不是很激动”,让所有人大吃一惊。但当他娓娓道来一辈子经历的三次激动,我终于理解钱老为何面对如此殊荣依然淡定,并由衷发出敬佩之情。原来,钱老已经为被世界闻名的大权威也是他的恩师冯·卡门承认钱学森在学术上超过了自己而激动了,为被正式纳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党员而激动了,为成为像雷锋、焦裕禄等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而激动了。钱老的激动都和荣誉、地位无关,他激动的是为中国人争了光、成为共产党员和劳动人民的优秀分子,他在乎的是自己为国家、为人民做到了什么,而不是他得到了什么。钱老的胸怀是如此的博大与无私,钱老的“激动”是如此地让我们这些仰慕者激动。

他是学习的导师。钱老在勇攀科学高峰的同时,始终重视学习马列主义科学理论,并以此指导自己的科研和各项工作。他对《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反复研读、深刻领会,并运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工作,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汇的领域提出许多新见解。钱老还将自己的论文《基础科学研究应该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赠予江泽民主席。十七大召开后,钱老仍以极大的热情学习党的十七大文件,还结合自己的科学实践,谈了许多关于在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建议。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钱老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读完《钱学森故事》,掩卷冥思,钱老是传奇的,是不朽的。钱老赤子之心、拳拳之情,令人动容。作为一名军人,立足军营,建设部队才是我成长成才的途径。虽然现实世界的物质诱惑容易让人浮躁,但我想,只要像钱老一样扎扎实实、踏踏实实、老老实实地干工作、想问题,就一定能干出好成绩。

(作者系93507部队宣传干事)

人生的真谛

杨勇

世界是平凡的。我们每一个人,对于这个浩渺的世界来说,显得是那么微不足道。我们每一天过着平凡的生活,做着平凡的事情,演绎着平凡的人生。让我们走进路遥《平凡的世界》,体味其中真谛。

掩书释怀,感慨万千。一部高度浓缩的苦难史,一部极尽人性的抗争史。短短十年,这部书,却留在了一代代人的心间,让所有有情之人享受着情感的宣泄和灵魂的洗礼。借用冰心的一段话来表达: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人生过程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流,却不是悲哀。

依我看来,《平凡的世界》里人物种种遭遇,不仅仅是昭示岁月的苦难和疼痛的感伤,更多是彰显洗尽铅华的灵魂和流淌在血液里的年华积淀和幸福痕迹。路遥先生笔下生命与时光的交错碰撞出关于追寻与挫伤、抗争和苦难的壮丽火花,铸就的是一幕幕关于生命拔节时牵肠挂肚、荡气回肠的动情故事。主人公少平的青春之歌开始在上世纪70年代,绵延在陕北贫瘠的山水间。在他身上,闪烁着社会、文化大转型时期人们与时代磨合的不屈、宽容和作者对人性彰显的深情呼唤。

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本书的开篇,十七八岁的少平便与残汤剩饭展开了周旋,在尊严与饥寒之间,我们该何去何从?这就是我们感受路遥先生笔下风雨,成就一次心灵旅行的开始。书中少平的年少,尚未形成与生活抗争的价值体系,所以他选择逃避现实也是情理之中,不过他性情坚毅的一面还是很快让他在同学中脱颖而出,其人格魅力逐渐引导他向强者的行列迈进。

爱情也许是天堂之光,也许是地狱之火。面对自己的选择,他无路可退,最终也只能屈聚在桥头揽工人的行列。面对那样的精神和肉体折磨,对于曾经有着不安分想法的他,能坚持下去吗?对家庭的责任以及随之而来的恋情,调和、淡化了蜷缩在被褥里少平的凄凉和寂寥。同时,白天体力透支也带来了身体上的麻木。与高中时代情窦初开不同的是,这一次少平与田晓霞的相恋成为少平人生变迁不可磨灭的力量,同时也使他对苦难的抵抗和认识不再局限在个人身上,而是逐渐推己及人。

环境对人的影响太大了,时代的大背景是不可能响应读者情绪的,谁也难以猜到少平的苦难之渊到底会有多深,或许一旦开始,就预示着难以停止。在双水村教书是少平在《平凡的世界》里最为轻松的时光,然而,也正是这样的宁静才使得他有精力在人生规划上形成新的图腾,实实在在农民的日子显然成为激发少平走向新环境的强心剂。

《平凡的世界》,为我们解说了平凡和苦难,阐释了生活的意义。在这部书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险离奇的情节、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有的只是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感情、平凡的故事。

(作者系93605部队上士)

推荐访问: 姿态 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