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十一连增”后山东粮食发展战略研究

“十一连增”后山东粮食发展战略研究

时间:2022-05-19 16:35:04 浏览次数:

摘要:粮食是百业之首,粮食安全历来是治国理政的第一要务。鉴于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我们历来是把土地产出率放在第一位,往往导致粮食生产的高产低效。粮食产量的“十一连增”,既标志着我们粮食问题的基本过关,也容易引起人们对粮食生产的忽视。站在新的起点上应如何谋划粮食发展问题:一方面要把满足粮食需求的立足点由高产出、低效率转向高产出、高效率,以增强对粮农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要克服盲目乐观的麻痹情绪,认清保障粮食安全的艰巨性、复杂性,完善措施,健全政策,改革体制,转换机制,切实把粮食安全把握在可掌控的范围之内。

关键词:粮食;粮食生产;粮食安全

中图分类号:F3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70(2014)03-0093-09

作者简介:梁文跃,男,山东聊城人,山东省区域发展战略推进办公室副主任,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农村经济;郭京堂,男,山东烟台人,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体改处处长,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农村经济、生态经济、体制改革;汪晓红,女,山东日照人,山东省林业厅国有林场管理站工程师,研究方向:林业经济;翟振然,男,辽宁朝阳人,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经处主任科员,研究方向:农村经济;李陈春,男,山东潍坊人,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经处主任科员,研究方向:农村经济。

粮食是百业之首,历届省委省政府都十分重视粮食问题,特别是2000年前后出现粮食下滑势头以后,更是把粮食安全摆到了突出的战略位置,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扶持政策不断强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产量逐年攀升。2012年,粮食总产达到905.6亿斤,连续四年刷新历史最高记录,并实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一连增”。面对粮食产量的连年增长和生产能力的持续增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应如何看待粮食生产、如何发展粮食生产、以及今后应实行什么样的粮食发展战略,等等,都是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大问题,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超前的谋划。为此,特组织了本课题研究。

一、我省粮食生产发展的概况

(一)自然条件

山东是沿海经济大省,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土地总面积15.71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总面积751万公顷(2012年底),人均1.17亩,是全国人均耕地较少的省份。多年(从1961年算起)平均降水量671毫米,平均光照时数2300-2890小时,大于10℃的积温一般在3600-4600℃。基本的气象特点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期,加上地形地貌多样,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发育,并可满足一年二作的耕作要求,是我国种植业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同时,山东也是我国多灾省份之一,由于降雨多集中在6-8月份,所以呈现出春旱秋涝晚秋又旱的气象特点,干热风、冰雹、霜冻、风暴潮等灾害时有发生。

(二)发展水平

山东是全国粮食主要产区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1亿亩以上。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的7.7%,居全国第三位。粮食消费量、加工量、畜牧生产转化量均居全国前列,生产量、需求量自我平衡有余,畜产品调出是粮食调出的主要形式。小麦、玉米、地瓜是我省的三大主要粮食作物,夏粮主要是冬小麦;秋粮主要是玉米、地瓜,此外还有大豆、水稻、谷子、高粱和其他小杂粮等。经多年发展,粮食生产区域布局不断优化,生产力水平快速提高。全省17个市中,有11个市2012年粮食播种面积在500万亩以上,其中有5个市超过1000万亩;有4个市产量突破100亿斤,合计产量占到全省的半壁江山。德州市单产水平最高,亩均达到522.9公斤;单产水平最低的威海市,亩均也超过了400公斤,比全国平均单产水平还高出近50公斤。

(三)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经全省人民共同努力,我省粮食生产得到了长足发展:2013年粮食总产905.6亿斤、单产413.8公斤、人均465公斤,分别为1949年的5.2、7.8、2.4倍和1978年的2、2.4和1.5倍。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我们不仅解决了吃饱、吃好问题,并且正在向吃精、吃细迈进。回顾六十多年的粮食发展历程,在国家土地政策和粮食购销、流通、价格、补贴等宏观政策的共同作用下,我省的粮食生产大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8年,属缓慢发展期。在旧中国的废墟上,经过三年恢复,1952年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174亿斤猛增到239.8亿斤,年均增11.3%,是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其后,在国家“以粮为纲”政策取向和产量基数较低的情况下,粮食生产本应发展的更快,但由于受“大跃进”、人民公社、三年自然灾害和文革等影响,粮食生产增长缓慢,始终未能解决好吃饭问题。1978年,全省粮食总产457.6亿斤,与1952年相比年均增长2.6%,人均占有319.9公斤,但仍温饱不足。30年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5.9%,是不折不扣的“以粮为纲”。同时,这一时期的农业属典型的贡献型农业,国家取多予少。

第二阶段,1979-1985年,属快速发展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逐步推行,种什么、种多少、农民分多少,国家不再严格控制,农业生产经营中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弊病得到彻底解决,“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农业生产力得到极大释放,粮食产量、特别是单产短时间内快速增长。在播种面积比三中全会前30年平均减少2000多万亩的情况下,年均达526.4亿斤,比前30年高出242.4亿斤,增长85.4%。1985年粮食总产达到627.6亿斤,比1978年年均增长4.6%;人均占有量407.2公斤,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第三阶段,1986-1996年,属稳定发展阶段。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以后,我省先后提出了发展商品化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等农业经营理念,农民已开始由注重粮食产量逐步向注重效益转变。特别是党的十四大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后,我省商品化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全面落实国家1985年改粮食“统购”为“定购”政策基础上,我省还从自身实际出发,调减了合同定购任务;1993年,国家全面放开了粮食购销价格,并相继配套出台了收购保护价,价外加价等一系列政策,促进了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1996年粮食总产达866.6亿斤,与1985年相比,年均增长3%,创当时历史最高纪录,此纪录直到14年后的2010年才被打破;人均粮食占有量497.3公斤,是截至目前的历史最高值。

推荐访问: 山东 粮食 发展战略研究